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學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奧地利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或译奥地利经济学派)是一種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 ... 如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奧地利學派否定有關生產成本的理論—亦即被稱為劳动价值 ... 奧地利學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使用外部連結的方式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方針或指引,或致使內文成為連結農場。

(2021年4月19日)請協助清理過度與不適當的外部連結,並將有用的連結移到參考文獻中。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1年1月7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的問題。

明顯拙劣的機器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系列條目奧地利學派 主要著作 《資本與利息(英語:CapitalandInterest)》 《人的行動》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英語:IndividualismandEconomicOrder)》 《人、經濟與國家(英語:Man,Economy,andState)》 《國民經濟學原理(英語:PrinciplesofEconomics(Menger))》 起源 薩拉曼卡學派 古典經濟學 法國自由學派(英語:FrenchLiberalSchool) 方法論論爭(英語:Methodenstreit) 理論 奧地利商業周期理論(英語:Austrianbusinesscycletheory) 交易經濟學(英語:Catallactics) 創造性破壞 經濟計算問題 對通貨膨脹的看法 不健全投資(英語:Malinvestment) 邊際主義 方法論的個人主義 人類行為學 迂迴度(英語:Roundaboutness) 自發秩序 主觀價值理論 利息理論(英語:Timepreference) 組織 加圖研究所 經濟教育基金會(英語:FoundationforEconomicEducation) 喬治梅森大學 獨立學院(英語:TheIndependentInstitute) 自由基金(英語:LibertyFund)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 財產與自由社區(英語:PropertyandFreedomSociety) 理性基金會(英語:ReasonFoundation) 人物(英語:ListofAustrianSchooleconomists) 歐根·博姆-巴維克 瓦特·布拉克 彼得·柏特克(英語:PeterBoettke) 湯瑪斯·迪洛倫佐 法蘭克·菲特 羅傑·蓋瑞森(英語:RogerGarrison) 佛烈德利赫·海耶克 亨利·赫茲利特 勞勃·希格斯(英語:RobertHiggs) 漢斯-赫爾曼·霍普 史蒂文·霍維茨(英語:StevenHorwitz) 約爾格·吉多·許爾斯曼(英語:JörgGuidoHülsmann) 韋爾塔·德索托 伊斯雷爾·柯茲納 路德維希·拉赫曼 唐·拉夫爾(英語:DonLavoie) 彼得·萊森(英語:PeterLeeson) 羅德里克·特雷西·朗(英語:RoderickT.Long) 弗瑞慈·馬赫盧普 卡爾·門格爾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勞勃·墨非 威廉·赫伯特·彼得森(英語:WilliamH.Peterson) 穆瑞·羅斯巴德 約瑟夫·薩萊諾(英語:JosephT.Salerno) 馬克·斯庫森(英語:MarkSkousen) 佛烈德利赫·馮·維塞爾 里夏德·里特爾·馮·施泰瑞格爾(英語:RichardRittervonStrigl) 哥特佛萊德·哈布勒爾(英語:GottfriedHaberler) 奧斯卡·摩根斯特恩 相關主題 無政府資本主義 經濟自由 各學派對資本主義的看法(英語:Perspectivesoncapitalismbyschoolofthought) 經濟學主題閱論編 奧地利經濟學季刊 經濟學主題 奧地利學派(英語:AustrianSchool,或譯奧地利經濟學派)是一種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歐根·博姆-巴維克、弗里德里克·海耶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穆瑞·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1]。

奧地利學派的研究方式和英國的古典經濟學相同。

也因此,奧地利學派的研究方法可以視為是延續了15世紀以來的經濟思想,包含了大衛·休謨、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法雷迪·巴斯夏等主要的經濟學家。

奧地利學派認為,只有在邏輯上出自於人類行為原則的經濟理論才是真實的。

這種理論的正式名稱是人類行為學(praxeology),而奧地利學派長期以來便提倡一種從這種理論所衍生的解釋方式。

人類行為學的方法使得經濟學家們能以此探索適用於所有人類的經濟規律,而奧地利學派的解釋方式則可以用於針對特定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與弗里德里克·海耶克等人,認為奧地利學派在研究方法上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是他們的特點。

此外早期奧地利學派還主張主觀價值理論與邊際主義[2]。

奧地利學派所採用的亞里斯多德派/邏輯實證主義研究方式,與目前主流的新古典主義所採用的柏拉圖主義/理性主義不同,也與德國的經濟歷史學派所採用的歷史決定論(Historicism)不同。

[3][4],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往往極具爭議性,而且也與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理論不同,同時奧地利學派也徹底反對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

奧地利學派的影響力相當廣泛,他們強調經濟的生產階段,並且質疑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

由於許多奧地利學派所主張的政策都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因此,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自由意志主義、和客觀主義團體都經常引用奧地利學派思想家的作品,但是要注意上述團體的主張奧地利學派的並不完全相同,如:艾茵·蘭德便和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處於競爭關係,客觀主義也對於奧地利學派中的無政府資本主義相當警戒。

目次 1歷史 2分析的框架 3貢獻 4批評 4.1一般性批評 5主要的學派成員 6其他相關的經濟學家 7參見 8參考資料 9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古典經濟學專注的主要是價值的交換理論,在19世紀後期也開始專注「邊緣的」成本和價值概念(參見邊際主義)。

卡爾·門格爾在1871年所出版的PrinciplesofEconomics一書成為醞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邊際主義有著極大影響力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種特別集中於門格爾的思想發展的學派,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奧地利學派」[5]。

雖然一些早期的奧地利學派成員如歐根·博姆-巴維克也擔心毫無約束的自由競爭會導致「無政府的生產和消費」,但奧地利學派在弗里德里克·海耶克等人的著作下,開始與激進自由放任的觀點相連結,並且使得自由放任的思想在1980年代重新復甦。

歐根·博姆-巴維克 奧地利學派起源於維也納,而學派的名稱則起源於奧地利經濟學家與德國的經濟歷史學派的辯論,在辯論中奧地利人主張古典經濟學著重於邏輯高於觀察,而德國人則嘲笑他們為「奧地利學派」以突顯他們遠離了德國的主流思想,並且也是嘲笑他們的思想僅屬於地區省份的層次(當時普魯士統一了除了奧地利之外德語地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所以視奧地利為一個分離的地區省份。

)。

門格爾的著作被歐根·博姆-巴維克等人所追隨。

當奧地利的經濟學家們以經濟計算問題針對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進行批評時,他們逐漸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學派,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克·海耶克代表了奧地利人的位置,他們主張如果沒有貨幣價格或私人財產的存在,正確的經濟計算是不可能達成的。

奧地利學派成為了第一批有系統的挑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

這有一部分也是源自於奧地利經濟學家對於德國經濟歷史學派的黑格爾理論的反駁。

雖然許多馬克思主義者試圖將奧地利學派形容為「資產階級」對於馬克思理論的反動,但這種說法是極具爭議性的,因為門格爾寫下PrinciplesofEconomics一書的時間幾乎就和馬克思完成資本論一書的時間一致。

奧地利學派是第一個敢於直接對抗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派,兩種學派也都聚焦於貨幣、資本、商業週期、和經濟過程等議題。

歐根·博姆-巴維克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寫下了大量批判馬克思的著作,而幾名突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在1905年-1906年之間參加了巴維克主持的大學研討班。

相較之下,古典經濟學家很少對於這些議題感興趣,而且之中許多人對於馬克思的理論也不熟悉,要直到進入20世紀才開始轉變。

在阿道夫·希特勒掌權後,奧地利學派便不再聚集於奧地利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學派被大多數經濟學家所否定,主要是因為奧地利學派反對以觀察的方式研究。

它的名聲藉由弗里德里克·海耶克等人逐漸提升—尤其是在海耶克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

不過,奧地利學派依然屬於少數派的立場。

奧地利學派可以被分為兩種走向,一種是以海耶克為主,在懷疑許多新古典主義概念的同時,卻也會接受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公式。

另一種則是以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為主,試圖尋找不同的經濟公式。

奧地利學派與新古典主義理論的主要差異是在於消費需求低落的可能性上,新古典主義認為這是可能發生的,而米塞斯則認為這「在實踐上不可能觀察到」,米塞斯和其學生主張功利的作用是序數的—而非基數,換句話說,一個人只有可能對他的需求進行先後的順序排列,而不可能測量這些需求的數字大小。

最後,米塞斯的理論和其他奧地利學派在風險評估的方式上也有些許不同。

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部分是奧地利學派對於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影響。

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邀請海耶克和其他「歐洲大陸」的經濟學家前去授課時,他們的英國學生都「逃走了」,拒絕加入奧地利學派的行列。

但他們的許多概念,尤其是在資本的價值和其重要性上,最後影響了許多凱恩斯經濟學家如約翰·希克斯等人的著作。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前任局長阿倫·格林斯潘在2000年談及奧地利學派時如此說道:「奧地利學派的影響相當深遠,他們的大多數理論都被實踐了且產生深切的影響,而在我看來,他們或許對於這個國家(美國)的主流經濟思想有著不可逆轉的影響。

」格林斯潘也稱他曾經參加過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主持的研討班[6]。

分析的框架[編輯] 奧地利學派反對以觀察的方式來研究經濟學,主張觀察法只能在一些可控制實驗要素(如隔離的實驗室)的自然科學領域才能適用,這是無法適用於複雜萬分的人類行為的。

相反的應該以隔離人類行動的邏輯過程的方式來研究—也稱作人類行為學。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便常被誤以為是創造「人類行為學」一詞的人。

奧地利學派認為「企業家精神」是發展經濟的主導力量,主張私人財產是為了有效運用資源所不可或缺的,並主張政府對於市場過程的干預將會導致不良後果。

如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奧地利學派否定有關生產成本的理論—亦即被稱為勞動價值的理論。

相反的他們認為價值是由個人的主觀偏好所決定的,這項由門格爾在1世紀前提出的心理學觀點也象徵了奧地利學派的成立。

奧地利學派認為供給和需求是取決於個人的各種決定,亦即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原則,強調經濟的決定是由個人而非集體所達成的,同時也包括邊際主義的理論,以此來比較成本和利潤的增長改變[7]。

當代的新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則更徹底的採納了經濟上的主觀論,並反對許多新古典主義的公式。

舉例而言,新古典主義將經濟公式化為一個平衡的系統,亦即供給和需求是互相平衡的,而奧地利學派則強調經濟的活動性質、和其不斷違反平衡的本質。

奧地利學派的核心理論可以總結為邊際主義經濟的主觀論方式,並專注於與觀察法完全相反的理論。

奧地利學派完全專注於產品的機會成本上,反對平衡成本的不利或無用之處。

奧地利學派宣稱每個人在互相自願的交換貿易下能達成更好的結果。

對於機會成本的重視與他們對於金錢的時間價值的解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產品會因為短缺而在未來和現今受到限制,在投資和時間之間的密切關係也必然存在。

替明年生產產品的價值就和明年產品的價值相等。

這表示了商業週期是由經濟體系裡的錯誤協調所主導的,並非是因為商業刺激的情報錯誤所造成,而是因為在一個經濟體系裡的人們由於貨幣的誤導而作了錯誤的時機決定。

這表示了,要避免經濟不平衡的正確方式應該是讓人們購買正確的產品,而不是控制人們購買產品的時間點。

貢獻[編輯] 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主張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認為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喬治·瑞斯曼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認為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

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歐根·博姆-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

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歐根·博姆-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歐根·博姆-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

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馮·米塞斯和海耶克對於商業週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海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and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馮·米塞斯和海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knowledge)的媒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preference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8][9]。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

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裡的計算準確性。

批評[編輯] 一般性批評[編輯] 很多學者質疑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拒絕使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數學與統計學的方法論[10]。

經濟學家布賴恩·卡普蘭認為奧派經濟學家時常誤解了現代經濟學,以致過度地強調了他們與主流經濟學派的差別。

例如,很多奧派經濟學家認為主流經濟學家輕率地使用了基數效用(cardinalutility),而只有使用序數效用(ordinalutility)才能正確理解經濟學;然而微觀經濟學理論家,如阿羅、德布魯,發展了效用函數理論,認為某一效用函數是被某一單調變換所唯一定義的,也因此也可視「效用函數」方法是建立在完全的序數效用之上。

[11] 主要的學派成員[編輯] 瓦特·布拉克 彼得·柏特克(PeterBoettke) 歐根·博姆-巴維克 金·卡拉翰(GeneCallahan) 湯瑪斯·迪洛倫佐 理察·埃布林(RichardEbeling) 法蘭克·菲特 弗里德里克·海耶克 亨利·赫茲利特 張維迎 哥特佛萊德·哈伯勒(GottfriedHaberler) 漢斯-赫爾曼·霍普 威廉·哈羅德·赫特(WilliamHaroldHutt) 伊斯雷爾·柯茲納 路德維希·拉赫曼 唐·拉夫爾(DonLavoie)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奧斯卡·摩根斯特恩 弗瑞慈·馬克魯普 卡爾·門格爾 拉斐·萊科(RalphRaico) 喬治·瑞斯曼 穆瑞·羅斯巴德 約瑟夫·薩萊諾(JosephSalerno) 韋爾塔·索托 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 值得注意的是,與奧地利學派相連結的經濟學家經常被直接稱為「奧地利人」,但事實上他們並非都是來自奧地利,而來自奧地利的經濟學家也不一定就是屬於奧地利學派。

其他相關的經濟學家[編輯] 薩拉曼卡學派-文藝復興時代的先驅 法雷迪·巴斯夏-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先驅 瓦爾拉斯 約瑟夫·熊彼得 參見[編輯] 芝加哥經濟學派 古典自由主義 凱恩斯主義 新古典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 價值的主觀理論 經濟歷史學派 方法論的個人主義 參考資料[編輯] ^JosephA.Schumpeter,Historyofeconomicanalysi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ISBN978-0-19-510559-9. ^Birner,Jack;vanZijp,Rudy.Hayek,Co-ordinationandEvolution:HisLegacyinPhilosophy,Politics,EconomicsandtheHistoryofIdeas.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4:94.ISBN 978-0-415-09397-2.  ^Boettke,Peter.IsAustrianEconomicsHeterodoxEconomics?.TheAustrianEconomists.[2009-0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8).  ^Boettke,PeterJ.;PeterT.Leeson.28A:TheAustrianSchoolofEconomics1950-2000.WarrenSamuels,JeffE.Biddle,andJohnB.Davis(編).ACompanionto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BlackwellPublishing.2003:446–452.ISBN 978-0-631-22573-7.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IsraelM.Kirzner(1987)."AustrianSchoolofEconomics,"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v.1,pp.145–151. ^存档副本.[2006-07-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1).  ^White,LawrenceH.TheMethodologyoftheAustrianSchoolEconomists.MisesInstitute.reviseded.2003[2013-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0).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Böhm-Bawerk,EugenRittervon;KapitalUndKapitalizns.ZweiteAbteilung:PositiveTheoriedesKapitales(1889).TranslatedasCapitalandInterest.II:PositiveTheoryofCapitalwithappendicesrenderedasFurtherEssaysonCapitalandInterest. ^存档副本.[2013-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White,LawrenceH.(2008)."TheresearchprogramofAustrianeconomics".AdvancesinAustrianEconomics(EmeraldGroupPublishingLimited):20 ^爲什麽我不是奧派經濟學家(英文原版).[2012-0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4).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奧地利學派 什麼是奧地利學派經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對於奧地利學派的定義. 米塞斯協會-大量的線上書籍,錄影帶/錄音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ocietyfortheDevelopmentofAustrianEconom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最大的組織 AustrianSchoolonnewschool.edu–與其他學派的比較 TheAustrianEconomistsbyEugenvonBöhm-Bawerk1891 AGreatRevolutioninEconomics-Vienna1871andaf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由Houmanidis和Leen 奧地利經濟論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對於奧地利學派和自由意志主義的討論 TheMontPelerinSociety AustrianSchoolEconomists從MarkValenti的頁面 TheOriginsoftheAustrianSchoolofEconomicsbyJohnMoser AustrianSchoo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irectoryoflinksfromtheOpenSourceDirectory AustrianEconomicsFor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討論奧地利經濟理論的論壇 TheAustrianEconomis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ustrianAddi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OfficialSite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ustrianSchoolofEconomicstobeheldinArgentinafromSept28thto30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總體經濟學基本概念 總需求 總供給 有效需求 景氣循環 經濟擴張 金融危機 經濟衰退 經濟蕭條 經濟復甦 需求衝擊(英語:Demandshock) 預期 適應性預期 理性預期 經濟增長 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型(英語:Demand-pullinflation) 成本推動型(英語:Cost-pushinflation) 縮水式通貨膨脹(英語:Shrinkflation) 停滯性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 債務型通貨緊縮 反通貨膨脹 利率 投資(英語:Investment(macroeconomics)) 流動性陷阱 國民收入和產出的衡量指標(英語:Measuresofnationalincomeandoutput) GDP GNI NNI(英語:Netnationalincome) 微觀基礎(英語:Microfoundations) 貨幣 內生貨幣(英語:Endogenousmoney) 貨幣擴張 貨幣需求 流動性偏好 貨幣供應量 國民經濟核算 國民核算制度(英語:SystemofNationalAccounts) 黏性 價格水平 供給衝擊 國民儲蓄 失業 長期和短期 相關領域與次級學科 發展經濟學 增長經濟學 貨幣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政策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 雷根經濟學 模型 IS-LM模型 菲利普斯曲線 阿羅-德布魯模型(英語:Arrow–Debreumodel) 哈羅德-多馬模型 梭羅模型 拉姆齊-卡斯-庫普曼斯模型 世代交疊模型 一般均衡理論 動態隨機一般均衡(英語:Dynamicstochasticgeneralequilibrium)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匹配理論(英語:Matchingtheory(economics)) 孟岱爾-佛萊明模型 超調模型(英語:Overshootingmodel) 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英語:NAIRU) 學派主流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第一代新凱恩斯主義 第二代新凱恩斯主義 貨幣主義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 真實商業周期理論(英語:Realbusiness-cycletheory) 斯德哥爾摩學派 供給面學派 新新古典綜合學派(英語:Newneoclassicalsynthesis) 淡水學派與鹹水學派 非主流 奧地利經濟學派 名目主義(英語:Chartalism) 現代貨幣理論 不均衡總體經濟學(英語:Disequilibriummacroeconomics)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後凱恩斯學派 貨幣循環理論(英語:Monetarycircuittheory) 市場貨幣主義(英語:Marketmonetarism) 總體經濟學家 法蘭索瓦·魁奈 亞當·斯密 湯瑪斯·勞勃·馬爾薩斯 卡爾·馬克思 里昂·瓦爾拉斯 克努特·維克塞爾 歐文·費雪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彼得·戴蒙德 馬丁·費爾德斯坦 佛烈德利赫·海耶克 海曼·明斯基 米爾頓·傅利曼 勞倫斯·克萊因 小勞勃·盧卡斯 格里高利·曼昆 埃德蒙·費爾普斯 愛德華·普雷史考特 瓊·羅賓遜 湯瑪斯·薩金特 保羅·克魯曼 分類-經濟學-個體經濟學 閱論編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者影響 法雷迪·巴斯夏 讓-巴蒂斯特·賽伊 薩拉曼卡學派 創始人 歐根·博姆-巴維克 佛烈德利赫·海耶克 卡爾·門格爾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佛烈德利赫·馮·維塞爾 其他貢獻者 瓦特·布拉克 彼得·柏特克(英語:PeterBoettke) 湯瑪斯·迪洛倫佐 法蘭克·菲特 羅傑·蓋瑞森(英語:RogerGarrison) 哥特佛萊德·哈布勒爾(英語:GottfriedHaberler) 亨利·赫茲利特 勞勃·希格斯(英語:RobertHiggs) 漢斯-赫爾曼·霍普 史蒂文·霍維茨(英語:StevenHorwitz) 韋爾塔·德索托 伊斯雷爾·柯茲納 路德維希·拉赫曼 弗瑞慈·馬赫盧普 勞勃·墨非 LarryReed(英語:LawrenceReed) 穆瑞·羅斯巴德 約瑟夫·薩萊諾(英語:JosephSalerno) GerhardTintner(英語:GerhardTintner) 參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派學者列表(英語:ListofAustrianSchooleconomists) 閱論編總體經濟學學派 馬克思主義學派 奧地利學派 芝加哥學派 供給面學派 古典經濟學派 新古典經濟學派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 凱恩斯學派 新凱恩斯學派 新興凱恩斯學派 後凱恩斯學派 閱論編經濟思想史前現代 古代經濟思想(英語:Ancienteconomicthought) 伊斯蘭經濟 經院哲學 早期現代 官房學派 重商主義 重農主義 薩拉曼卡學派 現代 美國學派 無政府主義經濟學(英語:Anarchisteconomics) 伯明罕學派(英語:BirminghamSchool(economics)) 古典學派 英國經濟歷史學派 法國自由學派 德國經濟歷史學派 經濟歷史學派 洛桑學派 馬爾薩斯主義 曼徹斯特學派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新重商主義 李嘉圖經濟學 國有社會主義 新重商主義 20與21世紀奧地利經濟學派 能力方法 卡內基經濟學派(英語:CarnegieSchool) 芝加哥經濟學派 制度經濟學 演化經濟學 弗賴堡學派 貨幣主義 新制度經濟學 參與型經濟 斯德哥爾摩學派 公共選擇理論 供給面學派 熱經濟學 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英語:Neo-Marxianeconomics) 新古典經濟學派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 凱恩斯學派 新凱恩斯學派 新興凱恩斯學派 後凱恩斯學派有關 經濟學 經濟思想史 主流經濟學 非主流經濟學 經濟體系 世界體系理論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奧地利學派&oldid=68578563」 分類:經濟理論經濟學理論與學派奧地利學派隱藏分類: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自2021年4月需要清理外部連結的條目自2021年1月粗劣翻譯使用2號參數傳遞Portal模板圖像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ombardLietuvių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