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基督教再傳入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代西方的船堅砲利,打開了閉關自守的東方門戶,打通了通商的管道,也為基督教打開 ... 1858年,清廷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其中除規定台灣開港外,亦准許傳教士自由進入 ... │導讀動畫│下一節│ ●彈出的圖片在您切換視窗後會自動關閉●   近代西方的船堅砲利,打開了閉關自守的東方門戶,打通了通商的管道,也為基督教打開一條傳播福音的道路。

表面上看,「基督的聖經」與「帝國的槍砲」齊飛,「基督的聖經」與「列強的商品」一色,但如果我們因此認定基督教傳入東方,完全是在替西方帝國主義鋪路,那就不免陷入絕對主義的單元價值中,而無法真切了解西教傳入東方社會所產生的作用與影響了。

  台灣最早接受基督教的傳入,是在17世紀20世代中期開始,當時佔領南台灣的荷蘭人在台南一帶傳播基督教,佔領北台灣的西班牙人傳播舊教(天主教),他們都有相當成果的傳教成績。

不過,隨著西班牙及荷蘭退出台灣,西教的傳播也中斷了。

  東寧王國及清帝國統領台灣的大部分時間,西教一直沒有機會再進入台灣,只有在1714年,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J. B.Regis、Jos.DeMailla,和R.Hinderer三人曾奉康熙皇帝之命來台灣,測繪地圖,他們從雞籠(基隆)到南台灣,跋涉台灣西部達兩年之久,在台期間,曾經走訪荷蘭時代遺留下來的基督徒;1830年,也曾經有荷蘭宣道會的德籍宣道師Karl FriedrichAugustGuetzlaffh取道澎湖來到台灣,分發基督教福音傳單及聖經,但為時很短。

  1858年,清廷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其中除規定台灣開港外,亦准許傳教士自由進入傳教、建造禮拜堂。

羅馬教廷獲知訊息後,隨即命令西班牙屬地菲律賓的道明會(Domingo, O.P.)派人到台灣傳教,而道明會正是二百多年前西班牙曾在北台灣傳教的天主教支派。

次年,道明會指派郭德剛神父(FernandoSainz)來台傳教,由打狗(高雄)上岸。

1860年,於高雄前金地區建立台灣近代第一座天主教堂。

次年,郭德剛來到現今屏東縣萬巒鄉的赤山萬金地區向當地的馬卡道平埔族人傳教,並建立了著名的萬金聖母聖殿,這也是目前台灣所留存最早的天主教堂。

緊接著,天主教的傳播逐漸往北,在今天台南的永康、新化;嘉義的大林;雲林的土庫、斗南、斗六、西螺;彰化的埔心皆設有教堂傳教。

【萬金聖母天主堂】   【郭德剛】   【前金天主堂】   【早期萬金天主堂】   【萬金天主堂今景】         1862年,郭德剛曾指派兩個神父赴基隆傳教,希望能重續兩百年前的舊業,但無功而返。

1883年,天主教再度到北部,分別在今天台北的蘆洲、大稻埕、淡水、三芝、基隆等地設堂傳教,然天主教在台灣的勢力始終不盛。

  清末進入台灣的西教,真正重要且具有深厚影響的是屬於新教喀爾文教派的長老教會(ThePresbyterian Church),其中英國的蘇格蘭長老教會最早來到台灣傳教。

1865年5月28日,醫學博士馬雅各(Dr.JamesL.Maxwell,1835-1921)正式受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所派,在打狗登陸。

與他同來的,還有杜嘉德(Rev. CarstairsDouglas)和威利(Rev.AlexanderWylie)兩位牧師,以及吳文水、陳子路、黃嘉智三位華人信徒助手。

他們一行人來到府城(台南)西門外的看西街(今台南市仁愛街)租屋,並於1865年6月16日開始設教行醫,馬雅各當時所設立的拜堂,即是現在位於台南市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的前身。

  【早期教會作禮拜的情形】   【早期太平境教會】   【現代太平境教會】     但當時官府與民間都普遍有排外心理,馬雅各不久即遭反西教人士的詆毀與抵制,說他挖出死人眼球和心肝配藥施醫。

結果民眾包圍馬雅各等人的住處,向他丟石頭,官府亦下令他們離開府城。

馬雅各一行人只好撤退到打狗的旗后(今旗津),在該地繼續傳教。

  1865年11月,馬雅各得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A.Pickering)的帶領,進入今天高雄縣內門鄉的木柵、拔馬,以及台南縣的口焦吧口年(今玉井),左鎮、崗子林等平埔族聚落向原住民傳教,並設立教會。

1867年並在埤頭(今高雄縣鳳山市)設教,但翌年發生英商必麒麟的樟腦事件-即必麒麟在非條約港梧棲買了6000元的樟腦,被政府沒收─連帶使埤頭的教堂被拆毀,傳教者高長被官方監禁七週才獲釋。

「樟腦事件」最後經由英國以武力解決,雙方達成協議,協議中包括訂有「告示民眾嚴禁誹謗基督教」及「承認傳教師在台灣各地有傳教居住之權」。

  樟腦事件之後,馬雅各回到台灣府城(台南),並將宣教中心從打狗移往府城台南。

返回台南的馬雅各,已能說一口流利的福佬話,信眾也日益增多,奠定了長老教會在南台灣的基礎。

  【馬雅各】         在馬雅各之後,又有甘為霖(Rev.Dr. WilliamCampbell)、巴克禮(Rev.Dr.ThomasBarclay)、余饒理(George Ede)等傳教士來到南台灣傳教,其中甘為霖前後在台傳教47年,是澎湖及嘉義教區的開拓者。

而這些傳教士在台灣除傳教外,對台灣醫療及文化發展亦有頗大的貢獻,這一部分將在下兩節中提及。

  【甘為霖】   【巴克禮】   【余饒理】     至於北台灣的傳教,則是以加拿大長老教會系統為主,來台傳教士係以馬偕(偕叡理,George Mackay)為馬首是瞻。

馬偕是蘇格蘭裔的加拿大人,一心想到東方傳教,曾想到印度傳教,遂學印度婆羅門教,後卻被派往台灣,於1872年經打狗來到淡水,租屋作為教堂,以此為根據地傳教。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馬偕】   【馬偕租屋的教堂】   【馬偕自建的淡水教堂】   【馬偕故居】         馬偕來到台灣後,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福佬話,其學習的方式,據說是有一天馬偕在山上看見一群小孩在放牛,於是便以掛錶吸引他們,每天用五、六個小時與他們一起玩、聊天,並把新字句都計下。

五個月後,馬偕便能用福佬話完成第一次證道,之後更出版了一本《西台詞典》。

  和南部的馬雅各一樣,馬偕經常遭受到此地排外民眾的羞辱,尤其在艋舺情況最烈。

有一天,馬偕在傳道時,有一名民眾被慫恿拿大刀衝上講台砍殺馬偕,但馬偕以鎮定和威嚴的眼神,懾服了暴徒。

此人後來也成為虔誠的信徒。

馬偕經歷了艋舺教會被拆毀、馬偕夫人的座轎被投擲火把等各種阻擾與羞辱,但他從不退避,反而因信仰而越堅定。

由於他全心的奉獻,艋舺居民對他的態度有明顯的改變。

1893年,馬偕第二次回加拿大之前,居民特別邀請馬偕座上華轎遊街,以隆重的樂隊、旗隊,熱鬧的鞭砲聲歡送他。

  【馬偕與信徒】   【馬偕行腳】   【馬偕行腳】   【馬偕行腳】   【馬偕行腳】       馬偕娶五股坑人(今台北縣五股)張聰明為妻,他的兩個女兒也嫁給台灣教徒。

馬偕的行腳還去到蘭陽平原,現今宜蘭的噶瑪蘭族中有人姓偕,即是為了感念馬偕而改姓。

1901年,馬偕罹患喉癌病逝,總計在台共創設六十間教堂,家人遵其遺言將他安葬在淡江中學的私人墓園,馬偕的一生,誠如他自己的敘述:   「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你,    我的生趣在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你,…」 【馬偕墓】   【馬偕至宜蘭】   【馬偕與噶瑪蘭信徒】   【馬偕全家福】   【馬偕全家福】   【馬偕墓】   【馬偕出殯】   │導讀動畫│下一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