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國的群體傳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 Projects at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古中國的群體傳記學──利用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進行的研究」 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2007年12月13日-16日組織者:何安娜(Anne Gerritsen) Skiptomaincontent MainMenuUtilityMenuSearch ChinaBiographicalDatabaseProject(CBDB)|HARVARD.EDU 首頁關於我們歷史編輯委員會資助機構合作機構與計畫各歷史時期的工作小組技術小組眾包項目開源社區(GitHub)資料來源與涵蓋範圍CBDB的收錄原則資料來源涵蓋範圍資料庫架構方法論群體傳記學地理資訊系統社會網路關係研討會“中古中國的群體傳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中國歷史人物傳記數據庫第一屆國際學術工作坊(2008)“中國史研究與計算機技術”國際學術工作坊暨2010年度宋史研習班2013唐代研究工作坊世界各地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研討會2016年cbdb的介紹與資料庫的使用專題演講下載下載CBDB單機版下載教學與輔助文件下載投影片與論文使用CBDB數據的出版物工作論文投影片報告下載相關軟體CBDBRegexMachine資料集CBDBAPICBDB關聯數據錯誤回報博客201609/201610/201611/201612/2016201701/201704/201706/201707/201709/201710/201711/201712/2017201802/201804/201810/201811/201812/2018201901/201902/201903/201904/201905/201907/201908/201910/201911/201912/2019202001/202002/202011/2020202101-06/202107-12/2021English HOME/研討會/ 「中古中國的群體傳記學──利用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進行的研究」 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University),2007年12月13日-16日組織者:何安娜(AnneGerritsen) 1996年,當卓越的中古中國社會史學家郝若貝教授(RobertHartwell)辭世之際,在他留給哈佛-燕京學社的財產中包括了一個傳記資料數據庫。

該數據庫經過郝若貝教授二十多年的開發,涵蓋了超過25000人的傳記資料,其中尤以宋代官員為主。

在此後的十數年間,為了在內容和技術兩個方面實現對這個群體傳記數據庫的更新,很多人付出了努力:傅君勱教授(MichaelFuller)將其中的數據轉換為一個更具可用性的格式,而包弼德教授(PeterBol)則與臺灣地區的中央研究院暨北京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以便繼續查覈現有數據並增加新的人物。

2007年12月14日至15日在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University)舉辦的研討會希望在2008年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的在線查詢系統向公眾開放前,由一些年輕學者利用微軟Access格式的單機版數據庫開展小型的研究課題,並藉此對群體傳記學研究的利弊加以探討。

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和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對本次學術活動的慷慨資助,使我們得以將來自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中國海峽兩岸的學者聚在一起。

儘管與會學者在群體傳記學研究和數據庫分析方面的專長互有參差,但他們一致認為本數據庫將會對開闢新的中國古代史研究方向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毋庸置疑,很多論文都指出了數據庫中現有數據的空白;在郝若貝教授最初的構想下,這個數據庫僅僅是社會史研究──尤其是有關宋代財政官員群體研究──的輔助工具,因此要想將它轉變成一個完全準確的、為諸如唐史或宋代婦女及其婚姻模式等學術研究服務的工具顯然不是立刻可以辦到的。

不過,所有論文,尤其是那些將數據庫檢索結果與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聯結起來的論文,清楚地展示了本數據庫的前景。

在此姑且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我們可以從數據庫中抽取司馬光、王安石兩人社會關係網絡中所有人物的出身地和宦歷數據,然後將這些信息投射到歷史地圖上。

要將現有數據庫發展成能夠涵蓋中古中國史的方方面面、既全面又準確的研究工具,尚須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但是即便在目前的狀況下,本數據庫所能為社會史研究提供的便利也是其他領域和地區的學者們夢寐以求卻難以得到的。

我們現在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決定,確定資源的分配和必要的技術,甚至可能包括某種形式的數據自動提取程式。

方秀潔教授(GraceFong)就明清婦女著作(MingQingWomen’sWritings)數據庫、AlexBurghardt教授就盎格魯-薩克遜時代英格蘭的群體數據資料庫(ProsopographyofAnglo-SaxonEngland)、DagmarSchaefer博士就目前柏林MaxPlanck研究所正在研發的地圖繪製技術分別做了介紹。

這些介紹所提供的卓有價值的比較視角和本次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及其後的討論都表明在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中投入更多的財力和人力恐怕是極有價值的。

以下是本次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王昌偉(ChangWoeiOng,“TheZheMilitaryfamilyintheNorthernSong”)、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的AnthonyDeBlasi(“MilitaryCommissionersandGrandCounselors:TestingTangEraDataCaptureintheChineseBiographicalDatabase”)、牛津大學的魏希德(HildedeWeerdt,“MappingCommunicationfromMingzhou:NetworksofCorrespondence”)、哈佛大學的陳松(“NativeIncumbencyandEliteNetworksinSongDynastySichuan”)、Newcastle大學的史怀梅(NaomiStanden,“NetworksandInstitutionsoftheFiveDynasties”)、牛津大學的MarkStrange(“FactionalismandtheFormationofEleventh-centuryMilitaryPolicy”)、中央研究院的陳雯怡(“SocialWritingsfromtheSongandYuan:theRecipientsofPrefacesbyWritersfromJizhouandMingzhou)、北京大學的方誠峰(“TheMigrationofZhouBida’sFamilyduringthe1120sand1150s”)、Warwick大學的何安娜(AnneGerritsen,“TheUseoftheCBDBfortheStudyofWomenandGender:SomeofthePitfalls”)、紐約州立大學Binghamton分校的ChangWookLee(“TheUseoftheHartwellDatabaseinStudyingTang-SongHanlinAcademicians,783–1082”)和Berea學院的RobertFoster(“ComparingSourcesforLuJiuyuan’sSocialNetwork”)。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傅君勱教授(MichaelFuller)、麥吉爾大學的方秀潔教授(GraceFong)、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AlexBurghart教授、Roehampton大學的AndrewWareham教授、哈佛大學的包弼德教授(PeterBol)、劍橋大學的周紹明教授(JosephMcDermott)及柏林MaxPlanck研究所的DagmarSchaefer博士提供了非常有幫助的點評和比較視角。

關於本次研討會的詳細信息,敬請聯絡何安娜(AnneGerritsen, [email protected]).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網站上提供有關本數據庫的更多細節及其進一步的發展,同時提供稍早的FoxPro和Access格式單機版數據庫方便公眾下載。

當線上查詢系統發布後,本網站還會提供相關的鏈接。

    Copyright©2021ThePresidentandFellowsofHarvardCollege|Accessibility|DigitalAccessibility|ReportCopyrightInfringemen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