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黨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過30年的發展變化,到80年代初,形成了兩大派(左翼和右翼)、四大黨(法共、社會黨、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的格局。

社會黨和保衛共和聯盟這兩大黨在兩翼中的地位日漸 ... 法國政黨 法國政黨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多黨制的典型。

法國是世界上出現政黨最早的國家之一。

目前共有30個政黨。

除傳統左右翼黨外,近年來極右翼和生態組織黨派力量有所加強。

簡介法國屬於多黨制,沒有一個政黨能獨自取得政權,必須由多個政黨共同組成聯合政府。

自1980年代起,法國一直由兩個較為穩定的政黨聯盟執政:左派方面,以社會黨為首,加上其他小型政黨如法國共產黨、綠黨和左派激進黨。

右派方面,以人民運動聯盟及其前身保衛共和聯盟與法國民主同盟為首,另有中間派的民主運動支持。

在這兩大陣營以外的政黨很難獲得顯著的勝利,不過極右派的民族陣線已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持。

歷史沿革法國政黨法國政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大致分為五個時期。

早期早期(1789~1870)包括資產階級革命、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1815)、波旁復辟王朝(1814~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共和國(1848~1851)和第二帝國(1852~1870)7個階段。

圍繞各個階段的重大政治問題,形成了許多有組織的政治派別,諸如雅各賓派、吉倫特派、沼澤派、山嶽派、平等派、忿激派、正統派、四季社、秩序黨、共和派、激進派等,雖然它們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但為爾後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第三共和國時期第三共和國時期(1870~1940) 在這一時期各類政黨相繼建立。

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1879年10月,法國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法國工人黨成立。

之後,又出現許多工人政黨和社會主義團體,它們不斷分裂、合併、改組,先後形成了法蘭西社會黨(1901年成立)、法國社會黨(1902年成立)、法國社會黨(即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05年4月由法蘭西社會黨和法國社會黨等社會主義黨派合併而成,通常非正式地被稱為法國社會黨)等。

1920年,法國社會黨又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仍為社會黨。

法國社會黨人在第三共和國時期曾多次參加政府。

1899年6月,獨立社會黨人A.米勒蘭首先加入資產階級政府,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引起激烈爭論。

第三共和國時期的主要執政黨是1901年成立的資產階級政黨──法國激進社會黨,它由七月王朝時期的激進派演化而來。

20世紀20年代,法國出現了法蘭西行動、火十字團等法西斯團體。

為了反擊法西斯勢力,實行社會經濟改革,1935年法國社會黨、法國激進社會黨、法國共產黨等組成法國人民陣線。

1938年,執政的激進社會黨人代表法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人民陣線分裂。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除社會黨、共產黨外,其他政黨多是議會黨團,而不是民眾性政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1940年6月,德國法西斯入侵法國,維希政府屈膝事敵。

其間,除極右的法國社會黨(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以後的社會黨)和法國人民黨外,其他政黨被迫轉入地下。

法國共產黨組織游擊隊,在國內開展武裝抵抗運動,其力量和影響空前增強。

第四共和國時期第四共和國時期(1944~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恢復和建立了大量政黨。

各類政黨的組織程度和民眾基礎均較戰前高和廣。

第四共和國實行議會內閣制,議會決定政府的存亡,而議會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不利於形成一黨多數派,通常是鬆散的黨派聯盟輪流執政,這導致政府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14年間更換了25屆政府。

第五共和國時期第五共和國時期(1958~1988 ) 1958年6月,C.-A.-M.-J.戴高樂改革政府體制,提高總統許可權,降低議會地位,改革選舉制度,政黨狀況隨之發生明顯變化:①1958~1986年和1988年6月以後,國民議會記憶體在著由若干政黨組成的總統多數派,即總統、總理和國民議會議長3個重要職位屬於同一政黨或同一政黨聯盟。

但1986年以前的總統多數派在國民議會內占絕對優勢,而1988年6月以後的優勢十分微弱。

②出現了政黨兩極分化的趨勢。

經過30年的發展變化,到80年代初,形成了兩大派(左翼和右翼)、四大黨(法共、社會黨、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的格局。

社會黨和保衛共和聯盟這兩大黨在兩翼中的地位日漸突出。

③左、右兩翼執政的主要政黨,在對內對外的某些政策上有認同的跡象。

1986年3月~1988年5月,左翼的總統與右翼的總理共處,並未發生不可調和的對立。

1988年6月立法選舉後,因社會黨和傳統右翼均未獲得過半數的國民議會席位,這迫使他們繼續互相妥協、靠攏,並儘可能爭取其他政黨的合作。

主要特點法國政黨的主要特點有:①黨派繁雜眾多。

1875年共和制最終確立以來,先後出現過400多個各種名目的政黨。

20世紀80年代活躍於法國政壇的仍有40多個。

其中,既有全國性政黨,也有地方性政黨;既有一些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名的政黨,也有一些以保皇主義、無政府主義、托洛茨基主義和民族排外主義為宗旨的政黨。

大部分政黨是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綱領。

②黨派不穩定。

政黨的分裂、合併、改組和新建時有發生。

圍繞選舉和組閣等問題,各政黨之間經常結成或解散聯盟。

1944年以來,法國歷屆政府都是多黨聯合政府。

③社會黨、共產黨較現存其他政黨的歷史悠久,內部組織也較嚴密,民眾性較強。

主要政黨法國的主要政黨有:社會黨社會黨(PartiSocialiste),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

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仍保留原名。

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密特朗領導的“共和體制協定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併。

登記黨員約10萬(1995年),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

在社會改革方面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在經濟方面調整了以往激進主張,更為務實。

對外主張維護法獨立核力量,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主張加強南北對話。

1981-1986年是主要執政黨。

1986年議會選舉失利。

在1988年議會選舉中再獲相對多數,1988-1993年組閣。

1993年在議會大選中失敗,1995年總統大選再次敗北。

1995年10月,利奧內爾·若斯潘(LionelJOSPIN)當選該黨第一書記。

1997年6月1日左翼聯盟在議會選舉中獲勝,若斯潘受命組閣。

同年11月21日,該黨召開第71次全國代表大會,推選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coisHOLLANDE)為第一書記。

法國共產黨法國共產黨(PartiCommunisteFrançais)與社會黨聯合執政。

法國最大的左翼政黨。

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分裂而來。

登記黨員約33萬人(1987年),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

1935年7月,參與創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9年9月被宣布為非法。

1941年起進行反法西斯武裝鬥爭。

1944年9月起連續參加五屆聯合政府。

1946年大選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47年5月被排除出政府,其後黨員人數逐漸減少。

60~70年代逐步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兩個提法,提出建設“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的思想,屬歐洲共產主義範疇。

1981~1984年參加左翼聯合政府。

1984年因反對政府的經濟緊縮政策退出政府,同年9月宣布結束與社會黨等聯合的左翼聯盟戰略。

1985年“二十五大”讚揚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重申在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沒有模式、中心和嚮導黨。

1987年黨員約61萬人,工人居多。

1972年起G.馬歇任總書記。

1994年法共二十八大重申其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並正式宣布放棄民主集中制。

在1997年提前舉行的議會選舉中與社會黨結盟並獲勝,參加左翼聯合政府。

全國書記羅貝爾·於(RobertHUE)保衛共和聯盟 又稱戴高樂黨或戴黨(RassemblementpourlaRépubliqu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屬於傳統右翼。

前身是戴高樂1947年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後經多次易名,1976年改用現名。

黨員人數94年約20萬人,96年為13萬,由於黨內分裂,99年6月歐洲選舉失利後降為5萬,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

對內主張維護第五共和國體制,反對國家過多干預經濟,對外主張維護法的民族獨立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強調維護法的核力量,法應在推進歐洲聯盟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1958-1981年期間一直是主要執政黨。

1981年總統大選敗於社會黨,成為主要在野黨。

1986年議會大選獲勝,1986-1988年與法國民主聯盟共同組閣執政。

1993年議會大選獲勝,與法國民主聯盟再次共同組閣。

1994年11月,曾擔任該黨主席達19年的席哈克為競選總統而辭職,阿蘭·朱佩(AlainJUPPE)當選主席。

1995年該黨候選人席哈克當選總統,該黨與法國民主聯盟繼續共同組閣。

1997年6月在議會選舉中失利,再次成為在野黨,7月召開特別代表大會,前國民議會議長菲利普.塞甘(PhilippeSEGUIN)當選主席。

1999年4月,塞甘因黨內分歧而辭職,由總書記薩科齊代理主席職務。

1999年6月,戴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再次失利,薩科齊引咎辭職,12月4日,米歇爾·阿里奧-瑪麗(MichelALLIOT-MARIE)當選該黨主席。

法國民主聯盟 法國民主聯盟(UnionpourlaDémocratieFrançaise),議會第三大黨,主要反對黨之一。

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直接參加者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

登記黨員30萬人(1987年)。

1998年11月召開的全國理事會決定將聯盟內的5個黨派合併,成為統一黨,據此修改聯盟章程,頒發統一黨證,組成有75名正式委員、38名候補委員的新政治局。

自成立起到1981年6月為主要執政黨。

1986年3月~1988年5月參與執政。

該聯盟宗旨是:協調組成該聯盟的政黨、團體及個人參加者的行動,為民族團結和正公而努力。

它對內贊成維護第五共和國體制,主張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

對外主張實現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

1988年有黨員約31萬人。

1988年6月V.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為聯盟主席。

聯盟內各黨派仍保持其原有機構和獨立性主要情況是:①共和黨。

俗稱吉斯卡爾派。

1977年成立。

前身是吉斯卡爾·德斯坦1966年創建的獨立共和人士全國聯合會(簡稱獨立共和黨)。

1974年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總統後,成為主要執政黨。

1977年5月,同其他吉斯卡爾派組織合併,稱共和黨。

該黨主張進行沒有風險的改革,推崇法國式民主,贊成西歐聯合,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係。

1987年有黨員約19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

②社會民主人士中心。

1976年5月由原“民主中心”、“進步與民主中心”和“新民主俱樂部”等組織合併而成。

1988年有黨員約4.3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農場主。

③激進社會黨。

法國最早的政黨之一。

1901年成立。

1924年與社會黨組成左翼聯盟,多次參加政府。

1935年參與創建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

1936年成為主要執政黨之一,執政期間對外奉行綏靖政策,縱容德、意法西斯侵略,使人民陣線破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

1944年重建。

第四共和國時期仍為執政黨之一,但影響不大。

第五共和國時期為反對黨。

60年代起不斷與其他黨派結成聯盟,1965年參加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

1971年該黨開始分裂,其右翼與民主中心合作;左翼與共產黨、社會黨結成聯盟,並於1973年另組左翼激進主義者運動。

黨員很少,多是地方勢力代表人物。

④社會民主黨。

1973年12月成立,原稱社會民主運動,1982年10月改現稱。

1987年有黨員約1.1萬人,多是脫離社會黨的人士。

多年來,該聯盟一直是傳統右翼中的一支較為重要的力量,曾於1993年和1995年分別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

1997年6月,該聯盟在提前舉行的立法選舉中失利,力量受到較大削弱。

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

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

1998年11月,原聯盟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rancoisBAYROU)繼續擔任統一後的聯盟主席。

國民陣線 國民陣線(FrontNational)又譯民族陣線。

法國極右政黨之一。

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

黨員約10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

該黨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排外主義。

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

主席讓-瑪麗·勒龐(Jean-MarieLEPEN)。

1998年12月該黨領導層因爭奪歐洲議會選舉的領導權發生嚴重分裂,黨內第二號人物梅格萊被開除出黨。

梅派於1999年1月開會成立國民陣線-國民運動,梅當選主席。

綠黨綠黨(LesVerts)參加左翼聯合政府。

成立於1984年,由“土地之友”組織和“保持生態運動黨”合併而成。

黨員約6千人。

要求建立生態平衡社會,爭取社會平等。

1989年6月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異軍突起。

1997年6月議會選舉中獲得4個議席。

1999年6月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獲得9.7%選票。

全國總書記讓-呂克·貝納米亞斯(Jean-LucBENNAHMIAS)。

相關詞條 政黨 政黨即社會中一定階級或階層的活動分子,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有計畫地組織起來的一種政治組織,社會承認它具有組織於擴張其主張的合法權力,它也積極接入到政治生活...  詞源   產生   馬克思觀點   歷史沿革   競爭體制 法國政黨和政黨制度 《法國政黨和政黨制度》,作者吳國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於2008年1月1日出版。

本書專門研究法國政黨和政黨制度的著作。

本書論述了法國政黨的誕生和第...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目錄 政黨學說 政黨學說是關於政黨的系統的理論觀點和體系。

是政治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無產階級思想家則注重政黨的階級屬性,揭示了政黨是階級鬥爭的工具這一本質內容。

政黨學說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大洋洲政黨 20世紀80年代,大洋洲的24個國家和島嶼政區,共有各類政黨80多個。

大洋洲的政黨政治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為典型。

法屬和美屬領地的一些政黨是其宗主國主要政... 大洋洲政黨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工人階級政黨 工人階級政黨由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組成的政黨;是以先進理論,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起來的工人... 創始人   含義   過程   特徵   分類 政黨領袖 政黨領袖,即政黨的主要領導人。

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集團,或者在黨內有正式領導職務,或者雖無職務但有實際領導地位。

政黨領袖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民主黨[美國政黨] 美國資產階級左翼政黨。

民主黨(DemocraticParty,縮寫D.N.C)美國政黨,與共和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

民主黨由第七任美國... 歷史   中國香港   中華民國   中國台灣   與銀行利率 政黨制度 政黨制度指的是一個國家通過政党進行政治活動的方式或狀態。

也有人使用政黨體系這一概念,兩者含義相去不是很多。

在一個國家中,政黨制度是存在於市民社會的若干政... 特點   類型   中國政黨 相關搜尋茅利塔尼亞法國政黨和政黨制度法國政黨澳大利亞性愛黨亞塞拜然九三學社中國共產黨共產黨突尼西亞土耳其中國國民黨國民黨民主社會主義紅色高棉加彭阿爾巴尼亞美國共和黨德國政黨民主進步黨烏克蘭拉丁美洲政黨哲學熱門詞條GSTILIIrelandKindlePaperwhiteprocesspuRWBY五行蔬菜湯人生哲學元宵節習俗宜蘭縣史館幸福街第3號出口愛妮雅愛已成殤搞笑一家人星城Online柏林柿餅異丙醇趙藤雄輕音樂輪狀病毒通古斯大爆炸陳志偉48AlconfilofaxG6PDLMNT不義聯盟2交響曲伏見稻荷伴娘服吸血鬼了沒愛情片望穿秋水水晶之門百變美聲男伶萬磁王西北言野鍵盤打字練習鬼彗星瀏覽器新秀麗桃園高中田都元帥窩邊草一定要亂吃維多利亞港陳語安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法國政黨@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