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淳-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號—1875年1月12號)係大清皇帝,1861年到1875年在位,史稱清穆宗。

因在位年號同治,又叫同治皇帝。

載淳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載淳 統治崗位中國皇帝 明細出世日1856年4月27號 出世地紫禁城 本名ᡯᠠᡳᡧᡠᠨ、載淳死亡日1875年1月12號 死亡地紫禁城 死因天花 國籍大清 配偶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淑慎皇貴妃富察氏恭肅皇貴妃阿魯特氏獻哲皇貴妃赫舍里氏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家族清朝宗室 阿爸奕詝 阿媽慈禧太后 兄弟姊妹PrinceMinoftheSecondRank、KurunPrincessRong'an [改維基數據]睇傾改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號—1875年1月12號)係大清皇帝,1861年到1875年在位,史稱清穆宗。

因在位年號同治,又叫同治皇帝。

登基前[編輯]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之前,載淳跟佢阿爸清文宗走咗去熱河度。

1861年,清文宗喺臨死前立佢唯一一個仲在生嘅仔載淳做皇太子。

在位時期[編輯] 載淳喺五歲登基,由清文宗皇后慈安太后同自己母后慈禧太后掌權,而一直喺兩位太后嘅控制下,响十八歲親政,載淳在位期間,歐洲列強未有入侵,而且太平天國嘅大本營天京亦都喺1864年畀清軍收復,剩低嘅太平軍亦陸續被消滅。

大清朝廷喺奕訢、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嘅領導下,興辦洋務運動,幾有發憤圖強之心,呢段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但係似迴光返照多啲[1]。

捻軍喺載淳在位時期畀清廷平息咗。

同治陝甘回變喺1862年開始,持續到1873年。

載淳未到二十歲就駕崩,據講係死於天花、性病交叉感染。

之後由載湉做皇帝,就係清德宗。

參考[編輯] ↑中華通史第11卷. 晚清史(1840年—1911年)改 重大事件 清皇室重要人物 重要人物 重要組織 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英法聯軍(1856年─1860年) 辛酉政變(1861年) 太平天國(1856年─1860年) 洋務運動(1860年代─1890年代) 中法戰爭(1883年─1885年) 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 戊戌變法(1898年) 義和團(1899年─1900年) 八國聯軍(1900年) 清末新政(1901年─1911年) 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 黃花崗起義(1911年) 保路運動(1911年) 辛亥革命(1911年) 條約 南京條約(1842年) 天津條約(1858年) 璦琿條約(1858年) 北京條約(1860年) 中法新約(1885年) 馬關條約(1895年) 辛丑條約(1901年) 皇帝 道光(在位:1820年─1850年) 咸豐(在位:1850年─1861年) 同治(在位:1861年─1874年) 光緒(在位:1874年─1908年) 宣統(在位:1908年─1911年) 皇室 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 奕訢 奕劻 溥儁 載漪 載勳 珍妃 載灃 隆裕太后 林則徐 馮桂芬 僧格林沁 曾國藩 曾紀澤 李鴻章 左宗棠 翁同龢 張之洞 袁世凱 維新派 康有爲 梁啟超 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 太平天國 洪秀全 楊秀清 石達開 革命黨 孫文 黃興 秋瑾 軍事 綠營 湘軍 淮軍 北洋水師 新軍 捻軍 黑旗軍 政府 總理衙門 同文館 江南製造局 其他 強學會 同盟會 興中會 光復會 權威控制 WorldCat VIAF:60671413 LCCN:n89111263 ISNI:0000000080503070 DILA:A006735 NLA:36665338 呢篇同君主有啦掕嘅文章係楔位文。

歡迎幫維基百科擴寫佢。

睇 • 論 • 改 • 歷 呢篇同中國人相關係楔位文。

歡迎幫維基百科擴寫佢。

睇 • 論 • 改 • 歷 由「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載淳&oldid=1826715」收 屬於7類:1856年出世4月27號出世1875年死1月12號死大清皇帝君主楔類中國人物楔類屬於6隱類:死咗嘅人物包含VIAF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包含LCCN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包含ISNI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包含DDBC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包含NLA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 導覽選單 個人架生 未簽到同呢個互聯網地址嘅匿名人傾偈貢獻開戶口簽到 空間名 文章討論 粵語 外觀 閱改睇返紀錄 多啲 查嘢 導覽 頭版目錄正嘢時人時事是但一版關於維基百科聯絡處捐畀維基百科 交流 說明書城市論壇社區大堂最近修改 架撐 有乜連過嚟連結頁嘅更改上載檔案專門版固定連結此版明細引用呢篇文維基數據項 打印/匯出 下載PDF印得嘅版本 第啲維基項目 維基同享 第啲話 تۆرکجهབོད་ཡིགBrezhonegCatalàMìng-dĕ̤ng-ngṳ̄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Монгол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中文文言Bân-lâm-gú 改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