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用思維? - 劇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透過車輪、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說的“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看得見 ... 首頁>Club>文旅大俠2021-01-0813:49 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用思維? 11 回覆列表 1#使用者500980721654077 什麼是“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老莊思想裡,有一條重要的哲學思想: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這讓很多人費解,無用的東西,直接丟垃圾桶,為什麼說是大用? 我們讀老子和莊子,以及先秦的典籍,都不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讀,要用《說文解字》古文的意思去讀,才能讀準確。

“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春秋時期的馬車輪子,是用魯班工藝,木和木組合而成,不用鐵釘,三十條輻共一轂,就成一個輪子。

老子的意思是說,輻和轂構成的空間,這些空處,才是用處。

如果把三十輻和轂都拆下來,擺放在地上,就失去了“車之用”。

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陶器,用來盛放東西。

比如說,一隻碗。

我們使用的是空的部分,這個空的地方用來裝飯,裝菜,裝水,都可以。

“當其無,有器之用。

” 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 一個房子,有圍牆,有門窗,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可我們真要住進去,使用的,卻是房子的空間,“當其無,有室之用”。

透過車輪、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說的“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看得見的東西,是利;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用。

老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有,就是看得見的東西,這是利。

無,就是看不見的空間,這是用。

比如說:一雙鞋。

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鞋的款式,材質,設計,這些是“利”,而看不見的部分,就是這雙鞋內的“空間”,老子說是“用”。

我們在商場看見一雙鞋,很好看,心中喜歡,試穿一下,感覺可以,就買回來。

只有自己真正穿出去,才能感受到這個鞋的空間,是否合腳。

如果鞋內空間,符合腳形,那麼人穿起來就很舒服,不磨腳;如果鞋的空間大了,小了,穿起來就會很不舒服。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有雙鞋自己很喜歡,可是每次穿都磨腳,只能置之高閣,丟了可惜,穿又硌腳。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老子說“無之以為用”,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

我們人是篤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所以很相信看得見的東西。

其實,看得見的東西只是利,是表面的東西,人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感悟到“看不見的用”這個層次,人的見識才有深度。

2#番薯伯伯 老子在道德經所書都無用,思想其實是讓我們以一種辯證法的思維去看待世間萬物有用和無用,是客觀存在的,有用的時候只是體現在客觀出現的某個方面,當然無用,也是我們看到的表象,吳用的時候也有好也有壞,吳勇也有它自己的作用,這就是老子的無用思想。

就類比於莊子的無為,他的意思就是表明世間萬物都有它自然的規律,我們不要刻意的去做什麼事情。

而打破這種平衡規律。

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的規律,我們也將自食惡果,自己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3#吾愛分享資源 《道德經》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而辯證法正是系統科學的哲學基礎。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道德經》中的許多語句,閃耀著系統思維的火花。

通篇《道德經》讀完、理解透你會發覺裡面有幾種思維方式在裡面,有一條重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指出:[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老子的話對我們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啟迪: 理解成現代語言就是: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

盆子、杯子等器具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人建造的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

人們很容易看到眼見的實物,卻忽略了無的價值。

很多人費解,無用的東西,直接丟垃圾桶,為什麼說是大用?透過車輪、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說的“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看得見的東西,是利;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用。

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

我們一般只關注“有”的那層面的東西,而對於“無”的功效往往忽視,但是事實上我們往往就是利用“無”才能夠實現“有的”功效,所以老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對道德經中有無的理解後,對道德經中的思想無為而治,無知,無慾,無事,無味等就會有了深入的理解。

比如無為,不是什麼都不作為,而是在事物所形成的狀態前,萌始的狀態下而為之,去做事。

而不是有事了才去做,有事才做不是道德經所告訴我們的思想。

在生活中,我們身體的病痛,從沒有這個病痛之前,我們都得去做一些事情,比如,飲食的注意平衡,勞動運動的平衡等,以防止病痛的來臨。

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4#慧悟長生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房子,住的是空間,不是鋼筋混凝土車子,乘坐的是空間,不是鐵皮酒具,盛酒的是空間,不是玻璃 5#南臺山人1413 《道德經》字數少但字字是精華。

道家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無用則大用,無為則大作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終歸於塵。

再有用的東西也有時間和空間的侷限。

無用的就會讓人失去戒備,往往失去戒備,就會在關鍵時刻變需要,但卻往往追悔莫及!無用實為大用! 6#小白心理驛站 “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我們很多人都在想,無用的東西,不就是垃圾嗎,為什麼反而說成是大用? 首先,我們從老子的話中來解讀一下。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這句話是說,輻和轂構成的空間,這些空處,才是真正的用處。

如果把輻和轂都拆了,擺放在地上,就失去了車本身的用處。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這句話是說,陶器,是用來盛放東西的,而我們使用的正是它的空的部分。

所以,可以看出道德經中的無用並不是真正的無用,而是指無形的空間,以及看不見的用處。

有,是看得見的東西,這算不上用,只可以說是利,無,是看不見的空間,這才是真正的用。

比如說工作賺錢,它有看得見摸得著的酬勞,這就是利。

而學習提升自己,它有的卻是提升我們自己能力的空間,表面上看是無用的,往深了說,學習卻是工作的一個基礎。

不透過學習提升自己,那麼你的工作也就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清晰明瞭的看出無用思維的真正大用之處了。

7#興華453 什麼是“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老莊思想裡,有一條重要的哲學思想: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這讓很多人費解,無用的東西,直接丟垃圾桶,為什麼說是大用? 我們讀老子和莊子,以及先秦的典籍,都不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讀,要用《說文解字》古文的意思去讀,才能讀準確。

“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春秋時期的馬車輪子,是用魯班工藝,木和木組合而成,不用鐵釘,三十條輻共一轂,就成一個輪子。

老子的意思是說,輻和轂構成的空間,這些空處,才是用處。

如果把三十輻和轂都拆下來,擺放在地上,就失去了“車之用”。

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陶器,用來盛放東西。

比如說,一隻碗。

我們使用的是空的部分,這個空的地方用來裝飯,裝菜,裝水,都可以。

“當其無,有器之用。

” 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 一個房子,有圍牆,有門窗,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可我們真要住進去,使用的,卻是房子的空間,“當其無,有室之用”。

透過車輪、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說的“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看得見的東西,是利;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用。

老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有,就是看得見的東西,這是利。

無,就是看不見的空間,這是用。

比如說:一雙鞋。

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鞋的款式,材質,設計,這些是“利”,而看不見的部分,就是這雙鞋內的“空間”,老子說是“用”。

我們在商場看見一雙鞋,很好看,心中喜歡,試穿一下,感覺可以,就買回來。

只有自己真正穿出去,才能感受到這個鞋的空間,是否合腳。

如果鞋內空間,符合腳形,那麼人穿起來就很舒服,不磨腳;如果鞋的空間大了,小了,穿起來就會很不舒服。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有雙鞋自己很喜歡,可是每次穿都磨腳,只能置之高閣,丟了可惜,穿又硌腳。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老子說“無之以為用”,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

我們人是篤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所以很相信看得見的東西。

其實,看得見的東西只是利,是表面的東西,人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感悟到“看不見的用”這個層次,人的見識才有深度。

8#顏喜雲品時光記 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比如說,一隻碗,我們使用的是空的部分,這個空的地方裝飯,裝菜,裝水,都可以。

“當其無,有器之用”。

一個房子,有圍牆,有門窗,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可我們真要住進去,使用的是房子的空間。

“當其無,有室之用”。

透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理解老子說的“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看得見的東西,是利;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用。

我們在商場看到一雙鞋,很好看,心中喜歡,試穿一下,感覺可以,就買回來。

只有自己真正穿進去,才能感受到這個鞋的空間是否合腳。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有雙鞋自己很喜歡,可是每次穿都磨腳,只能置之高閣,丟了可惜,穿又磨腳。

我們篤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所以很相信看得見的東西。

其實,看得見的東西只是利,只是表面的東西,人只有透過想象看本質,感悟到“看不見的用”這個層次,人的見識才有深度。

9#瀘州老窖味兒香水 道家推崇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作人更傾向於達到和光同塵的境界。

單論“有用”,個人認為與道家價值觀不符,與現在人生興趣的生活態度也不符。

乞丐身上都有兩三無用之物,那是他的興趣所在。

PS:再說個噁心的。

你用的那一節衛生紙,90%都浪費了。

你能說無用?那是防止你抹手上 10#文旅大俠 【正確理解老子《道德經》的無用思想】 在人們通常的觀念中,顯然“有”更有價值,比如有錢、有勢、有權。

但在老子思想中,相對於“有”,老子更強調“無”的作用和價值。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在有之前的,是高於有的;老子又說“有無相生”,有無互相依託,互相轉換,有生無,無生有。

老子的《道德經》在第十一章中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大概意思是說:三十根輻條構成一個車輪,正因為車輪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車的作用。

調和黏土來製造器皿,正因為器皿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戶來建造房間,正因為房間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房間的作用。

所以說“有”之所以有用,說到頭還是“無”在起作用。

老子說,車輪正是因為“無”才能轉動;房屋正在因為“無”才能居住;器皿正在因為“無”才能容納。

所以“有”只提供條件,“無”才起到作用。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你用錢買了食物,錢用完了就是無,無之以為用,買來食物以後,有了食物,有之以為利,你把食物吃了,就成了無,食物為你所用,無之以為用。

其實是一個有和無不斷迴圈的過程。

老子告誡人們: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

盆子、杯子等器具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人建造的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

遺憾的是,人們很容易看到眼見的實物,卻忽略了“無”的價值。

世人只愛其所“有”卻不知用其所“無”。

處世講求“踏實”,讀書講求“紮實”,為人更講求“務實”,買東西當然尤其要講求“用”,“實”和“有”代表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而“虛”和“無”則意味著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現在這樣一個利慾薰心、人心浮躁的年代,很少有人會把心思放在一個無用的事情上面。

但是,在更多的時候,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或許會比有用的東西,給自己的人生起到的價值更多。

在老子思想中,“無”其實比“有”更有價值。

當我們看到事物有用的一面時,其實發揮作用的價值,往往是事物的另外一面。

有用和無用的思維方式是人生的一種的境界,既能幫助人們更全面的認識世界,還能幫助人們更全面的認識自己,沒有無用的人,只是缺乏看到"有用"的眼睛,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從老子《道德經》的言辭可以發現他的什麼思維特點?老子道德經裡說的道理都適用於當今社會麼?老子道德經的四字成語?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呢?《道德經》是老子親自寫的嗎?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什麼是反向思維?該怎麼理解?王東嶽對《道德經》理解的深入透徹嗎?為什麼說不能僅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來理解別人?老子《道德經》中的「無」字,究竟是什麼含義? ∧為什麼我的血壓喝了酒反而正常?∨《紅樓夢》中繡春囊引發一場地震,走向滅亡的引子,到底是誰的? 熱門排行 美國的亞裔如果去參軍,會不會在部隊受到很嚴重的牴觸?如何在windows下安裝原版mac系統?媽媽去世了,以前媽媽有個好友欠的有20萬,我能不能起訴她?中學生必讀名著?試用期內離職可以不辦離職手續嗎?如果秦始皇的玉璽和永樂大典一起拍賣,那麼誰會更勝一籌?鼻子內生白毛真生病了嗎?如何從飲水裝置行業中脫穎而出?新購新能源汽車充電問題?陸游生平典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