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德國】一樁價值「200 萬馬克」的陰謀? 西德首都爭霸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柏林是歐洲當今居住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僅次於巴黎與倫敦),它對於德國而言有相當大的象徵意義。

自18 世紀的普魯士王國以來,柏林一直扮演了德國首都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文史藝術 歷史 【歷史德國】一樁價值「200萬馬克」的陰謀?──西德首都爭霸戰 趙崇任/德意志人文觀察 2018/05/29 15192 PhotoCredit: 當柏林在20世紀中期至末期成為東德的首都時,西德的首都又在哪裡呢? 柏林是歐洲當今居住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僅次於巴黎與倫敦),它對於德國而言有相當大的象徵意義。

自18世紀的普魯士王國以來,柏林一直扮演了德國首都的角色,中間還經歷了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國、納粹德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直到現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然而,當柏林在20世紀中期至末期成為東德的首都時,西德的首都又在哪裡呢? 圖/維基共享資源 西德遷都:捨棄經濟優勢,選擇「德國傳統」?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英、美、法、俄等國「共同」瓜分佔領,但4國在不到5年的時間就起了內鬨,以至於分屬「西方陣營」的英、美、法國,與「共產陣營」的俄國各自分家,自此成立了人們口中所稱的「東德」與「西德」。

若說東、西德以柏林圍牆為界並不準確,因為柏林圍牆僅區分了東柏林與西柏林,而整個柏林事實上是被其他東德城市所包圍的,西柏林因此成為了西德的一塊外飛地(係指位於他國主權境內之領土)。

也因此,當時的西柏林顯然無法繼續扮演西德首都之角色,實有遷都之必要。

圖/Wikipediapublicdomain 遷都話題一起,討論瞬間熱烈了起來。

許多大城市都被列入了候選名單,但進入最後討論的只剩法蘭克福、卡塞爾與波昂。

當時有許多人明顯偏好法蘭克福,而西德民眾對於法蘭克福成為新首都也樂見其成,認為這個大城市無疑能夠承擔政府的經濟與行政責任,其優勢不言而喻。

卡塞爾的優勢在於地理位置,其位於德國中央,能夠連接東西與南北,缺點是在戰時受到嚴重的摧毀,可居住房屋的數量相當稀少,因而能夠提供政府機關辦公使用的建築也不多。

波昂相較於前兩者是一個不被看好的城市,並沒有顯著的競爭優勢,甚至當時參與選址的議員對於波昂也興趣缺缺。

只是沒想到,最後雀屏中選的竟就是波昂,卻也牽扯出了一場陰謀。

後來擔任第一任西德總理的康拉德·阿登納(KonradAdenauer),在當時擔任公職的期間就在波昂辦公,每日通勤只需花1.5馬克的車資與約10分鐘的時間──他對於遷都至波昂的期待可想而知,而他美化的說法是:(相較於高度發展的法蘭克福等城市)波昂較保有德國傳統。

一樁200萬馬克的陰謀 在預先的表決中,法蘭克福的支持率始終高於波昂,這使其支持者感到勝券在握,而法蘭克福市長甚至預先錄好了謝詞。

然而,在最後的表決中,法蘭克福卻以176:200的24票之差,敗給了波昂。

這突然的轉變,當然不是法蘭克福的支持者看見了波昂的好。

巴伐利亞黨的黨魁約瑟·保加拿(JosefBaumgartner)之後向《明鏡》周刊(DerSpiegel)表示,當時有約100名投票者收到共約200萬馬克的賄賂,要他們投給波昂。

雖然西德首都最後仍在查無賄選事證的情況下遷往波昂,但這場陰謀的幕後主使者不言而喻。

《明鏡》周刊就曾在一篇名為〈首都爭霸戰〉(KampfderMöchtegern-Metropolen)的文章副標中寫明了:「阿登納想要波昂,而他成功了。

」(KonradAdenauerwollteBonn,underkriegtees.) 圖/[email protected]Leit publicdomain 於是統一了以後──要留在波昂,還是搬回柏林? 原以為首都議題會就此打住,誰知道隨著1990年的兩德統一,新首都的議題再起。

上次的反對聲音是不想搬往波昂,這次的反對聲音卻是不想離開波昂。

儘管如此,這次的選項只有兩個:留在波昂,或搬回柏林。

波昂派支持者認為,相較於搬回舊首都柏林,留在波昂對於兩德統一象徵了一個新的開始,而不是退回過去;柏林派支持者認為,柏林作為德國首都是一直以來的傳統,加上波昂幾乎位於德國最西側,離東德相當遙遠,恐使東德人民有被「併入」西德的負面感覺。

這樣的激烈爭論不斷延續,而表決的1991年6月20日當天,共有107名投票者上台發表演說,整個過程持續了11個小時。

最後,柏林以338:320的些微差距勝出。

總統里夏德·馮·魏查克(RichardvonWeizsäcker)首先於1994年1月11日搬至柏林,而其他官員與機構的搬遷工作也陸續進行,直至1999年才大功告成。

圖/[email protected]ADwarf CCBY1.0 遷都後,波昂的命運? 波昂派支持者原本擔憂,一但首都完成搬遷,波昂的發展便會跟著走下坡。

然因法令約束的緣故,至今仍有6個政府部門留在當地運作,再加上私人企業相繼進駐,就業機會也逐漸增加。

波昂的總居住人口截至2017年8月,已有32萬人,甚至比政府完成搬遷的1999年還多出了1萬3千人。

很顯然,人們對其城市發展的擔憂是多餘的。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Credit:維基共享資源 德國 歷史 柏林 首都 波昂 關聯閱讀 圍牆倒下之後,充滿故事的柏林活出了獨特慢靈魂 開放新德國,誕生在柏林──世界第二大移民國,不再只有啤酒香腸的聖誕派對 首都該遷嗎?遷哪比較好?從世界大國歷史找答案 作品推薦 你印象中的「共產東德」,是不是既貧困又落後?──歷史上,曾讓西德經濟學家瞠目結舌的「黃金十年」 參考資料 TOP 趙崇任/德意志人文觀察 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生、輔仁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學術研究之餘從事攝影、翻譯與寫作。

個人網站:andrechao.wordpress.com。

看更多 上一篇 【被時代流放的人】從雲南、越南到台灣,經歷三個軍隊、三種役別、四度輟學又復學──他最大的心願,只是想把書讀完 下一篇 【歷史文化】「沖繩人」不是「日本人」?──全國縣民調查,揭露歷史的複雜矛盾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評論Opinion 在現代德國,越南人為何成為「比中國人更多」的亞裔人口?德國人又是如何看待? 歷史History 【歷史文化】「一層一層剝開不堪回首的過去,我的眼裡滿是淚水」:秘密檔案裡的諾貝爾獎得主 歷史History 當搖滾成為專制社會的救贖──等待著東德青年的,並不是滾石的演唱會,而是警察的毒打和濫捕 時事CurrentAffairs 「不只40個月年終」,海運業用新高獲利,翻轉氣候殺手的惡名 熱門文章 1 世界第二多烏克蘭移民的國家──在加拿大,我看見俄裔、烏裔移民正上演「另類戰爭」 2 【專訪】SWAG誤打誤撞變年收數億的「另類新創」,SamLiu如何打造風靡亞洲的成人平台? 3 當教授有苦有甜,投入前請詳閱7項「特殊遊戲規則」──來自歐美學術界的第一手觀察 4 陽明交大副教授,給高三生的一封信:你該問的不是「如何選系」,而是⋯⋯ 5 先有能力,還是先有興趣?──我向「志趣不合」的大學生,分享這3種學習曲線 6 在北大與台大之間,一場申請之旅的領會:放棄北大法律,但忘不了面試過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