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 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 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 關係為何不可或缺, 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在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心理勵志 個案分析與諮商輔導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 TheBoyWhoWasRaisedAsADog 作者 布魯斯.D.培理/瑪亞.薩拉維茲 出版社 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在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遇見被傷痕 相關類別 政治人物 心理健康 兒童心理學 兒童心理 健康心理學 兒童科學 政治心理學 大腦科學 兒童健康 兒童教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在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遇見被傷痕餵養的靈魂……不只了解和拯救身心受創的孩子,也為了療癒自己和教養出健康的小孩!★父母、檢察官、警察、法官、社工、醫生、決策者或政治人物都應該要閱讀★適用於兒童發展、創傷及其如何影響心理、生理★多所大學和研究所的社會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犯罪學的必備教科書★亞馬遜網書10年暢銷,90%讀者五星推薦,翻譯12種語言★超過1萬名臨床醫師運用,直接影響到20多萬名病患,也有逾100萬名兒童、青少年與成人受益於本書★7歲小女孩蒂娜在看診時將小手伸到男醫師褲襠,想拉開他的拉鏈……★4歲大的小女娃蘿拉體重不到12公斤,成了「史上第一起幼兒厭食症的病例」?★利昂在年僅16歲時喪心病狂地謀殺了2名少女,然後強姦她們的屍體……★小賈斯汀沾滿自己糞便地被「關」在病房,不斷前後搖晃身體,醫護人員要做檢查他就大鬧……★6歲的小男孩詹姆斯被認為無可救藥、難以管教,他逃家、跳車、自殺,謊稱養母要殺他!!!這些孩子的異常和脫軌都是真實的!他們的不幸也是血淋淋的事實……★蒂娜從4歲開始有整整2年都遭到保姆16歲的兒子性侵!!!★蘿拉從小被母親不帶感情地養育,她很少被抱,母親也不會看著她眼睛、跟她說話。

★利昂還在襁褓中就常被一個人留在陰暗的公寓一整天,哭得再大聲也等不到人來……★小賈斯汀在狗籠裡生活了整整五年,他有東西吃,尿布髒了有人換,但他只有狗狗作伴。

★小詹姆斯並非自願吞下一整瓶抗憂鬱劑、他是被推下車的,他不是在說養母壞話,他是在求救。

這些孩子的遭遇和生命發展令人心疼,但這不是一本關於控訴和揭露的書,也不是讓罪犯拿到「因為受虐」的藉口,而是帶領你我從精神醫學和神經科學串起生命的線索,進而為在成長過程中受創的孩子們找尋再次站立的重生機會,甚至幫助那些覺得自己有點「不太一樣」的你,了解自己、改變自己,也為了做為你教養出幸福、健康的孩子的基礎!不容忽視!孩子的傷不會奇蹟般地在短時間內復原「僅僅幾分鐘的壓力,就能永遠改變老鼠的大腦。

如果孩子遭遇真正的創傷,這樣的經歷會造成多麼深刻的影響!」布魯斯.D.培理醫學博士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創傷壓力對兒童身心所造成的影響,更曾擔任許多涉及兒童創傷之重大案件(哥倫拜爾高中校園屠殺、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韋科鎮大衛教派屠殺案……等)的顧問和專家證人。

創傷壓力影響孩子的大腦非常深遠,會使孩子們變得分心、淡漠、易怒、焦慮或衝動,甚至出現嚴重的身心障礙、異常行為。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創傷往往很難自己復原,孩子們很少能自己恢復正常,唯有具備相關知識,並以耐心、關愛與持續的照顧,才有辦法改變他們──問題青少年是如此,三到四歲的受創兒童更是如此!10個觸目驚心的真實案例,揭開受傷的大腦和靈魂培理醫學博士挑選了他職業至今10個令人心疼的真實案例,說明各種不同的創傷壓力(性虐待、暴力、貧窮、忽視、無知、宗教洗腦……)對兒童大腦的影響。

雖然人類的大腦發育要到二十幾歲才完成,但基本結構和體積、重量,在三歲以前就發育85%。

在這個階段,若因疏忽、無知或惡意而使兒童受到傷害,又沒有正確的療癒,創傷壓力對大腦所產生的影響將左右其身心和人格發展──人類如同宇宙般複雜的大腦,在兒童時期有著無比的可塑性,但一不小心就可能往負面的方向發展。

我們必須謹慎地面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而不該隨便貼「標籤」,因為那可能是孩子為了「適應」過去創傷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

然而,即使面對許多悲慘的年輕靈魂,培里博士仍相信:我們在邪惡心靈留下的情緒屠殺中迷失時,也會發現最美好且堅強的人性,他認為,治療的方法日新月異,但核心仍然殊途同歸──最完美的療癒,就是愛──正確的付出愛!★不只救下孩子,還要追蹤和深入關心當孩子被虐、受性侵或睹巨大的死傷,我們除了搶救下他們,將他們安置在安全的環境,如寄養家庭或社福機構等等,很有需要再深入對孩子做心理治療與追踪。

★如何發現和降低創傷對孩子的影響,並提出臨床問題解決方式「治療神經序列模式」本書會帶你深刻認識創傷經歷如何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跡、影響他們的人格、生理和情緒成長的能力,你也會從培理醫學博士面對他們、陪伴他們、觀察他們、療癒他們的過程中了解,若受創的孩子們想構築健康的生活,我們──包括父母與監護人、親朋好友、醫生、社工、教育工作者、政府──需要提供些什麼,例如:從創傷中復原的關鍵其實是人際關係;扭轉教育體制太注重認知發展而忽略孩子情緒、生理需求的情形;適當的挑戰和冒險(許多青少年問題都源自於發展中的大腦缺乏適度挑戰的刺激);改變孩子需要你花時間與耐心(現代人常缺乏);採取任何行動前先花時間好好關心孩子、聆聽他們的心聲……等等。

★近10年的兒童創傷發展和現況從本書初版(原文書於2007年初版)至今,又過了十年,培理醫學博士在將書中概念運用在發展、學習、治療、教養及其他改變大腦的刻意過程同時,也有比以往還要多的了解,所以除了補漏修改,他在每個故事案例的最後,以他目前的觀點來反映並評論該章節的關鍵要素,以及這十年來關於兒童創傷方面的新進展、新問題、新挑戰……等等,並提出相關領域嶄新與大有可為的方向,讓讀者能有最新和更完整的理解。

★特別收錄方便學習的「問題與討論」書中除了根據培理醫學博士的治療案例的時間線,分享其關於兒童創傷的心得並提供資訊和治療之道,也特別收錄各篇章的議題討論,並提供一些見解,讓有需要進修的相關團體或讀者能做更進一步做探討、學習,並激發更多正向的思考方向、解決之道的發現。

我們不該小看孩子受到的壓力和創傷,因為即使是無心之舉,也有可能為孩子帶來無可磨滅的影響。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聯合推薦臺大醫院兒科醫師兼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律師娘/林靜如「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粉絲專業版主/卓惠珠(花媽)「本書提供我們對錯綜複雜、難以理解的兒童創傷經驗,較為結構完整、條理清晰的案例與實證說明,非常適合心理與助人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在面對兒童創傷經驗的案例時,將之擺在身旁,做為臨床實務上的優先參考準則。

此外,本書也有助於一般讀者理解,過去不愉快的創傷經驗是如何對我們自身產生巨大的衝擊,進而幫助我們尋求復原的契機。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這本書裡每一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都是為了『適應』過去創傷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

當我們只看見這些問題行為,就很容易把孩子貼上標籤。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成為創傷知情(了解創傷的影響、並且用這些知識回應孩子),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復原。

培理醫師在書中寫著:『最強大的治療方式,是人與人間的情感。

』當孩子被給予足夠的支持,就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復原。

每一位孩子都需要人與人間的連結,這份連結就像是個安全網,在孩子遇到創傷事件摔落時,可以穩穩地接住他。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安全網--去給予孩子陪伴與關懷、了解與傾聽,當我們一起,都能建立一個給孩子的療癒社群。

」--美國執業諮商師、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留佩萱「這本書真的是少數我讀到可以結合故事、精神醫學、腦科學,以及真誠告白『治療者的無能為力』無奈時刻等等不同觀點,相當誠實的一本書。

讀起來既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想要暫停做別的事,也會讓你從那些『盒子』當中吸取到許多與大腦、創傷相關的重要知識,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邊寫一邊在自我反省,感覺就像是有一個人在跟你說話一樣,相當過癮。

」--心理學作家/海苔熊「只要是對『人』有興趣的讀者,都會被這本書的人性描述吸引。

或許你會在其中挖掘出自己童年陰影對於現在人生的幽微著力。

或許你會對身邊的人有多一點的耐心,去理解他們的故事。

或許會改變你對於教養孩子和教育學生的一些想法。

也或許你更多理解自己一點。

『花點時間了解她吧,不要只是研究她的症狀,看看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當年培理醫生的督導這句話改變了他面對病人的態度,也開啟這本書的起點。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十年後再版,仍舊是經典,但又與時俱進的增補了最新的科學發展,也回應每一章在第一版出書十年間的讀者提問,是一本極有閱讀樂趣又非常紮實的科普經典。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陳雅慧「這本書由不同個案令人揪心的故事衍伸到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從創傷中復原而回歸家庭及社會,閱讀後能了解相關的神經及精神的科普知識,然而更能引起共鳴的是,會更呵護關愛自己的小孩,真心關懷也會深烙於神經網絡中而表現正向行為。

就如同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美國德州的一場龍捲風』,即使在嬰幼兒時期微不足道的疏於照顧或缺乏關愛,會帶動其將來在神經、行為及心靈的發展,甚至社會層面受到巨大的連鎖影響。

更不用說身體或精神曾受虐的兒童,將來所付出的社會經濟成本更是難以估計。

保護受虐兒需民間與政府合作的加乘力量,看完本書更能喚起共識與行動。

誠摯推薦這本激發愛心的書!」--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醫師、長庚大學、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副教授、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理事長、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葉國偉「我推薦這本好書,書中的故事每一則都值得我們深深的省思,我們多少都曾錯怪了我們身邊的獨特生命,他們一直很好、很棒!只是和我們有些不一樣而己!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都應該得到自己和別人的賞識和尊重!」--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盧蘇偉「透過十個兒童身心創傷的真實故事,兒童精神科醫師派瑞將帶你走入殘忍無情的世界暗面,然後在精神醫學與神經科學的知識幫助下,讓我們再次站立重生,共同邁向一個更安全而無恐懼的世界。

」--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謝伯讓「兒童精神科醫師培理以優美精湛的文筆描述治療情緒發展遲緩及遭受創傷的孩子的經驗,帶領讀者認識童年時期遭受的壓力與暴力如何影響發展中的大腦。

他簡單而鮮明地闡述壓力反應與大腦處理心中清晰的事實與影像的機制,而不流於細節或令人困惑。

」--《出版者週刊》「培理對於如何扶養潛在反社會人格的兒童略知一二。

書中他分享了他從事兒童精神科醫師與童年創傷專家的數十年生涯中遇到的數個案例…是一本關於早期干預行為問題嚴重的兒童以避免反社會人格養成的重要著作。

」--《書單》雜誌「探討語言、記憶、信任與選擇的運作,好讀又具教育意義,以極度樂觀的態度批判散播暴力與忽視干預的社會。

本書需要且值得父母、教育工作者、決策者、法官與治療專家一讀。

大力推薦。

」--《圖書館學刊》星級推薦「我從沒遇過比布魯斯.培理還要明智、胸襟寬大或精神豐厚的兒童代言人。

這本書捕捉了培理醫師的洞見,以及他替悲慘遭遇的兒童發聲的勇氣。

」--《迷失的男孩:兒子為何變得暴力,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挽救》作者/詹姆斯.賈巴瑞諾博士(JamesGarbarino)「《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是培理醫師最傑出的成就…本書讓我們有機會解開人類最深層的奧祕:了解為什麼一些孩子長大後變成英雄,另一些則卻發展出侵犯成性的反社會人格。

任何想了解兒童創傷及其中令人心碎的原由的人,都應該好好閱讀這本書。

」--暢銷書《隱蔽之市》作者與國家兒童保護協會之創辦人及全國顧問委員/安德魯.維克斯(AndrewVachss)「充滿出自富有智慧的治療師與科學家、展現同理心與關懷的故事,有興趣了解孩子們療癒過程的人,都該一探究竟。

」--《走出陽光邊緣》作者/琳恩.龐頓(LynnPonton)醫學博士「十多年來我一直尊敬與推崇布魯斯.培理。

他對生長在混亂與虐待環境的兒童的貢獻可說十分引人注目。

本書是幫助我們了解兒童幼年經驗有何關鍵影響的重要工具,讓我們洞察如何幫助持續因忽視而受傷的兒童。

工作上接觸脆弱或問題青少年的人士--社工、法官、保母、高中教師、父母以至政治人物--都能從本書獲得重要觀點。

」--『我是你們的小孩』基金會共同創辦人/羅伯.萊納(RobReiner)「在這本悲慘卻非常人性化的著作中,培理與薩拉維茲及時且震撼人心地描述創傷兒童的生活…讓我一翻開就停不下來。

」--《母性:為人母的本能及其如何塑造人類》作者/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BlafferHrdy)「多年來,布魯斯.培理的作品一直都值得大家的最高讚譽。

這本書是他最新的巔峰之作,一本結合科學與人性的傑作。

」--亞歷桑納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心理學-法律學會會長/喬.杜佛斯金博士(JoelA.Dvoskin)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布魯斯.D.培理(BruceD.Perry)醫學博士,為兒童創傷學院(位於德州休士頓的非營利組織)資深研究員,也是芝加哥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的兼任教授,發表過二百多篇期刊文章,並獲得許多專業獎項。

他也曾擔任許多涉及兒童創傷之重大案件的顧問和專家證人,包括:哥倫拜爾高中校園大屠殺、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韋科鎮大衛教派屠殺案……等等。

培理博士的臨床研究和實踐側重於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創傷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兒童心理健康和神經科學,希望讓更多人重視:創傷事件如何改變孩子們的大腦,並影響其人格和身心發展。

瑪亞.薩拉維茲(MaiaSzalavitz)為獲獎無數的神經科學記者。

她與培理博士另外也共同寫作《為愛而生》一書。

其他個人著作包含《堅不可摧的大腦》,以及《不計一切代價》。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各界讚譽作者聲明二○一七改版前言序言Chapter01蒂娜的世界銘刻在大腦裡的創傷Chapter02這是為你好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Chapter03通往天堂的階梯人際關係帶來的創傷緩衝Chapter04長不大的孩子情感性營養不良Chapter05冷血無情的少年犯天生壞胚子?Chapter06狗籠裡長大的小孩仔細聆聽孩子的故事Chapter07惡魔恐慌症被篡改的記憶Chapter08我是一隻渡鴉極端的解離反應Chapter09媽媽在說謊,她要殺我。

幫我叫警察!是壞孩子,還是受創兒?Chapter10同儕的力量情感是最強大的治療方式Chapter11療癒社群為孩子打造一個更安全的世界Chapter12拋棄制式的標籤,尋求全面的了解神經序列模式的認證緣起附錄附錄1覺醒連續體、狀態依賴的學習與對威脅的反應附錄2發展窗口附錄3涉入的順序附錄4組織中的狀態依賴附錄5身體與腦部的成長附錄6腦部功能的階層特別收錄問題與討論 商品規格 書名/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 作者/ 布魯斯.D.培理瑪亞.薩拉維茲 簡介/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在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遇見被傷痕 出版社/ 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9700641 ISBN10/ 9869700640 EAN/ 9789869700641 誠品26碼/ 2681685948009 裝訂/ 平裝 頁數/ 320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18K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父母、檢察官、警察、法官、社工、醫生、決策者或政治人物都應該要閱讀適用於兒童發展、創傷及其如何影響心理、生理多所大學和研究所的社會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犯罪學的必備教科書亞馬遜網書10年暢銷,90%讀者五星推薦,翻譯12種語言超過1萬名臨床醫師運用 試閱文字 推薦序:【連名強推】呂立,臺大醫院兒科醫師兼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林靜如,律師娘卓惠珠(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粉絲專業版主【專家推薦】  本書提供我們對錯綜複雜、難以理解的兒童創傷經驗,較為結構完整、條理清晰的案例與實證說明,非常適合心理與助人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在面對兒童創傷經驗的案例時,將之擺在身旁,做為臨床實務上的優先參考準則。

此外,本書也有助於一般讀者理解,過去不愉快的創傷經驗是如何對我們自身產生巨大的衝擊,進而幫助我們尋求復原的契機。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裡每一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都是為了「適應」過去創傷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

當我們只看見這些問題行為,就很容易把孩子貼上標籤。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成為創傷知情(了解創傷的影響、並且用這些知識回應孩子),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復原。

培理醫師在書中寫著:「最強大的治療方式,是人與人間的情感。

」當孩子被給予足夠的支持,就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復原。

每一位孩子都需要人與人間的連結,這份連結就像是個安全網,在孩子遇到創傷事件摔落時,可以穩穩地接住他。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安全網──去給予孩子陪伴與關懷、了解與傾聽,當我們一起,都能建立一個給孩子的療癒社群。

──留佩萱,美國執業諮商師、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這本書真的是少數我讀到可以結合故事、精神醫學、腦科學,以及真誠告白「治療者的無能為力」無奈時刻等等不同觀點,相當誠實的一本書。

讀起來既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想要暫停做別的事,也會讓你從那些「盒子」當中吸取到許多與大腦、創傷相關的重要知識,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邊寫一邊在自我反省,感覺就像是有一個人在跟你說話一樣,相當過癮。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只要是對「人」有興趣的讀者,都會被這本書的人性描述吸引。

或許你會在其中挖掘出自己童年陰影對於現在人生的幽微著力。

或許你會對身邊的人有多一點的耐心,去理解他們的故事。

或許會改變你對於教養孩子和教育學生的一些想法。

也或許你更多理解自己一點。

「花點時間了解她吧,不要只是研究她的症狀,看看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當年培理醫生的督導這句話改變了他面對病人的態度,也開啟這本書的起點。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十年後再版,仍舊是經典,但又與時俱進的增補了最新的科學發展,也回應每一章在第一版出書十年間的讀者提問,是一本極有閱讀樂趣又非常紮實的科普經典。

──陳雅慧,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這本書由不同個案令人揪心的故事衍伸到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從創傷中復原而回歸家庭及社會,閱讀後能了解相關的神經及精神的科普知識,然而更能引起共鳴的是,會更呵護關愛自己的小孩,真心關懷也會深烙於神經網絡中而表現正向行為。

就如同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美國德州的一場龍捲風」,即使在嬰幼兒時期微不足道的疏於照顧或缺乏關愛,會帶動其將來在神經、行為及心靈的發展,甚至社會層面受到巨大的連鎖影響。

更不用說身體或精神曾受虐的兒童,將來所付出的社會經濟成本更是難以估計。

保護受虐兒需民間與政府合作的加乘力量,看完本書更能喚起共識與行動。

誠摯推薦這本激發愛心的書!──葉國偉,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醫師、長庚大學/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副教授、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理事長、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  我推薦這本好書,書中的故事每一則都值得我們深深的省思,我們多少都曾錯怪了我們身邊的獨特生命,他們一直很好、很棒!只是和我們有些不一樣而己!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都應該得到自己和別人的賞識和尊重!──盧蘇偉,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透過十個兒童身心創傷的真實故事,兒童精神科醫師派瑞將帶你走入殘忍無情的世界暗面,然後在精神醫學與神經科學的知識幫助下,讓我們再次站立重生,共同邁向一個更安全而無恐懼的世界。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國際好評】  兒童精神科醫師培理以優美精湛的文筆描述治療情緒發展遲緩及遭受創傷的孩子的經驗,帶領讀者認識童年時期遭受的壓力與暴力如何影響發展中的大腦。

他簡單而鮮明地闡述壓力反應與大腦處理心中清晰的事實與影像的機制,而不流於細節或令人困惑。

──《出版者週刊》  培理對於如何扶養潛在反社會人格的兒童略知一二。

書中他分享了他從事兒童精神科醫師與童年創傷專家的數十年生涯中遇到的數個案例……是一本關於早期干預行為問題嚴重的兒童以避免反社會人格養成的重要著作。

──《書單》雜誌  探討語言、記憶、信任與選擇的運作,好讀又具教育意義,以極度樂觀的態度批判散播暴力與忽視干預的社會。

本書需要且值得父母、教育工作者、決策者、法官與治療專家一讀。

大力推薦。

──《圖書館學刊》星級推薦  我從沒遇過比布魯斯.培理還要明智、胸襟寬大或精神豐厚的兒童代言人。

這本書捕捉了培理醫師的洞見,以及他替悲慘遭遇的兒童發聲的勇氣。

──詹姆斯.賈巴瑞諾博士(JamesGarbarino),《迷失的男孩:兒子為何變得暴力,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挽救》作者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是培理醫師最傑出的成就……本書讓我們有機會解開人類最深層的奧祕:了解為什麼一些孩子長大後變成英雄,另一些則卻發展出侵犯成性的反社會人格。

任何想了解兒童創傷及其中令人心碎的原由的人,都應該好好閱讀這本書。

──安德魯.維克斯(AndrewVachss),暢銷書《隱蔽之市》作者與國家兒童保護協會之創辦人及全國顧問委員  充滿出自富有智慧的治療師與科學家、展現同理心與關懷的故事,有興趣了解孩子們療癒過程的人,都該一探究竟。

──琳恩.龐頓(LynnPonton)醫學博士,《走出陽光邊緣》作者  十多年來我一直尊敬與推崇布魯斯.培理。

他對生長在混亂與虐待環境的兒童的貢獻可說十分引人注目。

本書是幫助我們了解兒童幼年經驗有何關鍵影響的重要工具,讓我們洞察如何幫助持續因忽視而受傷的兒童。

工作上接觸脆弱或問題青少年的人士──社工、法官、保母、高中教師、父母以至政治人物──都能從本書獲得重要觀點。

──羅伯.萊納(RobReiner),「我是你們的小孩」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在這本悲慘卻非常人性化的著作中,培理與薩拉維茲及時且震撼人心地描述創傷兒童的生活……讓我一翻開就停不下來。

──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BlafferHrdy),《母性:為人母的本能及其如何塑造人類》作者  多年來,布魯斯.培理的作品一直都值得大家的最高讚譽。

這本書是他最新的巔峰之作,一本結合科學與人性的傑作。

──喬.杜佛斯金博士(JoelA.Dvoskin),亞歷桑納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心理學-法律學會會長 試閱文字 內文:蒂娜是我第一位小病人。

我們第一次碰面時她才七歲,坐在芝加哥大學兒童精神分析診所外的候診室,小小的身軀看來弱不禁風,與妹妹一起窩在媽媽懷裡,忐忑不安地等著見新醫生。

我帶她進看診室並把門關上。

我想我們兩人都很緊張,一個是九十多公分高、一頭辮子綁得紮實工整的非裔美國小女孩,一個是身長近一百九十公分、留著雜亂長髮的白人男子。

她坐在沙發上,從頭到腳打量了我一會兒。

接著,她走過來爬到我的大腿上,依偎在我身上。

  她的舉動讓我感到窩心。

我心想,真是個可愛的小孩。

但是,我很快便發現自己錯了!她微微調整了一下姿勢,手伸進我的褲襠,想拉開我的拉鍊。

當下,我的情緒從原本的焦慮,瞬間轉變成悲傷。

我抓住她的手,從我的大腿移開,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她抱起來,讓她站好。

★ ★ ★  蘿拉四歲大,雖然已經靠鼻胃管攝取高熱量的流質食物好幾週,體重卻不到十二公斤。

我在護理站看到她的病歷厚厚一疊,大概有一‧二公尺──比這個瘦巴巴的小女生還要高。

  走進病房,我看到令人難過的景象。

蘿拉二十二歲的母親維吉妮亞正在看電視,坐得離蘿拉遠遠的,母女之間沒有任何互動。

身材矮小、消瘦的蘿拉安靜地坐著,眼睛睜得斗大,直盯著一盤食物看。

她的鼻子插著一根將養分輸送到胃部的管子。

★ ★ ★  小兒科加護病房幾乎隨時都滿床,一週七天都全天候忙個不停。

護士、醫生、助理與家屬在這裡來來去去。

醫療儀器、電話與人們交談聲,讓這個偌大的空間嘈雜不斷。

病房的燈光一直都是亮的,人們總是走來走去,這個地方看起來一片混亂。

  我默默走到護理站,看著白板上的資料,尋找我要見的男孩在哪一個病床。

然後,我聽見他的聲音。

我聽到淒厲又詭異的尖叫聲,一轉頭,就看見一個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包著鬆垮的尿布坐在籠子裡。

賈斯汀的病床四周都被鐵欄杆圍了起來,上面蓋著一片夾板並以鐵絲纏繞固定,看起來就像個狗籠!  小男孩不斷前後搖晃著身體,咿咿呀呀地小聲嗚咽著,彷彿在唱搖籃曲安撫自己。

他全身上下都沾滿自己的糞便,臉上塗滿食物,尿布也因為浸滿尿液,沉甸甸的。

他得了嚴重的肺炎,正在接受治療,但是醫護人員要幫他做檢查或進行手術,他都奮力抵抗,連抽血也要好幾個人抓住他才行。

他會扯掉點滴,對護理人員大吼大叫,把食物丟得滿地都是。

★ ★ ★  二月的突襲行動之後的頭三天,大衛分批釋放孩子,一次釋放四名兒童。

他們年紀最小五歲,最大十二歲,大多介於四到十一歲之間,來自十個不同的家庭,獲釋的二十一個孩子中,十七個有一個以上的兄弟姊妹。

雖然一些前教派成員反駁教派虐待兒童的指控,但孩子們毫無疑問地已受到創傷──不只是警方襲擊莊園的行動,也包含他們之前在莊園裡的生活。

  有個小女孩獲釋的時候衣服上別著一張紙條,紙條上頭寫著,等到女孩的親人們看到這張紙條時,女孩的母親已經死去;還有另一個孩子在媽媽與她吻別、把她交給聯邦調查局探員的時候對她說:「他們是來殺我們的人,我們在天堂見。

」  莊園發生大火之前,獲釋的孩子們表現得像是父母已經死了一樣(他們離開莊園時,都知道至少有爸爸或媽媽還活著)。

事實上,我第一次見到這些孩子的時候,他們正坐著吃午餐。

我走進房間時,其中一個幼童抬起頭來平靜地問我:「你是來殺我們的嗎?」不是每個人都會面臨書中孩子的可怕遭遇,但很少有兒童徹底遠離創傷!  在今日難以想像,但八○年代早期我念醫學院時,學者們不太關注心理創傷可能產生的長久危害,創傷可以如何傷害兒童這方面更是乏人問津。

過去,學界並不認為創傷與兒童具有關聯。

他們認為兒童可以自然地「復原」,天生具備「重新振作」的能力。

  當我成為兒童精神科醫師與神經科學家時,目標並不是反駁這項受誤導的理論。

但在之後,我逐漸從實驗中觀察到,壓力經驗(尤其是幼年時期)可能會影響兒童大腦。

無數動物研究顯示,就連幼年時期遭受看似細微的壓力,也可能對大腦的結構與化學組成、以至行為,造成永久性影響。

我不禁思考:為什麼人類不會這樣呢?  隨著我開始進行問題兒童的治療工作,對於這個疑問也更加好奇。

不久後我發現,極大多數病患的生活充滿了混亂、忽略與/或暴力。

顯而易見地,這些兒童沒能「重新振作」,否則他們不會被帶來兒童精神科求診!他們受創傷所苦,譬如遭到強暴或目擊謀殺事件。

假使他們長大後具有精神問題,這些症狀肯定會被多數精神科醫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這些彷彿都與創傷經歷無關的態度進行治療,以為他們只是「碰巧」發展出通常需要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當然,精神病學直到一九八○年才引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

起初,學界認為這是罕見病症,只會發生在無法承受戰爭經歷的少數軍人身上。

但很快地,相同的症狀──關於創傷事件的侵入性想法、記憶閃現、睡眠失調、不真實感、易受驚嚇、極度焦慮──開始出現在倖存的強暴受害者、天災難民及曾經發生或目睹過生命意外或傷害的目擊者的陳述之中。

  今日,據信至少有七%的美國人患有這種症狀,而大部分的人也熟知創傷會造成深遠影響的觀念。

從九一一恐怖攻擊到卡翠納颶風造成的餘波,都顯示災難事件會在人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如今我們知道──這種創傷實際上對兒童的影響遠比對成人還要重大。

  我把了解創傷如何影響兒童及開發創新的解決方式當做畢生職志。

一直以來,我致力於治療與研究遭遇某些想像中最駭人經驗的孩童,從美國德州韋科鎮大衛支派的大火慘案中的生還者、遭到遺棄的東歐孤兒、到種族屠殺的倖存者都有。

我也協助法院根據受虐兒童的被迫指控,爬梳受誤導的「撒旦儀式虐待」案件。

我盡所能地幫助那些目睹父母親遭到謀殺、以及長年受到禁錮的孩子們。

  雖然大多數的孩子永遠都不會面臨我許多病患經歷的可怕遭遇,但很少有兒童徹底遠離創傷。

根據保守估計,約有四成的美國兒童在十八歲前會至少發生一次具潛在創傷性的經驗:這包含父母或手足的死亡、持續的肢體暴力與/或疏忽、性虐待、嚴重意外、天災、家庭暴力或其他暴力罪行。

  光是二○○四年,政府兒童保護機構就收到大約三百萬起兒童受虐或疏於教養的正式通報案件;其中,約有八十七萬兩千起案件確有其事。

實際受到虐待與忽視的兒童數量肯定比這個數字高出許多,因為多數案件從未被通報,一些真實案件也未能充分確證以利採取正式行動。

  一項大規模的調查中,約有八分之一的十七歲以下兒童在過去一年裡經通報受到成人的嚴重虐待,而且大約二十七%的成年女性與十六%的成年男性在童年時期曾經遭到性迫害。

一九九五年的全國調查中,六%的人母與三%的人父甚至承認曾經毆打自己的孩子至少一次。

  此外,據信一年有高達一千萬的美國兒童遭到家暴,而每年有四%的十五歲以下在美兒童失去父親或母親。

每年約有八十萬名孩童接受扶養,還有數百萬個孩子是天災與重大車禍的倖存者。

你對受創孩童的回應影響重大  我無意暗指這些孩童在往後人生中全會受到不幸經歷的嚴重「傷害」,但根據最保守的估計,在任何時候,超過八百萬名美國兒童面臨嚴重、可診斷與創傷相關的精神問題,還有數百萬人經歷程度較輕微卻同樣痛苦的後果。

  創傷事件之後,約莫三分之一的受虐兒童會出現一些明顯的心理問題──不斷有研究顯示,即便是看似單純為「生理」的問題,例如心臟病、肥胖及癌症,也愈有可能影響創傷兒童往後的生活。

在創傷事件的當下與事後,成年人對兒童的回應可為最終結果帶來重大影響──無論好壞。

  這些年來,針對創傷如何影響孩童及如何能幫助他們走出創傷,我的實驗室及許多其他人的研究提出比以往更為豐富的見解。

我們持續從事臨床治療,也還有很多東西在學習,此外,我們也訓練在工作上會接觸兒童的人士──無論是父母、檢察官、警察、法官、社工、醫生、決策者或政治人物,去了解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將創傷影響減到最低與將復原機會最大化。

我們也諮詢政府機關及其他團體的意見,來幫助這些人士實行處理這些問題的最佳做法。

我和同事們到世界各地出差,與許多父母、醫生、教育工作者、兒童保護工作者、執法官員及立法機構與關係企業領袖等高層股東面談。

  本書,也是我們努力的一部分。

孩子們怎麼了?我們能做什麼?  在這本書中,你將會遇到一些帶我深刻認識創傷如何影響兒童的孩子們。

你也會了解,如果他們想構築健康的生活,我們──孩子的父母與監護人、醫生、政府──需要提供什麼事物。

你將會看到,創傷經歷如何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跡、如何影響他們的人格與生理和情緒成長的能力……*你將會遇到我的第一位病人蒂娜,她的受虐經驗讓我認識到創傷對於兒童大腦的影響*你將會遇到在三歲時不得不加入證人保護計畫的勇敢女孩珊蒂,她讓我認識到允許孩子自己控制治療面向的重要性*你將會遇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男孩賈斯汀,他向我證明了兒童可以從難以形容的剝奪中復原  每一個我治療過的孩子,無論是信奉大衛教派、在相互照顧中得到慰藉的孩童,獲得安全感與關愛才會長大的蘿拉,或是在一年級同學的接納下重生的俄國孤兒彼得,都幫助我和同事們在創傷治療領域做出一點貢獻,讓我們能進一步治療受創兒童及他們的家人。

  這份工作帶領我們在人們最絕望、孤單、傷心、害怕與受傷的時候,走進他們的生活,但本書敘述的故事大多是成功的案例──意即找回希望、順利存活與贏得勝利的故事。

出乎意料地,我們在邪惡心靈留下的情緒屠殺中迷失的時候,也會發現最美好的人性。

  最終,孩子如何通過創傷的生理、情緒或心理考驗,取決於他們周遭的人們──尤其是他們應該要能信任與依賴的成人──是否在身旁給予關懷、支持和鼓勵。

火可以帶來溫暖,也能熾熱猛烈;水可以澆滅烈焰,也能氾濫滔天;風可以輕柔宜人,也能凜冽刺骨。

人類的關係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創造或毀滅、教養或恐嚇、互相傷害或療癒。

  在本書中,你將會讀到關於不平凡孩子們的故事,這些經歷有助我們更加了解人類關係的本質與力量。

儘管許多個案的經歷比多數家庭將會面臨的遭遇還要極端得多(謝天謝地),但他們的故事可教育所有的家長,讓他們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壓力與負擔。

  與受創或受虐兒童一起面對創傷,也讓我仔細思考人類的本性及人類與人性之間的差別。

人必須學習如何變得有人性,這個過程──以及它有時會以何種方式嚴重出錯──是本書探討的另一個面向。

書中的故事探究同理心──以及相對地,那些可能導致殘忍與冷漠行為的性格──發展的必要條件。

這些故事揭露孩子們的大腦如何在周遭人們的影響下發展與成形,也顯現無知、貧窮、暴力、性虐待、混亂與忽視如何破壞發展中的大腦與未成熟的人格。

  長久以來,我一直想了解人類的發展,尤其是釐清為何有些人長大後會變成具有生產力、負責任與善良的人,其他人卻藉由對他人施加更多暴力來回應自己遭受的虐待。

這份工作讓我學到許多有關道德發展、罪惡的根源,以及基因傾向與環境影響如何塑造重大決定的知識,而這些決定會進而影響我們後來的選擇,最終影響我們的人格。

我不認為暴力或傷害的行為有「虐待的藉口」,但我發現,一些童年時期出現的複雜互動會影響人們設想選擇的能力,而這樣的影響之後可能會使我們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

失去、愛與重生  創傷治療的工作引領我來到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來到人們做出選擇與經歷影響的交叉點,而這些選擇與影響決定了我們是否會發展出仁慈與真正的人性。

我會分享了一些從那當中學到的事物,書中的孩子們儘管感到痛苦與恐懼(還有很多人跟他們一樣),卻展現巨大的勇氣與人性,並帶給我希望。

從他們身上,我學到許多關於失去、愛與重生的道理。

  這些孩子讓我學到最重要的經驗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因為,要了解創傷,我們需要認識記憶。

為了認知孩子們如何恢復健康,我們需要了解他們如何學習去愛、去克服挑戰,以及壓力如何影響他們。

認清暴力與威脅對愛人與工作的能力造成的有害影響,我們便能更加了解自己並且扶助生命中遇到的人們,尤其是兒童。

十年暢銷全新版本  這本書第一版出版後,我們收到讀者的電子郵件與信件;其中許多人分享有力的童年創傷經驗,有些人感謝這本書幫他們「串起生命中的線索」。

儘管我們希望能夠發揮影響力,卻沒預期會收到許多受到創傷與忽視的青少年與成人洪水般的回應──父母親、老師、社工、警察、軍隊長官、兒童福利工作者、少年法院官員、法官、教練、精神科醫師、護士、心理醫師、小兒科醫師及幾乎任何與遭遇創傷或虐待的個人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士,都與我們聯絡,寫信或來電表示,自己看過這本書,而且將書中的概念運用在他們的工作上。

這些年來,本書隨著知名度漸高,翻譯成十二種語言出版,用於兒童發展、創傷及其如何影響心理與生理的各種相關課程。

  此外,本書概述的臨床問題解決方式──「治療神經序列模式」──持續引起讀者的強烈興趣。

如我們將在新增的最後一章(第十二章)深入討論的,這個方式同樣具有爆炸性。

第一次出版本書時,我在兒童創傷學會的同事們是唯一受過訓練、知道如何運用這項模式的人。

今日,超過一萬名臨床醫師都在工作中運用同一版本的神經序列模式,直接影響到二十多萬名病患。

我們估計,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接觸過治療神經序列模式的某些面向。

  之所以撰寫這個更新與附有評註的版本,是為了確保本書能繼續做為實用與精確的來源。

十年來,有關童年創傷的研究、實踐、課程發展與政策不斷推進。

更新後的版本將:(一)修正與釐清原版的內容;(二)擴充、闡述與更新原版的重要概念與原則;(三)提出相關領域嶄新與大有可為的方向。

  關於本書的壓倒性反饋十分正面;多數讀者很能接受書中敘述與科學之間的節奏和平衡。

科學絕大部分依然是精確的。

因此,我們決定讓每一章完整無缺(只針對真實內容裡的資料其實已經改變的部分進行少許修正)。

不過,幾乎每一章的最後,都會加入了與該章相關的系列文章,從目前的觀點來反映並評論該章節的關鍵要素,希望能藉此擴充、更新與闡述書中的內容。

  寫作這些短篇章節的過程,我需要回過頭實際閱讀每一章。

雖然聽來詭異,但在本書終於出版後,我從來沒有讀過它。

毫無疑問地,在與瑪亞寫作及反覆修訂的期間,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每個章節,然而,等到寄出可出版的定稿時,我甚至無法看著這本書。

如今十年過去,在某些方面,我從新的角度閱讀每一章。

有時候,我對我與瑪亞解釋某件事的方式感到印象深刻;有時則感到羞愧。

現在,我擁有更多知識,擁有更多教授這些概念的經驗──從同事與病患身上學到更多東西。

而我認為可以利用這一點讓讀者的經驗更加完整。

  為了符合依照時序的呈現,我們也在書末增加了一個新的章節及學習指南。

這個新章節將時間拉到現代。

我們希望藉此釐清重要的核心概念,並且預示此領域的未來走向。

新增的學習指南改編自我與同事史提夫.葛萊納──退休教師、教育神經序列模式計畫的負責人──共同著作的教師書卷。

我們期望這份指南可以幫助任何希望針對書中重要概念進行更有條理的討論、以及思考如何將這些想法運用在與孩子的互動與治療的人士。

  總括而言,更新後的內容、章節補遺、新增章節及學習指南,都旨在確保本書依然是任何有興趣了解童年創傷或受其影響的讀者能獲取最新資訊的來源。

活動 【長假閱讀加碼】中外兒圖書滿$2000折$200 【長假閱讀加碼】中外兒圖書滿$1000折$100 柿子出版社全書系書展|雙書結帳再95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