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量」的修行意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佛教看來,知識主要有三種途徑,分別是經驗知覺的現量、類比推知的比量,以及依據經典記載、篤信聖者言教的聖教量(又作至教量、正教量),唯識 ... 移至主內容 Skiptosearch LoginlinksLoginRegister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toggle 主選單 聞思隨筆網路讀書會導師著作答客問佛法討論區法海涓滴 次選單佛學問答集 網路芳鄰 關於我們 檔案下載 公告事項 您在這裡首頁»「三量」的修行意義DR 「三量」的修行意義 BreathinMind-週五,2018-07-0611:19 「三量」的修行意義在佛教看來,知識主要有三種途徑,分別是經驗知覺的現量、類比推知的比量,以及依據經典記載、篤信聖者言教的聖教量(又作至教量、正教量),唯識典籍《瑜伽師地論》及《顯揚聖教論》等即記載此三量。

 「量」(pramāṇa)白話的說是測量、量度之意,因量測而得知對事物的認識,「量論」即是佛教知識學(Buddhistepistemology),在後期佛教哲學中有進一步發展,代表人物如六、七世紀的陳那、法稱等。

 雖然佛教哲學是理論性探究,但這樣的理論不是玄學式,歧出於解脫的關注,相對的卻是以正確認識來實現正確解脫。

 佛法之「三量」應與「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即「聞思修證」)之精神相符,從而開展出佛教知識學上的架構;這在印順導師《中觀今論》「中道之方法論」談「三量」即如此認為。

 意即,「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乃依照至教量教法正聞薰習,聽聞後深觀思維(「如理作意」),進而確切地實踐體證(「法隨法行」),分別對應到聖言量、比量和現量,以及教證(文證/經證)、理證及現證三個向度,相契於「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之三種般若。

 可知,聽經聞法是起點,透過法義明辨觀思,再依著次第經驗體悟。

其中現量的直接知覺、直接經驗應是最重要的,只不過這樣的現量必須建立在聖言量和比量的前提上,亦即修證理應奠立在聞思基礎上。

 此「三量」不只是佛教所重,印度數論派亦有類似之「三量」,儒家《中庸》亦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說,可見得修道傳統一些基本觀念原則,都有著相通或相似的理路過程。

TweetWidget ShareonFacebook FacebookLike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或註冊 瀏覽次數:13245 回應 回复:「三量」的修行意義...“請明確聞量,比量,現量” chuhp-週六,2018-07-0708:56 中觀今論-第三節聞量‧比量‧現量第三節聞量‧比量‧現量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09_04_03上來說,中道是諸法的如實相,是無作無為本來空寂的,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的。

這離一切能所相待,唯證方知的中道實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論證,以觀慧去觀察呢?因明的方法論,不能探究深理,中觀的方法論,又焉能觀得到真理?依語言文字及觀慧去觀察離言的實相,這是極重要的問題。

現在,就以現量、比量、至教量──也名聲量或聞量的三量去說明。

 修學佛法以及中觀,初步應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下手。

所聽聞的,雖不是諸法的實相,但這名言章句,是佛、菩薩體證實相,為應眾生可能了解的機宜而建立的;我們依此方便,可以漸次昇進,以到達與佛同樣的證悟。

佛所說的正法,稱為「法界等流」,這並非與中道實相──法界無關,而是中道的影像教,如指月的手指不是月,卻確有標指明月的作用。

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須具有純正的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聖先賢的指示。

要知道:不單是對於尋求正理,需要聽聞(此聽聞,實不僅是用耳聞的。

如說:「般若從三處聞:從佛聞,弟子聞,及經典聞」。

所以這是包含聽受師友的教授,以及自己從經典中去參研),就是世俗的學識、技能,也沒有不需要聽聞的。

小孩以父母的是非為是非,學生以師長的指示為正鵠。

即成年後自己得來的知識、技能,雖不從父母師長處得來,一部分為自己經驗的發見,因而修正父母、師長的意見;然而主要的,還是由於社會共同思想的熏陶得來。

所有的知識,十九從聽聞得來;聽聞得來的正確知識,即是聞量。

在佛法,即主要的要從流行於社會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轉傳來的教導。

我們於佛法以及中觀的認識,就必須從聽聞正法入手。

這在三種般若中,稱為文字般若。

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於教典的多聞熏習,即不能於甚深的佛法有所了解。

離此至教量而專談現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為世間的正確知識,雖無不合於現量及比量,然我們所有的一切知識,決非一一經過現量與比量的證明。

如對於古代傳來以及現代的社會思想,概不輕信而一一要經過自己的現比證成而後信仰,這是怎樣違反世間的現實?所以聞量的文字般若,可能有缺點,但永遠是修學佛法的始基。

 由聽聞正法,進而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即從聞而思,以便從思而到達修證;即以思慧為主而兼攝聞慧、修慧──實際觀察的階段,名為比量。

中道的正見,即由比量而來。

三種般若中,此即觀照般若。

觀慧的尋思、抉擇、審察階段,如為世俗事相的觀察,不淨觀、慈悲觀等,即因明式的論理方式,也是可用的;但在探究究極真理的抉擇、觀照,那非使用中觀的方法不可。

中觀法,不是從形式的差別去考察,而是從內容的彼此關涉中去考察;是從緣起法──內在相依相待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觀察的。

由緣起法以觀察無自性的因果事相,即從緣起到緣生,這是隨順世俗的中觀法。

依緣起法以觀察法法無自性的本性,洗淨眾生的一切錯謬成見,即從緣起到寂滅,這是隨順勝義的中觀法。

隨順世俗的中觀法,是基於緣起的相依相待,相凌相奪以觀察一切,也不會與因明的方法全同。

特別是:依緣起相依相待,相凌相奪的觀法,隨順勝義的中道而傾向於勝義──「一切法趣空」的觀慧。

觀慧雖也觀察不到離言的中道勝義,而依此緣起觀,卻能深入本性空寂,成為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門。

中道離一切相,但即為成立緣起的特性,中道即緣起的中道;緣起的因果生滅,當下顯示這空寂的真理。

譬如江水在峽谷中,反流而激起狂浪,然同時他即反歸於平靜,而且直趨於大海。

在這怒浪狂躍時,雖未能想見海水的一味,但能順此水勢而流,即必有會歸大海的可能。

從緣起法以觀察中道,也即是如此。

文字(即總攝一切名相分別)性空即解脫相,趣入離言是不能離棄名言的。

所以說:「言不是義,而因言顯第一義」。

有些人以為真理離言,甚麼也不是,任何觀察也觀不到中道。

於是無聞無慧,要離一切的論法、觀法而直入中道。

那裏知道這是不能到達中道自證的,這只能陷於無想的定境而已!唯有中觀的觀法,是隨順緣起性空的中道觀,是緣起而性空的方法論,也是隨順勝義的方法論。

蓮華戒在《中觀光明論》裏也說:「何等名為了義?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

「言勝義無生等,其義通許一切聞思修所成慧,皆名勝義,無倒心故」。

《中觀莊嚴論釋難》說:「何謂無自性性?謂於真實。

言真實者,謂隨事勢轉比量所證真實義性」。

中觀的教法,即我們的聞思修慧,雖不是離言的,而能順流趣入離言的中道。

 依此深入中道正觀,精勤修習,將根本顛倒的自性徹底掀翻,直證真實,此即無漏現量的自證,也即是中道的現觀。

三種般若中,此為實相般若。

此實相般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達到此實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為般若,為中觀。

要到此田地,須依中觀的方法論。

所以我們應以信順中觀教為本,進而運用中觀的方法以觀察真理,以趨入中觀的現證。

聞量、比量、現量三者,在正觀真理的過程上,是有著連貫性的,必然的關係性的。

忽略此點,縱以為理事圓融,而實際上必然落於兩邊! 人生目標--千諾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或註冊 導覽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Accelon2017可全文檢索)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CBETAOnline版)[ 全文檢索說明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  [ 來源網站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光碟,包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最新回應 這是在解釋為何要「遠離白衣」。

菩薩在還不能度人前,先求自度 4天23小時前 《大智度論》提到菩薩隨業生 4天23小時前 提供一下五蘊和五取蘊的經文 4天23小時前 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2週4小時前 念佛成就,佛悉現前者,非是「現量」、「性境」乎? 2週6小時前 回應:請問:佛法僧園圖表 4週4小時前 從凡夫到聖人 1個月2天前 「說空不著空」---敬覆大開眼界先生 1個月5天前 又是過度推論 1個月1週前 請引出完整《中論》有講「無五陰」的偈頌 1個月2週前 導師著作答客問 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念佛成就,佛悉現前者,非是「現量」、「性境」乎? 請問「非迦旃延子比也」之真義? 大乘廣五蘊論 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 佛法概論聖道支性通滅為何虛線表示 復問有關緣起支性與聖道支性實虛二線之意喻 經部的「滅尚非真」,不以滅諦為勝義?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之文意為何? 般若經的「自性空」,是勝義自性空?是有? 導師對月稱論師的讚揚與評語,或有未明真義之處,請師指點。

「印度主意論」是指何而言? 關於導師的著作「中觀論頌講記」的問題‧‧‧‧‧ 「三重因緣」是否即為深入緣起空性的觀行過程? 「有依空立」等與「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的含意,是否相當? 請問,導師所說「觀無常等十五事而後入空」是指何而言? 導師說「經說:『無分別無影像處』」,這『經說』是指《楞伽經》所說? 佛說:業從惑起,所以斷除了惑,生死就解脫了。

這是指哪部經論? 佛為彌勒菩薩開示止觀所定的界說云云是指? 請問「三車義」是指何而言? 中觀論頌講記觀去來品戊二問題 建少林寺者似為北魏孝文帝? 龍樹之學派分流即是1.毘曇門是說一切有2.空門是分別說3.鞞勒門是大眾系? 請問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偽三藏」是指何而言? 天台學者引宗密之得髓說,何以會遭致天童寺禪師之控告?不知其詳情為何?   1of14 下一頁› more 新的討論版主題 請問:佛法僧園圖表 一個小型道場佛法的需要多少錢... 要如何參禪參至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末學對“印順導師認為大乘是非佛說嗎?”的補充 阿含經是有[補特伽羅]這一詞語的(新加入不知如何回應[補特伽羅、阿特曼、薩迦耶見等均是我見]?) 更多 法海涓滴 「修道三要」與「學佛三要」 附佛外道 空相與如相 身體決定思考 戒之在得 觀音與地藏之自度和度他 顛倒妄想與邪知邪見 流亡中的自在 菩提心與空性見 「迴外向內」   1of86 下一頁› more 聞思隨筆 福嚴課堂一隅 「惑、業、苦」與十二因緣 重建阿含的地位與價值 孤峰獨拔的人菩薩行宗師—印順導師 我所認識的傳道法師 獨釣寒江雪的比丘菩薩—我所認識的仁公長老 我研讀唯識的報告 克里希那穆提之宗風與佛法 印順導師對於中國佛教復興之懸念探微 北京《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簡體版出版座談會——大陸教界及學界對印順法師佛學思想之看法   1of3 下一頁› more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註冊新帳號 索取新密碼 CAPTCHA這個問題是要驗證您並不是自動化程式,以防止本站被貼入大量廣告。

主選單聞思隨筆 網路讀書會 導師著作答客問 佛法討論區 法海涓滴 【學尚自由,不強人從己】 語言 繁體中文 English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