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世界,可能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舉例來說,一個學生很可能因為在學校考試成績低落,被同儕或師長排擠、打壓,冷嘲熱諷、不當管教,從而迫使無法適應者走上偏差道路。

再加上人類普遍有對 ... 使用分類、標籤或日期為搜尋條件 文章 活動與課程 聯絡資訊 關於Zen大 搜尋 活動與課程 文章 聯絡資訊 關於Zen 教育與學習沒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世界,可能嗎?! ByZen大on 2010-12-31 沒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世界,可能嗎?! 文/zen(本文發表於2011/1時兆月刊) (2010年的最後以一堆霸凌和高教反省的新聞報導總結,很多人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並不理解,今年我在時兆寫了校園霸凌,青少年藥物濫用和這篇青少年偏差行為,算是花了不少篇幅談青少年,很遺憾青少年問題在今天變得更嚴重但大人卻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去理解反而試圖打壓,朱立倫還說要在國中搞軍訓教官室,我覺得很可悲也很荒謬,或許多讀一些探討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文章,可以找到真正和青少年建立好的正向互動關係的方法,本文算是一個扼要的介紹,參考看看…) 說起青少年偏差行為,你會想到什麼? 考試作弊、翹課逃家、抽菸喝酒、打架罵髒話、晚歸,還是偷竊行搶、藥物濫用?嚴格來說,前後兩者並不太一樣,前者是偏差行為,後者已經構成青少年犯罪;前者多數青少年多多少少都做過,後者顯然就少得多。

本文要談的是青少年偏差行為,談談為什麼青少年偏差行為不可能杜絕,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青少年偏差行為,其實很普遍 青輔會根據2002年教育部等單位的研究資料發現,學生在學校的偏差行為表現,以考試作弊最高,高中職五專生有49%表示曾經在考試中做過弊,國中生則有14.8%;第二名是看黃色書刊/光碟、上色情網站,高中職與五專生有25.1%,國中生有3.4%。

其他常見的偏差行為還有逃學或翹課(國中生3.4%,高中職五專生21.6%),同儕間打架或和老師起衝突(國中生6.5%,高中職五專生9.6%),抽菸(國中男生3.31%,國中女生1.56%;高中/五專未成年男性17%,女性4%),高中職五專生比起國中生,偏差行為發生的比例更高,不過,大多數的青少年偏差行為都屬偶發性,而且,從抽菸來看可以知道,所謂的偏差行為,可能因為跨過某個年紀就不再是偏差行為。

2005年,香港青年協會也作了一項「青少年偏差行為知多少?」的調查研究,發現在調查期間的半年內,有超過70%的青少年講過粗口(髒話),將近60%的人曾經抄襲過他人的功課,將近40%的人喝過酒,約有25%的人曾經詐病不上學或上班。

而其中有7.8%的人經常性的講粗口,9/1%的人經常性的抄襲作業,1.5%的人經常詐病不上班或上課,1.2%的人經常性的上色情網站,5.9%的人經常性地抽菸。

曾看色情網頁的人中,6.3%是女孩子,9.7%為10至14歲。

曾吸煙的人中,13%在10歲時抽人生第一根煙。

對青少年來說,藥物濫用是屬於年少年也不能認同的嚴重犯錯行為,其次是抽菸與打架,至於凌晨後晚歸、作夜抄襲、喝酒等,青少年覺得尚可接受。

也就是說,青少年偏差行為是相當普遍的偶發性行為,經常性的青少年偏差行為屬於極少數。

什麼是偏差行為? 看了一堆統計數字後,讓我們先來定義一下偏差行為。

所謂的偏差行為,和犯罪有所不同,偏差行為泛指違反社會期待的行為,可能隨著時間或空間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此時此地發生的是偏差行為,它時它地發生時已經不是偏差行為。

例如未成年的青少年喝酒抽菸是偏差行為,等年滿18歲之後,法律賦予其喝酒抽菸的權利,此時已經不再是偏差行為,而成為可以接受的行為。

偏差行為可能導致個人行為的社會脫序,反映行為偏差者對社會秩序與社會規範的看法。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相對於大眾/常態的行為,就是偏差行為(例如放學晚歸、詐病告假),雖然有些是社會價值不能接受的(例如罵髒話、打架),不過,偏差行為更常是行為偏差者對既有社會秩序與社會規範的看法的反應。

例如,青少年因為不滿師長的管教方式,於是和管教失當的師長產生衝突(但對於不會令其產生不滿的師長,就不會產生此問題)。

所以,有學者認為,偏差行為不但得「有異」於常人,且該行為還要「有害處」,對個人身心有害,才能稱得上是偏差行為。

如果只是異於常人卻對人無害,頂多只能算是行為者對既有社會秩序/規範的不滿,極有可能是特定時空環境下的產物。

青少年常見之偏差行為 一般來說,青少年偏差行為有下列四種類型: 偏差行動:(1)犯罪行為;(2)性偏差行為;(3)自殺行為 偏差習慣:些不為社會所贊同或認可之習慣或嗜好,如酗酒、抽菸、藥物濫用 偏差心理:心理疾病患者,易因攻擊衝動而作出偏差行為 偏差文化:些與社會正規文化有所偏差之文化,例如:少年幫派之次文化 常見的青少年偏差行為,有青少年幫派,打架鬥毆、非發飆車、罵髒話、逃學翹家、退學/中輟、自殘自殺、考試作弊/抄襲、放學晚歸、抽菸喝酒、說謊成性、憂鬱症、虐待動物、欺負威脅恐嚇或霸凌他人、搶奪他人財物、性侵、破壞他人財物(如刮花他人車輛)、藥物濫用、在商店偷竊、說謊以詐騙自己喜歡的東西、非法入侵私人財產(如房子、汽車)、逃家、婚前性行為/未婚懷孕、暴力傾向、經常性的發脾氣/憎恨/報復性心理、愛與人爭執、公然反叛或不服從大人的要求或規定、故意激怒或惹惱別人、過度焦慮導致失眠或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超過半年以上)。

○無法控制的憂鬱,青少年時期是憂鬱症的好發時期,下列行為中若在過去半年內曾經出現過其中三項(或三項以上),就可能有憂鬱症傾向: (1).不能靜止或感覺浮躁或不耐煩 (2).容易疲累 (3).難保持專心或心中一片空白 (4).易怒 (5).肌肉緊張 (6).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或睡不安寧而對睡眠不滿意) 憂鬱症的症狀: (1)情緒低落 (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體重下降或上升 (4)嗜睡或失眠 (5)動作遲緩 (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經常性地出現負面想法 為什麼青少年偏差行為不可能斷絕? 雖然說,成人們總是企圖管理、壓制,從而杜絕青少年偏差行為,但是,青少年偏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可能杜絕的。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反抗成人/主流社會而出現的。

也就是說,只要成人企圖管教青少年,對青少年進行社會化(規訓),就一定會出現反抗性質的偏差行為。

的確,出身家庭環境不健全(例如單親家庭、原本就有暴力因素存在的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可能比較容易發生偏差行為(因為家庭教育可能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或因故默許某種程度的偏差行為的發生)。

不過,我們的社會經常倒果為因,認為青少年之所以會產生偏差行為,是家庭不健全的原因。

然而,並非所有的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都走上偏差行為之路,而且就算是健全家庭長大的孩子也可能發生偏差行為(例如威權管教的父母,造成子女在青春期以偏差行為反抗父母的管教),可見家庭不健全並非根本原因,還有其他原因推動著青少年往偏差行為的路上邁進。

從犯罪社會學理論來看,偏差行為是一種「脫序行為」,是青少年與社會的不整合所導致的一種反抗行為。

如前所述,青少年為了反抗成人社會的價值觀或管教,從而產生偏差行為外,青少年也可能因為社會適應不良而產生偏差行為。

舉例來說,一個學生很可能因為在學校考試成績低落,被同儕或師長排擠、打壓,冷嘲熱諷、不當管教,從而迫使無法適應者走上偏差道路。

再加上人類普遍有對人「貼標籤」(標籤理論)的壞習慣,當某個青少年偶然性的發生一次偏差行為(例如,因為好奇或同儕的誘使下,偷抽菸),卻被人逮個正著,而其身上原本就揹負的一些標籤(例如成績不好、單親家庭、性格暴躁等),可能令其周圍的人進一步地對其「貼標籤」,從而強化被貼標籤者發生偏差行為的頻率。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一個青少年之所以從偶發性的、輕微的偏差行為,走上經常性的、嚴重性的偏差行為,是該名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環境不斷地推擠他,使他往偏差行為的道路上前進。

成人社會最愛的「壞朋友論」(「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帶壞我家的孩子」),其實只是輔助條件,最根本是因為產生偏差行為的當事人在從青少年蛻變成大人時的社會化過程中的適應不良,或者被人誤會而濫貼標籤,才導致青少年感覺與社會不整合(脫序),進而自暴自棄,走上經常性的偏差行為之路。

在《我們的孩子都受了傷》一書中,作者就發現,青少年之所以會自組次文化團體(例如幫派),是因為在成人社會那裡得不到應有的關懷與幫助,無法獲得認同、安全感與歸屬感,只好自己打造一個。

只是那樣的青少年在試圖打造一個讓自己有歸屬感的環境時,一不小心就被黑暗勢力給誘惑走了。

成人社會不能一味責怪青少年為何會發生偏差行為,而應該反過頭來追問自己,為什麼會將青少年往偏差行為的路上推?孩子就是不懂才要教育,而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教育失敗?我究竟出了甚麼問題?成人社會如果不能適當地反省自己的問題,把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全都推到青少年身上(例如人格特質、家庭環境、學校成績等),將永遠無法找出青少年從偶發性轉變為經常性的偏差行為的根本原因,更別說幫助青少年導正行為! 師大特教系教授吳武典認為,任何偏差行為皆可視為「適應困難」的症狀。

當一個人遭遇困難,卻無法以自己的能力、經驗去克服,或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去因應環境的需求時,便可能出現偏差行為,以此滿足需要或解除危機。

從這個角度看,任何或輕或重的偏差行為,無論是尿床、夢魘、偷竊、退縮、說謊、打架、偷竊、藥物濫用或逃學,其實可以當做青少年試圖求助的呼救聲。

也就是說,青少年內在心理狀態的不平衡,或者無法適應社會環境,都會誘使偏差行為的發生,另個體暫時獲得的滿足與紓解。

如果再無法紓壓,則可能演變成精神性的疾病(這也是為什麼青少年時期是憂鬱症的好發期)。

電影《艋舺》,許多成人認為那是一部帶壞青少年的電影,但其實,它是一部替苦悶青少年發聲、呼救的電影,電影中隱藏著許多青少年無處可說,不為成人所了解的苦悶,電影想告訴大人們,「是你們先拋棄了我們」,「傷害了我們」,才讓我們走上偏差行為。

青少年的想法未必正確,但那的確是他們的想法,如果大人們不能以實然的態度看待並且面對,只是假道學的高舉應然來要求青少年,偏差行為就會繼續發生。

同儕、學校(教師不當管教、智育成績低落、校園霸凌/排擠)、媒體(流行文化、青少年次文化)、人格特質、精神狀況、家庭環境(父母管教方式不當、家庭功能不彰、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父母/手足不良示範、單親家庭、父母親之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如家暴)、社會價值觀扭曲、社會名人的錯誤行為(引發模仿)等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產生偏差行為的原因。

不過,我認為成年人唯一應該記住的一點是,青少年之所以發生偏差行為,是企圖以此喚醒大人的注意,是青少年的一種求救訊號,如果大人們無法正確的理解並且回應,甚至還反過來對青少年貼上壞孩子的「標籤」,青少年偏差行為只會更氾濫更普遍。

青少年的人格特質 (一)體力充沛好動 (二)喜歡追求時髦 (三)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群性多於理性) (四)想脫離約束(不受家父長制約) (五)自我控制能力低(容易浮躁、動怒、衝突性強) (六)自我意識強(反權威、傳統) (七)抗壓性差(遇挫折消極、悲觀、憤世嫉俗) (八)對異性發生興趣(第二性徵的出現) (九)眼高手低、高談闊論(批評性強,卻又做不到) 青少年的情緒特徵 (一)情緒的起因不明(躁鬱分明) (二)情緒表達比較直接(口無遮攔) (三)不愉快的情緒多於愉快(鬱卒、慘綠少年) (四)情緒強烈(容易衝動、易形諸暴力) (五)情緒是連續的(不間斷、有週期反應) (六)情緒缺乏調合性(不聽勸、喜歡說理由,又沒啥理由) (七)情緒有時不會直接表現出來(隱慾) (八)性意識發達(強烈的羞恥與嘗試、好奇感) 青少年常見的行為舉止 日本社會學家石川弘義提出了下列幾個觀察青少年是否會發生偏差行為的觀察指標: (一)書包:書包可代表學生的身份。

(二)頭髮:頭髮的引人注目性。

(三)朋友:損友與益友。

(四)電話:與外界的聯繫管道。

(五)外出與外宿: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與外宿的機會是否頻繁。

(六)房間;房間的裝飾與獨立性要求。

(七)身旁的小東西:孩子身旁所擁有的小東西(配飾、物件)。

(八)文具用品:文具是否充足,反應學習的態度。

(九)讀書:讀書的態度與方法。

(十)言詞:族群用語與暗語。

(十一)服裝:從服裝的穿著觀察,包括制服。

(十二)零用錢:需求量以及使用方式。

(十三)惡作劇:無心或有意。

(十四)態度:與人相處的態度與自我認知。

(十五)視線:眼神的閃爍或專注。

(十六)偶像崇拜:追星與偶像對象的觀察。

緩解青少年偏差行為~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歸屬地 完全杜絕青少年偏差行為是不可能的,青少年原本就精力旺盛,總是好奇心氾濫地想嘗試各種行為,因此也包括偏差行為。

不過,我們可以這樣看,偶發性的偏差行為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環,甚至像是打疫苗一樣,讓青少年隊更嚴重的偏差行為有所警惕和防範。

因此,我們應該關切的是,那些經常性且已經往青少年犯罪邁進的偏差行為。

該如何幫助青少年,不致走上經常性的偏差行為,甚至犯罪行為,才是成人該做的工作。

而這項工作需要由青少年自己、家庭、學校、社區與社會共同攜手合作,才有希望。

大人們應該學習傾聽青少年內心真正的聲音,以同理心接納與包容,而不是責罵、嘲笑或批判,青少年經歷的成長困擾,其實大人們也都經歷過。

雖然兩代之間的偏差行為的展現方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如果從同理心出發,了解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只是對社會化過程的適應不良的一種反應,就能夠以包容之心接納。

父母師長應該去了解青少年的語言模式、流行次文化、同儕關係、價值信念。

如果真的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偏差行為,也不用太過擔心,學習以關心代替責罵,以發問代替指教,專注地傾聽,挖掘青少年的偏差行為背後真正的意圖/想法,找出真正的原因,不要和孩子流於表面的意氣之爭,讓不當管教把孩子往經常性的偏差行為之路上推。

網路上有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努力想存錢,父親問他「為什麼?」他說有了錢之後,希望能夠買下父親的一個小時來陪他,因為父親太過忙於賺錢,根本沒時間陪他。

不要溺愛或者過於嚴厲的管教孩子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否感覺到自己被愛與關懷?父母是否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父母師長應該聯手打造一個能讓青少年有歸屬感、安全感,得到認同的生活環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有愛有溫暖的家庭環境。

現代的父母,太多人誤以為只要好好賺錢,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就是提供一個家。

錯了,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真心的關懷,而不是用錢買來的物質。

學校也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心理衛生與同儕關係,特別是那些性格比較纖細或特別的孩子。

此外,不該過分智育導向,特別是絕對不可以拿智育成績的高下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

過去我們都生活在這樣的錯誤教育環境裡,把功課不好的孩子當做壞孩子,但是,功課不好不等於品性操守就不好,許多孩子都是被我們的教育制度和學校老師先貼標籤先拋棄,才被迫走上偏差行為。

教會是防堵青少年偏差行為最好的社會安全網防線 本文花了不少篇幅在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定義、種類、成因與防制之法。

從生活實際面來看,教會/團契生活對於當代的青少年來說,的確是除了黑幫以外,最能提供青少年一個溫暖而有家的感覺的環境。

在教會/青年團契中,青少年可以和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年齡同儕相處,感受到來自教會的牧長輔導與年長弟兄姊妹的愛與關懷。

在教會裡,人們多願意真心的去關心這些青少年,甚至越是學校所放棄,父母管不動的青少年,往往來到教會後,剛硬的心被柔軟了,行為被導正了。

教會並不對這些孩子說教,為什麼孩子們會導正自己的行為?我認為是弟兄姊妹以愛鄰人之心,無償無所求的對孩子付出愛與關懷,以及所活出「生命的見證」,讓孩子們看見,一個願意付出愛、分享愛,無私的關心他人,照顧他人的人的生命的美好,讓這些孩子體驗到真正被關心被愛與被接納的美好,而教會給了那些不被社會或學校環境認同的孩子最大的包容、愛、關懷以及青少年最需要的「歸屬感」與「社會認同」。

弟兄姊妹當然知道,這一切都源自愛我們的神,我們是神所愛的,每一個人神都有一個美好的計劃,神都希望我們「活出美好」。

只是因為罪的緣故,生命被許許多多的「非愛」觀念與行為綑綁(例如功利主義,父母要孩子好好讀書好好升學,除此之外都不管,父母看似愛孩子的背後,其實是功利主義),生命無法被彰顯,適應不良的孩子,就走上偏差行為,而教會生活能夠幫助那些走偏了路的孩子回頭,只要我們願意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真誠地去關心那些迷失的小羊們。

一個孩子再壞,都是上帝按照他的形象與樣式所造的,都是神所愛的,神都不打算放棄,我們身為基督徒,更沒有資格代替上帝說放棄。

每一個行為有偏差的青少年都值得我們付上愛心,協助他們重回正常的路,找回他們有意義的人生。

讓教會成為當代青少年最堅實的社會安全網,不但能減少青少年經常性偏差行為的發生,預防青少年犯罪,還能引領更多的未來世代的領袖回轉歸向主,「青少年關懷工作」是每一個教會應該積極參與的社會關懷事工。

參考資料 《我們的孩子都受了傷》,校園 《男子漢養成班》,校園 《教養的危機》,商務印書館 《見樹又見林》,群學 《基礎社會學》,群學 《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群學 標籤 PChome文章價值觀同儕青少年偏差行為團契脫序品格教育藥物濫用家庭環境貼標籤教會生活心理輔導犯罪行為犯罪學理論打架 相關文章 知識變現的關鍵是市場性,而非高深度或稀缺性 2022-07-06 台灣的論文特色就是高度自我引用,跟著教授研究計畫走… 2022-07-05 感情別當工具人,工作也是一樣 2022-07-04 撰文者 Zen大 留言/CancelReply 稱呼 信箱 網站 Δ Zen大 曾居敦南,現住安坑。

我是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同時也是出版顧問、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網路部落客。

每年讀書(至少)五百本,寫文(至少)五百篇,演講授課(至少)五百小時。

本版文章歡迎個人或非營利單位轉載,營利單位轉載,請來信取得授權(切莫私自轉載)。

活動與課程 ★想出書的照過來!教你第一次出書就上手!★-Zen大的專書寫作+出版提案課程(2022.07.31)-確定舉行 文章分類 自學力課程(24) 主題讀書會(27) 精選課程(1) 活動與課程(51) 活動訊息區(329) 信仰主基督(1,114) 寫作有方法(593) 書訊與書評(1,221) 書籍品評介(981) 閱讀資訊饗(587) 心靈處方箋(1,561) 愛情事件簿(764) 商場與職場(1,559) 人人當老闆(964) 職場煉金術(1,364) 逆社會觀察(1,887) 教育與學習(1,532) 文化創意考(577) 在地想出版(933) 經濟與生活(1,142) 生活有樂趣(1,308) 生活有感想(912) 私飲食劄記(296) 安坑好生活(21) 省出好生活(13) 餐廳私評鑑(89) 生活雜貨探(18) 旅行的筆記(150) 旅行隨筆記(67) 香港自助行(19) 東京的情緒(21) 千年京都事(47) 大員的通訊(491) 國語的方向(37) 少年社會學(32) 小說創作區(10) 參與公益去(20) Zen大著作推薦 ©2022Zen大的敦南新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