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才與不才之間 - 紙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

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

Togglenavigation紙言文章類型短篇文章小說最近更新已完結標籤靈異社會生活愛情科幻殺手奇幻喪屍同人校園驚悚勵志推理武俠穿越悲慘溫馨散文甜故鬥智冒險搞笑其他排行榜人氣文章排行榜文章點擊排行榜人氣作者排行榜追稿排行榜最多回應排行榜捐助登入主頁散文隨想才與不才之間←無待而遊向死而生(1)→AAA人生在世,少不免要與俗世打交道。

有成功的,有更多是失敗的。

人總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而最怕被人稱自己「沒有用」。

但是,「有用」和「無用」真的如此不同?難道「有用」不會為人帶來另一些不幸嗎? 另一方面,《莊子》的內篇總是提倡「無用之用」。

但是,「無用之人」也難免遭受俗世的苦事。

如此一來,人似乎也不能只顧著「無用」。

其實,在《莊子.山木》篇中,作者就為以上關於「有無」的矛盾提出了見解。

 文章是這樣的: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

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豎子殺鴈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 以上段落先舉出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莊子見一棵「無用之樹」,因而跟弟子說「無用之用」的道理。

這與《莊子》內篇的內容非常相似。

但在第二個故事中,莊子的朋友卻因一隻鵝不懂叫,因其「無用」而殺之。

相信大家內心都會有一個問題:「先前的樹是因為『無用』而保全性命,但那隻鵝卻是因為『無用』而被害。

如此一來,人應該如何是好?」 故事繼續發展,莊子的弟子就代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鴈,以不材死。

先生將何處?」 莊子也不慌亂,笑著回答弟子道:莊子笑曰:「周(莊子自稱)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

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黃帝、神農之法則也。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

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我們一看莊子的回答,這不就是「強說」而已嘛!弟子問人應該「有用」還是「無用」,答案居然是「有用」與「無用」之間?這和沒說一樣… 確實,如果只從字面上看這句話,莊子真的沒有說出甚麼,甚至是讓人心思更混亂。

但是,莊子之後的解釋卻可以令我們真正明白何謂「才與不才之間」。

 莊子其中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要人放下世俗的價值判斷,當中一個根深柢固的觀念就是「對立」。

人總是以「好壞」、「善惡」、「得失」來分別人、事、物。

而有分別,就有執著。

而一旦執著,就著了相,自然煩惱、痛苦接踵而至。

 在這裡,莊子就真正提出了他對「有用」、「無用」的看法。

其實,弟子也好,我們也好,如果問出了「有用好還是無用好」,即代表我們的心靈依然是在執取著「對立」。

而人執著這種「對立」,自然不論正反,都會損害人的身心。

 所以,「才與不才之間」背後代表的不是「才」還是「不才」,而是要人放下對「才不才」的對立和執著,人要「乘道德而浮游」,隨心而行,不加做作,驅使外物而不加分別和執取,自然能不被外物所掌控。

←無待而遊向死而生(1)→追稿已追稿已有0人追稿複製短網址訂閱章節RSSFacebook評論紙言評論×登入用戶登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