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認識強迫症嗎?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大多數人對這項疾患的認知普遍為「有些奇怪」、「懶得理他」、或「緊張兮兮的」。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指的是腦中常會出現不斷重複、大量占據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活得科學 精神心理 你真的認識強迫症嗎? 莊博安 ・2015/12/08 ・2778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SR值515 ・六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OCD(2) 強迫症(9)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文/莊博安(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強迫症?就我男朋友啊,他都喜歡把東西收得整整齊齊。

」 「我有個朋友只要坐上捷運,他就要到各車廂走一走看一看,超怪癖的。

」 「我妹就超奇怪又超好笑的啊,每次出門都要帶著她的晴天娃娃,走到哪都要捏它頭兩下。

」 我詢問周遭親戚朋友,他們對於強迫症的了解有多少?而大多數人對這項疾患的認知普遍為「有些奇怪」、「懶得理他」、或「緊張兮兮的」。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指的是腦中常會出現不斷重複、大量占據心思的侵入性想法、與隨之補償性的強迫行為。

通常這兩者會循環出現,並佔據你一天當中所有的時間。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科學紀錄片節目BBCHorizon日前播放的一個單元:「強迫症:我心中的一頭怪物」(1)。

他們使用容易理解的語言、統整性地介紹強迫症概況,與患者的真實生活樣貌。

Source:cdsoso 「過於挑剔的、怪異的、逗趣的」這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UtaFrith教授,用來描述社會大眾對強迫症的詞語。

但她接著說: 「事實比這更加嚴重、與嚴肅的多。

」 一個小時的紀錄片中,他們訪問了數名患有強迫症的人,讓他們用幾個字描述自己的狀況,結果想當然是與社會大眾的認知差距甚大:「恐懼」、「焦慮與心碎」、「極度的無助」、與「死亡」。

Sophie腦中不斷出現自己殺了人的感覺,那讓他感到罪惡與恐懼。

所以不管她走到哪邊,都要不斷尋找是否有屍體,才能確定自己沒有殺人。

Nanda擔心任何東西掉到他身上或衣服上,她覺得那會讓自己看起來很奇怪、或聞起來很糟。

他也極度擔心有食物卡在牙齒間、擔心眉毛是否整齊劃一,光是檢查這些事情會花上半天時間。

十四年間,她被逼得放棄夢想、無法工作、甚至連照顧自己孩子的能力都沒有。

Richard很害怕細菌汙染,在整個家中鋪滿床單,若是有蒼蠅飛進來意外停在上面,床單必須馬上換新、且若他有碰到床單也要全身衣服換掉。

他做一個三明治需要洗手無數次。

他害怕骯髒、垃圾桶,如果有一點點被汙染的可能,他就索性不吃了。

這期間的情緒充滿焦慮、擔心──而這是每天的生活。

你可以想像為什麼強迫症發作時,他會變成非常惡劣、粗暴、與崩潰的樣子。

他哽咽地說:「這是我的生活。

這是地獄。

如果我更堅強一些,我早就會殺了我自己。

」 Source:radiotimes 強迫症在所有人口當中大約佔1-2%(2)。

症狀千奇百樣,與任何事情想法都可能產生強迫的意念與行為,且不只是像Richard極為外顯的例子,遮掩隱微到看不出來的類型也都有(3)。

但他們都共通的特點都是──過著極為焦慮困擾、極為負擔沉重的日常生活。

想像如果你像影片中的Sophie戴著耳機,裡面的聲音無時無刻告訴你「你最害怕的事情即將發生」,每一分每一秒都侵入腦中逼你思考著:「如果不邊眨眼邊數數會發生可怕的災難。

」、「看到門把會發生槍擊案,我要盡量避免看到它。

」、「為什麼那裏有一張木頭椅子,我應該要碰它嗎?我碰它幹嘛?不我應該要碰它,而且要碰剛好三次,如果不碰剛好三次的話全家會死光……」 強迫症也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隨著科學進展,現代精神醫學、認知神經科學也對強迫症有越來越多認識與治療出現。

影片後半部介紹兩種關於強迫症的治療方式。

一個是心理治療普遍使用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簡稱CBT)。

其結合認知治療的方式,駁斥一個人所產生不合邏輯的想法,幫助使用理性思考化解那些自己都覺得荒謬但仍被迫受影響的念頭。

再加上行為治療的種種技術,像是暴露/不反應法,練習看著不去對強迫意念物體做出強迫行為,以驗證並不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並等待焦慮的浪潮逐漸退去(4)。

透過搭配數十次練習的心理治療後,一部分人能對強迫症得到妥善的控制。

影片中另一種比較極端的方法稱為深腦刺激術(Deepbrainstimulation,DBS)。

目前主要用來治療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但這個技術國內外也逐漸嘗試用在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上(5)。

這個手術聽起來一點都不可怕,首先,需要將頭蓋骨鑽一個洞,然後植入一根細長的電極導線至腦中特定區塊,這根導線再經由皮下一路連到胸前,再把胸前肉切開塞一塊脈衝產生器(pulsegenerator)進去,兩者相連後基本上就完成了。

等待數天後,再去找醫生調整刺激腦中特定區域的電量,待調到適合的水平,即可讓強迫症狀得到改善。

雖然可能要花數個月才找的到精確的電量水平,還可能有許多副作用產生(6)。

但不管是心理治療或腦部手術,你可以看到有人願意花費大量時間金錢、或切開腦袋瓜,就為了減緩腦中侵入性的念頭和停不下來的行為,也多少知道嚴重的強迫症是多麼干擾患者的生活了。

Source:pixabay 「心理學除了研究腦、研究心,更多目的,其實在研究我們究竟是誰。

」UtaFrith教授說。

以我自己十幾年強迫症患者的身分,我經常思考,這些包含了害怕細菌,擔憂疾病、焦慮於發生意外與慘案的想法,總結起來,似乎都逃不出「死亡」的議題。

而這個死亡不一定就是實質的身體死亡,也可能是意識形態的死亡,比如像Nanda擔心自己口臭再也沒有人理他、或從此不再被重要的人尊敬重視、或有人擔心根本從這個世界上被遺忘。

心靈層面上,那也跟「死亡」或「不存在」的意義相去不遠了。

心理治療大師Yalom曾在經典著作《凝視太陽》(7)中寫道:「死亡的確會搔得人發癢。

它不時在我們內在蠢動,在心門上搔刮,微微發出嘎吱聲,就在意識的表層底下,不仔細聽幾乎聽不出來。

它會藏匿和偽裝,透過形形色色的症狀洩露形跡,它是我們諸多憂慮、壓力和衝突的根源。

」 會不會、有沒有可能,是我們過於害怕面對這頭巨大的野獸,而改由面對心中自己創造的另一頭小一點的、好對付一點的怪物,才得以不會瞬間被那個曾經留下傷痛、變得極度害怕的「死亡」給打倒在地呢?此部分只是我的假設,仍在尋找更多資料佐證,歡迎更多討論與分享。

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作者粉絲頁標註自由–寫給自己的心理筆記。

參考資料: BBCHorizon–OCD:AMonsterinmyMind(2015) Kessler,R.C.,Berglund,P.,Demler,O.,Jin,R.,Merikangas,K.R.,&Walters,E.E.(2005).Lifetimeprevalenceandage-of-onsetdistributionsofDSM-IVdisordersintheNationalComorbiditySurveyReplication.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 62(6),593-602. DuFrene,T.,&Hyman,B.M.(2008). CopingwithOCD:PracticalStrategiesforLivingWellwith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NewHarbingerPublications. Beck,J.S.(2011).Cognitivebehaviortherapy:Basicsandbeyond.GuilfordPress.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2012年10月59期《巴金森病與深腦刺激治療》 美敦力官方網站:效益和風險—DBS療法 Yalom,I.(2008).Staringatthesun.Britain:PiatkusBooks.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台北:心靈工坊。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莊博安 15篇文章 ・ 3位粉絲 +追蹤 諮商心理師。

純粹透過寫作,想了解複雜的自己、生活、和世界。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專頁:標註自由-寫給自己的心理筆記https://goo.gl/JGMlL6。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1 2天前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3天前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4 3天前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1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2022/08/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動彈不得的心:強迫行為是一種病嗎? 熱戀好比強迫症—《搞笑諾貝爾獎》 心靈癱瘓──無法停止的強迫思考 【紀錄】M.I.C.XXXIII:控制 強迫症一族─《停不下來的人》 0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1 月娘你從哪裡來?月亮形成的新線索!關鍵就在隕石中? linjunJR ・2022/09/07 ・2467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TomDooley(1) 中秋節(3) 同位素(24) 大碰撞學說(1) 惰性氣體(2) 月球(41) 質譜儀(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作為我們宇宙中的鄰居,以及夜空中最明亮的一盞燈,月亮自古以來便讓人類心生著迷。

古人望向滿月的同時,想起了遠方的至親;天文學家望向滿月時,心中卻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月亮為什麼在那裡?」 月亮是從地球這邊「飛出去」的嗎?圖/GIPHY 月球作為繞地球運轉的衛星,並不是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一同形成。

目前最受歡迎的月球起源說是所謂的「大碰撞」(TheGiantImpact)。

今年八月,在中秋節即將到臨之際,科學家在月球隕石中找到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原生惰性氣體,為大碰撞事件的始末提供了全新的線索。

大碰撞起源:月球是從地球分出去的? 大碰撞學說認為月球是地球遭到撞擊的產物。

一顆與火星差不多大的天體和古代地球斜向碰撞,把地球撞得團團轉的同時,撞擊產生的巨大能量也將大量地殼與地函物質融化、蒸發、向外噴出。

這些殘骸碎屑繞著地球高速旋轉,形成一個甜甜圈狀的雲狀區域。

月亮便是由這團高溫物質互相吸引聚集而成。

大碰撞學說中,月亮形成的過程。

圖/wikipedia 聽起來或許十分異想天開,但這個猜想可是經歷了許多實證考驗。

首先,一個最簡單的觀察是:現今月球公轉的和地球自轉方向一致。

這是擦撞過程中「甩」出去的殘骸形成月球會有的現象。

據我們所知,月球的公轉方向和轉速自形成後,便沒有太大改變。

大碰撞學說通過了第一關! 在化學成分方面,同位素比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同位素比例是指某種元素的同位素(例如氧元素可以分為氧16、氧17、氧18)在物質中各占多少比例。

這些同位素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後便不會變動,因此成為科學家追本溯源的重要工具。

也因此在天體地質研究中,地層中的同位素比例是每顆星體獨一無二的指紋,太陽系中每顆星體都有相當不同的氧同位素比例。

不過,科學家在二十世紀初期,檢驗了阿波羅十三號帶回的月球岩石樣本。

其中,氧同位素比例竟然和地球一模一樣,強力暗示了月球物質和地球有著神聖不可分割的淵源。

除此之外,許多地質證據顯示月球在形成初期,表面是高溫的熔融態,符合大碰撞的說法。

類似的撞擊事件也曾經在其他星系被觀測到。

種種證據使大碰撞學說成為最受歡迎的月亮起源說。

圖/wikipedia 六個月球隕石,可能解開月球原生惰性氣體之謎 如今,月球物質是來自古代地球這件事已被廣為接受,但詳細的形成過程究竟是如何,仍持續隨著觀測證據的增加而不斷地修正討論。

目前的一個疑點是揮發性物質的存在。

大碰撞時的高溫理應讓大部分的揮發性物質(例如水和二氧化碳)揮發殆盡,但在月球深處的原始岩層中找到的水樣本,和地球地函中的水有同樣的氫同位素指紋,表示這些水或許是「原生」的,在撞擊形成時便一直留存至今,而不是來自外部的隕石。

要研究揮發性物質的源頭,氦或氖這類的惰性氣體的同位素指紋,便是重要的追蹤工具,可惜我們一直未能在月球礦物中找到惰性氣體。

由於月球大氣層十分稀薄,外來的小行星以及富含氫氦原子的太陽風持續轟炸月球表面。

想對原生惰性氣體進行研究,還得先排除這些外來汙染的可能。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PatriziaWill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以南極拾獲的六個月球隕石作為研究對象。

這六顆隕石皆為玄武岩材質;也就是說,它們是由月球內部的岩漿快速凝結而成。

形成後,它們受到更上層的岩層保護,免於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的高能輻射。

這六塊岩石很可能是在某次大型隕石撞擊中,才從月球的岩漿流中被撞擊而出,並在漫長的旅途後抵達地球。

光學顯微鏡下,含有原生惰性氣體的月球玄武岩隕石LAP02436。

圖/ETH 要取得隕石的同位素指紋資訊,需要用到質譜儀。

這份研究使用的質譜儀靈敏度極高。

實驗室人員曾經為了防止外界振動干擾,將它懸掛在天花板上,並為它取名為「TomDooley」。

TomDooley是美國內戰時期民謠中因謀殺被判處絞刑的人物。

儘管取名的來由十分詭譎,但是這座TomDooley質譜儀威力十足。

它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測量如此微量惰性氣體的儀器,也曾負責分析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高齡七十億年的默奇森隕石(Murchisonmeteorite)。

目前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高齡七十億年的默奇森隕石(Murchisonmeteorite)。

研究團隊將隕石中的黑色玻璃微粒用TomDooley進行分析,嘗試找出當中各種同位素的比例。

它們在玻璃微粒中發現了存量遠高於預期的氦和氖。

從岩石的形成歷史以及同位素特徵中,他們排除了太陽風或小行星汙染的可能,而氖同位素的比例則和地球地函的深處不謀而合。

這些證據表示這些惰性氣體是直接來自地球的地函。

這是首次在月球內部礦物中發現地球原生的惰性氣體,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Advances期刊中。

這次的發現為大碰撞學說再添一筆證據。

往後的研究將繼續挑戰較難測量的氪和氙元素,以及其他容易揮發的鹵素元素等等,藉此追蹤揮發性物質在月球形成的歷史中,究竟是如何存活下來。

美麗的月亮,神奇的月亮,還有許多問題待我們繼續發掘。

圖/GIPHY 參考資料 Will,P.,Busemann,H.,Riebe,M.,&Maden,C.(2022).IndigenousnoblegasesintheMoon’sinterior. Scienceadvances, 8(32),eabl4920.OnemorecluetotheMoon’sorigin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linjunJR 30篇文章 ・ 464位粉絲 +追蹤 清大理工男。

不喜歡算數學。

喜歡電影、龐克、和翻譯小說。

不知道該把科普當興趣還是專長,但總之先做再說。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1 2天前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3天前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4 3天前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1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2022/08/19 RELATED 相關文章 精準預測氣象的「掩星技術」,讓你知道颱風放不放假! 這杯重水喝起來甜甜的,我可以再來一杯嗎? 歐洲最早的智人時尚Runway在哪裡?在4.6萬年前的保加利亞啦 一天散失兩個浴缸的水!氣候變遷下大象的缺水危機 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有沒有太浮誇?《水調歌頭》背後的天文運算 0 1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0 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必訪3間中研院博物館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6/17 ・7223字 ・閱讀時間約1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中研院博物館(1) 歷史文物陳列館(1) 民族學研究所(1) 甲骨文(6) 胡適(3) 胡適紀念館(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打開地圖,開始尋寶! 你對中央研究院的印象是什麼?這裡可不是戒備森嚴的地方喔!實際走入中研院會發現,多間研究所設有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正以實體或線上展覽,展出無數珍貴文物,當中富含研究人員歷年的研究成果,背後隱藏許多展示設計巧思、精彩動人的故事!研之有物邀你穿越古今,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吧! 圖/研之有物 打開中研院地圖,在人文大道與適之路一帶,有三間必訪的歷史類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胡適紀念館。

三館在一週內會有三天對外開放,如想一次逛個夠,建議在週三或週六共同開館時間造訪。

近期有什麼精彩的展覽等著我們呢?據說珍貴國寶即將現身,事不宜遲,一起出發尋寶吧! 博物館裡有動物園?歷史文物陳列館帶你探索甲骨文的秘密 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出河南殷墟出土文物,多數具有動物形體,有些甚至融合多種動物形象,顯示商人在生活與信仰上與動物的關係密切。

圖/研之有物 博物館裡住著3千年前誕生的動物?這樣的新奇事就發生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中! 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考古館陳列室,典藏為數眾多的臺灣與中國大陸考古發掘、歷史文書檔案、民族學標本等重要文物,當中有22組件被指定為國寶。

其中絕不能錯過的,非「甲骨文」莫屬! 史語所於1928至1937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15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其中1936年在小屯村北的張家七畝地中,發掘關鍵的YH127坑,出土17,096片記載殷商王室檔案的甲骨。

目前史語所共典藏2萬5千多片甲骨,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YH127甲骨坑的工作情形,考古學家正在為甲骨裝箱。

圖/王湘(典藏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執行占卜儀式後,留下的文字紀錄,多刻在龜甲或牛、鹿等獸骨上。

首先,用於占卜的牲口需經過祭祀、除肉、鋸削、刮磨等程序,並在甲骨背面鑽鑿數個凹穴。

接著,由商王或貞人(占卜師)提出占卜問題,再由貞人以燒紅的木條末端燋灼甲骨背面鑽鑿的凹穴。

受熱後的甲骨會在正面出現類似「卜」字的裂紋,也就是商王判斷未來吉凶的「卜兆」。

占卜儀式完成後,卜官會在卜兆旁或甲骨背面,刻上占卜時間、問卜人物、所問問題,有時也會刻上應驗的結果,而這些「卜辭」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

帶卜辭龜腹甲《丙》0086、0087,左為正面、右為反面,標紅處為以動物形體構形的字。

上有詢問祖先應該用多少犬、羊、人獻祭的紀錄,是商代人祭之證。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許多甲骨文還留有動物的形象,而且與人類生活越密切的動物,其文字的形態變化越多。

以「豬」為例,公豬、母豬、閹割的豬、小豬、野豬皆有專屬的用字。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我們也能從甲骨文中看到一些今日已在中國絕跡的動物,例如在3千年前河南與山東一帶曾經有「象」的存在。

殷墟曾出土玉象、象牙器、象骨器等陪葬品,還有兩座以象獻祭所遺留的象坑。

考古學家推測,象群從北方絕跡可能源於西周時代的環境劣化,導致象群逐漸從華北往南遷徙。

玉象。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中也有「象」的身影,除了出現在卜辭中,也曾出現在「習刻」(或稱「戲刻」)中。

習刻是為了練字而留下的習作,通常字體生疏歪斜,但也可見刻畫細膩的作品。

考古學家就在一塊獸骨上發現一處懷孕母象習刻,翹著長鼻子的母象肚裡還有一隻小象,下方跟著一匹鬃毛直豎的馬、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形象生動有趣! 此版習刻由上而下可見:懷孕母象、馬、老虎圖畫。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走進歷史文物陳列館彷彿走進沉睡3千年的墓室,館方盡量保持文物出土時的原貌與擺設方式,殘破的青銅器、只剩利刃的大量兵器,均是為了讓文物回歸歷史脈絡,彰顯其歷史價值。

此外,展櫃的設計也藏有巧思,商王墓室出土的文物會以墓室特有的「亞」字形格局擺設。

其中一件「鹿方鼎」展櫃還設有階梯,可讓你從高處觀察器底的鹿形銘文,感受考古學家在墓坑內俯視國寶的驚奇! 鹿方鼎(右前)、牛方鼎(左後)同出於西北岡1004號大墓,鹿方鼎上頭可見鹿首、猛禽類鳥紋、夔龍紋。

一旁設有階梯,可登高俯視器底的鹿形銘文,也是史語所的所徽。

圖/研之有物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六、日,9:30至16:30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當期展覽推薦: 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嶺南畫派歐豪年來臺半世紀個展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進擊的大帥─西周大將伯懋父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官方臉書、開放博物館線上展 開箱新展區!民族所博物館帶你反思當代原民議題 民族所博物館2021年起開始逐步更新「臺灣原住民文化展」展區,結合當代議題、展現新研究成果。

展覽入口可見2012年指定為國寶的佳平舊社Zingrur頭目家屋祖靈柱(左前方)。

圖/研之有物 走進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大廳,目光瞬間被牆上一張老照片吸引。

這是1955年民族所創所所長凌純聲率研究同仁前往屏東來義鄉進行排灣族研究時,與排灣族頭目家留下的珍貴合影。

這趟研究之旅不僅蒐集許多民族誌資料,入藏大批文物,也成為民族所博物館的典藏之始。

民族所大廳可見創所所長凌純聲(右3)率研究同仁(左起)李亦園、李卉、任先民,與排灣族頭目Chalas家Gllegilao(中)、Tarigi家Danubak(右2)的珍貴合影。

圖/研之有物 今日的民族所博物館有8千餘件典藏,包含臺灣原住民族文物、漢人民俗及宗教文物,以及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民族學物件。

當中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就有3千多件,多是1950年代起人類學家進行田調所入藏,近年也有族人捐贈物件供研究及教育之用。

館方自2021年起陸續更新臺灣原住民文化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全族語呈現的「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展區。

由助研究員黃約伯(YobuLosing)諮詢烏來劉立雲長老後,以母語「Squliq泰雅語」書寫展覽介紹,展出做工精緻的貝珠衣盛裝、三民主義紋樣的當代織布、以泰雅族北勢群的傳統圖紋設計的國小制服等文物。

此外,展區也介紹兩檔與野桐工作室、宜蘭縣武塔國小和宜蘭縣史館合作的泰雅族部落共作展,呈現從早期典藏研究到近期與部落合作策展、復振文化的歷程。

「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展區以「Squliq泰雅語」呈現,慣用中文的觀眾可借助中文解說板對照族語閱讀。

圖/研之有物 以族語敘事的展示概念也出現在達悟族文物展區,策展人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黃郁茜以「蘭嶼達悟人的美感世界」為主題,介紹當地的古謠文化。

走進展區耳邊響起族人吟唱古謠的歌聲,達悟族是世界上極少數不製造樂器的民族,卻流傳著書籍角色般的古謠,記錄下歷代族人的生活點滴。

族人以「yatomapeikaviyaviyasen」(吟唱者詩歌由耳朵貫穿聆聽者全身)描述歌聲的優美,展現其獨特聲腔共鳴所營造的美感世界。

「蘭嶼達悟人的美感世界」展區以古謠文化、儀式飾物、生活用品等,展現達悟人的儀式與生活美感。

展區背板模擬傳統家屋背山面海的環境。

圖/研之有物 民族所也關心正名運動等時事議題,副研究員劉璧榛特別策劃「叫我原住民族!」展區,透過訪談原運前輩,並展出《高山青》雜誌、《原住民》會訊、新聞簡報與歷史照片等文獻,帶大家回顧1980年代以來原住民族爭取自治、文化與土地權的歷史。

此區也展出近20年來陸續正名的族群及相關文物,包含葛瑪蘭族的香蕉絲織布、撒奇萊雅族及拉阿魯哇族的祭儀服飾等,呈現族人以推動族語、歌舞展演、祭儀與技藝復振等方式獲取社會認同的軌跡。

新展區「叫我原住民族!」展出多件正名運動中具代表性的文物。

圖/研之有物 展櫃玻璃上還隱藏小巧思,當我們在觀看擬真重現的臺南頭社西拉雅太上老君祭壇時,玻璃上若隱若現的族人身影形成一道人牆,讓我們彷彿站在族人身後觀看祭壇儀式。

同時也提醒觀者尊重祭壇的神聖性。

由此可知,宗教儀式的復振對西拉雅族人的重要性,如今族人仍持續藉此凝聚共識、爭取正名。

民族所博物館期許新的展示能具有當代性,凸顯人類學的研究過程、納入多元聲音、反思權力關係,也反映原住民族文化復振、話語權等議題,進而呈現當代研究型博物館的新樣貌。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30至16:30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民族學研究所內(胡適公園對面) 常設展:凌純聲先生紀念展、臺灣原住民文化展、臺灣漢人民間信仰、三零年代中國南方邊疆民族典藏展 當期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特展(展至2022年10月29日)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官方臉書、開放博物館線上展、共作展覽 民主硬漢熱血金句連發!胡適:愛自由比麵包、生命還重要 一走進胡適紀念館,即可見到胡適先生面帶微笑迎接訪客。

建議先在陳列室了解胡適生平,再參觀故居遙想其晚年生活,最後前往胡適墓園憑弔先人。

圖/研之有物 你可能不認識胡適,但你一定聽過下列這些經典語錄!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 這些常出現在校園牆上的箴言、國文課讀的〈母親的教誨〉、歷史課念的德先生與賽先生,讓胡適陪伴我們度過青澀的求學時光。

但你是否會好奇,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人生際遇造就今日的胡適?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特別在2021年12月17日,胡適130歲冥誕當天,開幕新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由經典名言引路,精選大量時論文章,帶我們了解胡適一生追尋的「自由」與「民主」思想,如何萌芽、成熟,又遭逢什麼樣的轉折? 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紀念胡適130歲冥誕,回顧其追尋自由與民主的一生。

圖/研之有物 特展展間特別收錄「胡適談自由」演講原音,你可以在胡適鏗鏘有力的演講聲中,閱覽精心整理的文獻,體會胡適「愛自由比麵包還重要」的民主硬漢精神!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民初的知青多少受到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的影響,胡適也不例外,自行改名為「適」,可見西方思潮對胡適的深遠影響。

胡適的啟蒙導師是父親胡傳,他親筆為不滿三歲的兒子編寫一部四言韻文《學為人詩》,這是胡適念的第一部書,可見東方哲學與西方思潮同為塑造胡適思想的養分。

圖/研之有物 胡適崇尚個人主義、獨立自主,而這正是自由、民主得以發展的基石。

然而,出身東方社會的胡適卻須「容忍」某些習俗,其婚姻便是傳統的「父母之命」。

14歲時由母親為他訂下婚約,儘管心裡抗拒,但為了不讓寡母傷心、不忍未婚妻苦等,終究在1917年完成學業後與江冬秀女士完婚、相守偕老。

我們可從胡適留下的書信中,看到他嘗試在自由思想和親情壓力間尋找出口。

1917年1月16日,他在〈病中得冬秀書〉中轉換了心境,對何謂「自由」有了新的體悟: 豈不愛自由,此意無人曉;情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容忍」不僅體現在家庭、婚姻等私領域,更是胡適提倡的自由主義中相當重要的理念,他認為在擁護民主的同時,也要容忍反對黨,保障少數人的自由權利。

尤其在《自由中國》刊物活躍期間,一度掛名發行人的胡適更加強調「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希望政府能容忍知識份子對施政的評論。

另一方面,胡適對於媒體的職責也有所提醒,今日朗朗上口的「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就是出自胡適對《自由中國》創刊十週年的勉勵。

可惜1960年9月雷震案爆發,《自由中國》負責人雷震以涉嫌判亂罪被捕,胡適為其求情未果,深感數十年來爭取言論自由的努力落空,不禁萌生無力與悲哀感,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只能寄望未來世代能實現自由民主理念。

特展呈現多則胡適對自由民主的經典發言,也設計了留言互動區,想想如果我是胡適,面對國家危急之際,該怎麼做?圖/研之有物 常設展的最後一個展櫃有一本胡適臥房裡的日曆,時間停留在1962年2月24日,這天剛好是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長年飽受心臟病之苦的胡適出院不久即勉力主持會務,不幸在下午舉行歡迎酒會時病情復發,一代哲人就此與世長辭。

來到中研院,漫步胡適紀念館、故居及墓園,如同閱讀一本前人為民主開路的血淚史。

在胡適逝世60年後的今日,自由民主已成為臺灣根深柢固的價值,胡適天上有知,應會感到欣慰吧! 日曆停在1962年2月24日,胡適晚年身體欠佳,住處還設有多處警鈴,以防緊急狀況發生。

圖/研之有物 胡適與夫人長眠於中研院旁的山丘,現為胡適公園。

長子胡祖望之墓、次子胡思杜紀念碑陪伴在側,一旁還有楊英風塑造的胡適半身像、刻滿胡適墨寶的箴言牆。

圖/研之有物 【胡適紀念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00至17:00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當期展覽推薦: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更多資訊:胡適紀念館官網、官方臉書、環景導覽 延伸閱讀 生態方舟啟航!探索中研院標本館與淺山森林別再說她是狐狸精!主持祭祀、帶兵作戰,上古惡女妲己的歷史轉型正義殷墟考古大發現!走進上古商王的洗澡間,青銅熱水器、去角質小道具「故鄉啊,你還記得我們嗎?」中研院泰雅文物回原鄉今天就去胡適家走走吧!胡適紀念館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5篇文章 ・ 1972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1 2天前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3天前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4 3天前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1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2022/08/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溫暖的房子更有「家」的感覺?還能讓房子賣更多錢!──《做個有溫度的人》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食物浪費了怎麼辦?沒煮完的食物又要壞掉了! 嫦娥月兔都住這?月球上最宜居的角落:永遠17度的月球坑 「溫度」改變別人的看法?拿著一杯熱飲就能讓人覺得自己好相處──《做個有溫度的人》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誰亂丟垃圾?飄進海裡的垃圾讓動物們吃壞肚子了!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動彈不得的心:強迫行為是一種病嗎? 莊博安 ・2017/09/02 ・3802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SR值540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強迫性人格障礙症(1) 強迫症(9) 心理學(304)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許多強迫行為之所以吸引我們去做,不是因為它們能帶來喜悅,而是它們保證能平息焦慮。

……極度的渴望,它燃燒、折磨我們,好像血管充滿了蒸氣、滲入我們的身體,讓我們急需將其釋放。

(1)」 即使強迫行為會讓腦中分泌讓人喜悅的多巴胺,但也僅僅是平息躁動的多巴胺;在許多強迫行為背後,其實是擔心、害怕某些可能成真的災難發生,所以用特定的儀式行為去抵銷(undo)那些想法。

聽起來或許令人匪夷所思,但當你相信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而你也會不顧一切地阻止它發生。

source:maxpixel LH(2)(此名稱為代號)小學二年級時父母離婚,他跟著媽媽離開原本的家,後來媽媽再婚,但LH和繼父的關係十分惡劣,因為常會被亂拿自己的東西,連房間抽屜裡的小物品都會被亂動,這讓他相當沒有安全感。

這個情形從他小五持續到高中畢業離開家,整整8年的時間,LH在房間買了保險箱,能上鎖的抽屜都上鎖,把筆電螢幕對準窗戶左邊的那條白框,木頭椅子的四支角柱對齊用鉛筆在地上畫的幾乎隱形的四條線,然後將枕頭、棉被、卡比獸大玩偶和書本全都方向一致地擺向正北邊。

最後,將房門裝了兩個鋼鎖,彷彿與門外的人只是鄰居,而且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那種。

上大學後,這種不安全感持續困擾他,宿舍裡所有東西都要上鎖。

由於室友間都很陌生,他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東西有沒有遺失或被動過。

而疑神疑鬼的表現和幾次誤會吵架後,讓整個寢室的關係相當緊張,LH索性搬到校外居住,每天就能「自在的」把所有物品朝向「對的」方向,並逐項檢查有沒有被動過的痕跡。

圖/作者提供 LH從國中起每天花費在擺放與檢查的時間超過五個小時,一直到碩士班畢業那年第一次找我諮商時才提起。

也許有人會問,「這14年間,他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嗎?」 「一點點。

但這麼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不然有人能偷偷進來家裡,或趁半夜殺死我怎麼辦?」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這樣的行為卻也極度影響生活,且大部分的行為已經超乎「安全檢查」的範圍,甚至一點關聯都沒有。

從強迫思考轉變為焦慮,再轉變為強迫行為 典型的強迫症狀會依附在令患者焦慮的事物上,但更嚴重的情況似乎會有「新舊交替」的現象,也就是產生新的強迫行為取代舊的,而且隨著嚴重程度提升,更會從「普遍強迫行為」演變成(或增加)「專屬強迫行為」。

像是洗手消除細菌,升級成將用水裝滿洗手台,雙手泡在水中,左手手心摩擦右手手背七下,右手手心摩擦左手手背七下,接著十根手指交叉用力摩擦旋轉,最後將手指頭用「對的感覺」用力向外彈出,才能把指縫裡的細菌清理乾淨。

尋找「對的感覺」是最痛苦的時刻,因為沒有固定標準,一切只能依照內心釋懷程度而定,直到威脅(細菌讓人死掉)的感覺消失才能停止。

這很有可能因為,我們無法處理生活中「真實威脅」引發的焦慮害怕,因此腦中創造出一種「虛擬威脅」,並把它重疊,好讓我們以為處理了後者,前者也會一併消除,如此一來,前者的焦慮便暫時停止。

圖/作者提供 但重點是,「虛擬威脅」的焦慮感很難停止。

因為「真實威脅」常是過去某些創傷事件(不論是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雖然現在已經消除,卻殘留在心靈中揮散不去。

所以,一部分的你希望停止,一部分卻不想。

因為一旦停止了,透過強迫行為鎮壓的「真實威脅」的焦慮感會一併爆裂開來,內心中我們認為這是比虛擬威脅更可怕的,因此才需要由強迫行為當作安全氣囊,緩衝迎面而來的撞擊。

我有沒有強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常見的情境是:一開始有某種現實問題產生,接著想辦法解決,但解決不成或耗盡心神後,開始擔心問題演變成生活中的災難,甚至影響自身或重要他人的生命安全。

這個想法在腦海中纏繞不去,像木乃伊般綑綁住原有的理性,越是思考越是迴圈,使得災難化想法的密度不斷提升,最後深沉入潛意識,讓你從原先看似「正常」的解決問題行為,發展成「異常」的動作來排除可能發生災難的想法。

OCD患者容易被外在事件引發內在糾結的情緒與想法,而自我又難以梳理這樣的狀態,或是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需要梳理(也就是所謂有沒有病識感)。

而不論你是否意識到,當內在被引發的情緒越強烈,心靈悄悄促成外在對應的行為就越激烈。

這裡的問題在於──內外在接錯了線,或強度不一致,使得行為超乎想像。

過往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精神疾病,大都看你是否符合診斷手冊中N項準則,一旦符合,你就有某項精神疾病。

但其實一個人的心理難以用全有全無定律就能夠說明的。

雪倫‧貝格利就將OCD從類別(癥狀有或無)轉換為向度(癥狀程度低到高)的視角(1)。

這是更為友善地看待心靈結構的一種方式。

當我們用光譜般的視角觀察他人,我們會發現,平常想令人翻白眼、莫名其妙,憤怒沮喪等等的行為,好像也有一些些可以理解。

因為有太多的癥狀,都是內在心靈試圖回應外在現實的一種方式,才慢慢扭曲了人格與外顯表現。

同時,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某種精神疾病或人格特質並非只被某個基因所決定,而是一群基因(3)。

這也是將「精神疾病」視為光譜上連續的、可移動的點,而非一翻兩瞪眼。

但這並不是說所有人都有精神疾病,相反的,這表明了人類的情緒、思想與行為都是普遍的現象,瞭解到程度的高低,能增加我們的同理心,讓其他人的身心狀況變得可理解,或至少可諒解。

那所謂的「精神病」是什麼?它的確存在,但它的存在是因著不同時代、文化與權力,在光譜上劃下的那道切截點所致。

這也導致了「某個時代瘋子特別多」、「爭辯哀悼幾個禮拜算憂鬱」、「每個小孩都有過動症」的現象。

如同他寫道:「有些情況下它是疾患,為其所困者確實需要診斷與協助;但更多的強迫行為,是在表達心理需求,就和人類的本性一樣正常──希望一切平安、受掌控,希望與人聯繫與變得重要。

如果這些都算精神病,那我們不就全都瘋了?(1)」 圖/Sureser@Pixabay 「每天都有無數的行為,在疾病與健康之間游走,卻沒有跨越那條界線。

」 舉滑手機這件事情來說,即使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想戒掉FB、不想再看其他人的 Instagram發了什麼限時動態,但你仍然會隱隱約約的害怕,天曉得是否會因為沒看到某個朋友的重大消息,或者某位明星的八卦,明天和朋友閒聊時會不會跟不上話題,慢慢的他們就不想理你了?如果又正好是身處娛樂圈或行銷人士,不懂最新的梗在說什麼,會不會馬上就要丟飯碗了? 小小的強迫行為能讓我們平息焦慮、更能自律、盡責。

但也要注意,這裡說的強迫行為指的是光譜上較為前段的地方,也就是偏向完美主義、較為謹慎、遵守規則等等,這與強迫性人格障礙症(Obsessiv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OCPD)較為相似。

事實上OCD與OCPD重疊之處很多,兩者的差別在於後者為一種長久養成的性格,且大多行為較具「正當性」。

舉例來說,若OCD患者認為踩在磁磚裂縫上會導致房子崩塌,因此需要再踩旁邊沒有裂縫的磁磚七下,以消除災難發生。

OCPD患者則較可能認為,房子不能出現一絲裂縫,否則地震時裂縫一路繃開,就會使房子崩塌,因此經常請人修補。

但老實說,後者為「魔法型思考」還是「正當型思考」很難界定,它似乎誇張了些,但也有它的道理。

能確定的是,兩種類型的患者皆是出自於焦慮,且在行為過後獲得釋放感。

至於一種是否會變成另一種、兩者是否容易共病等問題似乎難有定論,有時在同一個人身上,也沒有那麼清楚的界線。

但不論這些名詞與內涵如何更改,重要的是,我們透過回顧心理學文獻與案例,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更有覺察。

強迫行為可說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藉以迴避與撫慰焦慮的心。

透過探索強迫思想與行為底下的焦慮為何,以及造成生活中哪些影響,提升「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想?」的反思時,更有機會看見自我矛盾或解除危機的想法,進而從漆黑的輪迴中解脫。

畢竟,當今越來越多「真實威脅」產生,社會變化急速劇烈、親密關係疏離扭曲、金錢勞力相互掠奪、媒體漫天渲染、恐怖主義盛行等等。

太多事件逼迫我們的情緒就範,我們開始想像許多「虛擬威脅」,也因此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虛擬空間」,好從手足無措的現實中不斷逃脫。

但你需要知道的是,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前行,可以起身抵抗,可以有所不同,並有機會驅離強迫行為。

它也將成為你生命中相當重要的「選擇」及「轉折」,你的意願,決定靈魂能否探尋真正欲求的方向。

更多相關文章,歡迎至作者臉書專頁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延伸閱讀與備註 雪倫‧貝格利。

2017。

《強迫行為的心理學》。

大是文化。

為保護當事人,內容經修改至無法辨認。

Taylor,S.(2013).Moleculargenetics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acomprehensivemeta-analysisofgeneticassociationstudies. Molecularpsychiatry, 18(7),799.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莊博安 15篇文章 ・ 3位粉絲 +追蹤 諮商心理師。

純粹透過寫作,想了解複雜的自己、生活、和世界。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專頁:標註自由-寫給自己的心理筆記https://goo.gl/JGMlL6。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1 2天前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3天前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4 3天前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1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2022/08/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溫度」改變別人的看法?拿著一杯熱飲就能讓人覺得自己好相處──《做個有溫度的人》 「選擇困難症」看這裡!學會召開大腦會議,讓你的腦內人格不打架!──《全腦人生》 「想像力」幫費爾普斯奪下了23面金牌,難道,我也可以嗎?——《心念的力量》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你今天拖延了嗎?了解拖延症的心理學,讓你不再自我責備——《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