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經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學》屬儒學經典「四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撰成,作者是誰尚未定論,推測是孔門之後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推論為曾子所編纂。

大學(經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明倫堂所書《大學》 《大學》屬儒學經典「四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撰成,作者是誰尚未定論,推測是孔門之後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推論為曾子所編纂[1]。

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過。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開始推崇《大學》與《中庸》。

北宋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

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

南宋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

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因此,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原不分章節。

後來朱熹按其內容,朱熹《大學章句》,將《大學》分為經一章,傳十章。

並說:「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朱熹《中庸章句序》也寫到《中庸》是「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但這種說法並不可靠。

清代學者戴震小時問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

但戴震接著指出周代離宋代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文公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

目次 1內涵及應用 2《大學》的哲學思考 3注疏 4翻譯本 5參見 6以「三綱八目」做為命名來源的高中、大學 7注釋 8參考文獻 8.1中文書籍 8.2日文書籍 8.3英文書籍 9延伸閱讀 10外部連結 內涵及應用[編輯] 《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

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代人如何做人、做事與立業等等均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第六講題提到:「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

」且《三民主義》亦為《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之內含。

可見研讀《大學》亦有助理解《中華民國憲法》法源依據。

《大學》的哲學思考[編輯] 《大學》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在於傳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

全書融合了倫理、哲學、政治為一體,闡述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

宋代儒者藉此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理論。

三綱領指的是: 明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八條目指的是: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第一章是綱要所在,朱熹稱為經文,所講訴的是三綱領與八條目的連貫性,由個人之「明明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做起;發揮到「親民」(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

三綱領與八條目又可解釋為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自身的管理與修養;外王是自己對外界的管理與行動。

而以八條目中的「修身」為根本,「內聖」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礎與方法;而「外王」指的是「親民」,包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

「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使光明的德行興盛起來,是對內的。

「親民」則是使民眾能日新月異,進步不已,革新民意,是對外的。

「止於至善」所指的是把自己的道德和社區的道德都達到或處於極善的境況中並堅守不移。

「格物」就是窮究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達到智性良知,。

「誠意」如此意念真誠,才能表里如一(所以要慎獨),不虛偽,不自欺欺人。

「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靈,消除邪惡之心。

「修身」就是把自己的身子(包括思想言行)培養好。

「齊家」就是整治其家,在倫理上要父子有親,長幼有序,使家庭親親和藹。

「治國」就是把國家治理的好,除了教化,還須政令。

「平天下」就是平治天下(包括許多國家),主要是用政令來平。

整個大綱的意思就是在於把自己靈明的德性能夠彰明出來,在親愛民眾,使人人革新,以達成至善的境界。

要想使人能彰明自己的明德,先要治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養己身;要修好己身,先使自己的心平正;要想使自己的性情得當,先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先增加自己的知識。

要想增加自己的知識,在於能做到即物窮理。

接下來的則是解釋如何治國平天下。

主要推廣絜矩之道和三大法則: 理財法則 用人法則 愛民法則 注疏[編輯] 《大學章句》一卷: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

翻譯本[編輯] 英國人理雅各譯有論語、大學、中庸(TheAnalectsofConfucius,theGreatLearning,DoctrineoftheMean)。

參見[編輯] 格物致知 以「三綱八目」做為命名來源的高中、大學[編輯] 新北市立明德高級中學 臺中市私立明德高級中學 桃園市私立至善高級中學 新北市私立格致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誠正國民中學 雲林縣私立正心高級中學 正修科技大學 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學 桃園市私立治平高級中學 注釋[編輯] ^此說法出自朱熹《大學章句》 參考文獻[編輯] 中文書籍[編輯] 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中文大學出版社.ISBN 9789622019034.  李焯然:〈《大學》與儒家的君主教育──論《大學衍義》及《大學衍義補》對《大學》的闡釋與發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日文書籍[編輯] 宇野哲人譯注 《大學》講談社學術文庫 1983年,ISBN978-4-06-158594-2 金谷治譯注 《大學中庸》岩波文庫 1998年,ワイド版2003年 赤塚忠譯注 《新釈漢文大系2大學中庸》 明治書院 英文書籍[編輯] Berthrong,JohnH.TransformationsoftheConfucianWay.WestviewPress,1998. Confucius,andChichungHuang.TheAnalectsofConfucius:LunYu.OxfordUniversityPressUS,1997. DeBary,Theodore,etal.SourcesofChineseTradition:FromEarliestTimesto1600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0. Gardner,DanielK."ConfucianCommentaryandChineseIntellectualHistory."TheJournalofAsianStudies,Vol.57,No.2(May,1998):397-422 Gardner,DanielK.TheFourBooks.TheTeachingsoftheLaterConfucianTradition.HackettPublishing.2007. Gardner,DanielK."PrincipleandPedagogy:ChuHsiandTheFourBooks."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Vol.44,No.1(Jun.,1984):57-81. Legge,James(trans.)Confucius:ConfucianAnalects,TheGreatLearning&TheDoctrineoftheMean.NewYork:Dover1971. Pound,Ezra.TaHio-TheGreatLearning-NewlyRenderedintotheAmericanLanguage.London:TheKynochPressforStanleyNottLtd,1936. Wang,Ting."UnderstandingChineseCultureandLearning."Diss.UofCanberra,Australia.2006. Yao,XinzhongandHsin-chungYao.AnIntroductiontoConfuciani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Zhang,Weiyuan."ConceptionsoflifelonglearninginConfucianculture:theirimpactonadultLearners."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longEducation,VOL.27,NO.5(September-October,2008):551-557.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在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 《禮記/大學(證釋本)》 《四書章句集註/大學章句》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大學部》,出自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編輯] 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佐藤一齋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佐藤一齋:大學一家私言 英譯大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維基語錄上的大學(禮記)語錄 閱論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四大名著 水滸傳 三國演義 西遊記 紅樓夢 四大奇書 水滸傳 三國演義 西遊記 金瓶梅 四大名劇 西廂記 牡丹亭 桃花扇 長生殿 五大傳奇 荊釵記 白兔記 拜月亭 殺狗記 琵琶記 六才子書 莊子 離騷 史記 杜詩 水滸傳 西廂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學_(經傳)&oldid=71279998」 分類:​經部四書類四書五經中國思想東亞文化圈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語錄維基文庫 其他語言 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ina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Русскийதமிழ்TürkçeTiếngViệt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