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龍、虎|鳳又分開口、咪口(閉口)兩種形制,並且,龍又從顏色上細分為金龍、黃龍、赤龍、白龍、青龍、烏龍,虎也分為金虎、黃虎、紅虎、白虎、黑虎,鳳則有紅鳳(又稱金鳳 ...
龍舟[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龍舟[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 更多義項▼ 收起列表▲ 龍舟[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龍舟[民間曲藝名稱]龍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軍控司副司長] 龍舟,是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
賽龍舟發源於中國,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是盛行的民間活動。
龍舟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
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
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賽龍舟最早興起於漢代。
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我國傳統的悠久歷史文化繼承性和人們的團隊精神精神。
基本信息中文名:龍舟英文名:dragonboat別稱:龍船節日時間:農曆五月初五節日類型:傳統節日流行地區:漢地節日起源:紀念屈原節日活動:龍舟賽、吃粽子節日飲食:粽子、雄黃酒、龍舟飯、龍舟面節日意義:紀念屈原起源端午節龍舟賽、元宵節舞龍(也稱舞龍燈、耍龍燈)及二月二龍頭節是大東亞龍文化區重要的民間活動,因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因為東南亞華人多,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區流行。
端午節龍舟賽提起龍舟的起源,人們自然就會想起紀念屈原,其實,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
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中國南方地區的特色。
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
據此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系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
又盛傳龍船源於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說。
在反映中華龍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龍船歷史淵源的《沅陵千年龍船》一書里,收編了104篇作家、學者對沅陵龍船的精闢論述。
這些文章科學、系統地論證了沅陵傳統龍舟的起源,記錄了沅陵龍舟活動的參賽規模、船建等情況。
沅陵龍舟起源於5000年前,所以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000多年。
歷史記載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遊戲之類。
《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
《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
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
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
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
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
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
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名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
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
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廣東龍舟順德龍舟順德的龍舟競渡自古有名。
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載:“順德龍江,歲五六月鬥龍船。
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灣環者為龍船場。
……斗得全勝還埠,則廣召親朋宴飲,其埠必年豐人樂、貿易以饒雲。
”實則全縣各鄉堡都興行劃龍船,現今市博物館尚存康熙年間杏壇北水村“壓盡群龍”石匾。
龍舟分“游龍”和“賽龍”兩種:“游龍”體積大,裝飾美觀,稱“龍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飾旗鼓助興;“賽龍”體積小,稱“龍艇”,從三橈至十五橈不等,重在競劃速。
杭州西溪龍舟勝會現代順德男、女龍舟隊分別成立於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國大陸出征中國香港地區以及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參加世界大賽,順德龍舟在全國和國際性重大比賽中共獲得60項冠軍、18項亞軍、5項季軍。
在1994年代表中國參加第一屆亞洲龍舟錦標賽獲得四項金牌;1995年代表中國參加第一屆世界龍舟錦標賽獲得7項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第一次比賽就包攬了民運會龍舟六個項目中的四金二銀,實現了廣東代表團在民運會上獎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行的=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獲得五金一銀的好成績。
在2005年在德國舉行的世界龍舟進步賽上,代表中國獲得7金1銀的好成績。
南海九江鎮龍舟九江龍舟平時沉於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質腐朽。
每年舉行龍舟活動前夕都會“起龍”,把龍舟從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後清潔龍頭、龍尾,上漆翻新,準備工具、飾品。
舉行活動當天天未亮時要裝上龍頭龍尾,然後進行“采青”。
天亮後,龍舟盛裝打扮,在九江圩涌段來回遊弋表演,稱為“游龍”。
翌日,結契的龍舟相聚競渡,爭奪高標,互贈彩旗,互到村里拜訪,請吃龍舟飯。
晚餐後,結契龍舟在河涌里划行,互相送別,俗稱“送契”,有鬧至深夜方休。
另外,在10月2日,會進行龍舟出海活動,場面可謂壯觀。
龍舟活動一般持續2-3天,也有連續幾天。
結束後,復將龍舟沉埋於水底。
九江划龍舟並不是在端午節,而是在國慶節。
在九江,明、清兩代已經很盛行在端午划龍舟了。
民國時期,划龍舟活動改在秋涼初屆、農事稍歇的八九月間舉行。
抗日戰爭勝利後,定位10月10日划龍舟;新中國成立後,則在10月1日游龍、賽龍舟慶祝國慶,端午不再划龍舟。
九江鎮的龍舟是海內外聞名的,九江鎮的龍舟隊在全國賽中脫穎而出,代表中國參加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第16屆亞運會),奪得了不少榮譽。
如今,九江鎮的龍舟活動依然相當盛行,每年九江鎮各個村社都派出自己的龍舟參加比賽、在河涌內划行表演。
東莞龍舟龍舟是龍文化的一分支,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有很多獨特的風俗,一直流傳下來。
龍舟節(和端午節聯繫在一起)是和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民間節日一樣千百年流傳下來的。
原先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行為方式,已演變為一種民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甚至超載國界,流傳到外國了,可見其影響範圍之廣,影響力之深遠。
屈原泉下有知,也含笑九泉了。
進入農曆五月,莞邑大地龍舟鑼鼓之聲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
因為此時各地都舉辦龍舟賽。
這時萬眾歡騰,萬人空巷,任何的文化娛樂活動的規模在她的面前都顯得遜色了。
不論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傾巢而出,一睹賽龍舟的盛況,連學校也調整課時,讓孩子們有時間到現場觀看。
歡樂的兒童唱著“扒龍舟,跳龍頭,買斤豬肉煲蓮藕,大隻麻蝦點油”的兒歌,街頭巷尾,一片歡騰。
新龍船下水這天,最為熱鬧。
凌晨天未亮,村裡的青壯年就劃著名龍船,燃響鞭炮,敲起鑼鼓,去廟頭南海神廟拜神去了,祈求太平盛世,風調雨順,老少平安。
全村人都去聚餐。
村前的地頭裡,架起爐灶,生起柴火,大家自動出人出力,忙這忙那,劏雞殺鴨,拔毛洗菜,大魚大肉搞出豐盛的九碗頭。
大家圍坐在一起大快頤朵,熱鬧非凡。
任何一個民間節日,都沒有這個排場。
規模之大,涉及人數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新龍船下水,還有燒豬分,凡是有捐款的人的都可以分到。
雖然燒豬肉每天都可買到,但這種燒豬有著特殊的意義,神聖無比,手捧燒豬肉,無比自豪高興,皆大歡喜。
還有鄰村友好世誼送來的金豬餅食,以示祝賀。
附近的村子,各有各的龍舟節(鄉人叫“龍船景”)時間互相錯開,避免日期相同。
有的龍船景“扒標”即競賽,有的“趁景”即不競賽龍舟游龍嬉戲,慶賀節目。
如果是扒標的話,那可熱鬧了,龍船上的健兒,個個象座鐵塔,腰圓背粗,力大無比。
一聲令下,賽龍如離弦之箭,水花飛濺,力爭上遊。
沿岸觀眾呼聲震天,喊聲雷動。
賽程較短只幾千米。
聽老人講,以前的賽龍船要轉幾大圈,劃上幾個小時,拼體力,拼速度,拼智慧。
一場龍舟下來,虎背熊腰的青壯年人,都像散了架似的,手腳麻痹。
跳龍船頭的人是全船的指揮,要靈活機動,多謀善變,指揮得當。
打鑼鼓的人要節奏明快,鏗鏘有力,鼓舞士氣。
最關鍵的部位是劃頭位的人,人稱:“扒頭橈”他們是全船力氣最大的人,指揮著全船的節奏去劃,能夠當上扒頭橈的人是很光榮的,船尾掌舵的人也絲毫不能怠慢,他掌握著龍船的方向,稍有疏忽,變鑄成大錯。
所以賽龍船是集體運動,一定互相配合,齊心協力,方能取勝。
前面講過如果是新龍船下水,或某村的龍船景,必定大排筵席,宴請賓客。
村里發出請柬,邀請世誼友好,同姓宗親赴宴。
他們會劃著名龍船,船上坐滿了應邀而來的賓客,帶來禮品,共敘友情。
此刻的龍船,成了友誼的使者,感情的紐帶。
有時新龍船從某村經過,如果村里人有這條龍船的親戚好友,便會自動帶上禮品,在龍船標(一塊布)寫上對方的姓名,贈送給親友,以示祝賀。
受禮的龍船,緩緩靠岸,鳴炮,拱手作揖,其情其景,十分威武。
有的村子在龍船景時,發出請柬,邀請世誼友好的村子來助興,被邀請的村子會自發組織一批人。
不論大人小孩,劃上龍船,滿滿的一船人,來到該村的和面上游龍,還會受到盛情接待,他們都成了友誼的使者,增進雙方感情。
村民們廣邀親朋好友來慶賀,宰雞殺鴨,裹粽贈送,家家戶戶高朋滿座,不亦樂乎。
哪戶家人來的客人最多最體面;反之,臉上無光了。
趁龍舟佳景,宴請親朋,共話桑麻,濃濃的鄉情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長留在人們的心裡。
鄉親們把賽龍船看成是和生命一樣重要,訓練時挑選全村最健壯的村民,冒著酷暑烈日,不怕日曬雨淋,都想爭取個好名次。
倘若旗開得勝,飛龍第一,劃手們便受到凱鏇英雄式的待遇。
犒賞三軍,大排筵席,一醉方休。
大家吐氣揚眉,滔滔不絕,共慶凱鏇。
劃龍船有些禁忌,就是不準婦女登船,更談不上劃龍船了。
有時龍船從橋下划過,橋上也是不準婦女走過,否則視為不吉利。
這純粹是封建思想作祟,重男輕女。
所幸的是,這種風氣有所改變,還組織女子龍船隊,婦女們颯爽英姿,和男人一樣賽起龍舟,男女平等,吐氣揚眉。
源遠流長的龍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獨具魅力,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
千百年來,時代相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其特有的風俗習慣十分有趣。
今天,劃龍船已成為一項強身健體的民眾性體育運動。
衝出國門,為國爭光。
喜看東邑大地,龍舟鼓聲,催人振奮,水上蛟龍,奮勇爭光,齊心協力,共繪美好宏圖。
疊滘龍舟疊滘扒龍船清代夫子易瑞瑜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翠擁兩岸,裊裊清風送爽,男裳女帕,靦腆隨波笑納。
齠齔香囊胸披掛,雀躍堪嘉。
婦孺包粽告天下,蒲符護家"。
清代,客籍疊滘教學先生易瑞瑜,曾受鄉紳何子權等委託,撰寫《疊滘八景》、《疊滘十馨》閭事,以告諸來者。
並書於“中堂”上,掛在培風社學中座。
在《疊滘十馨》的“七龍競渡”中,就有“雙溪涌曲,端陽吊屈,龍船競渡,明興清盛”的記載。
從中可以知道疊滘龍船的悠久歷史。
清末民初,疊滘鄉有龍船9艘,分別是:茶基、陳豐、聖堂、江頭、東寧、慶雲、東勝東、三餘堂、潭頭等。
後來,江頭、東寧兩艘龍船自行廢置。
疊滘龍船,各有其歷史淵源。
陳豐坊龍船是白鬍須的,因其在老土地廟“點精”,而老土地是白鬍須,龍船也隨之白鬍須。
陳豐坊龍船的龍尾是“攣弓"的。
所以世稱“攣弓龍尾,白須老土地”。
慶雲坊(海邊坊)龍船是紅鬍鬚的,因其在溫、許二公(臨海廟)處“點精”,而溫、許二公是紅鬍鬚,龍船也隨之紅鬍鬚。
世稱“紅須軍師"。
相傳,慶雲坊龍船的紅色鬍鬚,是一種稀有野獸的毛,特別矜貴。
早期,慶雲坊有兩艘龍船,就是大梭和小梭。
大梭扒出海,小梭內河扒。
除了陳豐坊、慶雲坊龍船的鬍鬚特殊之外,其餘都是黑鬍鬚的,因其在北帝(大廟)處“點精”,而北帝是黑鬍鬚,龍船也隨之黑鬍鬚。
只有陳豐坊龍船尾是“攣弓”,其餘都是直尾的。
疊滘龍船,與時俱進,從1981年開始,至2002年,擁有柚木龍船15艘。
分別是:茶基、陳豐、聖堂、激邊、江頭、寧聚、慶雲、村頭、澳墟、疊北俱樂部、東勝東、三餘堂、潭頭東約、潭頭三約、新約等。
因為過去修造龍船,有用水松木、有用坤甸木,這些木料,都不適合時代的要求,被淘汰了雜木、坤甸木舊龍船共19艘。
摘自《疊滘鄉志》2006年版疊滘龍船的遨遊與比賽疊滘龍船的活動,初五日較少比賽的,是日一般都在二十四坊的主河涌遨遊,而比賽大都是初六日才開始的,至初八日,就寧靜下來了。
1邀游初五日,有龍船的坊(村),河涌里停泊著經過修葺一新的龍船,整裝待發。
隨著炮竹聲響,一年一度的扒龍船活動開始了,人們都聚集在河涌兩畔睇龍船。
各坊(村)的龍船先後出發,人們聽到漸近龍船鼓聲和看見先遣標艇出現,頓時沸騰起來。
氣宇軒昂的龍船,精神抖擻的扒龍健兒,槳楫起落整齊:精美的頭牌、尾牌,上下舉動,羅傘飄轉,各式彩旗左右翻飛。
其時,迎龍船的炮竹聲,響徹雲霄。
站在龍船頭和龍船尾的彪形大漢,舉槳叉腰,使勁地奀(去聲)得龍船上下起伏;鑼鼓聲,指揮著船上健兒,按船身起伏划槳,龍船就象離弦的箭,飛速前進,泛起層層的浪花,博得岸上觀眾的陣陣喝彩聲。
白須老土地龍船來了!不少婦人攜帶著小孩子,拿著新毛巾,走落河涌的步頭,給孩子洗龍船水,祈求身壯力健,天真活潑,讀書聰明。
為了答謝人們的厚意相迎,龍船表演幾“捉”快船,以表謝意。
然後發出“亂鼓”的信號。
在歡送的炮竹聲中,前往別坊(村)去了。
當龍船游遍全鄉主河涌回來時,已是夕陽西沉。
地堂上早已擺好了一圍一圍的龍船飯,人們席地而坐,邊吃,邊談論剛剛過去扒龍船的取勝與失敗的趣事。
有些父母攜帶著孩子,到龍船會索百家飯,說是小孩子食了百家飯,就快高長大。
2比賽疊滘龍船的比賽,有史以來,設立兩個比賽區。
就是洙泗里孔大宗祠(孔大宗)和潭頭坊李氏大宗祠(李大宗)祠前的河凼(凼是較大水面的地方)。
龍船比賽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建國前至建國初期;二是1981年以後。
建國前至建國初期,龍船比賽,單純是從扒術上的精巧取勝而作精神的鼓舞,並無物質的獎勵,偶爾稍備,都是微乎其微的。
疊滘龍船的精彩表演,在於晚上“挑燈夜戰,賽龍奪錦”。
入夜,凡是龍船經過的河道,都燈火輝煌。
特別是兩個賽區,如同白晝。
過去,用汽燈、大光燈、松明火把做照明;自從1961年電氣化以後,照明條件就優越得多了。
賽龍船的地點,是有計畫的,有主有次,並不是兩個賽區同時舉行。
當日(晚)在某賽區舉行比賽,先行預報。
當龍船在某賽區舉行比賽,觀龍者,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水上標艇如鯽,岸上人密如麻。
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圖。
賽龍鑼鼓聲,人們喝彩聲,陣陣炮竹聲,聲聲鼎沸。
在賽龍間歇時,十番鑼鼓、八音管弦樂隊在大艇上,發出悠揚樂韻,粵曲與絲竹,娓娓動聽,使人輒心神往;鑼鼓櫃的管樂與敲擊樂,鏗鏘悅耳;醒獅(水獅)在數尺的木船平台上,仍是廣闊的天地,表演得馳勇雄健,神彩飛揚……。
這樣的活動,反覆幾次,直至夜深,盡興而散。
1981年開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龍船比賽方式有所改變。
在日間,單船計時比賽,分等級獎勵。
獎品豐富極了,而且逐年升級。
還設有某村、某龍船杯邀請賽,越搞越新鮮,是歷史上的創舉。
摘自《疊滘鄉志》2006年版疊滘龍船漂移龍船漂移:在《疊滘十馨》的“七龍競渡”中,就有“雙溪涌曲,端陽吊屈,龍船競渡,明興清盛”的記載,從中可得知,疊滘歷代祖輩都在狹窄多彎的河湧上扒龍船,歷經數百年的歷史沉澱後,直到公元2007年,疊滘龍船進入杉木時代,到2008年比賽速度更有了質的飛躍,快速入彎後留下水痕,速度和入彎線路便形成了類似賽車的飄移,締造了傳統習俗與現代流行詞的完美結合:“龍船漂移”,以前外人無法理解疊滘涌窄彎多如何進行龍舟賽?“龍船漂移”一詞的出現,使人更易於理解,更能形象的表達疊滘龍船比賽的情景。
疊滘龍船漂移獨一無二,絕無僅有,只此一家,另無分號!“龍船漂移”一詞的流傳:2008年端午期間,網友"12v"在當地論壇發表《漂移過S彎的龍船【端午節】好去處!2008年疊滘賽龍奪錦》後,“龍船漂移”一詞隨即在珠三角範圍流傳。
繼2011年端午節,佛山電視台直播疊滘龍船漂移賽,2012年廣東電視台採訪報導,2013年央視一套新聞報導龍舟也“漂移”傳統民俗“現代范兒”後,疊滘龍船漂移在全國乃至海外廣為人知。
潮汕龍舟潮汕的龍舟有多種樣式,正規的龍舟有龍頭、龍頸、龍尾。
龍身半圓而長,寬1.4米至1.6米,長短不—,有容納12對槳、16對槳、32對槳不等,最長的可容納52對槳。
龍舟分紅龍、黃龍、青龍、白龍數種,烏龍由於易出事,且有歷史教訓,為人們所忌諱。
龍身龍腹按麟甲模樣塗彩,並根據紅、黃、青、白龍種,突出各種顏色。
色澤艷麗鮮明,圖案漂亮眩眼。
不同龍舟掛著長長的不同色澤龍鬚,標誌突出。
龍舟下水以後,各村龍舟要劃至龍王廟或其他神廟附近,祀拜神靈,祈求獲勝和吉祥。
龍舟賽前都進行訓練。
競賽時,划槳壯漢分坐兩邊,中間是一位擊鼓的總指揮,稍前還有一位打鑼的。
有些地方還要物色一個10至12歲左右的男童“靠龍規”。
一般是當地富豪子弟,長相標緻,按小俠客裝飾,扎頭巾,束腰帶,打綁腿,塗粉脂,穿著艷麗絲綢衣服,斜躺在龍頸上,競賽時,一邊搖著右手的小葵扇,一邊配合鑼鼓節奏吹哨子。
開賽之前,這個孩子就像戲曲明星一樣,被大群紅男綠女團團圍住觀賞。
龍舟競賽翻舟之事時有發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並由最前面的頭、二槳手負責保護。
俗語說:“潮汕人無臉輸死”。
龍舟競賽在…十分激烈的氣氛中進行,舟上的健兒們傾盡力氣邊划水邊呼喚,岸上的觀賞者,也為自己村莊的龍舟呼號助威。
經過多個回合的角逐,勝利者奪得標旗,演戲及舉行酒宴慶。
潮汕的龍舟一般不造黑龍,據說黑龍較易出事。
潮汕流傳著一個“紅龍紅彤彤,烏龍鑽人洞”的掌故。
相傳舊時端午節前後,行駛於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說,當船夜裡劃至曲溪(現揭東縣城)附近時,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渦打轉的地方,常隱約聽到陣陣呼喚聲:“帕啊帕,欠個掠尾師父!”(劃呀劃,少了個掌舵師傅!)古時,揭陽縣龍砂鄉的江氏後代,為紀念祖先,決定建一座祠堂。
一日,在清理祠堂地基的時候,挖到了兩瓮銅錢。
祠堂建好後,鄉里商量造兩條龍船,就用這兩瓮銅錢來做龍鱗。
當在造船的時候,造船師傅對這金光閃閃的銅錢很是喜愛,便私藏兩枚帶回家。
可是後來不管怎么安排,船上總是少了兩片鱗,那師傅暗暗著急。
後來終於心生一計,在一條船的頭上少安兩個銅錢,變成了一對龍眼。
這來,龍船更象真的一樣,眾人都稱讚那師傅的手藝。
並擇定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進行龍舟競賽。
這天一早,掌舵的古溪正起床。
他的妻子從溪邊洗衣服回來,驚慌地告訴古溪伯,說她在洗衣時,見龍船伸著頭在吃溪邊的竹葉。
古溪伯不相信,說她是看花了眼,不能到處亂說。
古溪伯想起人們說的,女人用的東西會克邪,便要求丈夫穿上她的圍裙,以保平安。
古溪伯只好聽從妻子的話,圍上妻子的腰裙。
吃竹葉的是少安兩個銅錢的烏龍,又洽是古溪伯掌舵的。
這條龍船一下水就駛得飛快,有人說這條船船身輕,須縛上兩條板凳,擋一擋水。
誰知縛上了板凳,象添了龍腳,划起來就更快了。
又有人說,須在船肚上安一千石臼壓重。
這樣,石臼又變成龍臍。
競賽開始,這條龍船快得異常。
一眨眼便從楓口駛到了缶灶村的南面。
這段榕江,有一個叫做“龍洞”的,漩渦大,水流急,據說這是條地下河。
古溪伯掌舵的烏龍來到這裡,他來不及撐開,龍頭便直鑽直漩渦洞去了,龍尾一甩,把古溪伯甩上天空,直掉到黃岐山上。
整條龍船所有的人,除了古溪伯外,都鑽進龍洞去了。
只因缺個掌舵師父,所以龍船便不會從北河潭角的虎洞鑽出來。
從此以後,每逢風雨交加之時,人們常常聽到從龍洞傳出划船的鑼鼓聲和“劃啊劃!缺個掌舵師父!”的喊聲。
湖南龍舟湖南漵浦端午節是中國法定四大節日中唯一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
劃龍船、掛青蒲、吃粽子,走親訪友等習俗一直綿延至今。
據古文獻記載:我國的“龍舟競渡始於武陵”,而漵浦為西漢武陵郡治所在地。
因此,漵浦是我國龍舟競渡的發祥地,這裡的龍舟競渡還保留著很多原始古老的民間習俗,規模之大,競爭性之烈,曾讓世人矚目。
漵浦是屈原流放地,歷代漵浦人們都非常重視這一熱鬧非凡的節日。
自東漢初馬援平武陵蠻後,漵浦形成以初五為小端午,十五為大端午的習俗,龍舟初五下水,十五上岸,平日操練,十四、十五競賽,整整十一天。
每年農曆四月下旬,漵浦人就開始為漵浦雙端午節做準備。
古老的習俗中,“偷料”是五溪地區龍舟賽一個古老的習俗。
其源由打造龍舟時,買的木料笨,偷的木料靈,龍船要靈不要笨。
因此,每逢小端午之前,人們便半夜去偷料。
倫理料時,如果木料的主人發現,便會追,便會罵,但那是偷料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偷料人跑在前,木料的主人在後追,那就意味著龍船在比賽時也會被別人追著跑,自然會羸。
所以,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龍船料要偷,十賽羸九頭”。
漵浦稱劃龍船為“扒龍船”。
漵浦的扒龍船從五月初五一直要劃到五月十五才告結束。
漵浦龍舟自農曆五月初五下水後,一般是在河中單獨訓練,也有時和單個的龍舟進行一對一的比賽,正式比賽是五月十五這一天舉行。
因此,通過“清橈”來重新調整力量。
凡是上了龍船的人,每時每刻都不敢怠慢。
如果一旦被“清橈”出來,不僅自己臉見不得人,同時還要受到親朋好友的嘲笑,做父母的也會感到臉上無關,姑娘們更會瞧不起他。
漵浦大江口鎮龍舟沿襲千百年傳統民俗,依舊保留其彪悍、精美,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湖南男人的狂野與剽悍!!----說明一下全國所有的龍舟要和湖南漵浦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漵浦的龍船是船不是一葉舟小筏子漵浦大江口龍船激烈程度全國獨特!不求名利!不舉行專門比賽賽速度自由發揮的同時!講究號子鑼鼓嗩吶鏇律整齊奮進氣勢如虹!!!做風頭的2-3位猛男要將對方做風頭的扯下水激烈程度想像可知!以前都是全船人員斗拉你下水。
不求名利!完全的全民端午節日休閒!漵浦大江口龍船鑼鼓打擊鏇律激情澎湃!水手們齊聲號子排山倒海!嗩吶鐵沖催人奮進!畫面:所有的龍舟排成一排,從洑水灣慢慢地划過來,嗩吶吹著悠閒地調子,整齊的槳一上一下地劃,不時吆喝一聲“爬——得——爬”。
)(畫外音:這就是漵浦的龍舟,全長63.8米,有艙32間,劃手48人,舵手2人,舀水的3人,坐頭的2人,舞頭旗的2人,舞腰旗的2人,打鼓的2人,打鑼的2人,吹嗩吶的1人,放鐵炮的1人,放鞭炮的1人,共66人。
沒有龍頭,坐頭的就是龍頭。
燕尾,高3.8米。
舵是活的,長5.8米,兩塊。
)(畫面:龍舟劃至漵水入沅處,吆喝聲、鐵炮聲、鞭炮聲、嗩吶聲一齊響起來,劃手全部起立,全力划起來,所有龍舟象一塊五彩的飛毯一樣整齊前進。
龍舟慢下來,在犁頭咀緩緩靠岸。
坐頭的依次上岸,入屈原廟祭祀屈原。
)(畫外音:漵浦龍舟本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劃的。
後來五月十五聽到屈大夫在汨羅江以身殉國後,大家又把龍舟抬下河,重新划起來,為了魚兒不吃屈原大夫,大家又包好粽子投入江水之中。
後來月十三,劃到五月十五。
)(畫面:祭祀屈原。
香菸裊裊,旌幡飄飄。
道士仙風道骨,手持屈原靈幡,上香,燃紙。
)(誦祭文。
字幕:維壬辰端陽吉日,臨沅江之濱,漵水之陰,謹以龍舟競渡,鑼鼓爭鳴,發萬眾之哀情,吊屈子之英靈。
當七國之紛擾,恰強楚之昏淫。
忠諫不納,卻信南(後)靳(尚)。
持戟百萬,毀於紀郢。
鬻熊大業,從此凋零。
上下求索,思黔中之殷;憂憤憂思,得漵水之靈。
涉江之恨恨,橘頌之離離,天問之冥冥,離騷之辛辛。
徘徊於漵浦,惆悵於蒼穹。
開萬代之詩祖,啟千古之賦吟。
懷瑾握玉,字字珠璣。
寰宇偉士,人間精英。
屈而不平,含憤扼膺。
今逢盛世,歌舞昇平。
蘭櫂競發,桂棹爭新。
恭誠憑弔,中華復興。
永傳後世,俎豆芳馥。
尚饗。
)(禮畢,道士執靈幡,至碼頭正中,插靈幡於河岸,焚香燃紙,口中念念有詞。
振衣,捋袖,接過雄雞,高舉,拍得雄雞振翅昂首,接過刀來,剁下雞頭,分別在龍舟船頭淋上雞血。
同時,鐵炮、鞭炮、鑼鼓、嗩吶齊鳴。
龍舟緩緩離岸,進入比賽區。
)(畫外音:漵浦龍舟競賽,以村以家族為單位,兩兩競技,各人各自的船上拚全力划槳,不得讓步,向來有“扒過龍舟認親家”的說法。
既比速度,還比力度。
比速度,兩船相競,快船要繞過慢船船頭,才算勝利;比力度,就是當值坐頭的,能在快速行進中,將對方坐頭的扭下水,哪個先下水,哪個就輸了。
)(畫面:比賽開始。
)(畫外音:現在比賽,我們是統一起點,統一終點。
誰先到終點的就算勝利了。
)湖南道州道州(湖南)龍船分為三類:1、金龍、黃龍、赤龍、白龍、青龍、烏龍。
2、金虎、黃虎、紅虎、白虎、黑虎。
3、鳳頭稱金鳳頭龍船。
其中金龍最多,金鳳最少。
道州龍舟的船頭既具藝術特點,又具符號意味。
外地龍舟只有清一色的“龍頭”,而道州龍舟頭除了龍頭形,另有虎形、鳳形和少量的貓形和鷹形。
龍、虎|鳳又分開口、咪口(閉口)兩種形制,並且,龍又從顏色上細分為金龍、黃龍、赤龍、白龍、青龍、烏龍,虎也分為金虎、黃虎、紅虎、白虎、黑虎,鳳則有紅鳳(又稱金鳳)。
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龍、虎、鳳頭的製作,雕刻精細生動,造型優美,極具工藝美術價值。
道州龍舟一直都有龍船下仔仔的傳說,據說大龍船會下小龍船仔仔,小孩跟在後面去撿龍船仔仔,其實龍船仔仔都是大人買給孩子的端午節禮物,逗孩子開心,在過去,是一個光洋一隻。
解放前,有2位老師傅專門製作的。
後來老人過世,這門手藝就快失傳了。
2002年,道縣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龍舟之鄉”稱號。
2006年,“道州龍船賽”被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道縣龍舟賽共有105艘龍舟和超過3000名的參賽運動員參加,分別來自道江鎮、壽雁鎮以及城郊五鄉,其中傳統龍舟102艘、標準龍舟3艘。
如今,道縣龍舟賽依然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每艘龍舟都有固定的名稱,船頭雕刻也有龍、虎、鳳、鷹、貓等不同標誌。
道州龍舟賽這項民間活動已被道縣納為打造道縣龍舟文化產業的重要活動之一。
製作工藝以下介紹的是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豆巷村“閩南龍舟”建造的簡要過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龍舟的上好木料。
造大龍舟,最困難的是尋找木材。
要尋找25米長以上的整木,將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這樣造出的龍舟才會堅固結實。
這樣的木材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樹頭的直徑必須在20厘米才能符合條件。
在閩南地區,龍舟通常是某個自然村的公共財產。
水上人家有句俗語“一日造船,千日過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須堅固美觀,才能經受風浪,故造船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岸上人家建房,“禮路”絲毫馬虎不得。
釘船板猶如建房的“奠基”,還要舉行“奠基典禮”,擺上供品祭拜。
特別是在“點睛”這一重要環節,還必須舉行隆重的儀式。
閩南龍舟的龍頭是寫意的、象徵性的。
龍舟的“龍鬚”是將金箔紙折成約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綁在一根對摺的紅布條上,象徵“龍鬚”;將一塊紅布折成三角形,釘在船頭,象徵“龍舌”;將6條龍鬚等距離分布釘在“龍舌”上,這就成了“龍頭”。
制船者在兩側船舷的船眼睛各貼上三根紅布條加小方塊金箔的組合,再釘上三根“目周釘”。
從左至右,分別代表千里眼、順風耳、媽祖婆。
媽祖婆殿後佑護,千里眼、順風耳在前觀測,順序不能改變。
不僅是龍舟,再大的帆船也是這樣釘的,有些帆船還會在船艉供奉媽祖婆神位。
這些程式完成後,該的村的老人在龍頭前擺上“三牲”,持香對著龍頭祭拜。
然後,一村民手持香爐,繞著龍舟轉了一圈。
這意味著,將龍舟上的不潔之物驅走,龍舟變得聖潔而有靈氣。
隨後,燃放鞭炮、燒金紙,儀式就結束了。
經過幾名壯漢六七天的勞作,新龍舟完工了。
之後,請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長衫戴氈帽,帶領全村70多名壯勞力,到船廠“請船”。
大家人手一槳,浩浩蕩蕩地將龍舟劃回村里。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龍舟的丰姿就會出現在附近的江上。
福建龍舟福建背山面海,境內江河縱橫,一千多年前民間就盛行龍舟競渡。
競渡活動在端陽節前後,一般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至初五達到高潮,亦有個別地方把競渡活動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後。
龍舟的船、槳、舵均用杉木製作,頗為考究。
船首安裝木雕龍頭,船身漆繪顏色鱗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黃龍、紅龍、藍龍、綠龍等,船身長短,劃手多寡,因地而異,劃法有站、坐兩式。
據《福州地方志》載:公元927年閩王王延鈞(鏻)曾於端午日,“浮采舫數百於西湖,每船載宮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爭先。
而自乘大龍舟以觀”。
《八閩通志》載: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縣村社端午節進行龍舟競渡,給參賽者發綢緞,優勝者賞銀碗”。
宋代,從福州郡守程師孟題詩中,可見一斑。
詩云:“三山縹緲藹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騎臨流搴翠幄,萬人涌道出重城,今差□□橫波闊,飛躍鯨鯢斗楫輕。
且醉尊前金激灩,笙歌歸去月華明”。
明代謝肇淛《西湖觀競渡》詩中得見盛況,詩云:“一曲湖如鏡,輕舟隱菱荷,況當放艾節,共聽采蓬歌,櫂影群龍戲,濤聲萬成過,楫飛睛散雨,鼓急水驚波,藉草紅裙密,嗚榔錦袖多,戰酣殘暑失,酒醒晚風和,勝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羅”。
即使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裡,端午競渡亦未停止,如清順治三年(1646),“五月競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樂,而平國公鄭芝龍率兵營官兵於西湖鬥龍舟”。
民國初期,每逢端午節,各地民眾仍自發進行龍舟競渡。
民國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國提倡龍舟競渡後,有關部門始時有組織競賽,民國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體育場在福州南台(從亞細亞碼頭至第一碼頭)舉行各界龍舟比賽大會,有30餘支龍舟隊參加角逐。
下洋隊獲第1名,幫洲隊居第2名,沿江兩岸觀眾達5萬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全省各地龍舟競渡甚為活躍,南安縣水頭、石井一帶在舉行龍舟競渡的同時,還結合進行“水上捉鴨”遊戲。
1952年,松谿縣舉辦龍舟賽會,以慶祝土地改革勝利,有9艘龍舟參加競賽,縣長衛慎之坐舟擊鼓指揮,觀眾雲集松河兩岸歡呼勝利。
同年端陽節,龍溪、平和、南靖、海澄、長泰、華安等縣有103艘龍舟在石碼鎮進行友誼競賽,這是龍溪專區(今漳州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龍舟盛會。
1953年起,這一傳統活動,由各級體育部門組織。
福州市在閩江舉行首屆市級龍舟比賽,有352名運動員參賽,兩岸觀眾達5萬多人。
這一年,受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回廈門親自監造10艘龍舟,要求集美學校的師生和當地村民開展劃舟技術的正規訓練,並為龍舟競渡興建一座比賽池。
1956年他又在學村海邊興建一座長100米、有8至10條劃道的龍舟競賽池。
該學村自50年代中期以後,凡端午節均舉行龍舟競渡,四鄰城鄉民眾雲集海濱觀賞比賽。
“文化大革命”期間,划龍舟被列為“四舊”而中止。
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龍舟競渡逐漸恢復。
進入80年代,這項傳統體育活動又有新的發展。
1982年12月,龍海縣角美公社為歡迎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在該社召開,特組織20艘龍舟為代表進選取表演賽。
1984年,國家體委將龍舟競賽列入體育正式競賽項目後,福建城鄉龍舟競賽更為活躍。
三明、漳州、上杭、漳平、羅源各縣(市)都造新船組織競賽。
全村只有3000餘人的福州郊區浦下村即新造龍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一艘。
所有新造龍舟,一般能根據全國競賽用舟的統一標準(長15米,寬1.1米)建造。
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龍舟隊代表福建首次參加在廣東佛山舉行的全國第1屆“屈原杯”龍舟賽,獲得亞軍和精神文明獎。
1985年端陽節,各地參賽的龍舟3000餘艘,男女運動員40萬名,觀眾達400餘萬人次,龍海縣石碼鎮還把龍舟競渡與城鄉商品經濟交流會結合起來。
是日,他們不僅組織12個鄉(鎮)的龍舟隊參加競渡,而且利用龍舟盛會,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營業額達到40餘萬元。
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龍舟隊和鼓山女子龍舟隊,參加在湖北宜昌舉行的全國第2屆“屈原杯”龍舟賽,雙獲第3名。
1986年,省龍舟調賽在福州舉行,馬尾、浦下、江邊、遠東、江中、祥謙等隊參加,祥謙隊獲第1名。
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舉行“長崎龍舟選手賽大會”,祥謙隊作為福建省體育代表團福州市龍舟隊應邀參賽,獲800米直道競速表演賽第1名和選手賽決賽第2名。
與此同時,新加坡龍舟隊來閩訪問,在福州西湖與福州龍舟隊進行友誼賽,主隊獲勝。
從此,神州體育瑰寶——龍舟,開始走向世界。
福州龍舟1987年3月,福建省龍舟協會成立。
此後,龍舟競渡列入各級體委競賽規劃。
6月1日,福州市與美國福州三山聯誼會在福州舉行首屆“三山杯”龍舟賽,有閩侯、永泰、長樂、連江四縣和福州倉山、台江、郊區、馬尾四區8支龍舟隊參加,永泰縣和福州郊區女子龍舟隊作了表演賽。
9月至13日,全國龍舟協會和省龍舟協會等單位在廈門集美舉辦“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澳大利亞、日本、澳門和廣東順德、福建、廈門等龍舟隊參加比賽。
順德隊獲第1名,福建隊獲第2名,廈門隊獲第3名。
是月,全國在四川樂山舉行第3屆“屈原杯”龍舟賽,福州郊區浦下男隊和鼓山女隊參加,雙獲第4名。
浦下男隊因不服裁判,在發獎會上,故意摔毀划槳和紀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參加全國龍舟比賽資格的處理。
江西龍舟江西省餘干黃金埠鎮黃金埠鎮每年舉行龍舟比賽,2014年龍舟比賽場景。
江西省贛州市水西村黃埠鎮江氏龍舟贛州賽龍舟是極具客家特色的活動,每到端午前夕村民都要自發捐款捐物,選出頭人在龍舟賽之前,按不同宗族姓氏,打造龍舟,或塗以不同顏色,分別冠以紅龍、黃龍、青龍、金龍等隊,進行“祭龍舟”活動,“祭龍舟”儀式一般在江邊或龍王廟前進行。
贛州龍舟儀式包括:請龍王,安龍頭,祭龍首,裝龍舟、舉龍身、舟下水、每當祭典,鄉親們都要帶著“三牲”和粽子來到現場,大人,小孩穿著新衣,拜龍王、摸龍鬚、沾擺祭品、點香燭、放鞭炮、行大禮,極其虔誠的心情,按傳統的民風習俗祭祀龍舟。
龍氣。
祭典隆重、鑼鼓聲、炮竹聲、吶喊聲,此起彼伏,聲勢震撼。
龍舟游江所到之處都有鄉親擺祀品、放鞭爆、行大禮以示恭迎和祭敬。
到端午節競渡時,更是萬人空巷看決賽。
一江兩岸、人山人海、驚天動地。
客家人“龍”崇拜在這裡渲泄得淋漓盡致.“艾蒲洗身雄黃酒,食了粽子划龍舟。
繡花香包腰上帶,神龍保我九十九”。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在南宋詩人辛棄疾描述的郁孤台下,年復一年的演譯著龍的傳說。
將龍從龍王廟中請出,由道士做法場,龍舟裝上龍頭.龍尾後須用雄雞的雞冠血點睛,表示木製龍舟已轉化為有靈性的神龍,保神龍入水顯威取勝。
盼神龍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江西省宜春舊時,宜春一帶有這么一首風俗民謠,述說一年四季的生產與生活:“正月揪揪軔,二月平平過,四月心栽禾,五月龍船鼓,六月漲爆肚……一年中“吃喝玩樂”方要在正月五月,正月是新年,有吃有喝,臘雞臘肉很有嚼頭,方言土話謂之“揪揪軔”。
五月過端午,有玩有樂,雖有粽子、包子之類的節令食品大飽口福,然而比不上“五月龍船鼓”那樣醉人心田。
贛中一帶是我國最早時興龍舟的地區之一。
曾攻讀於宜春狀元洲的唐朝狀元郎盧肇,及第後在宜春驛館前寫過一首觀競渡詩,詩中道:“扁舟鼓浪去如飛,鱗鬢崢嶸各斗機。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這首詩在民間很有影響。
清人嚴思浚在《袁州竹枝詞》中云:“秀江橋下水漣漣,館驛樓前浪拍天。
艷說狀元洲奪錦。
洲邊人愛劃龍船”。
盧肇的詩說到了唐代贛江或袁河的龍舟競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則有《競渡》詩描述錦江之中“中旆迎風”,“長鯨破浪”,“少年爭作弄潮游”的壯觀畫面。
紀實性地描述錦江兩岸民眾端午節觀看龍舟競渡盛況的古籍,莫過於清人朱航的《錦江脞記》了。
“筠俗五日,錦江競渡,兩岸婦女,觀者如芙蓉映水。
筠州竹枝詞云:好是日高風定後,香薰兩岸活芙蓉。
蓋紀實也。
”連婦女也傾城而出,何況男人!江深水闊的豐城,民間歷來酷愛划龍舟。
舊時,農曆四月二十日即時為龍船下水日。
下水前一夜,安漿插旗、點燭敬香,擂鼓鳴爆。
並選一未婚青年,手舉乾草火把,從船頭跑到船尾,眾人吶喊助威,以張聲勢,進行隆重的祭船儀式。
次日下水。
開劃前敲鑼打鼓,“標手”(划船手)列隊站齊,合念祝詞,謂之“呵船。
五月初一即開漿競渡,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劃到節”之說。
說到民間對劃龍船的酷愛,恐怕要數上高、宜豐錦江一帶的村民別出心裁。
他們弄出了一個中國民俗事象中罕見的節日——“端陽副節”。
這個見經的“副節”,在上高斜口、宜豐石市一帶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陽副節”緣何而起?從清乾隆年間上高發生的一次“龍舟案”中,也許能尋出一種說法。
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況、嚴等姓爭鬥龍舟,互相毆擊,以致溺斃多人,釀成大案。
次年三月初十日,縣令劉逢奇頒布《諭禁端午競度文》,為“以杜事端”,嚴禁端午競渡,下令拆毀各船。
並將禁令勒之以碑,“以示久遠”,“誠恐日永禁弛復萌”。
也許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縣那樣因噎而廢食。
喜劃龍船“固習憶深”的上高人。
想出了一個既不違禁又要划船的對策,這就是端午之後再加一個“副節”,過把龍船癮。
不過,這只是一種推測而已。
不管怎么。
“端午副節”畢竟以其地方特色而豐富了我國的民俗文化。
浙江龍舟溫州瑞安龍舟浙江溫州瑞安市龍舟溫州鹿城區龍舟浙江溫州鹿城區龍舟溫州樂清市龍舟浙江溫州樂清市龍舟溫州莆田龍舟莆田龍舟外形特徵詞語解釋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航運文明鹿城龍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投身於岳陽汨羅江),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
古代那些有“真龍天子”之稱的帝王們,行走水路時一般都要乘龍舟。
如“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穆天子傳》),“上御龍舟,幸江都”(《隋書·煬帝紀》)。
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雄偉奢華,舟上樓閣巍峨,舟身精雕細鏤,彩繪金飾,氣象非凡。
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大龍舟”,即是一例。
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和皇家龍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狹長一些,以利賽事。
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
據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
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划船。
各地特色廣西崇左文物.銅桶上龍舟浮雕廣西銅鼓上龍舟浮雕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
篙師執長鉤立於船頭,稱作擋頭篙。
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台閣故事,稱龍頭太子。
船尾高丈余,牽繫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目。
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
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
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一色。
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七丈多,長則十一丈余,划動時有如游龍戲水。
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動。
貴州的龍舟由三隻獨木船聯合而成,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兩隻船身稍短,稱“子船”。
溫州各鄉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
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
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
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
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
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誌。
以溫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風俗為例,有的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做“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
這南塘河面,以莘塍為河主,所以莘塍東堂廟的龍船特別大,有十六檔,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龍娘。
其他龍船上水,必須先到東堂廟朝見,廟司事要賞給彩紅,大青出來,各龍不敢和它競賽,其餘小的都叫青龍,其他黃色的叫黃龍。
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兒”。
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做“紅霓嶺”等。
因南言赤色,是水龍,性情急躁,所以改了個名,是避諱的意思。
龍船中惟獨沒有黑龍,俗說烏龍是凶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溫州沒有黑龍船。
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鬥龍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龍地、小龍地之名目。
參加人數龍船人數,額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
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後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數。
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六種執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
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
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
(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後梢各一,掌旗一,擊鼓一,擊鑼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
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一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
龍舟的鼓聲很有節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
”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
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辯認,只有執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
鬥龍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十里長途,往返二十里。
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終點,不得停止。
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設定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頭龍時,這兩人力捺龍頭,與三十六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長水逆,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真可謂英勇。
競賽規則在樂清參加划水龍的住戶,叫“水龍戶”,一個水龍戶的集體叫“水龍眾”,水龍眾的所在地叫“水龍地”。
有的自然村甚至以這種劃分作為舉辦某些公益事業或承擔某些社會義務的獨立單位。
每年划水龍都有為首的人,俗稱“首事”或“頭家”,由水龍戶輪值或拈鬮推舉。
水龍戶都按丁或按戶出錢。
參加劃者都有補貼,如樂成鎮每人每天一斤豬肉。
凡水龍戶有新婚,生頭胎男孩、興造房屋和中舉授官以及科舉廢后的大、中學校畢業等喜事,都以水龍名義致賀。
被賀的要有一條紅綢或紅布繫於“龍頸”,俗語稱“掛紅”,而且還有“香金”和食品禮物。
舊時陋俗,有些水龍,往往盜伐樟樹或偷取“樹坦”(木行)最長杉木,以致發生訴訟糾紛。
在樂清縣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幾隻龍船,稱“地團十隻龍”或“南宅七隻龍”。
(樂清最大的龍舟賽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隻龍舟參賽-自發性質)如樂清白石鎮的小隱湖,每年該日,全區有一百多隻龍船匯合競賽,並備有錦旗懸賞奪標,男婦老幼,觀者如堵。
有的地區,如瑞安馬嶼一帶,不自製龍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運輸船,用纜絞起來,當作龍船,按日給船戶銀米,三天后放行,如果頭號勝,不但優待船家,酒肉豐盛,並且還有特別賞錢。
但溫州那些地處山區和半山區,多旱地,少水田,無河港的地方,端午無划龍舟之俗。
藝術形式“龍舟”說唱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
《嶺南俗文學簡史》(葉春生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稱其“產生於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於清中葉以降,是粵方言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歌謠之一。
”其來源有多說,主要有二:一是由順德龍江一破落戶子弟通過改變木魚歌腔調始創而來;二是由人們在端午節賽龍舟時向龍王爺口唱消災納福、驅邪保境的頌詞演變而來。
珠江三角洲廣大城鄉曾分布有大量職業或半職業民間藝人,全為男性。
龍舟歌為徒歌清唱,職業藝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有精緻木雕小龍船的長棍為標識,胸前掛一副特有的小鑼小鼓敲擊節拍和唱,不用樂器伴奏。
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和分村大榕樹下賣唱。
龍舟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上句轍韻自由,下句必須押韻,有起式和煞尾。
曲調生動通俗,形式靈活,格律自由,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抒情敘事均宜。
走街串巷沿門賣唱的藝人多唱吉利頌詞式的短篇,固定設點賣唱的藝人則多唱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中長篇。
流傳於世的龍舟專集有《龍舟歌》(省港五桂堂編,廣州光復中路、香港文武廟五桂堂版),收入《風流佳話》、《三戲宣王》、《燒衣何文秀》等龍舟40多首。
說唱曲目龍舟歌的曲目,來自藝人自編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魚歌書改用龍舟歌演唱。
中、長篇作品題材內容多樣:有神話、傳說、寓言類,如《八仙賀壽》、《金星戲竇》、《仙姬送子》等;有歷史故事類,如《昭君和番》、《王允獻貂蟬》、《鳳儀亭訴苦》、《大鬧梅知府》、《霸王別姬》、《蒙正謝灶》、《貴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愛情故事類,如《西蓬擊掌》、《金橋問卦》、《柴米夫妻》、《雲英問病》、《桃花送藥慰相思》、《楊翠喜憶情郎》等;有慨嘆人生坎坷類,如《老女嘆五更》、《賭仔回頭金不換》、《怨嫁遲》等,有描寫社會問題類,如《東蘭返村》、《朱買臣得志》、《碧桃錦帕》等;還有娛樂性、知識性一類,如《七夕贊花》、《解攜籃》、《花木思嬌》等。
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人以龍舟作宣傳,時稱“社會龍舟”、“政治龍舟”,有《繅絲女自嘆》、《廣東禁賭紀念歌》、《庚戌年廣東大事記》等曲目。
具有即興創作才能的藝人,還常把一些諷刺社會陋習、貪官污吏醜聞,以及當時社會發生的事情和時事新聞,即時編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作過《甘竹灘上抒豪情》、《喜笑揚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話》、《財禮夫妻》等一批較優秀的現代題材龍舟作品。
對龍舟歌也作過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藝人演唱改為有女演員演唱,原只有單人演唱改為雙人對唱及群口齊唱,並嘗試添加小樂隊伴奏等。
龍舟歌也出現過“龍舟棋”、“龍舟德”、“龍舟寧”、“龍舟會”等一批在唱腔、鼓點各具特色的民間名藝人。
80年代以來,由於人民生活的改善,民眾文娛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種基本腔調的龍舟歌便日漸少人演唱了,職業藝人也不復多見。
體育賽事由來發展賽龍舟圖片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
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
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
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
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
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
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
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
”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
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
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
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
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
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
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
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
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
傣族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
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划槳前進。
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1984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舉辦了“屈原杯”龍舟賽。
龍舟賽歷史悠久,傳入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1983年,我國首次派隊參加龍舟大賽,一舉奪得全部兩項冠軍。
1984年國際龍舟大賽在香港舉行,有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紐西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澳門、香港等16個隊參賽。
中國隊又奪得冠軍。
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龍舟節”。
龍舟已被納入到2010年廣州亞運會運動項目之一。
主要規則▲航道△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競(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
△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
△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內應無障礙物。
▲器材△按各地傳統龍舟式樣規格製造,製作材料不限。
△舵槳及划槳規格按各地傳統要求製作。
▲附屬裝置△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製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划槳若干個。
▲隊員△隊員必須身體健康,會游泳,熟悉水性。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一名(運動員兼),比賽時必須佩載標誌。
△每隊登舟比賽隊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
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舟前替換完畢,登舟後不能夠替換。
賽舟規格小龍舟根據中國龍舟協會競賽規則:(暫沒統一標準,一般比賽要求)龍舟長度:12米(由龍頭至龍尾)船身長度:9.6米龍舟寬度:96厘米(中艙最寬處)龍舟重量:不設統一標準。
(唯要求同一賽事所用之最重龍舟與最輕龍舟差距不超過5公斤)中華民族文化介紹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吆喝|出妻|石頭剪子布|花燈|徽墨|山神|端午花街|祖先神崇拜|訂婚|河伯|神煞|賽馬會|花轎|荷包|繡球|福字|廣陵十八格|紅包|十殿閻羅|剪彩|招魂|蠱術|婆王節|鼠文化|龍舟|守歲相關詞條 龍舟舞 龍舟舞,是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主要活動區域在山西臨汾地區的鄉寧縣境內,這種舞蹈,風格獨特,歷史悠久,在清代末年時已經十分盛行。
龍舟舞,是在每年農曆正月... 基本介紹 傳說 龍舟舞精神 至今沿用 龍舟池 位於集美鰲園路南側與龍船路之間的海邊。
陳嘉庚先生於1950年在廈門海灘上築堤圍墾外、中、內三池。
外池俗稱“龍舟池”也就是現在的廈門集美龍舟池,寬300米... 簡介 名稱由來 地理位置 歷史文化 近代建築群 中華龍舟大賽 2011年4月20日,中華龍舟大賽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
該項賽事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龍舟協會、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共同主辦,中視體育娛樂... 歷年賽事 2012年賽季 2013賽季 2014賽季 2015賽季 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娛樂方式。
端午節扒龍舟之習俗,全國各地的漢族、傣族、苗族、壯族等均有之,甚至還加入了比賽項目。
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南朝梁·昊均《續齊諧記... 由來 儀式 龍舟歌 廣東曲種。
用廣州白話演唱。
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門地區。
龍舟歌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劃龍舟 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
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精神。
划龍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 簡介 水上娛樂 龍船介紹 賽龍舟 “龍船節” 禮樂龍舟 禮樂龍舟有300多年歷史,龍舟競渡已成為禮樂人最喜愛、開展最廣泛的民眾性體育活動,聞名於珠江三角洲。
禮樂龍舟歷史悠久,經歷歷史的變遷,原9條龍舟,分別是... 分類 製作材料及用具 製作工藝 龍舟各部位、部件、附屬檔案名稱、用料及功用 各坊龍舟簡介 龍舟坪鎮 湖北省龍舟坪鎮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城所在地,地處一壩兩庫(隔河岩電站大壩,高壩洲、隔河岩庫區),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行政區劃 重要景點 地方特產 經濟發展 相關搜尋龍舟水摔跤龍舟坪鎮中心學校雜技馬球木球龍舟與劍打陀螺龍舟比賽毽球龍舟龍舟會叼羊龍舟路國小賽馬龍舟路國小校鞦韆龍舟坪津洋口國小熱門詞條EARTHreplacementspankingSpineuac佛教歌曲兆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剪刀石頭布國際駕駛執照大溪豆幹大賢拉屎易經六十四卦格子鋪武動乾坤之英雄出少年潛水裝備無盡之劍牧羊人裸體美女覺醒邵大倫阿波羅黃金基金龍之紋章CableLED燈Neighborhood南魚座流星雨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太歲肉家庭教育德川家康房地產投資楊雪舞永不退縮牙膏碳足跡繳費臺灣演義萌學園4:時空戰役血便變形蟲鄉民雷根Visual公主的防線南少林盪倭英豪小柴胡湯條碼印表機桌面小工具白敬亭科學家的故事龍舟[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龙舟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 百度知道
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 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 ...
- 2「龍舟顏色」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
龍舟顏色資訊懶人包(1),2019年8月31日—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 ...
- 3龍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龍舟(或稱龍船)是指漢字文化圈的龍形舟,也是中國和琉球端午節競賽活動時使用的人力船隻。 (一)中型龍舟:每隊舵手1人、槳手20人、鑼或鼓手1人(指揮)、奪標(旗)手1 ...
- 4龍舟的顏色分別代表什麼意思,龍舟的外形特點是什麼 - 就問知識人
龍舟一般是紅色,象徵吉祥豐收的意義。初學者畫龍頭可以臨摹,先從線描開始,畫出輪廓,再逐步刻畫。 春秋戰國時期,龍舟競渡盛行於吳 ...
- 5龍舟的外形特點50字? - 櫻桃知識
“龍舟”顧名思義,其外形最重要的特點是形似龍,有龍頭造型,船艙形成窄長形狀,龍舟尾部有形似龍尾向上延伸的造型,這是外形輪廓,色彩上將多采用綠、黃、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