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內容簡介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學·中庸》內容簡介:《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 ...
大學·中庸 《大學·中庸》內容簡介:《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重要意義。
《中庸》強調“誠”,把“誠”視作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將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同時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與認知方法。
基本信息名稱:大學·中庸作者:《書立方》編委會類別:書籍價格:10.00語種:中文ISBN:9787229019426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開本:16開大學中庸全文大學·中庸《大學》總綱:『1』大學之道在明(讀第四聲)明(讀第二聲)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誠。
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7』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誥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
第二章『1』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誥曰,「作新民。
」大學·中庸『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第三章『1』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3』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4』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
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此以沒世不忘也。
右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
第四章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右傳之四章,釋本末。
第五章『1』此謂知本。
『2』此謂知之至也。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
閒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
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此謂物格。
此謂知之至也。
第六章『1』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
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3』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4』富潤屋,德潤身。
心廣體胖。
故君子必誠其意。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
第七章『1』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3』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
第八章『1』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之其所賤惡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3』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右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
第九章『1』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2』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
」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4』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國在齊其家。
『6』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7』詩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8』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9』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右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
第十章『1』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榘之道也。
『2』所惡於上,毋以使下。
所惡於下,毋以事上。
所惡於前,毋以先後。
所惡於後,毋以從前。
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
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謂榘之道。
『3』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此之謂民之父母。
『4』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
辟則為天下矣。
『5』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儀監於殷,峻命不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7』德者本也。
財者末也。
『8』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9』是故財聚,則民散。
財散,則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誥曰,「惟命不於常。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12』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13』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14』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16』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17』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19』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
為之者疾,用之者舒。
則財恆足矣。
『20』仁者,以財發身。
不仁者,以身發財。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
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
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22』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
寧有盜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3』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
小人之使為國家,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右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工夫。
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
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
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中庸》章句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
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
放之,則弭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其味無窮。
皆實學也。
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第一章『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
次言存養省察之要。
終言聖神功化之極。
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
隱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問強。
『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3』「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
而強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
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
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費而隱。
『2』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3』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
」其下八章,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2』「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
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感盡。
言顧行,行顧言。
君子胡不爾。
」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2』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
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2』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樂且耽。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3』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2』「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3』「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顯。
誠之不可如此夫。
」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故栽者培之,傾者復之。
」『4』「詩曰,『嘉樂君,憲憲令德,宜民宜人。
受祿於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1』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
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
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顯名。
尊為天子。
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
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2』「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4』「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所以辨貴賤也。
序事,所以辨賢也。
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
燕毛,所以序齒也。
」『5』「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
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禮,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第二十章『1』哀公問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3』「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夫政也者,蒲盧也。
」『4』「故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6』「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12』「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13』「修身,則道立。
尊賢,則不惑。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則不眩。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14』「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
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
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15』「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17』「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18』「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1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0』「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右第二十一章。
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
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叄矣。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
曲能有誠。
誠則形。
形則著。
著則明。
明則動。
動則變。
變則化。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見乎蓍龜,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誠如神。
第二十五章『1』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3』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
故時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1』故至誠無息。
『2』不息則久,久則征。
『3』征則悠遠。
悠遠,則博厚。
博厚,則高明。
『4』博厚,所以載物也。
高明,所以復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無疆。
『6』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復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生焉,貨財殖焉。
『10』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
純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1』大哉聖人之道!『2』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3』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7』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第二十八章『1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4』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
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5』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
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
吾從周。
」第二十九章『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2』上焉者雖善,無征。
無征,不信。
不信,民弗從。
下焉者雖善,不尊。
不尊,不信。
不信,民弗從。
『3』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
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
質諸鬼神而無疑。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4』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5』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6』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1』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律天時,下襲水土。
『2』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復幬。
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3』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道並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第三十一章『1』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有別也。
『2』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3』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4』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
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復,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1』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2』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3』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第三十三章『1』詩曰,「衣錦尚綗」,惡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
可與入德矣。
『2』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君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3』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4』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
」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鉞。
『5』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6』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
」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7』詩云,「德輶如毛。
」毛猶有倫。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
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
又贊其妙,至於無聲無臭,而後已焉。
蓋舉一篇之要,而約言之。
其反覆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
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內容簡介《大學·中庸》內容簡介:《大學》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重要意義。
《中庸》強調“誠”,把“誠”視作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將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同時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與認知方法。
圖書目錄大學成人之道道德的自我完善道德的力量認識你自己事要抓根本為學之道:落到實處立身之本:真誠做人正心之道:以理馭情齊家之道:克服偏見以身作則以德治國中庸慎獨中和相時而動踐行的意義失“中”害道道在人為明辨是非,執兩用中利令智昏於淺近中見深刻難能才可貴君子之強:內聖才能外王有恆才有成道不可離道在身邊,忠恕可得做人之道:安分守己修道之法:循序漸進道隱無形,無處不在天道循環,常與善人讀書識禮,知書達理人倫之大德:以孝為本治國平天下的法則生而知之與學以知之天地之大,以誠為本積跬步以至千里心誠則靈立己而立人,達己而達人至誠之境,永無止息大道在身,進退自如與時俱進,順應時勢以身作則,取信於人以聖賢為楷模至聖先師,功德無量做人做事,以誠為本德施與民,天下太平……相關詞條 大學中庸 《大學中庸》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課外閱讀要求,我們選收了那些既有代表性,又適合學生課外閱讀的作品,以使這套“大語文叢書”對於不同年級、不同興趣、不同需求...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文摘 序言 編輯推薦 中庸·大學 內容介紹《中庸》、《大學》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必讀書,是科舉考試的必考書,歷來被儒家奉為治國平天下的法寶,道德修養的最高準則。
《中庸大學》對這兩部著作... 內容介紹 中庸大學 書名:中庸大學定價:16.00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註譯、鑑賞、配插精美古畫,雙色印刷。
... 大學中庸講演錄 《大學中庸講演錄》是由王岳川編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的書籍。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目錄 大學中庸通說 《大學中庸通說》,作者鄧球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學》原來只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共1751字。
在韓愈、李翱以前,《大學》並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 內容簡介 本書目錄 大學·中庸解讀 出版社:大學與人生道在大學 圖書信息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目錄 老子·大學·中庸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所作。
《中庸》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
子思將“誠”說成是世界的本原,將“中庸”作為其學說的核心。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大學中庸孝經 大學中庸孝經,圖書。
知識出版社出版,本書於2004年出版。
百科名片 內容提要: 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與評論: 相關搜尋大學·中庸大學·中庸解讀大學·中庸·孝經《盜墓筆記》《易經》大學·中庸-閱讀無障礙本大學·中庸誦讀本《高樹三姐妹》大學·中庸·孟子正宗大學·中庸-拼音導讀譯文賞析《燈草和尚》大學·中庸·道德經蟻族《山海經》《金瓶梅》[古代禁書]大學·中庸·笠翁對韻《金麟豈是池中物》《金瓶梅》諾基亞手機大全熱門詞條A2dogIHateMyselfForLovingYouOutdoorSOWHATwife售票系統土地徵收字幕安達有裡尤妮絲李明遠永不妥協珍妮佛勞倫斯白居易琵琶行第八日的蟬羊乳膽囊臥虎藏龍2解酒調教男友開山變頻空壓機電子溫度計龍眼蜜HACCP認證MCIME《美少女的謊言》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人因佐藤藍子健鼎匈奴只想抱著你夜明前的琉璃色星座運勢歐尚歐陸湯圓爸爸的花兒落了生酮飲食越獄兔阿曼達雍正王朝complicatedRedditUGG中正紀念堂樂齡分手後不做朋友蒂亞戈防火櫃大學·中庸@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細讀大學中庸: 吟味與詮解| 誠品線上
儒家思想以「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為巔峰代表典籍,其所開顯的智慧,至今仍啟示著無數眾人,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制度、倫理道德和 ...
- 2大學·中庸》內容簡介 - 中文百科知識
《大學·中庸》內容簡介:《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 ...
- 3《大學》《中庸》講述修身治國的儒家經典! - 每日頭條
《大學》講的是如何「為人」和「為學」,是一篇實現人生理想方法的綱要;《中庸》講的是「為人」和「為學」的道理,是一種貫穿人之一生的認識論。二者互為 ...
- 4大學(經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學》屬儒學經典「四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撰成,作者是誰尚未定論,推測是孔門之後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推論為曾子所編纂。
- 5大學、中庸》應該這樣讀 - 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