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 - 掉在衣服上的餅乾碎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德國第一次形成統一的國家。

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

帝國統一了除 ... 掉在衣服上的餅乾碎屑 跳到主文 想在Blog中,試著留下一些旅行的印記,不是呼朋引伴的遊記,也不是磨練文筆的試驗區,只是刷刷鞋底的泥印,歇歇走累的雙腿.就像是掉在衣服上的餅乾碎屑,撿來吃吃,回味無窮. 部落格全站分類:休閒旅遊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pr05Sat200811:35 德國歷史 對於在德國旅遊時見到一些城市有關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遺跡(見法蘭克福篇),以及教堂內有關選帝侯的故事(見波昂篇,杜塞道夫篇,法蘭克福篇),城市被轟炸後的殘跡(見科隆篇)等,因為對於德國歷史不甚了解,無法連結前後的歷史原由,所以事後再慢慢加以蒐集整理德國的簡史,對於參觀古蹟的歷史故事,城市的發展,文化的變遷等等,至少有了一層粗淺的認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

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

第二帝國是指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

第三帝國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成西德(聯邦德國)和東德(民主德國),在經過40年風雨後,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墻倒塌。

1990年,德國重獲統一。

1871年對於德國是一個重要的年份,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

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今日統一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文:DieBundesrepublikDeutschland,英文:FederationRepublicofGermany)簡稱德國,是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和聯邦制國家,由16個邦組成,首都柏林。

德意志一詞來源於古德語“diot”一詞,意爲“人民”,最早史見於公元8世紀,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耳曼部落所講的方言。

日耳曼人(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

德國的歷史,以年代事件來區分,可分為以下九個時期: 一.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據推測,日耳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

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

除了史料記載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耳曼人歷史知之甚少。

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耳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鬥戰術。

公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

至西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佔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

西元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里斯蘭人等。

二.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 376年,匈奴人對日耳曼的一支西哥德人發動襲擊。

西哥德人在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後,以「同盟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帝國控制的土地,是為民族大遷徙的開始。

此後日耳曼多個部落陸續跟進,並在今天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國家。

由於不堪忍受壓迫,476年,日耳曼人與部分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羅馬帝國。

5世紀末,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進入法蘭克時代。

法蘭克王國延續了數個世紀,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王國漸漸成為歐洲的主導勢力,並儼然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特別是卡爾大帝(KarlderGrose768-814)於西元800年接受羅馬教皇加冕稱帝後,確立法蘭克王國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的地位,也立下君權神授的慣例。

在查理大帝的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佔據了整個西歐地區。

由於領地內各地區間缺乏文化和經濟的聯繫,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死後陷入一片混戰。

三.神聖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茵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後神聖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端的起源。

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開創德意志國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

王國由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和巴伐利亞多個公國組成。

962年,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在弗蘭肯王朝統治期間(1024年-1125年),義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聖羅馬帝國,但主教敘任權之爭使皇帝的權力被削弱。

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統治期間(1138年-1254年),帝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

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城鎮因漢薩同盟而繁榮發展。

1356年金璽詔書頒布,規定帝國皇帝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產生(見波昂篇,杜塞道夫篇,法蘭克福篇),選帝侯則來自帝國內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和地方大主教。

這一規定成為帝國的基本國體,直至其滅亡。

從15世紀初起,帝國皇帝幾乎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佔據。

中古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在歐洲擁有巨大的教會階層結構以及龐大的封建領地資產。

掌控中古世紀歐洲思想的羅馬天主教會,除了任意擴大徵稅的範圍、出賣神職,並利用民眾的虔誠、迷信、愚昧,販賣「贖罪券」。

面對教會的腐敗、斂財行徑,引起德意志民眾的強烈不滿與抗議。

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Luther)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教會的《九十五條論綱》批判,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後演變為近百年新教與舊教之間的對立,宗教信仰的衝突夾雜政治權力的爭奪,導致了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結束了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戰爭,但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

從中古世紀邊疆弱小諸侯布蘭登堡(MarkgrafBrandenburg),向東取得東普魯士為采邑,成為Brandenburg-Preusen公國,三十年戰爭後,歷經數位雄才偉略的統治者勵精圖治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1700年利用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奧皇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爭奪的機會,升格為「普魯士王國」。

十八世紀中葉七年戰爭結束後,在德意志境內形成南哈布斯堡,北普魯士對峙、爭雄的局面。

從1740年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佔據了18世紀的德意志歷史。

1806年,在拿破崙戰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

四.萊茵邦聯(1806年-1813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聯邦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斯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而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聯邦。

聯邦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崙為保護人,並由拿破崙支配聯邦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聯邦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

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佈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在接著的數年,有再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

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霍爾斯坦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邦聯,而且不計算併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根據條約,聯邦平常由一個憲法權力的組織管理,但聯邦各邦國都擁有獨立的主權。

聯邦亦是一個軍事同盟,各邦國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助戰。

作為回報,這些邦國的統治者將被給予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萊韋和伯爾升為大公國,而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則升為王國。

其他邦國亦可以與其他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合併而得到擴展。

1806年普魯士敗於法國後,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國都加入邦聯。

1808年邦聯達到最大的版圖,包括3個王國、13個公國、17個侯國、及漢堡、呂貝克和不萊梅3個漢薩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區被迅速合併到法蘭西第一帝國,以便監控對英國的禁運,令封鎖英國的大陸封鎖能夠順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打敗,撤退到萊茵河西岸,失去保護的聯盟內各邦國爲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

10月31日,聯盟正式解體。

五.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隨著拿破崙·波拿巴戰爭失敗,1814年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

由於不滿意復辟,德意志人民興起了追求統一和自由的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後被邦聯議會主席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策劃的措施所鎮壓。

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

由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

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黃色後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

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

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

1862年,威廉一世與議會鬥爭日益激烈並引發了軍事變革,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

俾斯麥成功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和1866年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邦聯,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

六.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並發出「埃姆斯密電」激發出普、法兩地人民的民族仇恨,使得法皇拿破崙三世於1870年7月19日對普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結果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普魯士與法國定下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條件苛刻,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

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

戰後法國人一直謀求報復德國,推動復仇主義,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原因。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德國第一次形成統一的國家。

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

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

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在統一德意志後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

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採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係緊張。

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

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繫。

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十八世紀中業,歐洲工業革命後,各國相繼進行軍事競賽,德國便成為歐洲各國中最大威脅,和最大的競爭對手,各國各自捍衛利益進行軍備競賽中,以英、德二國最為激烈,因此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它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

柏林會議後,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托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和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

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

奧匈帝國發出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採取行動懲罰肇事者,當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沒有做到的時候,進而對塞爾維亞宣戰。

由於重重集體協定防禦條約和複雜性的國際結盟關係,在數週內主要歐洲列強紛紛捲入戰爭。

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

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

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

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

七.威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帝國瓦解。

制憲代表於威瑪(Weimar)集會,制定德意志民族第一部民主憲法,是為威瑪憲法,依此建立的共和國,為德意志民族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世稱威瑪共和。

1919年8月11日,威瑪憲法經德國總統弗里德里奇·艾伯特FriedrichEbert簽字生效(見法蘭克福篇)。

1918年,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

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威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和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造成的。

雖然20年代中期經濟迅速復甦,但是經濟大蕭條再次令共和國遭受打擊,一蹶不振。

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

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傳說,即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定義為「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

而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

大蕭條以後,政局兩極化明顯。

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和33.0%的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中得到17%的議席。

因此,共和國後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

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

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准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

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黨,經常借用威瑪憲法第48條允許聯邦大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後,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於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希特勒開始逐步的廢除威瑪共和憲法,建立納粹的第三帝國。

八.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 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後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

1933年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

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共產黨由於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

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後,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

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

1938年後,希特勒在膨脹主義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

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於1939年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後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很快就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

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殘疾人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並入侵蘇聯。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

雖然一開始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境內,但隨後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爭的局面。

1945年5月8日,在紅軍佔領柏林後,德國投降。

九.分裂和重新統一(1945年-1990年) 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0萬名德國人被驅逐,多個大城市被炸毀。

戰後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佔領區(美英法蘇)。

1949年5月23日美國、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併,成立以波昂(見波昂篇)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於波昂的聯邦政府。

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民主議會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

西德從195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

東德於1955年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並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但其國民依然嚮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

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於1961年建造的柏林圍牆被認為是冷戰的標誌。

1970年代,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德之間的緊張關係。

日益增多的東德人從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1989年東歐民主運動蜂起,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東德於1989年11月突然撤除了柏林圍牆,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在四強同意下,最終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一。

根據兩德協議,合併後的東、西柏林再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

德國歷史上,11月9日這個日子非常特別,意義不凡.1918,1923,1938,1989年的11月9日,各發生了以下的事件。

1918年11月9日–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隨後成立的威瑪共和國,標誌著德國成為一個民主制度國家。

1923年11月9日–希特勒取得了納粹黨領導權後,公開進行反對德國政府的活動。

1923年的魯爾危機導致德國經濟崩潰、政局動盪,巴伐利亞邦與中央政府矛盾尖銳,希特勒企圖乘機奪取政權。

1923年11月8日,巴伐利亞邦長官卡爾在慕尼黑一家名叫貝格布勞凱勒(Buergerbraeukeller)的啤酒館發表施政演說,其他巴伐利亞領導人也要參加,希特勒決定帶領一批衝鋒隊員綁架他們,發動啤酒館政變(HitlerLudendorffPutsch),也稱慕尼黑政變(8日晚至9日上午)。

啤酒館政變失敗後,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入獄,並在獄中口授《我的奮鬥》一書. 1938年11月9日–1938年11月7日一名外交官在巴黎被猶太人殺害的事件被納粹政府用來大作文章,挑起全國上下對這個民族的仇恨。

11月9日晚間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向全國發表講話,煽動民眾反對猶太人。

1938年11月9晚上起,一夜之間狂熱的納粹分子在全國範圍內焚燒猶太教堂,砸搶猶太商店,搗毀猶太人的墓地和民居,殺戮無辜的猶太居民,由此揭開了對猶太民族大規模迫害的序幕。

事後納粹政府稱這一暴行為「由民眾的憤怒引起的突發事件」,將這一夜命名為「帝國水晶之夜」,來淡化其血腥的實質。

1989年11月9日–建於1961年,屹立了28年的柏林圍牆最終被推倒了。

[整理自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EricChang 掉在衣服上的餅乾碎屑 EricChang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德國Germany此分類上一篇: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 上一篇: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 下一篇: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 ▲top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活動快報 東門永康商圈美食 集結多家超人氣餐廳和特色小店的永康街,是部落客推...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義大利Italy(1)西班牙Spain(1)德國Germany(10)菲律賓Philippines(1)台灣Taiwan(14)日本Japan(9)大陸China(10)巴基斯坦Pakistan(1)印尼Indonesia(2)韓國Korea(1)印度India(3)新加坡Singapore(1)越南Vietnam(6)馬來西亞Malaysia(3)泰國Thailand(2)未分類文章(4)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09六月(1) 2009五月(3) 2009二月(3) 2009一月(1) 2008十二月(2) 2008十一月(6) 2008十月(7) 2008九月(2) 2008八月(1) 2008七月(1) 2008六月(6) 2008五月(1) 2008四月(8) 2008三月(5) 2007十月(1) 2007六月(2) 2007五月(2) 2007一月(1) 2006十一月(1) 2006九月(1) 2006八月(1) 2006六月(1) 2006三月(1) 2006二月(1) 2006一月(3) 2005十月(7)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