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7 土葬與撿骨 - 天陵藝術陵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前台灣土葬,已經少之又少,依照各縣市政府規定不同,大多限制在公墓才可以土葬,並且有輪葬制度,七到十年後不等,便要起掘,再次火化之後,找尋合法墓 ... 為了更好的瀏覽體驗,請使用直式瀏覽 關於天陵 最新消息 園區導覽 商品專區 人間故事 聯絡天陵 首頁 最新消息 天陵專欄 土葬與撿骨 天陵專欄 全部 天陵資訊 媒體專訪 天陵專欄 2021/08/17 天陵專欄 土葬與撿骨 土葬,中華文化最傳統的安葬方式,到了現在有什麼轉變呢?早期台灣的土葬又是什麼如何進行呢?揭密土葬與撿骨密不可分的原因台灣受到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在傳統上有「入土為安」之觀念,《周禮》中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韓詩外傳》說「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

」說明人死後入土的觀念,早年台灣大多是實行土葬,加上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與政府的大力宣導,火葬已被大眾所接受,全台九成都是實行火葬。

土葬的起源土葬,中華文化中最傳統的安葬方式,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八千年前的龍骨山山頂洞人遺址(北京周口店),在亡者身上或身旁撒有赤鐵礦紅粉,並有隨葬生前使用的裝飾品;距今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土葬廣為流行,沒有任何棺木,大多直接將遺體埋入土中;大約到了距近六、七千年前則會以葬具裝殮遺體,埋入事先安排好的墓穴之中,土葬也慢慢轉變成墓葬。

在約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從良渚文化遺址,便可窺見墓葬頗具有規模,普通老百姓是小木,有墓穴及木質葬具,並有陶器的隨葬品;貴族墓地,則會建築在人工建造的高台土墩上,墓坑大又講究,並以玉器為主的大量隨葬物品。

二次葬從古至今,人類的埋葬方式非常豐富,除了下葬方式,埋葬的次數,又在細分為一次葬、二次葬。

一次葬,顧名思義是對亡者遺體一次性的處理,埋葬之後就不會任意遷動;二次葬則是對亡者遺體,進行二次或二次以上的處理。

早期台灣,在土葬數年之後,會擇日進行撿骨,也可以稱為「撿金」、「洗骨」、「拾骨」,在撿骨之後會擇第二次安葬,也可以稱作為「拾骨葬」揀取骨骸,洗淨曬乾後,放入特製的容器內,重新擇地二次安葬。

台灣漢人,普遍實行撿骨的二次葬,有一說法是有一說法是因為大多數漢人是大陸移民,渡海來台,希望死後可以落葉歸根,回到故土安葬,在此安葬只是緩兵之計,最終是要回到唐山故土安葬,所形成的習俗。

目前台灣土葬,已經少之又少,依照各縣市政府規定不同,大多限制在公墓才可以土葬,並且有輪葬制度,七到十年後不等,便要起掘,再次火化之後,找尋合法墓園、靈骨塔、納骨塔進行安葬。

撿骨面臨土葬要遷葬,「撿骨」便是重要的環節,通常會請專業的撿骨師進行,並有一套嚴謹的流程,及需要注意的禁忌:流程:定流年,確定今年是否可以撿骨。

訪墓司,約定時辰(以卯辰巳三時為宜)及一應物品。

購置「瓦罌」(金罌),也是陶甕,又稱「金甕」、「金缸」。

聯絡相關子孫,準備物品。

至墳地祭拜后土及已逝之墓主(祖宗)。

開墳堆,先由手臂撿起,口中說:「○先生(○夫人)請您起來吧!」次為肩,再從頭一一撿起。

依人坐姿樣置入骨甕,一根一節仔細排好。

八、定吉地,葬原地或他地改葬,需先尋覓好地點,依葬禮掩之。

傳統年齡限制:十六歲以下未成年的不撿骨。

三十歲以下於埋葬後五年撿骨。

四十、五十歲埋葬於六年後撿骨。

六十歲以上埋葬後於六年、八年、十年、十二年撿骨。

永眠之地–在台灣的土葬,大部分都會面臨遷葬,過程中撿骨必不可少,其中有許多傳統、民俗、禁忌要注意,無論過去傳統的土葬,或是現在被民眾所接受的火葬,共同點就是要替親友,尋一個風水具佳的永眠之地。

了解天陵各式墓型參考資料《殯葬文化學》台灣殯葬資訊網–傳統土葬做法–如有殯葬相關問題,敬請撥打免費服務專線,或傳送訊息至官方LINE帳號,專人24小時為您提供專業諮詢。

免費服務專線:080-909-5599 您可能感興趣的⽂章 認識遷葬|為何需要遷葬? 尋找「墓」的起源 返回最新消息 返回最新消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