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生命就能改變《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愛自己開始自我價值不能由別人來認定:你是有價值的,因為你認定自己有價值;如果靠別人來認定你的價值,那是別人的價值。
冒牌生:寫作•旅行•生活
從愛自己開始
自我價值不能由別人來認定:你是有價值的,因為你認定自己有價值;如果靠別人來認定你的價值,那是別人的價值。
你很可能罹患了一種社會通病,這種病稱為「自卑敗血症」,光靠打一針無法改善,現有唯一的治療方式是大量施予「愛自己」的藥劑。
但也許正如社會上許多人一樣,你從小就認為愛自己是不對的。
社會告訴我們要為別人著想,教會告誡我們要愛鄰居,似乎沒有人記得要愛自己。
但如果你要獲得當下的快樂,首先必須學習愛自己。
小時候愛自己是件很自然的事,但你也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愛自己是件自私或自負的事。
你學會把其他人擺在自己前面,凡事先想到別人,因為這樣才顯示你是「好人」。
你學會避免出風頭,接受「好東西應該與人分享」等訓示,不管那些是你的寶物、珍品,或者父母親可能不會與別人分享的大人玩具。
人們甚至教導你要「有耳無嘴」,以及「應該知道分寸」。
小孩會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既漂亮又很重要,但是到了青少年期,社會的訓示已經生根,他們開始極度自我懷疑,隨著年紀增長,自我懷疑的程度有增無減。
畢竟,你不應只愛你自己,這麼做的話,其他人會怎麼看你!
這種暗示很微妙而且沒有惡意,但確實控制了人們,使人們規規矩矩。
從父母、直系親屬,一直到學校、教會和朋友那裡,小孩子學習一切高雅的社交禮儀,這些社交禮儀是成人世界的標記。
但小孩彼此之間絕不會那樣做,除非是為了討好大人。
小孩被要求一定要說「請」和「謝謝」、要鞠躬、大人進來時要起立、離開飯桌前要徵求許可,另外還要忍受大人捏他們臉頰,拍他們腦袋。
這其中的訊息很明顯:大人是重要的,小孩子不算什麼;其他人重要,你無足輕重。
「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是第一個必然產生的結果,許多以「禮貌」為名的規範則強化了這項結果。
這些躲藏在「禮貌」背後的規範,讓你把別人的判斷當作自己的判斷,代價卻是犧牲自己的價值。
毫不意外地,這些懷疑與自我否定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期。
自我懷疑會如何妨礙我們?就是在「愛別人」的重要領域中,你可能會碰到困難。
其實,愛別人與愛自己的程度有直接的關係。
◎愛,建議的定義
「愛」這個字有很多定義,很多人都曾詮釋過。
看看下面這個定義合不合適:愛是種能力和意願,能讓你關心的人去做他們選擇要做的事,且不要求他們必須令你滿意。
這或許是可行的定義,但實際上很少被採用。
你要如何才能夠達到這個地步--讓別人做他們自己選擇的事,而不要求他們符合你的期望呢?很簡單,那就是:愛你自己,覺得自己是重要、有價值,而且美好的。
一旦你認定自己很好,就不必藉由要求別人的行為符合你的意思,來加強自我價值。
如果你有自信,就不會想要或需要別人跟你一樣,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其次,那樣做會剝奪那些人具有的獨特性,你對他們的喜愛,就在於那些令他們與眾不同的特性。
等這種想法開始融入你的心裡,你就會懂得愛自己,先對自己付出及為自己效力,就能夠愛別人,對別人付出,為別人效力。
到那時,你的付出並沒有自私的目的。
你這麼做,不是為了獲得感謝或回報,而是因為你從身為助人者或愛人者得到真正的快樂。
如果你缺乏自我價值感,或者不愛自己,就不可能愛人。
如果你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又怎能付出愛?你的愛有什麼價值?如果你不能付出愛,就無法接受愛。
畢竟,如果把愛給一個毫無價值的人,這種愛有什麼價值?一個人想沈浸在愛中,包括給予愛和獲得愛,都要從充份被愛的自我開始。
以諾亞為例,諾亞是個中年男子,自認為很愛妻兒。
為了表示愛意,他買貴重禮物給妻兒,帶他們去度豪華的假期,出差時也總是寫信回家,並在信上仔細寫下「愛」字。
但是,諾亞從未親口跟妻子或孩子說他愛他們。
他和自己深愛的雙親一樣,都有同樣的問題。
諾亞很想說這幾個字,這幾個字一直在腦中盤旋,但每當他想說「我愛你」時,總是說不出話來。
諾亞認為,說「我愛你」這幾個字,會讓他自己面臨風險。
如果他說「我愛你」,對方必須回答:「諾亞,我也愛你。
」他這項愛的宣言,必須符合他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對諾亞來說,說那幾個字是相當冒險的,因為他可能得不到回應,這樣一來,他的整體價值會出現疑問。
另一方面,如果諾亞能夠以「自己受人喜愛」的這個前提出發,他就不會說不出「我愛你」;是否得到期待的那句「諾亞,我也愛你」,和他的自我價值也沒有關係,因為在他還沒開口之前,他的自我價值是完整無缺的。
至於他說了「我愛你」之後,是否會獲得愛的回報,那就是他妻子或他所愛的人的問題。
他可以想要別人愛他,但這不是自我價值的必要條件。
你可以根據愛自己的能力,向你所有的自我感覺挑戰。
記住,無論在什麼時候、任何情形下,愛自己都比恨自己的心態健康。
即使你以自己不喜歡的方式行事,憎惡自己只會導致停滯不前與破壞。
別憎惡自己,應該要培養正向情緒,從錯誤中學習,下決心不重蹈覆轍,但不要把犯錯與你的自我價值連結在一起。
關於愛自己與愛他人,最重要的部分是:千萬不要把你的自我價值,與你的行為或別人對你的行為混為一談。
同樣地,這並不容易做到。
社會的訊息極為強大,難以抵擋。
人們說「你是壞孩子」,而不說「你的行為不對」;會說「你這樣做,媽媽就不喜歡你」,而不說「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你從這些話得到的結論可能是「她不喜歡我,我一定是壞孩子」,而不是「她不喜歡我,那是她的決定,雖然我不喜歡這樣,但我還是很重要。
」在《心有千千結》(Knots)一書中,朗納.連恩(R.D.Laing)總結了把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想法,並將它們與自我價值相提並論的過程。
我媽媽愛我,我感覺很好。
我感覺很好,因為她愛我。
我媽媽不愛我,我感覺很差;
我感覺很差,因為她不愛我。
我是壞蛋,因為我感覺很差;
我感覺很差,因為我是壞蛋。
我是壞蛋,因為她不愛我;
她不愛我,因為我是壞蛋。
童年時期的思考習慣不容易因為長大了就戒除,你的自我印象可能仍然建立在別人對你的看法上。
雖說你最初的自我形象確實是從大人那裡聽來的,但你不一定得永遠保有這些看法。
沒錯,要擺脫那些舊枷鎖,清除尚未癒合的疤痕,是件相當困難的事,但如果你考慮後果,就會發現堅持舊看法只會更糟。
藉由練習心志,你可以採取一些愛自己的選擇,這些選擇將令你感到驚喜。
哪種人懂得愛?是那些有自毀行為的人嗎?絕對不是。
他們會壓抑自己、躲在角落嗎?不會。
要學會愛人和被愛,要先從家庭做起,欠缺自信的行為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你一定要停止這種行為。
不需要別人認可
需要別人認可等於是說:「你對我的看法,比我對自己的看法更重要。
」
或許,你現在把太多時間用來爭取別人的認可,或是擔心可能碰到什麼非難。
如果別人的認可變成你生活中的一種需要,你就有必要採取一些行動。
第一步,你要了解尋求別人認可是一種意願,而非一種需要。
我們都喜歡掌聲、恭維和讚揚,心理受到撫慰時覺得很舒服,誰願意放棄這些?確實沒有必要放棄。
認可本身並非不健康,事實上,受到奉承是一大樂事。
但若是尋求認可成為一種「需要」,而非「想要」時,它就是一個誤區。
如果你是想要獲得認可,你只是樂於擁有別人的支持。
但如果你是需要獲得認可,那麼得不到的時候就會讓你感覺崩潰,此時也是自毀力量進駐的時刻。
同樣地,當尋求認可變成一種需要時,你就會把一大部分的自我交給「外人」,你需要這些外人的支持,如果他們不認可,你就會停滯不前(即使幅度很小)。
在這種情況中,你就是將自我價值的評估權交給別人,只有當他們決定給你一些稱讚時,你才覺得舒服。
需要別人的認可已經夠糟了,但真正的麻煩在於,你事事都需要每個人的贊同。
如果你隨時都有這種需要,你的生活中必然會遭遇許多苦惱與挫折。
此外,你將形成優柔寡斷、沒有地位的自我形象,最後造成前一章討論的那種自我排斥。
所以必須排除對「別人給予認可」的需要!這是毫無疑問的。
你如果想達到自我實現,就必須從生活中根除它。
這種需要是心理上的死胡同,對你絕對沒有好處。
人生路上,免不了會遭遇許多不被認可的事。
這是人性使然,是「活著」都要繳交的學費,根本無法避免。
我曾有一位名叫歐濟的中年男性病患,他很符合典型的需要認可心理。
對於所有具爭議性的主題,例如墮胎、節育、中東戰爭、水門案、政治等等,歐濟本來有自己一套看法,但每次遭到奚落就馬上破功。
他花費大量精力,要使每個人都認可他所說和所做的每一件事。
有一次他跟岳父講述一件事,過程中提到他堅決主張安樂死,但他一注意到岳父不以為然地皺起眉頭,就立刻修改立場:「我的意思是,如果那個人意識清醒,而且確實一心求死,就可以採用安樂死。
」
歐濟注意到岳父有同感,才鬆了一口氣。
歐濟也對上司表示主張安樂死,但是上司大聲反對:「你怎麼可以這麼說?你不知道那是玩弄上帝嗎?」歐濟無法承受這種反駁的言語,就立即改變立場:「我的意思是,只有在極端狀況下,也就是當病人已被宣布合法死亡時,就可以拔去插頭。
」上司終於勉強同意,歐濟才再次擺脫窘境。
歐濟又對哥哥聲明他對安樂死的看法,哥哥立刻表示贊同……歐濟鬆了一口氣,這次他很容易就過關,甚至不必改變立場以爭取哥哥的認可。
歐濟講述自己平常與人互動的方法時,提到了這些例子,他在社交圈中沒有自己的想法,極需要別人的贊同,所以不斷改變自己的立場,以討好別人。
歐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別人對事情的偶然反應,這些反應不只決定歐濟的感覺,也決定他的想法和說法。
別人要歐濟成為什麼樣子,他就是什麼樣子。
當尋求認可成為一種需要時,會將真實的可能性抹殺殆盡。
如果你需要受到讚美,而且也發出那種信號,就沒有人會直率地對待你,你也無法隨時充滿信心地說出你的想法和感覺,你的自我將成為他人看法和偏好的祭品。
政客這類人通常不受信任,他們極需要獲得認可,若得不到認可,就會失業。
因此,他們通常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如果發言者說話變來變去,為了討好每個人,以某種巧妙操縱的方式繞著問題說話,就不會有真實性可言。
這種行為,在政客身上很容易察覺,但要是出現在自己身上,就很難自我省察了。
也許你保留自己的想法是為了安撫某個人,或者,你贊同某個人的意見是怕引起對方的不滿。
你知道如果自己受責難就會不快樂,所以就修正行為來避免別人批評。
要應付別人的反駁很困難,選擇別人贊同的行為比較容易。
但是採取這種容易的方式,等於把別人的意見看得比你的自我評價更重要。
這是一種惡性的陷阱,也是在社會中很難避開的陷阱。
為了不讓別人的意見控制你,避開「尋求認可」陷阱,我們有必要檢視助長「尋求認可」這種需求的因素。
下面我們就簡略瀏覽導致許多「尋求認可」行為的發展途徑。
◎尋求認可的軌跡
對認可的需求,是根據一個簡單的假設:「不要相信自己,先聽聽別人的說法。
」我們的文化強調尋求認可的行為是一種生活標準,獨立思考不僅不符合傳統,也是社會堡壘制度的敵人。
如果你在這樣的社會中成長,就會感染這種特性。
「不以自己的名起誓(不要對自己深信不疑)」就是這種需求的本質,我們的文化不斷地強化這樣的觀點,把別人的意見看得比自己的意見重要,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贊同,你就有各種理由覺得沮喪、沒價值或內疚,因為別人比你更重要。
給予認可,可以成為一大操縱因素。
你的價值存在於別人身上,如果他們不提供認可,你就一無所有,變得沒有價值。
就這樣,你愈需要奉承,就愈會被人操縱。
任何朝「自我認可且不倚賴別人意見」這個方向前進的腳步,都是遠離別人控制之舉。
然而,這種確保擺脫他人的健全行為卻被貼上自私、冷漠、輕率等標籤。
想了解這種惡性的操縱循環,可以從「尋求認可」的文化訊息著手。
從你小時候起,這些訊息便開始大量地向你轟炸,至今仍持續不輟。
◎典型尋求認可行為的一些例子
就如同自我排斥一樣,尋求認可也包括了許多對自己不利的行為。
最常見的尋求認可行為如下:
.改變立場或改變原來相信的事,因為有人表現出不贊同的跡象。
.刻意修飾說詞,以免對方有不悅的反應。
.逢迎拍馬,讓別人喜歡你。
.有人不同意你的想法時,你便覺得沮喪或焦慮。
.有人與你意見相左時,你便覺得被侮辱或被看低。
.對別人貼上「勢利小人」或「狂妄自大」等標籤,這等於是說:「請多注意我。
」
.即使根本不認可別人所說的,還是表示同意或點頭。
.人云亦云,對於「不能說不」感到氣憤。
.被精明的售貨員唬住,買下你並不想買的東西;或是害怕拿回家,因為另一半不喜歡你這樣。
.在餐廳裡勉強吃下一客不是按你指定的方式烹調的牛排,因為擔心退回去,侍者會不高興。
.說些言不由衷的話,以免惹人討厭。
.傳播有關死訊、離婚、搶劫等壞消息,享受被人注意的快感。
.徵得生活中某個重要人士的同意才說話、買東西或做任何事,因為你怕那個人不高興。
.動不動就說抱歉,常說「對不起」,想要讓別人原諒你,並隨時認可你。
.故意標新立異以引起注意,這與為了讓人認可而盲從一樣神經質。
因此,穿著晚禮服時腳套網球鞋,或是只吃一小撮馬鈴薯泥,想要別人注意你,都是在尋求認可。
.在所有場合都以生病為由遲到。
遲到就一定會被人看到,那是一種尋求認可的方法,可使每個人注意你。
你這樣做可能是想要突顯自己,但如此一來,你就被注意你的人所控制。
.「假裝」對某件你一無所知的事情很了解,藉此讓人對你印象深刻。
.讓自己處在受人認可的狀態,藉此博取稱讚,如果沒有獲得稱讚,就感到難過。
.你尊重的某個人和你觀點不同,並且向你表達他的想法,你因此感到不開心。
顯然,這張清單可以不斷地列下去。
尋求認可是世界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文化現象,只有當它成為一種需要,才會令人厭煩。
當然,尋求認可若成為一種需要,就等於放棄自己,並將你如何感覺的責任,交到你尋求認可的人手中。
◎尋求認可的心理效益
檢視這種對自己不利行為的起因,有助於提出一些策略來排除「尋求認可」的需求。
以下這些比較常見的原因,本質上大多是出於神經質。
將「尋求認可」視為需求可能帶來的效益包括:
.要別人為你的感覺負責。
如果你有卑微、受傷、沮喪等感覺,是因為別人不認可你,該為你的感覺負責的是他們,而不是你。
.如果因為他們不認可你而必須為你的感覺負責,那麼要你做任何改變都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會這樣感覺都是他們的錯,所以他們也應該為你的一成不變負責。
因此,尋求認可的行為可以讓你避免改變。
.只要有他們負責,而你又不求改變,你就不必冒任何險。
同時,若尋求認可成為你的生活方式,你在生活中自然會避免任何有風險的活動。
.加強可憐的自我印象,因而越來越自憐與無所作為。
如果你不需要認可,當你得不到認可時,就不會自憐。
.加強別人必須照顧你的想法,這樣你就可以回到兒時,受到寵溺、保護,以及控制。
.把你的感覺歸咎別人,這樣就可以對生活中你不喜歡的任何事創造代罪羔羊。
.自我欺騙。
認為自己被你感覺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喜歡,所以即使你內心很不滿,外表卻顯得很愉快。
只要認為別人更重要,外在表現也就更為重要。
.因別人注意你而獲得安慰。
別人注意你,讓你可以對其他同樣尋求認可的朋友吹噓。
.融入讚賞這種行為的文化,可以為你贏得許多人的好感。
這些神經質行為的效益,顯然與自我憎惡的效益類似。
事實上,「逃避責任、改變與冒險」這項主題,是本書提到的一切自毀思想和行為的核心。
如果沒有這一切奇怪的診斷用語,堅持神經質行為就會更容易,更為人所熟悉,而且風險更少,尋求認可的需要顯然也不例外。
摘自《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作者:偉恩.戴爾
書籍特色
個人成長的經歷、社會集體制約的力量、對價值觀的認知,甚至大腦的獎勵機制,都能提供你無窮盡的藉口,讓你停滯不前,不敢為自己踏出勇敢的一步。
書中以具體的案例一一破解讓你原地踏步的行為,更進一步提供你具體可行的簡單方案,只需一轉念,改變自己,從當下開始。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相關
上一篇文章
緣分就像單車賽,你一味等,緣分就擦身而過。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下一篇文章
用示弱的智慧與世界和諧相處《心有不甘?示弱何妨!》-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同分類上一篇不想孤獨,卻又覺得和別人在一起很累《享受孤獨的力量》–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同分類下一篇用示弱的智慧與世界和諧相處《心有不甘?示弱何妨!》–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冒牌生:寫作•旅行•生活
IG:www.instagram.com/inmywordzFB私訊:https://m.me/InMyWordzBLOG:http://bit.ly/inmywordzblog
演講/邀稿/工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冒牌生:寫作•旅行•生活
冒牌生:寫作•旅行•生活
宮崎駿的夢想之城
宮崎駿的夢想之城
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分類展開全部|收合全部
部落格統計43,016,312個點閱數
Facebook
Instgram
Email
RSS
延伸文章資訊
- 1這樣做,生命就能改變《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從愛自己開始自我價值不能由別人來認定:你是有價值的,因為你認定自己有價值;如果靠別人來認定你的價值,那是別人的價值。
- 2童年時的「自我價值」認定,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 嬰兒與母親
或是,當你的孩子遇到挫折時,你是怎麼做的呢?父母如何帶領我們理解「挫折」與「失敗」,是一個影響我們對「自我價值」看法的重要環節。而自我價值 ...
- 3成為你自己 自我價值的建立與探尋 -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
在我服務的個案中,有一類問題是很常見的,就是自我價值感的問題。 ... 的自信心與價值感的部分,我們必須理解知道,習慣以他人的評價來認定自己將 ...
- 4女人的價值來自於自我價值的認定各位媽咪請適度的愛自己
- 5不要把你的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認定上
很簡單,那就是:愛你自己,覺得自己是重要、有價值,而且美好的。一旦你認定自己很好,就不必藉由要求別人的行為符合你的意思,來加強自我價值。如果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