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寄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文名稱: 後真相語境中新聞專業主義之探討 ... 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美國總統大選白熱化時,互聯網上充斥著鋪天蓋地的假新聞。

川普對假新聞(fake news)議題的操作和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1.210)您好!臺灣時間:2021/11/2919:17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于峰研究生(外文):YU,FENG論文名稱:後真相語境中新聞專業主義之探討論文名稱(外文):AStudyontheJournalisticProfessionaisminthePost-truthContext指導教授:張舒斐指導教授(外文):CHANG,SHU-FEI口試委員:杜聖聰、張裕亮口試委員(外文):DU,SHENG-TSUNG、CHANG,YU-LIANG口試日期:2018-05-17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銘傳大學系所名稱: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學門:傳播學門學類:圖文傳播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9畢業學年度:107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74中文關鍵詞:新媒體、假新聞、媒體實務、新聞專業主義、後真相、新聞產製外文關鍵詞:newmedia、fakenews、mediapractice、journalisticprofessionalism、newsproduction、post-truth相關次數: 被引用:1點閱:312評分:下載:90書目收藏:1 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美國總統大選白熱化時,互聯網上充斥著鋪天蓋地的假新聞。

川普對假新聞(fakenews)議題的操作和使用讓這個議題成為了他當選美國總統的一項關鍵助力,在此之前社會大眾對「假新聞」、「後真相」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新媒體發展下的一種社會問題,它在本次選舉中所產生的效應與影響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作為早期保障媒體的新聞權威、真相權威的新聞專業主義,在隨著媒介環境、傳播環境的不斷變化中開始持續進行著他的改變與更新。

新媒體的到來讓新聞專業主義的實踐與機能不斷退步,當「真相流失」、「真相反轉」、「閱聽眾分眾化」等等諸多「後真相」環境特質的加入之後,媒體傳播真相、呈現事實的天職又近一步的被限制。

本研究從新聞專業理論的角度切入,探討台灣新聞媒體在「後真相」語境下的媒體實務反思與發展方向。

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深度訪談為主,針對台灣那些擁有資深傳播經驗及教育資歷的新聞工作者進行訪談。

通過對五名具有資深傳播經驗的新聞業者進行深度訪談,探討在「後真相」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所受到的困境與反思,以及未來更新、改進的新思路。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現階段媒體在「後真相」語境下,「假新聞」詞彙的高熱度已經成為了影響新聞專業主義一大外因,新聞放大、新聞反轉等都制約了新聞真相的呈現。

Intheheatofthe2016USpresidentialelection,theInternetwasawashwithfakenews.Trump‘smanipulationoffakenewsissuesallowedittobecomeakeyenablerforhiselectionas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Beforethis,thepublic’sunderstandingof“fakenews”and“post-truth”wasonlyasocialphenomenoofthenewmedia‘sdevelopment.Theoutcomeandimpactitproducedintheelectionstunnedeveryone.Journalismprofessionalismhasbeencontinuouslychangingandbeenupdatedwiththeconstantchangesofthemediaandcommunicationenvironment.However,withtheintegrationofnewmediawithnewsproduction,thepracticeandfunctionofthejournalisticprofessionalismhavebeenregressingcontinuously.Withtheadditionof“truthloss”,“truthreversal”,“audiencefocus”,andother“post-truth”characteristics,themedia’sdutyofspreadingtruthandpresentingfactshasbeenfurtherrestricted.Thisstudyaimstoexplorethereflectionandthedirec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newsmediaTaiwaninthecontextof“post-truth”.Theresearcherin-depthinterviewedfiveseniorjournalistsinTaiwantoexplorethedilemmaandreflectionofjournalisticprofessionalisminthecontextof“post-truth”.HealsoobtainedsuggestionsforhowthenewsenvironmentinTaiwancouldbeimproved.Thefindingsdemonstratethat,inthe“post-truth”context,thehighpopularityof“fakenews”inTaiwanesemediahasbecomeamajorexternalfactoraffectingnewsprofessionalism,andnewsamplificationandreversalrestrictthepresentationoftruthinthenews. 目錄摘要iAbstractii誌謝iii目錄iv表目錄v圖目錄vi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2第三節 研究意義3第二章 文獻探討4第一節 後真相與新聞專業主義的解讀4第二節 後真相與守門人16第三節後真相下新聞專業主義的具體表現20第三章 研究方法24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24第二節 資料收集方法25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28第四章 研究發現33第一節 被後真相制約的新聞專業主義33第二節 動態發展的新聞專業主義新航向46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4第一節 台灣新聞專業實踐之反思54第二節 對新聞專業主義之修正觀點56第三節 研究建議58第四節 研究限制58參考文獻59表目錄表3.2-1 受訪人員表28圖目錄圖2.2-1 守門行為圖16圖2.2-2 新聞守門流程圖17圖2.2-3 ERICSON等人(1987)新聞生產過程模式18圖2.2-4 網路新聞生產過程模式19圖3.3-1 十二個觀點分配圖31圖3.3-2 五個面向的主題分配31圖3.3-3 主題分析法之主題分配32圖4.1-1 「FAKENEWSTRUMP」2016詞彙熱門度34圖4.1-2 詞彙熱度時間變化趨勢圖34圖4.1-3 案例一:新聞素材44圖4.1-4 案例一:新聞內容44圖4.1-5 案例二:新聞素材45圖4.1-6 案例二:新聞內容45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王晴川(2012)。

〈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和反思〉。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王洪鈞(1955)。

《新聞採訪學》。

台北:正中。

王纬等(译)(2005)。

〈新聞專業理念的成與轉〉。

《閱新聞》。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朱斌(2015)。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日常生活化——基於現代性維度〉。

《理論探索》,2015(06):46-52史安斌(2017)。

〈後真相時代政治傳播的理論重建和路徑重構〉。

《國際新聞界》,16(02):11-15。

艾瑞(2017)。

〈中國移動端新聞資訊行業報告〉。

《艾瑞咨詢系列研究報告》。

石永貴(1970)。

〈守門人之理論與實際〉。

《新聞學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出版社。

李良榮(2015)。

〈傳播革命下「新解釋框架」建構〉。

《人民論壇》,2015(7),33-35。

李金銓(2014)。

〈傳播研究的典範與認同:一些個人的初步思考〉。

《傳播研究與實踐》。

李金銓(2014)。

〈在地經驗,全球視野:國際傳播研究的文化性〉。

《思想》,73-102。

李金銓(1995)。

〈從臺灣媒介發展的軌跡管窺大陸媒介發展的前景〉。

《國家政策雙周刊》,118,2。

李幸(2004)。

〈民生新聞≠社會新聞≠新聞娛樂化〉。

《中國電視》,2004(11)。

江作蘇(2017)。

〈第三種現實:「後真相時代」的媒介倫理悖論〉,《當代傳播》,2017(04):52-96。

汪行福(2017)。

〈後真相本質〉。

《探索與爭鳴》,2017,7:19-23。

汪文華(2017)。

〈新媒體語言環境下新聞專業的觀念〉。

《新聞傳播》,2017(04)。

吳飛(2018)。

〈「為行動准則立法」——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脈絡〉。

《新聞大學》。

林東泰(1997)。

〈社會教育指標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林金定(2005)。

〈質姓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3。

金思漢(2016)。

〈網絡主播直播內容分析〉。

《新媒體研究》,11:27-31。

周煒樂,方師師(2017)。

〈艱難轉型中的新聞業——皮尤、路透新聞業報告綜述〉。

《新聞記者》,2017(11),19-23。

周睿鸣,刘于思(2017)。

〈客觀事實已經無效了嗎?——「後真相」語境下事實查驗的發展、效果與未來〉,《新聞記者》,01:4-11。

易艷剛(2017)。

〈「後真相時代」新聞價值的標準之變——以「羅爾事件」為例〉,《青年記者》,2017(04),14-17。

胡翼青(2016)。

〈重新發現傳播學〉。

《國際新聞界》,170-173郭琳(2010)。

〈多屏時代的媒體受眾——從媒介融合背景下受眾角色的轉變談起〉。

《電視研究》,2010(08),39-47。

郭全中(2012)。

〈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轉型:誤區、問題與可能的路徑〉。

《新聞記者》,2012(07),33-41。

徐美苓(2015)。

〈新興環境議題的媒體建構:以台灣替代能源新聞報導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2:19-57。

徐美苓(2015)。

〈影響新聞可信度與新聞素養效能因素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27:99-136。

陳向明(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五南出版社。

韋路,丁方舟(2013)。

〈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浙江大學學報》,2013(07),93-101。

國發會(2017)。

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報告,137-159。

陸曄,潘忠黨(2002)。

〈成名的想象: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新聞研究學》,71:17-59。

黃振家譯(2003)。

《大眾媒體研究─導論》。

台北:學富文化。

(原書Wimmer,R.D.&Dominick,JosephR.(2002).MassMediaResearch:AnIntroduction.CA:Wadsworth.)黄煜丶裘志康譯(1989)。

《權力的媒介》。

北京:華夏出版社(原書J.HerbertAltschull[1984].Agentsofpower:Themediaandpublicpolicy.NewYork,NY:Longman黃玉敏(2017)。

〈「後真相」時代下媒體職責思考〉。

《新聞研究導刊》,05:33-37。

梁瑩(2008)。

〈媒體信任與現代公民文化的成長―影響公民文化成長與培育的媒體信任因素探析〉。

《海學》,2008卷5期:89-97曹波俏(2017)。

〈網絡直播——自媒體發展背後的隱患〉。

《新聞戰線》,6:49-57馮建三譯(1995)。

《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

台北:遠流出版社。

(原書DavidMorley。

(1992),Television,audiences,andculturalstudies.London:Routledge.)張建,李明(2009)。

〈從傳媒娛樂化趨勢看和諧傳播〉。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2),15-19張恆軍(2017)。

〈「一帶一路」倡議與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國際傳播傳媒〉。

《傳媒》,2017(15):85-88。

開薪悅,孫龍飛(2017)。

〈後真相時代里的新聞反轉劇——對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的再思考〉。

《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一期(6)。

陸遙(2018)。

《「後真相」時代新聞專業理念困境研究》。

碩士論文。

取自中國知網(系統編號:G210)喬玉為(2016)。

〈融媒體時代我國傳媒產業法制的調整與完善〉。

《視聽》,10:185-1。

潘忠黨、陳韜文(2004)。

〈從媒體範例評價看中國大陸新聞改革中的範式轉變〉。

《新聞學研究》,78:1-43。

潘忠黨(2003)。

〈新聞傳播教育對新聞人員的影響:大陸、臺灣和香港的比較研究〉。

《傳播研究集刊》,200307(8期):1-49。

潘忠黨、陸曄(2017)。

〈走向公共:新聞專業主義再出發〉。

國際新聞界,39(10):91-124。

鄭作彧(2010)。

〈慢下來,多想一點吧:評介《沒時間患考:媒體速度與24小時新聞循環的威脅》〉。

《新聞學硏究》,104期,247-258鄭作彧(2014)。

〈社會速度硏究∶當代主要理論軸線〉。

《國外社會科學》,2014年3期,108-118劉瑞英,張健康(2010)。

〈論受眾新聞參與狀況的轉變——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

《新聞世界》,2010(02):17-25。

劉丹凌(2017)。

〈新理念、新實踐、新傳播〉。

《數據新聞業》,2017(10):12-15。

劉丹凌(2012)。

〈困境中的重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轉向〉。

《南京社會科學》,2012(02):9-16。

劉建明(2018)。

〈媒介公共性的神秘主義理論——新聞媒介的公共性與意識形態性〉。

《新聞愛好者》,2018(03):17-21。

楊志弘,莫季雍譯(1988)。

《傳播模式》。

台北:正中。

楊志弘(1994)。

〈虛擬社群對新聞網站信任因素之初探研究〉。

《傳播管理學刊》,(03):31-40。

楊成文(2018)。

〈「後真相」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及其新趨勢〉。

《傳媒》,2018(14):56-61。

楊光(2015)。

〈新媒體衝擊下紙媒編輯的轉型〉。

《青年記者》,2015(08):40-47。

彭慧明(2016)。

〈速度對新聞專業主義的衝擊:即時新聞現象的討論〉。

博士論文。

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操瑞青(2014)。

〈傳播效果研究的新思考:基於大數據時代的探索〉。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第三期(11)。

臧國仁,施祖琪(2003)。

〈新聞編採手冊與媒介組織特色:風格與新聞風格〉。

《新聞學研究》,77期(2003/10/01),P143-185。

羅文輝(1995)〈新聞人員的專業性∶意涵界定與量表建構〉。

《傅播硏究集刊》第2期,頁1-47。

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羅文輝(2013)。

〈報紙與電視新聞可信度:1993、1998和2003年度的比較研究〉。

《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65-91。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錢玉芬(1998)。

〈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

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

闕志儒(2011)。

〈新聞客觀性是否顛撲不破?—種來自網際綱路的挑戰〉。

《台大新聞論壇》,第10期,55-83。

駱麗華(2015)。

〈我國報業轉型新業態研究〉。

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取自中國知網。

蘇蘅(2000)。

〈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

《新聞學硏究》,第4期1-32。

英文部分Allport,G.W.&Postman,L.(1947).Thepsychologyofrumor.NewYork:HenryHoltandCompany.Aldridge,M.&Evetts,J.(2003).Rethinkingtheconceptofprofessionalism:Thecaseofjournalism.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54(4):547—64.Braun,V.andClarke,V.(2006).Usingthematicanalysisinpsychology.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3(2).pp.77-101.CraigSilverman,(2016).「ThisAnalysisShowsHowViralFakeElectionNewsStoriesOutperformedRealNewsonFacebook」BuzzFeedNews,https://www.buzzfeed.com/craigsil-verman/viral-fake-election-news-outperformed-real-news-on-facebook?utm_term=.nr5Wrr1Grm#.oaLzxxB7x9.Chan,J.M.(1994).NationalresponsesandaccessibilitytoStarTVinAsia.JournalofCommunication,44,112-131.Chang,S.F.(2010).Field,guanxi,andhiddeentranscripts:AstudyoftheworkpracticesofTaiwaneseTVproducersinChina.PhDThesis,UniversityofQueensland,AustraliaEvetts,J(2013).Thesociologicalanalysisofprofessionalism:Occupationalchangeinthemodernworld.InterntationalSociology,18(2):395-415Freidson,E(1973).Professionsandtheoccupationalprinciple.InE.Freidson(Ed)Professionsandtheirprospects(pp.19-38).BeverlyHills,CA:SageGuerin,B.,&Miyazaki,Y.(2006).Analyzingrumors,gossip,andurbanlegendsthroughtheirconversationalproperties.PsychologicalRecord,56(1),23-33.Knapp,R.H.(1944).Apsychologyofrumor.PublicOpinionQuarterly,8(1),22-37.Peterson,W.A.,&Gist,N.P.(1951).Rumorandpublicopinio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57(2),159-167.Reese,S.D.(2001).Understandingtheglobaljournalist:Ahierarchy-of-influencesapproach.JournalismStudies,2(2):173-187RobynCaplan,LaurenHanson,andJoanDonovan.(2018).DeadReckoningNavigatingContentModerationAfter「FakeNews」Tutty,M.L.&Rothery,M.A.(eds.)(1996).QualitativeResearchforSocialWorkers:Phases,Steps,&Tasks.London:AllynandBacon.Wilensky,H.L(1964).Theprofessionalizationofeveryon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70(2):137-158網路資源宋慧(2018年11月8日)。

〈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的五個謠言〉。

《上觀新聞》。

取自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115067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年4月24日)。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7年11月30日)。

〈被憲哥告了怎麼辦?PTT法務站長出來教學了〉。

《自由時報》。

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69207徐政璿(2018年12月10日)。

〈究竟何謂假新聞? 行政院用3字定義:惡、假、害〉。

《東森新聞雲》。

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1210/1327031.htm胡筱薇(2017年9月26日)。

〈從小編看社群經營!擁400萬粉絲的「東森新聞」怎麼做?〉。

《大數聚》。

取自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351?page=2鄭穎樺(2017年11月30日)。

〈詭異!她在台南租屋遇靈異事件房間聽到「男子嘆息聲」…祂們站在床邊目露凶光〉。

中天《必POTV》。

取自http://bepo.ctitv.com.tw/2017/11/344407/趙哲聖(2018年10月4日)。

〈假新聞不該由政府認定〉。

《中時電子報》。

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004000744-260109?chdtvCNNIC(2017,10月)。

2016年中國互聯網新聞市場研究報告。

取自http://www.cac.gov.cn/files/pdf/cnnic/newsmarket.pdfoopsWu(2017年2月6日)。

〈一個好的記者一定能當一個專業的網紅,但一個話題網紅,不一定能當一個記者〉。

《wazaiii》。

取自https://www.wazaiii.com/articles?id=55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 2. 速度對新聞專業的衝擊:即時新聞現象的討論 3. 「臉書直播」對新聞產製及專業的影響 4. 數位科技對傳統新聞寫實性之衝擊:以造假影像和虛假消息為例 5. 假新聞現況探討及解決方案分析 6. 臺灣大學生資訊分享動機、新聞素養與社群媒體體驗價值之相關性研究 7. 國軍面對新媒體下假新聞之處理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假新聞現況探討及解決方案分析 2. 政治性假新聞之特質與其影響研究 3. 莫比烏斯環上的媒介:後真相時代與矛盾雙重性 4. 網際網路對後真相政治之影響-以網路社群為例 5. 臺灣大學生資訊分享動機、新聞素養與社群媒體體驗價值之相關性研究 6. 假新聞還是假民主?—論假新聞與民主制度 7. Facebook假新聞第三人效果研究 8. 探索假新聞:以滅香及年金改革事件為例 9. 你知道甚麼是真的嗎?教你分辨假新聞 10. 大學生假新聞認知與教育看法研究 11. 拒絕假新聞!LINE轉傳行為之研究 12. 政治新聞的真與假:閱聽人對真實的理解與辨偽 13. 論國家對於假消息之管制模式及其規範分析-國際宣言與比較法的觀點 14. 網路不實資訊立法規範之研究─以新聞查證為中心 15. 國軍面對新媒體下假新聞之處理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