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實在論(英語:realism),也譯為唯實論,西方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觀點,認為本體論中的現實(Reality),是獨立於人類感官、信仰、概念與想法之外的。

實在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2012年8月15日)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準確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實在論(英語:realism),也譯為唯實論,西方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觀點,認為本體論中的現實(Reality),是獨立於人類感官、信仰、概念與想法之外的。

[1][2]而不像一些唯心論者所認為,現實是源自於意識或是受意識所影響。

(譬如量子神秘主義) 現今世界認為的實在論,與古希臘、或中古經院哲學所說的實在論,在內容上並不相同,有時甚至是相反的。

古代的實在論者承繼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看法,他們相信,我們所相信為真實的一切都只是近似於真實的存在。

人類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真實的一種投射,並不是真實。

目次 1歷史 1.1古希臘哲學 1.2經院哲學 1.3近代哲學 1.4現代哲學 2物理 2.1古典物理 2.2近代物理: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 2.2.1「隱變數」途徑 2.2.2反實在論途徑 2.2.3「模態實在論」 3心理學 4參考文獻 5參見 6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古希臘哲學[編輯] 柏拉圖理型論。

經院哲學[編輯] 實在論起源於中古歐洲經院哲學家對於柏拉圖理型論的一種詮釋,他們認為共相是存在的。

唯名論與概念論者,反對這種看法。

近代哲學[編輯] 康德派哲學家認為,實在論是與唯心主義相反的一種論點。

現代哲學[編輯] 卡爾·波普爾把「實在論」(realism)這個含糊的術語分為本質主義和實在論(realism)。

本質主義被他用作唯名論(nominalism)的對立面,實在論則只被用來作為唯心主義(idealism)的對立面。

波普爾自己是一個實在論者(與唯心主義對立),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方法論上的唯名論者(與本質主義對立)[3][4]卡爾·波普爾認為本質主義會不可避免的阻礙科學發展: 「因為科學並沒有如亞里斯多德所想的那樣,通過一種對本質知識的逐漸的百科全書式的積累而發展,卻是靠一種更具革命性的方法而發展。

」 「本質主義不僅鼓勵了文字遊戲,而且還導致了論證的幻想破滅,即理性的幻想破滅。

經院哲學和神秘主義以及對理性的絕望,這些都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本質主義的不可避免的結果。

」[4] 「我相信本質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它意味著一種終極解釋的觀念,因為一種本質主義解釋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再作進一步的解釋了。

」[5] 一些持操作主義觀念的學者例如彼得·梅達沃聲稱應該對概念進行操作定義而非探尋其「終極」本質,並認為公眾希望科學回答本質主義問題的傾向會造成公眾對科學的誤解[6][7][8][9]。

作家羅伯特·賴特解釋道:「牛頓的地心引力理論也有些地方不盡人意……畢竟『超距作用』這一概念如何實現?牛頓迴避了這樣的問題……從牛頓開始,物理學家們都以此為榜樣……不再試圖去解釋為什麼物體會遵循電磁學或地心引力規律。

」[10](Wright,1988)。

物理[編輯] 古典物理[編輯] 古典物理相當於哲學的實在論。

[2]在1935年,愛因斯坦與波多爾斯基及羅森聯名在美國《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量子力學能完整地解釋實在性嗎?」的論文,再次反駁量子世界觀的正確性。

這篇論文後來被稱為「EPR悖論」。

該論文一開始便先定義「實在」性:在完全不影響一體系下,如果我們能精確地預測到某一物理量,則此一物理量應該是確實存在的,與我們是否去觀察它無關。

EPR所探討的「實在」問題,與三百多年前牛頓和萊布尼茲所爭論之「絕對空間是否實際存在」非常相似。

[11] 近代物理: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編輯] 「隱變數」途徑[編輯] 愛因斯坦的支持者玻姆為了解釋量子力學的波函數所提出的理論[12],認為量子力學在決策方面有實用性,但是並沒有真正展現出物理實相。

認為除了波函數之外,另有更洞見的方法可以來描述世界,並且用那種方式呈現的世界演化,是完全可預測的(科學決定論)。

[1] 反實在論途徑[編輯] 主條目:反實在論 「模態實在論」[編輯] 在此種觀點,實在性無法和圖像或理論切割開來,也就是說,物理的理論或世界的圖像其實是一種模型(通常具有數學的特性),以一組規則將模型裡的要素與觀測連結起來。

就模態實在論而言,問一個模型是否為真並沒有意義,只能問它是否與觀測相符。

如果兩個模型均與觀測相符,則沒有哪一個比另一個真實,可以視情況採用任一種較方便的模型。

譬如托勒密的地心說宇宙模型,以及哥白尼的日心模型。

或是在牛頓力學適用的情形下,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廣義相對論都是符合觀測的模型。

[2] 心理學[編輯] 素樸實在論(Naïverealism):以心理學的觀點,可以視作一種認知偏誤中的社會偏誤:相信自己所見所聞即是真相、是客觀且不帶偏見的,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

(見認知偏誤列表) 參考文獻[編輯] ^1.01.1世界就是量子波函數:如果不驀然回首,那人還會在燈火闌珊處嗎?——《詩性的宇宙》2017/11/20.[2018-03-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2.02.12.2傳送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霍金看萬有理論] ^卡爾·波普爾.研究的逻辑(英語:TheLogicofScientificDiscovery)(LogikderForschung,1959年翻译为英文).1934.ISBN 0-415-27844-9.  ^4.04.1卡爾·波普爾.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ISBN 0-415-27844-9.  ^卡爾·波普爾.猜想与反驳.1963:六、談貝克萊是馬赫和愛因斯坦的先驅.ISBN 7-5327-3810-8.  ^PeterMedawar.ThelimitsofscienceHarperandRow.1984.  ^PaulChurchland.MatterandConsciousness.MITPress.1884.  ^LisaRandall.DANGLINGPARTICLES.Newsgroup: NewYorkTimesTheNewYorkTimes請檢查|url=值(幫助).2005-09-18[2014-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Holton,G.;Roller,D.Foundationsofmodernphysicalscience.Reading,MA:艾迪生韋斯利.1958:219–220.  ^RobertWright.ThreeScientistsandTheirGods.NewYork:harper&Row.1988.  ^2016-05-02愛因斯坦的最後一搏—EPR悖論撰文者:賴昭正(轉載自科學月刊).[2018-05-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最新實驗宣告愛因斯坦隱變數理論出局?北美新浪2015/09/07.[2018-03-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6).  參見[編輯] 正義論 唯名論 概念論 實證論 科學實在論 外部連結[編輯] 陳嘉映:〈關於科學實在論的幾點思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8) 閱論編形上學學者古代 巴門尼德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中世紀 邁蒙尼德 迦毗羅 普羅提諾 鄧斯·司各脫 托馬斯·阿奎那 近代 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 尼古拉·馬勒伯朗士 勒內·笛卡兒 約翰·洛克 大衛·休謨 托馬斯·里德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艾薩克·牛頓 巴魯赫·斯賓諾莎 18~19世紀 伊曼努爾·康德 喬治·貝克萊 G.W.F.黑格爾 亞瑟·叔本華 卡爾·馬克思 弗里德里希·尼采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若瑟·馬雷夏(英語:JosephMaréchal) 19~20世紀 亨利·柏格森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伯特蘭·羅素 魯道夫·卡爾納普 威拉德·馮·奧曼·蒯因 當代 馬丁·海德格爾 朵洛西·埃米特(英語:DorothyEmmet) 喬治·愛德華·摩爾 讓-保羅·薩特 吉爾伯特·賴爾 希拉蕊·懷特哈爾·普特南 斯特勞森 柯林武德 阿道夫·斯托爾(英語:AdolphStöhr) 索爾·阿倫·克里普克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 唐納德·戴維森 麥可·達米特 阿爾文·普蘭丁格 彼得·范·因維根(英語:PetervanInwagen) 德里克·帕菲特 理論 行動理論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決定論 二元論 生成論(英語:Enactivism) 本質主義 存在主義 自由意志 印度教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自由 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主義 生命的意義 一元論 自然主義 虛無主義 現象主義 實在論 物理主義 柏拉圖式唯心主義(英語:Platonicidealism) 相對主義 數論 科學實在論 唯我論 主觀主義 實體論(英語:Substancetheory) 類型論 概念 抽象客體 世界靈魂(英語:Animamundi) 存有 範疇 因果 選擇 我思故我在 概念 涉身認知(英語:Embodiedcognition) 實體 本質 存在 經驗 有實體設定的抽象(英語:Hypostaticabstraction) 想法 同一性 同一性與變化 信息 洞察 智力 意思表示 情態 物質(英語:Matter(philosophy)) 意義(英語:Meaning(existential)) 模因學 心靈 運動 必要性 觀念(英語:Notion(philosophy)) 客體 模式 知覺 物體 原理 性質 感質 質(英語:Quality(philosophy)) 現實 靈魂 主體 實體形式(英語:Substantialform) 思想 時間 真理 類型–個例之辨(英語:Type–tokendistinction) 共相 不可觀測性 價值 相關話題 價值論 宇宙學 知識論 後設 本體論 精神哲學 科學哲學 心理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自我哲學 時空的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目的論 理論物理學 分類 主題 專題 相關更改 規範控制 NDL:0057489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實在論&oldid=67608403」 分類:經院哲學哲學史認知偏誤實在論隱藏分類:含有網址格式錯誤的引用的頁面自2012年8月準確性有爭議的作品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BanjarBosanskiCatalà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हिन्दीHrvatski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PatoisQaraqalpaqsha한국어LatinaമലയാളംNederlandsNorskbokmålਪੰਜਾਬੀ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