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譯文、翻譯及賞析_蘇洵 - 漢語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朝代:宋代. 作者:蘇洵 · 古文觀止高中文言文議論歷史借古諷今.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名言
古詩文
句子
成語辭典
漢語詞典
漢語字典
英漢字典
全部
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六國論
朝代:宋代
作者:蘇洵
同類型的詩文:
古文觀止高中文言文議論歷史借古諷今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
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
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
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 秦國除了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
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
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爭。
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
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
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
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
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
”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
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
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
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
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
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
(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
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
(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
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
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注釋1.兵:兵器2.善:好。
3.弊在賂秦: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賂,賄賂。
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說。
這是設問。
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5.率:都,皆。
6.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戰(的辦法)而奪取。
9.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10.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
厥,其。
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
祖父,祖輩與父輩.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意思是冒著霜露。
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14.視:對待15.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
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17.厭:同“饜”,滿足。
18.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
奉:奉送。
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繁:多。
19.判:決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顛覆:滅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3.事:侍奉。
“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
24.此言得之:這話對了。
得之,得其理。
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5.終:最后。
26.繼:跟著。
27.遷滅:滅亡。
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28.與嬴:親附秦國。
與,親附。
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29.既:已經。
30.免:幸免。
31.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2.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斯:這34.始:才35.速:招致。
36.再:兩次。
37.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38.洎:及,等到。
39.以:因為39.讒:小人的壞話。
40.邯鄲為郡:秦滅趙之后,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
邯鄲,趙國的都城。
4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
革,改變,除去。
殆,幾乎,將要。
42.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
數,天數。
理,理數。
皆指命運。
45.當: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斷。
47.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48.禮:禮待。
名作動。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
下:向下。
名作動。
咽:吞咽。
50.勢:優勢。
51.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
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
劫,脅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每天,名作狀。
月,每月,名作狀。
以,而。
5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54.勢弱于秦。
于:比。
55.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可以:可以憑借。
56.茍以天下之大茍,如果。
以,憑著。
57.下:指在六國之后58.從:跟隨。
59.故事:舊事,先例。
參考資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全日制高級中學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吳功正.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918-924.
3、
韓俐華.唐宋八大家散文廣選新注集評蘇洵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75-83.
賞析1.借古諷今,針砭時弊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
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
最后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
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系,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
同時,秦滅六國,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走向統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本文屬于史論,但并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
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于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文末巧妙地聯系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本文為論說文,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一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后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
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
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系,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
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
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
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在語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論說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之外,還有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
在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
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再加上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修辭方式的運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歐陽修語),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于變化,承轉靈活,縱橫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勁,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參考資料:
1、
吳功正.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918-924.
FB臉書Line賴
古詩推薦
留侯論
三槐堂銘
上樞密韓太尉書
方山子傳
賈誼論
司馬季主論卜
黃州快哉亭記
賣柑者言
寄歐陽舍人書
深慮論
蘇洵詩選
1
張益州畫像記
2
心術
3
辨奸論
4
管仲論
5
送石昌言使北引
6
九日和韓魏公
全部朝代|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
延伸文章資訊
- 110 六國論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
- 2苟且偷安只是慢性毒藥----蘇洵:六國論(翻譯) - 樵客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是羣雄割據的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就是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 ...
- 3篇名: 三蘇<六國論>之比較作者
在高中課文中讀到蘇洵的<六國論>,對於六國破滅的原因評論犀利、準確。唐. 宋古文八大家有名的三蘇剛好對於此事也都做出了評論,想藉此討論三篇文章,.
- 4六國論_百度百科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 ...
- 5六國論(蘇洵)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六國論(蘇洵)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