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 趣關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天明月幾時有李白.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首頁> 歷史>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由 古玩藝術收藏 發表于 歷史2021-04-05青天明月幾時有李白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水滸·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鬧飛雲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滸傳》266頁)中曾出現過詞曲,下片首句為“高卷珠簾”,其餘相同。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

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註釋】(1)把酒:端起酒杯。

(2)宮闕:宮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

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這裡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

指月宮。

(6)不勝: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彿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朱閣:硃紅色的樓閣。

(9)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12)大麴《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

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13)丙辰:熙寧九年(1076)。

蘇轍字子由。

(14)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17)[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詩句“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

把,握著(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搖曳。

(19)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照進雕花的窗戶,照到不眠的人。

綺戶,裝飾著花紋或圖案的窗戶。

(20)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對人間有什麼遺憾,為什麼總是在人離別之時圓呢?(2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人們都能身體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樣的月光中。

嬋娟,指月亮。

【創作背景】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

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

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

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

”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

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

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

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讚歎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

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讚美和嚮往之情。

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一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裡也暗含此意。

李詩語氣比較舒緩,蘇詞改成設問句以後,便顯得峭拔突兀。

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

“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一類大問題進行思考。

“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

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讚美嚮往之情推進了一層。

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於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

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

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秘。

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

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蘇軾後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以及《前赤壁賦》描寫自己在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皆產生於共同的思想基礎。

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

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同時,這裡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

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高處不勝寒”並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

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

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

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佔了上風。

“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

換頭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

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

這裡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

月圓人不圓是多麼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

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

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

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

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

故結尾“但願”便推出了美好的祝願。

“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突破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這兩句並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

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對天下離人的共同美好祝願。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

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譯文】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我欲乘風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像在人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光從硃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TAG:詞人明月人間天上蘇軾上一篇:<>相關文章秦時明月第七部要來了,天明少羽長大了,這一季終於不用當鹹魚!如何賞析《燕山亭.北行見杏花》?跟南唐後主的詞有何不同?太原歷史上的名人蘇軾為什麼被稱為“蘇東坡”,讀過這首詞就知道答案了!搜索推薦文章她雖然是皇后,但是武功比穆桂英、花木蘭厲害,被俘後備受屈辱!主人讓金毛去買菜,結果回來時叼了一籃子錢,可把主人高興壞了!一種很耐熱的花,適合夏天養,花美似牡丹,三季開花,是盆栽佳品“她不是保姆,而是我最愛的母親”,兒子給出軌父親的信讓人淚目洪秀全生活有多腐敗?上千賓妃大多是江浙佳麗,出行56人抬轎子顶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