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誰說了算?捨傀儡花劇名仍陷爭議《斯卡羅》撕開島國族群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初,《傀儡花》「傀儡」一詞的含意,背後說法分歧,其中一說是排灣族人過去以族語的朋友「qali」稱呼友好的漢人,漢人依此反稱原住民時,卻變形為「傀儡 ... 立即登入 帳號維護 會員資料 會籍管理 序號兌換 贊助紀錄 作者專區 支持我們 登出 會員中心 會籍管理 序號兌換 咖啡贊助 贊助紀錄 WSJ訂閱 支持我們 盤點政策 解構政局 軍事外交 產經調查 歷史新新聞 欄目 盤點政策 解構政局 軍事外交 產經調查 歷史新新聞 盤點政策 歷史誰說了算?捨傀儡花劇名仍陷爭議 《斯卡羅》撕開島國族群認同難題 吳尚軒 2021-09-0609:00 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公視歷史大片《斯卡羅》,以造成台灣轉捩點的「羅妹號事件」為故事主軸,上映後分歧的歷史觀點引發爭議。

(資料照,取自斯卡羅臉書) 8月的最後一周,由文化部國際影音平台「TaiwanPlus」,在爭嚷中終於上線,要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向世界傳達台灣的聲音。

總統蔡英文致詞時說,「我們的故事當然要由台灣人民來述說。

」 TaiwanPlus開台的起手勢之一,是播出由文化部、公共電視投注上億資金製作的歷史大戲《斯卡羅》(Seqalu:Formosa1867)。

然而,正如同這座島國的族群、認同分歧難解,《斯卡羅》的存在,竟也再現了各族群間分歧的歷史觀點。

萬重難關終於殺青 《傀儡花》遭抗議改名《斯卡羅》 《斯卡羅》由公共電視製作,改編自作家陳耀昌的歷史小說《傀儡花》,以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Rover)為背景,描述美國商船羅妹號遭遇暴風發生船難,船員於恆春半島登岸,卻誤入原住民龜仔甪社(Kuarut)領地,意外遭到殺害。

為此,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W.leGendre)抵台進行交涉,卻遭清廷一再推託,最終在各方勢力衝突、斡旋下,由李仙得與斯卡羅豬朥束社(Garuljagulj)的頭目卓杞篤(Cuqicuq )簽訂《南岬之盟》,約定日後不再殺害西洋海難人員等。

恢弘的歷史與複雜的族群相貌,需要大量資源挹注,《斯卡羅》最初由文化部以前瞻預算提供1.55億元經費,並找來曾執導《一把青》的金獎導演曹瑞原操刀,為重現154年前時空樣貌,光籌拍就耗上5年,包括演員要先上大量的語言課程、美術團隊耗資6000萬元打造舊府城實景;而上山下海的外景,也不時面對嚴峻的氣候挑戰,中途更遭遇資金見底,靠企業界募資、贊助等管道,才終於以2.02億元經費完成拍攝。

公視旗艦劇《斯卡羅》主要拍攝地點之一是台南的岸內糖廠影視基地,片場內重現明清時期台灣府城街坊、城門、市集及閩南式建築等街廓樣貌。

(取自台南市政府網站) 一波三折的拍攝過程終於殺青,《斯卡羅》躍上銀幕前,卻又遇上另一道插曲。

最初,《傀儡花》「傀儡」一詞的含意,背後說法分歧,其中一說是排灣族人過去以族語的朋友「qali」稱呼友好的漢人,漢人依此反稱原住民時,卻變形為「傀儡」(台語發音為ka-lé),並以「傀儡番」指稱。

而在小說中,陳耀昌透過一名原、客混血的少女「蝶妹」做為主角,穿梭各族群串起整個故事,也因此命名《傀儡花》。

不過,傀儡一詞畢竟有蔑稱之意,「傀儡番」的由來,另有一說是漢人見原住民在山林穿梭自如、自在攀爬上下,就像拉線傀儡一般;還有說法,是漢人認為當時原住民沒有文化,而將其稱為傀儡。

從宣布開拍到殺青,公視與曹瑞原團隊皆以《傀儡花》做為暫稱劇名,然而製作團隊後來表示,他們在拍攝過程裡,感受到「傀儡」二字是過往對原住民族的蔑稱,「隱含的貶抑讓族人深感受到侵犯」,因而啟動更名計畫,最終透過網路徵件、投票後,正式定名為《斯卡羅》。

《斯卡羅》導演曹瑞原曾預言播出後一定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資料照,陳明仁攝) 當時曹瑞原說,這部劇播映時,「一定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不同的意見。

」這句預言如今也成真,但他或許沒料到,斯卡羅一詞也會惹來非議。

斯卡羅統治過哪裡?改劇名反掀出原民族群爭議 位於恆春半島的斯卡羅人,最初是由台東知本遷徙而來,據文獻記載,斯卡羅當初透過強大的巫術而入主琅嶠地區(今恆春一帶),日後隨著族群遷徙與聯姻而來日益壯大,李仙得在1867年的《臺灣紀行》手稿中指出,「番人的部落總共有18個……其組成一個邦聯,在豬朥束部落的卓杞篤領導之下。

」 李仙得的手記、清廷與美方的記錄文件,以及後來日本學者的調查紀錄等文獻,奠定了《斯卡羅》裡的族群基礎,劇中卓杞篤是統領下瑯橋十八社的大股頭,斯卡羅人的力量之雄厚,除了能夠喝叱其他部落的頭目外,甚至能以武力威嚇,調停閩客族群間的械鬥。

然而,斯卡羅做為來自外地的統治者,這個詞彙的意義,在南台灣的排灣族等原住民族社群中,早不是新鮮議題,東華大學民族系副教授陳張培倫(TunkanTansikian)便指出,對於斯卡羅人以及羅妹號等事件,南部原住民之間早存在相關爭論,「他們會說,哪件事是我家族做的,什麼是你家族做的,這些爭論在《斯卡羅》之前就已經存在,只是過去大多只在原民內部討論。

」 前原民會主委TunkanTansikian(陳張培倫)指出,斯卡羅在南部原住民內部討論早已存在。

(資料照,顏麟宇攝) 隨著「斯卡羅」一詞躍升為劇名、透過媒體管道大肆曝光,也讓過往部落、家族間的爭論,被掀上大眾眼前。

政治大學民族學博士、排灣族大龜文後裔張金生,日前便發出聲明,呼籲《斯卡羅》製作單位「不要用排灣族在恆春地區的歷史自居,如此扭曲祖先們犧牲奮戰的精神,是大不敬,非常不尊重原住民的自主文化。

」 「說白了恆春半島沒這個民族,他們已經被平埔族完全同化。

」張金生受訪時指出,所謂斯卡羅,是指從台東知本來到恆春的外地人,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知本來的人」,如此稱呼,就是為了區隔他們與排灣族的不同,絕非劇中所稱是指「被抬起的人」;而卓杞篤的角色更非頭目,他在排灣族的傳統組織與制度的規範條件裡,沒有家名與權源,也沒有所謂的土地領域,更沒有排灣人血源關係,不可能統領恆春半島上的排灣族部落。

張金生表示,他和陳耀昌是朋友,也瞭解《傀儡花》書名有背後的歷史脈絡,因此對於書名無意見,然而當戲劇改名成《斯卡羅》、突顯斯卡羅的存在時,他批評一切完全沒有意義。

排灣族大龜文後裔張金生曾和《斯卡羅》製作單位喊話,盼不要用排灣族在恆春地區的歷史自居。

(資料照,陳明仁攝) 作家巴代(Badai)則發文表示,斯卡羅是卑南族知本社單方面的稱法,是sugarugaru的音譯,意思是「一起抬起來」、「抬轎」,知本社稱他們征服恆春地區,讓當地排灣族心服口服,於是每當部落開會,排灣族必定以轎子來抬請知本社人,「這個說法本身帶有征服者、殖民者自我彰顯的意味」。

巴代指出,將《傀儡花》改名《斯卡羅》、過度強調斯卡羅的存在,是讓恆春半島諸社被推壓,變成受到卑南族殖民的狀態,「那其實是對南排灣族的雙重霸凌」,也可能誤導一般人對當時情勢的理解,其實各族群、部落間關係微妙,卓杞篤並沒有統治半島各部落的事實。

過往部落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今隨著《斯卡羅》的開播被炒熱,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素秋則說明,所謂下瑯橋十八社,並不是現在大眾想像的政經聯盟,卓杞篤也非想像中的大頭目。

郭素秋指出,羅妹號事件時,美國原來的要求是懲凶,要求龜仔甪社負責,但後來卓杞篤跟李仙得簽《南岬之盟》時,內容卻完全沒有提到懲凶,退讓為要照料船難船員,背後原因是斯卡羅不一定有辦法懲凶,「許多人認為大股頭可以管轄十八社,但這只是名義上的,從無法懲凶就可以判斷,他根本無法管轄、干預其他部落。

」 郭素秋藉由考古,從墓葬方式認定斯卡羅屬於卑南族,他們當初來到恆春半島時,有展現強大軍事力量、政治手腕,因而讓在地的排灣族認同,斯卡羅人也因此明白,要掌握足夠的力量及話語權才能立足,而卓杞篤當時,可說是意圖藉由與美國交涉的機會,來跟各部落、族群宣稱自己的人面寬廣,「但他也無法處理龜仔甪,只是在過程裡各取所需。

」 政界關注成雙面刃 學者憂官方視角恐影響教育 族群史觀的爭議只是一個面向,《斯卡羅》以歷史大河劇為起點出發,首播之後刷新公共電視20年來收視紀錄,屢屢在社群引發討論,政治場域的爭論自然也少不了。

作家楊渡便批評,現實裡的李仙得後來引日本軍隊屠殺部落、出賣原住民,公視把李仙得美化,是對原民的再次侮辱;國民黨考紀會則也批評,公視成為綠營的傳聲筒。

另一頭,民進黨則大力推崇,總統蔡英文稱,「這是孕育自台灣這片土地,獨特而波瀾壯闊的故事」;副總統賴清德則推薦,「經由對台灣歷史事件的理解,讓國人對周遭不同族群更加包容」;作為主要拍攝地大家長的屏東縣長潘孟安,更指出劇中的羅妹號事件,「過去教科書淡淡帶過,卻是154年前真真實實在我們家鄉恆春半島上發生的歷史。

」 副總統賴清德(前右三)8月出席《斯卡羅》全球首映記者會。

(總統府提供) 執政當局投注上億資金拍攝歷史劇,《斯卡羅》免不了政界關注,但除了批評之外,就連推薦與背書,都可能成為雙面刃。

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林福岳便表示,不管《傀儡花》或《斯卡羅》,都是以歷史題材來創作,過去外國如電影《英雄本色》(Braveheart),以蘇格蘭反抗英格蘭統治的歷史當背景,也遭批評大量忽略史實,虛實創作的爭議各國皆有,「但問題是當政治人物不斷強調用戲劇重現歷史時,自然會被格外放大檢視。

」 在巨大的聲量與高度檢視下,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黃莆田便憂心指出,近來聽到不少國中小老師,認為可以透過這部劇帶領學生認識歷史,「但像斯卡羅人到底是哪一族、是不是有統治過這些部落,其實都還未定調」;屏東在地的原民家族對此原本仍有爭論,即便同族之間,理解也可能相差甚大,「為何漢人可以斬釘截鐵說這是根據歷史?」 黃莆田談到,雖然在教育現場,可以讓學生開放討論、交流不同意見,但背後扯歷史、史料、觀點也太複雜,在官方強調歷史元素的狀況下,仍能誤導學生,期望公視應該更清楚表示,這段歷史還未考究完全。

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黃莆田憂心,斯卡羅歷史未考究完全,恐對學生教育造成影響。

(資料照,取自斯卡羅臉書) 「雖然說藝術有創作自由,但也要看有多少社會影響,理論上説歷史歸歷史,但這樣想是過度天真。

」陳張培倫則指出,他在協助國中小課程規劃時,也看到第一線教師有興趣將《斯卡羅》融入教學使用,儘管在課程上,可以透過討論引導學生理解不同觀點,但他也擔憂,教學設計要如何帶出其他族群角度、觀點,尤其是呈現原民話語權。

陳張培倫強調,透過戲劇引起社會對歷史的興趣沒有問題,但從政治、社會上的影響力來看,「卻是部分族群有永遠掌握最高話語權,裡頭描述到的原住民族,反倒只有很小的話語權」,如官方宣稱《南岬之盟》是台灣對外簽訂的第一個國際條約,但當時根本沒有台灣人的概念,是原住民與美國人簽約,如今卻被主政的閩客族群挪用,說是第一個對外條約,更遑論西拉雅族人在更早以前,也曾和荷蘭人簽訂契約。

文獻有限、耆老凋零 顧及原民觀點反成歷史創作難關 在台灣以歷史為基底創作,要補齊原住民族觀點時,受限於原民歷史多為口傳,研究者往往僅能以漢人、日人或歐美等外來者的文獻,補上族人代代相傳的說法互相參照,要進一步還原當時的族群觀點,先天上其實面臨諸多限制。

林福岳便表示,儘管從陳耀昌、《斯卡羅》劇組,都認真地做了調查,但所有的史料跟資料,本身都帶有一定視角,創作者會受限於這些既有的詮釋角度跟觀點,也因此難以關照各個歷史角度。

不過從《斯卡羅》引發的相關爭論,林福岳則樂觀認為,大多數人雖然無法理解歷史細節,「但至少能理解,原住民族的歷史不是只有一個觀點,光是讓大眾有這樣的認知,對提升整體社會對原民議題的理解就有幫助。

」 林福岳也期盼,社會上能有公共領域的平台,來呈現《斯卡羅》引發的討論,而非讓相關爭議只在原民社群發酵,「如果這部戲可以讓族群變成主流討論議題,從傳播角度來講,就是具有社會意義。

」 「最關鍵是大家一直找史料,但能找的就是這些,能問的耆老也所剩無幾。

」郭素秋從考古學角度指出,要補齊觀點,只能透過更多的研究與挖掘,在史料已經難有新發現的情況下,透過不斷回到舊社進行考古,仍有機會發現新材料、補上更多角度,「因為原住民沒有文字,我們的研究可以跟文獻作對比,可以讓他們回到舞台上發言。

」 針對斯卡羅爭議,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林福岳指出,若該劇能讓讓族群變成主流討論議題,從傳播角度來講,就是具有社會意義。

(資料照,取自斯卡羅臉書) 觀諸國外也不乏對歷史作品的視角爭論,對如今《斯卡羅》從政治、族群、歷史、文化各層面都有激烈討論,陳張培倫則做下註解,台灣有比其他國家更特殊的因素,「因為我們處在認同變動的極端狀態之下」,當小說、戲劇描述歷史時,某種程度上是在界定認同,不管是從族群到整個國家的認同都是如此,「所以大家會很在乎『你怎麼呈現我』」。

台灣首部歷史大劇,歷經重重難關後終於問世,即將透過網路傳播到全世界眼前,正如曹瑞原所說,台灣早期歷史像面貌模糊的母親,也像是散落破碎的拼圖,「希望《斯卡羅》能成為拼圖中的其中一小片」。

不論如何紛擾,第一片拼圖已然貼上,然而相較如日本NHK的大河劇、英國BBC的宮廷歷史劇,經過數十年演化已成為招牌風格,剛起步的台灣歷史創作,夾在國家與族群的複雜認同之間,正如一名蹣跚學步的孩童,眼前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 ──《新新聞》需要您的贊助支持 在1987解嚴那一年創立的《新新聞》,秉持「公正」、「真實」、「進步」的信念,我們在紙本媒體時代曾創造了「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的口碑,如今我們要在網路媒體時代把這個責任延續下去。

我們要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才能無所偏倚、無所忌憚、發揮專業能力,全心全力檢視公共政策,以監督政府,滿足人民知的權利。

這一切都需要您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就是現在,請您與《新新聞》攜手前進! 贊助我們 原住民 , 賴清德 , 公視 , 文化部 , 排灣族 , 蔡英文 , 曹瑞原 , 傀儡花 , 李仙得 , 羅妹號事件 , 原民 , 恒春 , 前瞻預算 , 陳張培倫 , 斯卡羅 , 盤點政策 , 南岬之盟 , 每日頭條 , 歷史觀點 延伸閱讀 金牌不能當飯吃2》原住民有運動「天份」?一探體育界有限資源分配窄門 吳尚軒 2021-08-3009:10 曾與斯卡羅頭目簽訂「南岬之盟」的李仙得:促成明治政府首次對外用兵、征討台灣原住民的也是他 李忠謙 2021-08-2113:07 中國如何才能順利崛起?《霸權興衰史》耶魯學者建言習近平:學學鄧小平,中國將成美國最強勁敵 李忠謙 2021-09-0310:10 接種疫苗後死亡都怪本身有病?累計近700死亡個案病史、死因大公開 黃天如 2021-09-0309:00 熱門推薦 1 歷史新新聞》為張國煒鳳還巢埋下因子,2019年長榮大房分成哥哥、弟弟兩派內戰 2 顧爾德專欄:學上海還是南韓?防疫「新台灣模式」影響九合一大選 3 綠能政治經1》離岸風電運維商機藍綠外資搶進 連徐若瑄老公都分杯羹 4 幕後》國民法官法庭的被害人擺哪裡?院檢冒火花,蔡清祥急找許宗力「喬位置」 5 綠能政治經2》綠電兆元商機帶動旋轉門 寶佳宏華營造跨界都找上柯宗廷 6 歷史新新聞》當年李明哲之妻李凈瑜 放棄聘請律師決定親赴北京救夫 7 只開放兒童打莫德納揭密!Omicron下兒少憂鬱:不是沒疫苗打就是打了也不能正常生活 8 防疫新觀念》與其糾結確診數 別讓重症爆量拖垮醫療才是決勝點 9 2025儲能2GW政策與電動車兩效應 天宇工業搭上電池商機 10 【新新聞】青年共居1》北漂青年最佳租房攻略 兩位建築人引路北市蛋黃區尋寶 分享本圖 分享本文 風傳媒集團 STORMMEDIAGROUP 會員服務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2021StormMediaGroupAllRightsReserv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