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回顧臺灣宣教歷史,漢人受傳統宗教信仰的影響,形成種種迷信觀念與習俗, ... 從西方傳教士的文本紀錄中,爬梳他們對臺灣漢人社會內的官紳、福「客」人群與異教文化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1.210)您好!臺灣時間:2022/09/0902:4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東昇研究生(外文):Chen,Dong-Sheng論文名稱: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論文名稱(外文):TheHanPeopleSocietyinTaiwanintheViewofWesternMissionaryDuringtheLate19thCentury指導教授:詹素娟、洪健榮指導教授(外文):Chan,Su-Chuan、Hung,Chien-Ju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所名稱:臺灣史研究所學門:人文學門學類:歷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5畢業學年度:10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25中文關鍵詞:長老會、道明會、馬偕、甘為霖、文化交流史外文關鍵詞:Presbyterian、Dominican、GeorgeLeslieMackay、WilliamCampbell、theHistoryofCulturalExchange相關次數:
被引用:3點閱:2287評分:下載:221書目收藏:0
十九世紀後期來臺的西方人士之中,傳教士所留下的文本佔有相當份量,廣泛記載他們在臺灣宣教與遊歷的觀察,當中也不乏基於西方文化對東方的想像。
過往的研究,往往將這些傳教士的文本當作「史實」來運用,藉以補充中文史料的不足或缺漏,甚或進行批判。
然若仔細觀察,便可發現這些西方傳教士所遺留的文本,在生產過程中有相當大的侷限性,時常帶有高傲與偏見的看法。
回顧臺灣宣教歷史,漢人受傳統宗教信仰的影響,形成種種迷信觀念與習俗,以及儒家傳統與基督教教理的扞格,使得傳教工作在漢人社會較難推展。
從西方傳教士的文本紀錄中,爬梳他們對臺灣漢人社會內的官紳、福「客」人群與異教文化評價,我們可以清楚指出,西方傳教士對外在事物的看法與宣教順利與否息息相關。
此外,不同屬性的史料在內容呈現也存在差異性,諸如日記、書信等私人文本,批判內容甚為露骨;相對地,回憶錄、新聞報紙等公開出版品,評論語調則平緩許多。
而文本書寫者的背景也造就其記錄的視角不同,商人和外交官背景的西方人士,觀察重點與政治、經濟層面相關;以宣教為抱負而遠道來臺的宣教士,書寫的主題則圍繞以傳教工作為中心。
因此,在運用這些西方傳教士的文本時,需要與其宣教脈絡結合,才能清楚掌握他們書寫文本的脈絡。
WesternmissionarieswhotravelledtoTaiwanduringthelatenineteenthcenturyleftasubstantialvolumeoftextsdocumentingtheirobservationsduringtheirmissionaryworkinTaiwan.SomeofthetextsincludetheOrientalImaginationofWesternersandWesternculture.TofillgapsinChina’shistoricaldata,previousstudieshaveassumedthatthesedocumentsarehistoricalfacts,andsomeofthemhaveevencriticisedthesedocuments.However,thoroughlyexaminingthesedocumentsrevealsthatmostmissionaryrecordswerecreatedinaconfinedsetting,basingmostlyonarrogantandprejudicedperspectives.ReflectingonthehistoryofmissionariesinTaiwanindicatesthattheperceptionsoftheChineseweredeeplyaffectedbytraditionalreligiousbeliefs,resultinginvarioussuperstitiousviewpointsandcustoms.DisagreementbetweenConfucianandChristiandoctrineshindersmissionariesinpromotingChristianitytotheChinesesociety.Withinaconfinedspaceandpopulationgroup,missionariesofdifferentChristiandenominationscompetedintensivelyinconvertingpeopletoChristianity.Varioushistoricalrecordsrevealhowthetworeligiousgroupscompetewitheachother,andthenumberofsuchrecordsiscomparabletothosecriticisingpaganisminTaiwan.ThetextsleftbyWesternmissionariesrevealtheirevaluationofthegovernment,HoklosandHakkaspeople,andpagancultureoftheChinesesocietyinTaiwan,indicatingthattheirperspectiveofexternalobjectswashighlycorrelatedwiththeirsuccessasamissionary.Moreover,manyhistoricalrecordsareinconsistent.Forexample,thecontentofprivatetextssuchasdiariesandlettersiscandid,whereascommentsandcritiquesinpublicdocuments,suchasmemoirsandnewspapers,aremild.Thecontrastingviewpointsinthesedocumentsarealsoattributabletothebackgroundoftheauthors.Inparticular,Westernmerchantsanddiplomatstendedtofocusonpoliticalandeconomicmatters,whereasmissionariesprimarilyemphasisedtopicspertainingtotheirmissionarywork.Therefore,whenexaminingsuchhistoricalrecords,researchersmustconsiderthereligiouscontexttofullycomprehendthedocumentedinformation.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文獻回顧3第三節研究概念、方法與章節架構11第二章十九世紀後期進入臺灣的西方宗教15第一節天主教在臺灣的教務發展15第二節基督教在臺灣的教務發展22第三節西方宗教在臺的競爭關係30第三章基督教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41第一節北部長老會傳教士對臺灣官紳的評價41第二節南部長老會傳教士對臺灣官紳的評價56第三節長老會傳教士對臺灣漢人的觀察64第四章天主教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77第一節道明會傳教士對臺灣官紳的評價77第二節道明會傳教士對臺灣漢人的觀察83第五章西方傳教士對「異教徒」的觀點87第一節排外與世俗性87第二節「敗壞」的風俗92第三節「迷信」的評價96第六章結論109附錄113參考書目117
一、官方檔案與教會文獻不著撰人1971BritishParliamentaryPapers:EssaysandConsularCommercialReports.Shannon:IrishUniversityPress.Campbell,William著、阮宗興譯校注2004《臺南教士會議事錄》。
臺南:教會公報社。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862《中法越南交涉檔》第六輯。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4-1977《教務教案檔》一至五輯。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1995《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二)》。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陳冠州、Gamble,Louise(甘露絲)主編2012《北臺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臺灣之紀事1868-1901》。
臺北:明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南長老大會2003-2004《南部大會議事錄》2冊。
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11《新竹縣制度考;安平縣雜記;苑裡志;嘉義管內采訪冊》。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教會公報社編1884-1901《臺灣教會公報全覽》,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2006《使信月刊》(ThePresbyterianMessenger)。
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87《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
臺北:大通書局。
寶鋆等纂1971《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
臺北:文海出版社。
二、傳教士與相關人士史料Band,Edward1948WorkingHisPurposeOut:TheHistoryoftheEnglishPresbyterianMission.1847-1947.London:OfficeofthePresbyterianChurchofEngland.Barclay,Thomas2005《巴克禮作品集》。
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Campbell,William1915SketchesfromFormosa.London:NewYork:Marshallbrothers.1996AnAccountofMissionarySuccessintheIslandofFormosa.Taipei:SMCPub.Campbell,William著、林弘宣等譯2009《素描福爾摩沙》。
臺北:前衛出版社。
Campbell,William著、陳復國譯2007《臺灣佈教之成功》。
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Carrington,GeorgeWilliams1977ForeignersInFormosa,1841-1874.SanFrancisco:ChineseMaterialsCenter.Davidson,JamesW.1972TheIslandofFormosa:PastandPresent.Taipei:Ch’eng-wenpublishingcompany.Davidson,JamesW.著、陳政三譯2014《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Dodd,John1972JournalofaBlockadedResidentinNorthFormosa,DuringtheFranco-ChineseWar,1884∼1885.Taipei:Ch'engWenPublishingCompany.Fernandez,PabloO.P.著、黃德寬譯1991《天主教在臺開教記》。
臺北:光啟出版社。
G.EorgePsalmanaazaar著、薛絢譯2005《福爾摩沙變形記》。
臺北:大塊文化出版。
JeanL.著、鄭順德譯2004《孤拔元帥的小水手》。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LeGendreC.W.;DouglasL.FixandJohnShufeltedit2012NotesofTravelinFormosa.NationalMuseumofTaiwanHistory.LeGendreC.W.著、費得廉(DouglasL.Fix)、羅效德(CharlotteLo)編譯2013《李仙得臺灣紀行》。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Mackay,GeorgeLeslie1872-1901〈馬偕日記手稿〉。
臺北:真理大學史料館藏。
1895FromFarFormosa.NewYork:Fleming.Mackay,GeorgeLeslie著、林昌華等譯2012《馬偕日記》。
臺北:玉山出版社。
Mackay,GeorgeLeslie著、林晚生譯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
臺北:前衛出版社。
MacLeod,Duncan1923TheIslandBeautiful:theStoryofFiftyYearsinNorthFormosa.Toronto:BoardofForeignMissionsofthePresbyterianChurchinCanada.Moody,CampbellN1907TheHeathenHeart:AnAccountoftheReceptionoftheGospelamongtheChineseofFormosa.Edinburgh:Oliphant,Anderson&;Ferrier.1932Theking'sguests:astrangeFormosanfellowship.London:H.R.Allenson,Ltd..Pickering,W.A1898PioneeringinFormosa:recollectionsofadventuresamongmandarins,wreckers,&;head-huntingsavages.London:Hurst&;Blackett.Pickering,W.A.著、陳逸君譯述2010《歷險福爾摩沙》。
臺北:前衛出版社。
Ricci,Matteo(利瑪竇)著,劉俊餘、王玉川合譯1986《利瑪竇全集1》。
臺北:光啟出版社。
古偉瀛2009《臺灣天主教史料彙編》。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沈葆楨1987《福建臺灣奏摺》。
臺北:大通書局。
季茱莉譯註2013《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費得廉(DouglasL.Fix)、羅效德(CharlotteLo)編譯2006《看見十九世紀臺灣》。
臺北:如果出版社。
馮用編1968《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敖1987《巡臺退思錄》。
臺北:大通書局。
劉銘傳1987《劉壯肅公奏議》。
臺北:大通書局。
蔡青筠1964《戴案紀略》。
臺北:臺灣銀行。
三、專書論著EdwardW.Said、王志弘等譯2012《東方主義》。
新北:立緒文化。
ImmanuelWallersteinetal1996OpeningtheSocialScience.Standford:StandfordUniversityPress.王東1996《客家學導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古偉瀛2009《臺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江傳德編纂2008《天主教在臺灣》。
臺南:聞道出版社。
艾馬克(MarkA.Allee)著、王興安譯2003《十九世紀北部的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
臺北:播種者文化。
吳學明2003《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
臺南:人光出版社。
2006《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
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2007《近代長老教會來臺的西方傳教士》。
臺北:日創社文化。
呂實強1973《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那思陸1982《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周雪香編2007《多學科視野中的客家文化》。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
臺北:武陵出版社。
林文慧1989《清季福建教案之研究》。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清代至戰後的追索》。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林昌華2006《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
臺北:日創社文化。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洪伯祺2005《宣教者梅監務》。
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洪健榮2015《龍渡滄海: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徐正光主編2007《客家研究概論》。
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妙娟2005《開啟心眼:臺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
臺南:人光出版。
莊吉發2004《清史論集(十四)》。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黃子寧2006《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許功明主編2001《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
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陳宏文譯1997《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
臺南:人光出版社。
陳俊宏2000《重新發現馬偕傳》。
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嘉陸譯1960《天主教來臺傳教壹百年簡史》。
高雄:天主教高雄教區出版。
湯泳詩2012《一個華南教會的研究─從巴色會到香港崇真會》。
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董芳苑1989《宗教與文化》。
臺南:人光出版社。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014《認識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臺北:使徒出版社有限公司。
飯島典子2007《近代客家社会の形成:「他称」と「自称」のはざまで》。
東京都:風響社。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199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
臺南:人光出版。
楊士養1994《信仰偉人列傳》。
臺南:人光出版。
楊嘉欽2014《從歐洲到臺灣:道明會玫瑰省臺灣傳教研究》。
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蔡蔚群2000《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
臺北:博揚文化出版。
鄭仰恩2001《宣教心、臺灣情:馬偕小傳》。
臺南:人光出版社。
鄭連明主編1984《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
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
賴永祥1990-2000《教會史話(全集)》。
臺北:人光出版社。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戴寶村1984《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謝重光2001《客家形成發展史綱》。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
臺北:南天出版社。
四、期刊論文王政文2013〈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的社會形象與地位〉,《海洋文化學刊》15:33-58。
古偉瀛2011〈乙未之際的臺灣天主教─以傳教員張德潤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40:155-174。
白長川1991〈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42(3.4):215-232。
吳文星1986〈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十六》:69-108。
吳學明1999〈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文化面向─「靠番仔勢」〉,《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1:101-130。
2012〈引言〉,《臺灣文獻》63(4):1-2。
2012〈終戰前在臺基督教派關係之研究〉,《臺灣文獻》63(4):101-035。
林正慧2015〈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臺灣Hakka〉,《臺灣文獻》63(1):107-159。
林昌華2005〈「焚而不燬」─清法戰爭時期的馬偕牧師與「耶穌聖教」〉,《臺灣風物》55(3):43-79。
2012〈「醫者」或「患者」馬偕:探討馬偕博士與疾病的糾結關係〉,《臺北文獻》180:209-243。
林金水1983〈利瑪竇在中國的活動與影響〉,《歷史研究》1:25-36。
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歷史月刊》9:59-63。
施添福2011〈「客家」到客家:一個族群稱謂的歷史性與地域性分析〉,專題演講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
2011〈從「客家」到客家(二):客家稱謂的出現、傳播與蛻變〉,專題演講於《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研討會》。
2013從客家〉到客家(三):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發表於國立交通大學主辦客家學院主辦,《「族群、社會與歷史:臺灣在地研究的實踐與開展》莊英章教授榮退研討會》(。
2013〈從「客家」到客家(一):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1-56。
2014〈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
2014〈從「客家」到客家(三:)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上篇)〉,《全球客家研究》3:1-110。
查時傑1994〈光復初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個家族─以臺南高長家族之發展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18:157-178。
洪健榮2010〈清季淡水開港後西教傳佈與傳統風水民俗的衝突〉,《臺北文獻》172:43-68。
2011〈清代臺灣方志中的「西學」論述〉《臺灣文獻》62(2):105-144。
2012〈十九世紀後期來臺傳教士對風水民俗的態度〉,《輔仁歷史學報》29:169-210。
胡家瑜2006〈博物館、人類學與臺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型變化〉,《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94-124。
翁佳音1990〈室藏資料《臺灣府城教會報》介紹〉,《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7:47-49。
1991〈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臺前後歷史像〉,《臺灣風物》41(3):83-100。
陳壬癸1982〈馬偕博士與臺灣〉,《臺灣文獻》33(2):111-119陳東昇2014〈馬偕眼中的清代臺灣官員〉,《臺北文獻》189:171-207。
陳俊安2012〈日治時期日人對臺灣客家的社會印象之研究〉,《臺灣文獻》63(3):263-302。
陳俊宏2009〈馬偕牧師的艋舺之役─從一塊禮拜堂的門匾說起〉,《臺北文獻》168:131-157。
陳偉智2009〈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16(4):1-35。
陳麗華2008〈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6:147-171。
2011〈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1-49。
張維正2014〈邁向「文明」:日治前期臺灣漢人的婚俗變遷(1895~1920),《臺灣文獻》65(1):129-175。
黃學堂2009〈晚清外國觀點下的臺灣客家〉,《竹塹文獻》44:143-157。
楊佳霖2011〈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臺灣文獻》62(2):245-274。
葉慧雯2007〈英國長老教會在東部的宣教─蟳廣澳、觀音山、石牌教會的建立與焚燬(1877-1896)〉57(4):77-102。
廖秋娥2009〈從《臺灣府城教會報》看晚清臺灣東部的交通〉,《臺灣史學雜誌》7:3-35。
潘繼道2002〈花蓮大庄「舊人」後山移民史〉,《史耘》8:1-22。
2009〈「加禮宛事件」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間變遷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3):25-60。
2012〈晚清「開山撫番」下臺灣後山奇萊平原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消長之研究〉,《臺灣風物》52(4):39-94。
蔡蔚群2000〈建省以前臺灣北部的教案(上)(1872-1885)〉,《臺北文獻》133:171-210。
2000〈建省以前臺灣北部的教案(下)(1872-1885)〉,《臺北文獻》134:231-256。
鄭仰恩2000〈英國乞丐?臺灣的保羅?梅監務牧師小傳〉,《新使者雜誌》60:22-27。
2006〈梅監務的初代基督教研究〉,《臺灣神學論刊》28:17-52。
2007〈試論梅監務的臺灣宣教研究〉,《玉山神學院學報》14:13-40。
2012〈蘇格蘭啟蒙運動對早期臺灣基督教的影響:從馬偕的現代化教育理念談起〉,《臺灣文獻》63(4):137-164。
鄭淑蓮1998〈臺灣教案之試析(1859~1868)〉,《弘光學報》31:245-265。
戴寶村1988〈臺灣的石戰舊俗〉,《歷史月刊》7:122-123。
盧啟明2012〈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異教」的觀點與實踐〉,《臺灣文獻》63(4):33-65。
蘇梅芳1996〈劉銘傳的自強維新思想與抱負〉,《成大歷史學報》22:129-161。
五、學位論文王政文2009〈天路歷程:臺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林正慧2013〈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洪健榮2003〈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侯淇晨2004〈福音與滅鬼歌:從庶民文化分析民教衝突〉。
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
黃昭榮2003〈巴克禮在臺灣的傳教研究〉。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
陳德智2006〈羈縻與條約:以臺灣樟腦糾紛為例(1867-1870)。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張大偉2013〈馬雅各醫生在臺的傳教工作(1865-1871)。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楊惠娥2003〈天主教在臺灣中部之傳教─以羅厝教會為例〉。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賴和小說中對漢族性格批判之研究
2.
清末至日治初期來臺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以李仙得與達飛聲為中心
3.
長老教會在後龍的開拓與經營(1872-1995)
4.
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北部教堂建築形式轉化研究--以馬偕博士沿淡水河岸設立之教會為例--
1.
李崑山(1995)。
開放教育中的戶外教學。
環境教育季刊,24,58-63。
2.
朱慶昇(1993)。
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
環境教育季刊,16,31-38。
3.
陳鐵(1983)。
戶外教育。
公民訓育學報,創刊號。
臺北市:師大公訓系。
4.
賴雅芬(1996)。
校園戶外教育。
環境教育季刊,30,76-84。
1.
圖像、知識與帝國統治: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比較分析
2.
清末至日治初期來臺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以李仙得與達飛聲為中心
3.
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以郭士立(KarlFriedrichAugustGützlaff)為中心
4.
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19世紀台灣(1860-1885)
5.
美國傳教士懷禮(IsaacWilliamWiley)對晚清福建地區婦女的觀察
6.
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
7.
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臺灣研究-從西班牙傳教士BartoloméMartínez書信為討論中心
8.
戰後臺灣教科書對馬偕論述之研究
9.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艋舺教會之創立與發展
10.
英國傳教士子女在中國的養成教育-內地會芝罘學校的建立與發展(1881-1951)
11.
清末來華傳教士楊格非及其著作
12.
苗栗地區神農信仰探討
13.
長老教會在後龍的開拓與經營(1872-1995)
14.
臺灣的盲人之父-甘為霖在臺灣的傳教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灣宣教歷史,漢人受傳統宗教信仰的影響,形成種種迷信觀念與習俗,以及儒家 ... 從西方傳教士的文本紀錄中,爬梳他們對臺灣漢人社會內的官紳、福「客」.
- 2西方傳教士當年傳教與醫療為台灣及大陸奠定西方醫學基礎
所以1858年天津條約開放,台南可以讓外國人在此傳教及執行西方醫療。 西方醫學在台灣(清朝時代). ■馬雅各在台南. 七年後,在1865年,有一位蘇格蘭 ...
- 3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其次,吳學明曾指出漢人受傳統宗教信仰影響,形成種種. 迷信觀念與習俗,以及儒家傳統與基督教教理的扞格,使得傳教工作在漢人社會. 較難推展。6 有鑑於此,筆者便對西方 ...
- 4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回顧臺灣宣教歷史,漢人受傳統宗教信仰的影響,形成種種迷信觀念與習俗, ... 從西方傳教士的文本紀錄中,爬梳他們對臺灣漢人社會內的官紳、福「客」人群與異教文化 ...
- 5台灣基督徒的現代性認同- 王政文- 鄉土關懷
台灣開港通商,基督教隨之傳進台灣,多數的研究都已指明基督教對台灣社會走向現代化的 ... 換句話說,西方事物及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力,藉由傳教士逐漸在台灣展現,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