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有病,為什麼查不出來?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社會因素:生病得到的附帶利益,是慮病症持續強化的主因之一。
例如有些人是潛意識想藉生病逃避討厭的人事或重大壓力,有些人則是因為生病會讓周圍人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其他疾病
我真的有病,為什麼查不出來?
收藏
圖片來源/鄭佳玲
瀏覽數168,905
2009/08/01·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雜誌
第129期
放大字體
明明不舒服,卻被醫生說神經質、親友嫌窮緊張,為什麼我的病痛找不出原因?
流感疫情一曝光,你就忙著囤積口罩?一讀到醫學報導,你便緊張不安,覺得自己的健康危機四伏?你是否沉迷上網搜尋醫療資訊,自我診斷身懷難病,陷入沮喪中?如果上述情況經常發生,你可能是慮病族的一員。
對一般人而言,怕生病只是暫時現象,只要檢查沒問題,就不會掛在心上。
但對有慮病傾向的人來說,這種焦慮卻如影隨形,典型的行為包括:過度關心身體,扭曲誇大無關緊要的生理反應,深信這代表罹患某種疾病(通常是重病),例如頭痛就認為自己長了腦瘤,胃痛就是得了胃癌,或鎖定一些不容易確診的疾病,想辦法讓自己的問題對號入座。
很難相信醫生的診斷,遊走各大醫院不同科找名醫,就算每次檢查都正常,還是無法釋懷,「可能放心幾天又不安起來,」中崙聯合診所資深心理師黃龍杰指出。
只要醫生的語氣稍微有些不確定,慮病的人就會擔心自己成為那個「萬一」,覺得一定有病沒被診斷出來,四處尋求醫生的保證,甚至接受不必要的檢查或醫療處置。
對自己身體的關注超乎常人,「他們超重視自己的健康,」黃龍杰觀察,不少慮病的人其實處於青壯年,注重養生,運動、吃健康食品、自我檢測做得面面俱到,卻無法減輕他們的焦慮,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往最壞處想。
廣告
黃龍杰表示,這些行為如果持續超過6個月,造成個人重大痛苦,甚至影響到職業功能或人際關係,就代表已經發展成「慮病症」。
慮病症的人雖然身體正常,承受的精神折磨卻不亞於生病,「他們會舉出很多不舒服的症狀說自己有病,只是查不出原因,」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指出,不同於蓄意欺騙的詐病(malingering,例如為了逃避兵役製造X光片的陰影)、或想一直當病人博取同情的偽病(factitiousdisease,例如故意造成傷口感染而延後出院),慮病症患者絕不會承認自己是多慮,也拒絕接受可能是心理問題。
除非被發現異常轉診到精神科,多數患者只能奔走各大醫院,為了查出不存在的疾病精疲力竭。
滿腦子只有病慮病症大多在20~30歲時發病,每次病程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病情起起伏伏,一開始雖能得到關心,不過日子一久,親友往往無法再忍受這種無病呻吟,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十分棘手。
臨床上認為,慮病症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體質:有焦慮、憂鬱及身體化體質(容易因心理壓力而出現疼痛、腸胃不適、月經失調等生理症狀)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慮病傾向。
◎心理因素:對疾病過度恐懼,例如曾生過大病,或發生過恐慌症、憂鬱症的人,受苦的記憶難以抹滅,從此以後對身體感受過度敏銳,充滿不安全感,無法走出疾病的陰影。
廣告
◎個人生活體驗:例如家人對健康極端看重,從小耳濡目染,或親人因某個重病過世,從此害怕自己在劫難逃。
◎社會因素:生病得到的附帶利益,是慮病症持續強化的主因之一。
例如有些人是潛意識想藉生病逃避討厭的人事或重大壓力,有些人則是因為生病會讓周圍人噓寒問暖,「變相鼓勵他們維持生病的狀態,」黃龍杰說,不過當局者迷,患者很少能自覺到對關愛的渴望,會促使他們表現出身體不適。
不能揭穿的祕密醫學上處理慮病症,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抗焦慮劑有助緩解緊張,調整自律神經的功能,降低慮病的程度。
如果是其他心理疾患如憂鬱症、恐慌症等引起的慮病傾向,治療好原來的疾病,慮病症也會改善。
慮病族通常抗拒個別一對一的心理治療,「反而比較願意參與團體討論,」劉嘉逸說。
藉由同樣狀況的病友,能讓患者產生病識感,承認自己可能是心病,願意進一步處理,「否則別人說什麼都沒用,」黃龍杰指出,他有幾個個案便是參加生活調適愛心會(恐慌症、焦慮症、憂鬱症及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病友的互助團體www.ilife.org)的團體治療後,再轉介來接受諮商。
廣告
當慮病族在抱怨不舒服卻檢查不出來時,別急著指責或戳破他,「不然可能更嚴重,真的病給你看,」劉嘉逸醫師提醒,可安慰問題不嚴重、放寬心,協助他們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學習放鬆和紓壓技巧等,可求醫作適度檢查,但應阻止他們一直往醫院跑,以免不恰當的過度醫療。
但也不要隨他們的症狀起舞,整天隨侍在側,以免無形中強化慮病的動機。
和慮病族溝通時,「一開始不能強調他們有心理病態,」黃龍杰說,說教、否定他們的感受只會破壞關係,反而要運用高度同理心,例如告訴他「難怪你會這麼緊張,這種情況大家都會擔心,不是只有你。
」讓他釋懷、不鑽牛角尖,再告訴他既然檢查正常,代表身體沒事,而是他對生病的雷達太靈敏,引導他將重點放在降低敏感度。
慮病傾向嚴重的人,思考模式都很固著,不是朝夕能改變,「要慢慢洗腦,」黃龍杰說,先包容患者表達困擾,建立信賴關係後,才能逐漸拉回現實,指出癥結在扭曲的想法而非身體。
等患者有能力內省到問題所在,再提示這是慮病症,「才不會嚇走他們,」他表示。
進行治療時,黃龍杰會發一張表給個案填寫,包括「事件發生→觀察不舒服的反應→發現背後的想法→轉念→進行改變計劃→評估改善程度」,讓他們反覆練習,學會以行動處理自己的焦慮,逐漸趨近正常,不再將生活聚焦在疾病,這種認知行為療法配合諮商,改善效果相當不錯。
讓警報器回歸正常關注自己的健康是人之常情,輕微的慮病傾向只要善加處理,並不會發展成慮病症,專家建議:評估染病機率:不管你害怕的是新型豬流感、腦瘤還是癌症,從致病的原因客觀檢視風險度,可避免過度詮釋資訊、自己嚇自己。
例如除非你才剛從墨西哥回來,可能真需要提心吊膽,否則做好基本預防措施即可。
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擔憂時,求助信賴的家庭醫師(如家醫科、一般內科、婦產科、小兒科)替自己把關,「先諮詢他們的意見,會比較放心,」劉嘉逸表示,有狀況再請家庭醫師轉介醫院進一步檢查。
聽取檢查結果時,可請醫生儘量解釋清楚,或要求印出中文說明,以免誤解造成不安。
克制自我診斷的衝動,只閱讀有公信力的醫療網站:在英美,這種過度依賴網路醫療訊息,對號入座以為自己罹患某種疾病,引發毫無根據焦慮的人,被稱為「cyberchondria」(網路慮病症)。
他們會對搜尋疾病資訊上癮,因無法分辨江湖郎中和正派醫學的差異而陷入恐慌,是慮病症的高風險群。
「最好閱讀有公信力或衛生署認證的醫療網站,不要相信為了賣商品而嘩眾取寵的訊息,」劉嘉逸提醒。
當對生病的焦慮持續不減,甚至干擾到日常生活時,應及早到身心科看診,或請專業心理師協助。
安心小妙方不少老人家抱怨全身不舒服、「快死了」,檢查半天卻查不出結果,這種因情緒引起不適的身體化症,也會加重慮病現象,「如果一味想說服他們根本沒病,症狀可能更厲害,」劉嘉逸主任提醒,可安撫老人家退化是正常現象,告訴他們這可能是操勞、自律神經失調或腦神經衰弱,不是得重病也不一定要吃藥,鼓勵他放輕鬆、多活動。
也可參考黃龍杰經常給個案的「安心四寶」:●信仰:祈禱、禪修、靜坐、抄經等儀式都有助安定心神。
●運動:改善健康,心情自然變好。
●同伴:家人好友的支持,能增強解決困難的信心。
●轉移:發展興趣、嗜好,恢復對生活的熱情,心思便不再膠著於身體。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慮病症
憂鬱
焦慮
診斷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129期
做白日夢也能想出好點子
滿山負離子,消暑好去處
為什麼我的痘花那麼嚴重?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2022康健癌症趨勢論壇】動起來,擊退癌疲憊 癌後人生不設限!
熱門文章
1.
飯後喝咖啡血糖卻飆高? 專家:「正確飲用」長期有助控血糖
4.
天堂果實「木虌果」茄紅素是番茄的25倍專家曝最營養部位
2.
西曬屋不用怕,6方法把熱氣帶走!
5.
兒童也常見「腦霧」新冠疫後倍增的身心症該如何緩解?
3.
換個睡姿,幫你更健康
6.
韓柏檉教授抗癌14年凱旋而歸,其中一招養生秘訣,竟讓體力氣色比以前好?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3C家電
解放雙手好省力「負離子立式吹風機」不費力、不毛躁,輕鬆吹出一頭秀髮!
最新專題
精準養好腸道菌,拿回基因主導權 腸道改造大作戰
中年後重新愛父母 6個名人故事一起迎接新時代孝順之道
新冠確診、快篩陽怎麼辦?從預防感染到康復完全教戰 新冠復原指南
北榮專家說|讓醫療新知變得更簡單清楚
染疫醫生的確診日記
【母親節特輯】今年,不再與媽媽有距離
延伸文章資訊
- 1我的媽媽有慮病症- 即時新聞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目前被視為是一種「身體型疾病」,患者常過度關心身體狀況,懷疑自己罹患絕症,稍有病痛就胡思亂想,形成一種慮病的心理狀態, ...
- 2慮病 - 衛生福利部【台灣e院】- 常見問題
Chester你好: 辛苦你了!看起來你有慮病症的狀況,慮病症的病程通常是陣發性的,症狀的發作會與心理的壓力有關,每次的發作長短不一,許多個案最後是可以有明顯的改善的。
- 3良醫--這裡痛、那裡痛,到處看醫生都沒用… - 黃偉俐診所
這些在以前就叫「臆病症」,也稱「慮病症」,是指對自身出現的一些身體 ... 身體症狀疾患——病人有1到多個身體不舒服的長期症狀,造成過度的擔慮、整天 ...
- 4慮病症…要心理諮商| 精神.身心| 健康百科 - 元氣網
從過度就醫情況來看,該名讀者確實出現慮病症狀,至於是否為慮病症,則需進一步評估。慮病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常伴隨著身心症狀,例如看到新聞報導或是自己 ...
- 5慮病症是什麼?大腦過度擔心身體狀況,反而會引發自律失調
慮病症/臆病症,是經常可以在中老年人可以看到的,有些時候在比較年輕的人身上也能看到,主要是一直會擔心自己好像得了很多病,例如只是腸胃不適就會懷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