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o】社會的病理:一個人做了一次壞事,從此他就是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承著社會學對於犯罪的觀點,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思考犯罪(偏差)行為是 ... 舉個例子來說,小明和小華是同班同學,都因為一次晚回家被父母責備,而 ... 直接觀看文章 一個人做了壞事,就是壞人了嗎?或是他從此就是壞人了嗎?   翻開新聞、打開報紙,社會新聞事件一再地重複著,像是殺人放火、偷竊、性侵害或強姦…..等,諸如此類的事件讓我們不禁對社會上發生的犯罪行為感到無力或失望,我們似乎永遠無法解決「這些人」或避免「犯罪」發生。

  (最近的波士頓爆炸案,photoviahere)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完全沒有犯罪的社會」是有可能的嗎?   用社會學的觀點來解釋,「犯罪」未必等於違反法律。

  犯罪違反的,其實是比法律更廣義社會規範(比如道德等)。

只要是對某個社會規範有偏差行為,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都會被稱為犯罪。

  根據涂爾幹對社會的正常性與病理的分析,我們可以先想像「沒有犯罪的社會」,可能是什麼樣貌。

容我發個奇想,假設有一個由聖人君子組成的社會,在現在一般社會所容許、不算犯罪的行為,在聖人社會中,卻可能被當作是犯罪。

反過來思考,一個完全由惡人匪類組成的社會,在這裡,一般世間認定的犯罪行為,大概都會被當作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那豈不成為另一種「沒有犯罪的社會」嗎?   涂爾幹認為「沒有犯罪的社會是不存在的」,而這個論點也是「犯罪正常性」的根據。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每個社會內部都有自己的「規則」(rule),違反這個規則,才是一般所說的「犯罪」。

比如青少年在超商偷東西對幫派來說並不是什麼壞事,但對警察來說必須得依法處置。

  承著社會學對於犯罪的觀點,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思考犯罪(偏差)行為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人要犯罪?   從社會學的角度,可以使用具代表性的標籤論(labelingtheory)來解釋,根據標籤論代表人物貝克(H.Becker)的說法,「社會團體都會設定一些規則,一旦違反就會被當作偏差,並把違反規定的人貼上局外人(outsider)的標籤,就這樣製造出偏差」。

  根據這種解釋,偏差並不在於當事人的行為。

不是當事人的所做所為直接造就了偏差,那是什麼造就了偏差?以標籤論的角度來說,偏差是由他人把規則和制裁套用在「違反者」身上的結果。

比如,「色狼」的定義並不是指犯下性騷擾罪刑的人,而是被貼上「色狼」標籤的人。

兩者定義看起來沒什麼不同,卻區分了「實際發生的行為」與「社會認知的行為」。

  一般來說我們會這樣想,所謂的色狼、跟蹤狂、強姦犯,諸如此類的標籤都是先有其「行為」出現,然後才被我們貼上偏差或犯罪的「標籤」。

但實際上,社會學解釋犯罪與偏差的「因果關係」未必會遵守這種順序。

舉個例子來說,小明和小華是同班同學,都因為一次晚回家被父母責備,而小明的父母告誡他以後記得如果晚回來要告知一聲,事情就落幕了,但小華面臨的狀況是父母大聲斥責他,並說出「不然就不要回來,這種叛逆的小孩我也不要」的氣話便撒手不管了,結果小華在之後比起過去越來越晚回家,甚至有時就不回家了,小華的父母認為他是叛逆的「不良少年」,而小華也漸漸開始成為學校老師和警方關注的「問題學生」或「不良少年」。

  由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觀察到,過往我們「自然而然」的來觀察這件事,焦點多半集中在偏差者和偏差行為本身,但標籤論給了我們一種新的角度,強調對於偏差的各種「標籤」,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作用。

從小明和小華的例子來看,最初的行為其實相同,但因為接著和他人的互動過程不同,最後的結果截然不同,而標籤論重視的便是人的互動如何改變其行為,換句話說,一個人被他人貼上「偏差者」的標籤後,將如何改變日後行為的過程。

  在討論標籤的作用前,我們可以先思考「How」,標籤在社會上是如何被製造?如何傳散?   回到開頭所提及的新聞報導,藉由媒體報導給我們的資訊,我們漸漸認知到「家暴」、「強姦」、「虐童」等這些名詞,以前這些現象可能不多,但藉由媒體一而再地報導與曝光,這些詞彙也逐漸地引起人們注意和關心。

  不過事實上,行為本身並沒有改變,改變的其實是人們對行為的認知。

比如「性騷擾」在過去並非比較少,而是經由媒體,「性騷擾」這個詞彙與概念越來越普及,過去我們不會特別留意,現在任何有關「性騷擾」的行為都會立刻被關注。

  因此,除了一般所認知的先有現象才有標籤的出現,還要留意先有標籤出現,而讓(社會認知的)現象增加的因果方向。

再舉一個大家相當熟悉的例子,引起廣大關注的「恐怖攻擊」可以說是自美國911事件後,經由媒體不斷地引起大眾注意,不只是資訊的傳遞,也包含了情感上的連結,讓全世界的人都為「恐怖攻擊」的犯罪行為產生關注。

  讓我們試著透過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社會性偏差」這件事如何普及?可以從「社會問題的建構主義」(theconstructionofsocialproblem)來理解,「建構主義」是社會學研究「社會問題」如何產生的一個重要理論。

  建構主義的核心觀點,即主張「社會問題的建構」並非「客觀的呈現」,而是人們「主觀意識」的建構。

那些被當作是社會問題的現象,其實都是透過某些人以「社會問題」的形式向社會訴求(appeal),才被眾人視為「社會問題」的存在。

  當經由人們解釋或認定是「社會問題」,並向社會訴求的過程,就是建構主義。

  也就是說,「恐怖攻擊」的社會現象並非客觀地存在,而是藉由人們主動地去定義、理解或認定,讓「恐怖攻擊」被建構成是一個「社會問題」。

  比如近日發生的波士頓爆炸事件,在短時間藉由社群網絡的「洗板」現象就得到極廣大的關注。

雖然到現在尚未確定是否為恐怖攻擊(不排除此因素),但在事件發生後,可以觀察到的是,在先前,儘管尚未確實是恐怖主義下的攻擊,已有不少人將錯都歸罪於「恐怖份子」。

  因為「恐怖攻擊」或「恐怖主義」的詞彙與概念,經由媒體一再擴散而普及,讓關注爆炸案的人們,很直覺地認定,一定就是那些「恐怖份子」幹的好事,而「恐怖分子」就是一種標籤。

(儘管事態如何尚未完全明朗)   除了新聞報導,還有我們很熟悉的好萊塢電影,也不斷地把中東人塑造成敵人,或是美國要誓死對抗萬惡的共產世界。

經由這些灌輸給我們對這些「陌生人」的想像,在波士頓爆炸案中,中東人卻比起其他「陌生人」更給我們一種可惡的形象,讓我們直覺認為他們就是攻擊事件的主導者。

    (電影《小孩不笨》,photoviahere) 「人家都笑你們是你們是爛蘋果,你們一個個可不可以爭氣一點?」   在討論了標籤如何普及,更如何生場,現在我們來思考,貼上標籤後會造成什麼影響?   在電影《小孩不笨》中,「爛蘋果」成為學校師長或社會中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加上的標籤。

  一個人做了壞事,就是壞人了嗎?或是他從此就是壞人了嗎?他可能原本不壞的,但被大家講久了便開始自暴自棄。

「這種負面評價是如何在互動關係中被定義出來的」,正是我們觀察「社會問題」可以思考的方向。

比如在台灣,一個學生因為不去上課,就被說是「翹課」,不好好讀書就被認定是「壞孩子」、「叛逆」,這樣的學生就該被社會放棄。

  但社會學認為人並非本質性的,而是在情境中的想像,壞學生是被誰認定的?如果社會問題是指向對社會造成危害,那又是對社會中的誰造成為危害?   媒體的話語權可能決定了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向,我們可以說,掌握權力的那一方便擁有較多的詮釋機會,除了媒體能夠有報導新聞的話語權,像是「上一代認為下一代懶散、不夠努力」也同樣表現出掌握話語權力的一方給支配者加上的標籤──「草莓族」。

  社會中一般人認為,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的,如果我們試著用建構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一些社會問題,像是「校園能不能吸菸」的議題,其實是先有人主張將其「社會問題化」然後才是把具體的人、事、物放進是哪個社會問題的範疇。

如此,我們對於「社會問題」的思考就有了全新的方向。

  「有一種迷信流傳很廣,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惡,有的聰明,有的愚笨,有的熱情,有的冷漠,等等。

其實人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說,有些人善良的時候多於凶惡的時候,聰明的時候多於愚笨的時候,熱情的時候多於冷漠的時候,或者正好相反。

但要是我們說一個人善良或者聰明,說另一個人凶惡或者愚笨,那就不對了。

可是我們往往是這樣區分人的。

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樣,到處相同,但每一條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狹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寬闊,水流緩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渾濁;有的地方河水冰涼,有的地方河水溫     暖。

人也是這樣。

每一個人都具有各種人性的胚胎,有時表現出這一種人性,有時表現出那一種人性。

他常常變得面目全非,但其實還是他本人。

」                                         ——托爾斯泰《復活》,頁二五零   一起思考更多社會問題跟Wondero的觀點>>>>>Wondero   延伸閱讀: 溫水裡的國度:用小事情破除半盲文化 不要成為主義的信徒 Propaganda,是誰在左右我們的思想? 看了就讚,喜歡請分享:TweetPlurkShare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對「【Wondero】社會的病理:一個人做了一次壞事,從此他就是壞人了嗎?」的想法 我不知道此篇文章是否有意與刑罰作連結, 但是在這個時機出現,我也就順水推舟一起發表鄙見 在標籤論之處, 「社會團體都會設定一些規則,一旦違反就會被當作偏差,並把違反規定的人貼上局外人(outsider)的標籤,就這樣製造出偏差」。

這段文字若是從"純粹的"事實形容,我完全贊成 但觀察全篇文字之排版、論述,似乎有將問題核心導向此處之"規則"的正當性 在解釋某些單純的社會現象(如文中晚回家的小孩、校園吸菸等等)的時候, 社會形成的整體思考氛圍,是否產生某種偏見及其連帶負面影響,將更形明朗 惟於解釋犯罪的部分,似乎頗有值得探討的空間 刑法上這個"規則",及違反後帶來的痛苦效果,背後莫不基於一種權利保護的出發點 (即法律上所稱的法益保護) 如果人類本身具有不被侵害的權利是被肯認的,那麼此處社會形成之"規則" 其正當性則具相當理由, 即使這種"社會集體形成"的概念在許多學術探討,背後隱約賦予民粹的印象。

因此,我認為此種探討社會群體共識之形成的理論 在解釋社會議題或以文字客觀描述社會之圖畫,故有其存在之理由 然若牽涉於刑罰之領域,若全然以法哲學、法社會學的分析方法加以建構 有時易落於超脫現實,甚至是"為論而論"之陷。

回應 再補上一點呼應文章的題目, 人類的本性是善或惡,無法單方面從某一個時間點的行為加以論斷 但縱使構成其本質係"10%惡+90%善"的成份(原諒我以如此方法形容XD) 那佔其人格一成的負面區塊(在此先略過社會對此"負面"的標籤化) 若其在某個時間點催化,進而造成客觀上犯罪之後果, 單純評價此人之本性,仍屬善之占據 但在刑罰的核心有相當程度,以應報刑作為概念 則從"附出相對應處罰代價"的理解, 此人之好壞,應作為保安處分存續之原因(如性侵犯於刑之執行後,能否放到社會) 在刑法之執行上,觀諸者應非此人本質之善惡,而是對行為本身的評價。

回應 我覺得雖然犯罪行為是由他人把規則和制裁套用在「違反者」身上的結果但人性上總是存在一種終極良善的價值觀是非對錯雖然不可以一概而論但總是存在一種普世價值的 回應 就針對死刑的看法,歐美有個說法"不同意你,但尊重你",這在北歐表現最明顯o再看台灣現況,人如果成長到了一定年齡,作了某些特定的事,想要改變就很難了,這時對在台灣被判死刑者的標籤該如何訂呢,可以說成是壞人,這沒關係,但壞人的詮釋,可以由人民作不同看法.不同表達,但不能以媒體暴力抹殺少數人對壞人的看法o 回應 對於"雖然不可以一概而論但總是存在一種普世價值的"此一看法,個人認為不完整,如秦始皇,在2012年之前台灣還一致認為秦始皇是暴君,但真的如此簡單嗎?對於商殃也致的認為是酷吏.最後作法自斃,真是如此嗎?對於明朝嘉靖皇帝的看法也一致是認為是昏君,真實的原因真的是其個人問題,還是制度造成?對於唐太宗李世民,台灣一致的看法是明君,真的如此嗎,如真如此厲害,那為何埋下數代的爭位問題?才1年而已台灣對那麼多事的看法就大變,那普世價值又在那,其實普世價值不過是在亂世時方便統治的手法之一,既然如此那普世價值又是什麼? 回應 前面三樓這位大大你好, 我認為這個部落格是一個刺激人思考的地方, 人們在這裡發表文章與論點,當然必定基於自身的思想基礎以及資料蒐集, 因此要說世界上有什麼絕對公正客觀的論點的話我想是沒有的, 多少會帶有個人的色彩與隱含的立場, 畢竟我們在敘述任何事情時都是必須站在某個立足點上以某個觀點進行切入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於我們這些讀者, 來看待任何文章或報導或任何資訊時, 不也是根據我們自身的思想基礎與對事情的認知來進行解讀的嗎。

正因如此,你也可以說所有論點都是無所謂公正客觀與否的, 關鍵只在於我們讀者本身"認同不認同"而已。

認同的人,可能會覺得這篇寫的很好呀,旁徵博引,實例鮮明,言之成理, 不認同的人,可能就會質疑這篇的論點是不是往某個方向傾斜,是不是背後隱含著什麼企圖,想要向人們傳達什麼隱含的訊息。

舉幾個爛比喻, 比如樂觀的人會看見brightside, 悲觀的人會看見darkside, (當然這邊的樂觀者與悲觀者要算是結果論了,並無定斷其本身好壞與否, 也不論光明面與黑暗面何者比較好,好壞難言,唯人而論。

) 也就像什麼樣的人會吸引什麼樣的人,會與什麼樣的人交往, 物以類聚,也是存乎一心。

如何思考與面對,相應地,世界就會如何地呈現不同的風貌在你面前。

因此我想,這位大大您的聯想稍微有些偏頗了。

這絕對沒有不好,能夠拋磚引玉激發人們思考絕對是這個地方樂見的。

這篇提供個不一樣的觀點, 刺激大家去突破性地思考, 去懷疑自己原本相信地事物, 也希望不要被媒體、潮流的資訊所禁錮而僵化。

我猜想這篇主要在談的, 就是人們的價值觀和人們的行為之間的關係, 以及價值觀對於行為的影響力, 在我看起來,並沒有把重點著重於"規則"或"制度"或"法律", 畢竟,社會的規則、法律,不正是基於您所謂的"普世價值"嗎? 我認為法律正是群體意識、多數者(優勢族群)認同的價值觀之下的產物, 人類的權力/權利,亦同。

那麼我們如果透過法律來檢視、解讀這些社會現象和問題,視野可能就有所侷限了。

根據法律、法益、法理的角度來解釋犯罪的話,那一切不就好像很理所當然的嗎? 這篇帶領我們循往更源頭的部分,從大眾的"認知"的角度來談起, 可能比較接近社會現象的本質,畢竟這可算是各種"結果"的根源。

我想文中提的"沒有犯罪的社會"是一個非常棒的思想實驗, 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多數/少數人的認知"和"規則"之間的關聯性。

從這樣的運作模式來看,我想所謂的"刑罰"其實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或者說不是這邊討論的重點) 因為它也是相應著人群主流價值而生的規則。

這篇引導我們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看待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 引領我們思考所謂的"犯罪"或者說所謂的"異端"是如何產生(或者說被塑造出來)的, 並且去思考這樣外在的認知與對他們的固有印象,和他們個體的本質之間有何差異, 我想這就是本篇所要傳達最重要的訊息了。

真正重要的可能不是那個"人"或"事件"本身, 而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

看了這篇讓我思緒如潮, 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小故事, 在我小時候的學校教育(大部分人可能都是),讓我一直以為,標準答案就是一切, 選擇是單一的,策略是單純的,路線是絕對的,正確性是不容質疑的, 而往這樣的方向前進是被鼓勵的。

但是後來漸漸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甚至很多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現在我比較相信, 世界不是絕對的黑與白, 而是深深淺淺的灰。

(by肆一) 意義是由人們賦予的, 而價值存在於人們的認知之中。

一點拙見分享, 匆促之間也許理路未清,還請包涵。

回應 引用通告:【Wondero】藝術可以改變世界嗎?|WO!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我們的大腦特別喜歡幫各式各樣的人事物貼標籤 甚至說的極端一點,只有貼了標籤的東西才能留在我們的記憶裡 見到一個人,聞到一個味道,感受到水的溫度 我們的大腦馬上就會有一個標籤浮出來,貼在這個東西上面 有了標籤,記憶可以存放更久,存取更快 在進化的路上也更有優勢. 聞到腐臭屍體的味道,馬上勾起危險的感覺 就算在社會生活上,標籤也幫忙許多關係的建立 這個人陰險,那個人善良,這個人憨厚等..有利於趨吉避凶, 以進化的角度,雖然不是百分百正確,但已經夠用了 這些都是標籤的好處. 但標籤的壞處也顯而易見,就如這篇文章所說 把標籤當作全部,顯然是偏離事物真正的面貌甚遠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貼標籤,但不為標籤所限。

回應 引用通告:【Wondero】『暖冬』的故事:當藝術家遇上「拆那」(China)|WO!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引用通告:【Wondero】LGBT: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觀看方式?|WO!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在此輸入你的回應…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電子郵件(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名稱 個人網站 您的留言將使用WordPress.com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Twitter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Facebook帳號。

( 登出 /  變更 ) 取消 連結到%s 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回應。

有新文章時用Email通知我。

Δ 文章分頁導航 先前的上一篇文章:【Wondero人物專訪】香港序言書室Daniel—–「一間專賣生硬難懂的社會科學、哲學叢書」的書店下一步下一篇文章:Content:用開放的力量解決編輯台失靈 Wondero:ABlogForWonder Wondero:ABlogForWonder 搜尋文章 搜尋: #【文章分類】##【文章分類】# 選擇分類 總覽  (224)    特別採訪與報導  (22)       【交點】的故事  (1)    環境  (12)    社會  (112)    經濟  (48)    讀者的思辯  (8)    讀書心得  (5)    小品  (32)    工作術  (42)    思考  (174)       謠言追追追  (3)       勇氣區  (51)    教育  (15) 熱門文章與頁面︰Wondero是什麼?【Wondero】臺灣為什麼留不住人才?從台電大樓對面的星巴克說起...科技大佬:為什麼臺灣沒有人才!/我:為什麼我臉書的925位好友不是人!工程師來信:為什麼我不考公務員我們是誰「人才」眼裡的臺灣:社會,一個剝奪你夢想與熱情的地方,遲早把你打成跛腳馬Wondero必讀【Wondero】海燕颱風之後,讓我們一同思考「同理」這件事【Wondero】「小確幸」到底在小確幸什麼?【Wondero】後工業人可以有一種不同於過往的成功哲學 近期文章 【貌似實驗室】我像尋索我的仇人一樣認識陸生 【Wondero】《靈媒師東名》絕鬼到馱業鬼:鬼都要念的「社會」學。

【Wondero】如何讓「讀書」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能成為生活中的樂趣?從選書、讀書、筆記講起… 【Wondero】別再假裝春節讓我們很開心/春節,用心願動一次盲腸手術 【Wondero】問題不是媒體娛樂化,而是「愚樂」化 限制有兩種–從「考得好的人有出息、考不好的人是垃圾?」思考… 【Wondero】海燕颱風之後,讓我們一同思考「同理」這件事 【Wondero】我們為什麼這麼愛自欺欺人? 【Wondero】當我們停止思考 【Wondero】LGBT: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觀看方式? FollowBlogviaEmail 按一下開始訂閱 加入其他1,987位關注者 電子郵件地址: 訂閱  用閱讀器訂閱 Thisworkislicensedundera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3.0UnportedLicense. 其它 註冊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com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追蹤 已追蹤 WO!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加入其他1,987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WO!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 名稱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