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無用- 教育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逍遙遊〕中,是莊子借惠施譏諷自己言詞誇大,並無實用的話,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

據說有一天惠施告訴莊子,他有一棵大樗(ㄕㄨ)樹,樹幹臃腫多贅瘤,樹枝彎彎曲曲, ... 跳到主要內容 ::: 大而無用-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大而無用 大 而 無 用 教學輔助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而無用本意是指物件碩大無朋,虛有其表,卻沒有用處;在〔莊子.逍遙遊〕中,是莊子借惠施譏諷自己言詞誇大,並無實用的話,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

據說有一天惠施告訴莊子,他有一棵大樗(ㄕㄨ)樹,樹幹臃腫多贅瘤,樹枝彎彎曲曲,站在路邊,沒有匠人願意看它一眼,因為那棵樹雖大,即非有用之材。

因而指莊子「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也就是說莊子所說的道理,就像大樗一般,雖然意境高遠,卻毫無用處,故而人們無法接受。

莊子則反駁說,狸貓小而機巧,東蹦西跳,十分靈活,但也正因為如此,往往死於陷井之中。

反觀犛牛龐大,可載可乘,卻不會捕鼠。

事物各有其適用之處;如果能就其所長,妥為運用,即使表面看來毫無用處的東西,仍然有用。

如果把看來無用的大樗種在廣漠的原野上,便能蔭庇在樹下悠遊休憩的人,如是既不會遭人砍伐,也不受侵害,不正是它的用處嗎?  除了〔逍遙遊〕之外,莊子也在〔人間世〕中以「不材之木」(參見「不材之木」)解釋同樣的道理:木質低劣、不堪取材的大樹,比起材質優良的大樹,往往因不受砍伐,更能全生保性。

同理,祭祀時有缺陷的動物,不可做為犧牲,而桂皮因為可吃,人們才砍伐它,漆樹因為漆可用,人們才割傷它,莊子於是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事物的有用無用並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於人的利害而言;人們認為對人有利的就是有用,無利的就是無用。

這「利害」純粹出於主觀分別和自私自利的心理,如果能明白有用無用不是絕對的,甚至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老子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便可了解無用之用的意思了。

莊子在〔外物〕中就這點解釋道:「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然則無用之為用亦明矣。

」意思是說能明白有無相互為用的道理,才能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有用。

比方說大地廣闊無邊,腳所用得到的地方不過是足下方寸之間。

不過如果只留下立足之地,把其餘的地方挖到黃泉那麼深,人便寸步難移了,恐怕這足下方寸之地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由此可見,無用有用只是隱顯相待的,表面看似沒有顯著好處可供利用的東西,卻與表面看來很有用的東西相依相成。

所謂有用為利,無用為用,就是這個道理。

  總結以上所說,「大而無用」是莊子用以解釋「無用之用」的譬喻。

引申來說,人遠離是非利害,外表看來似乎成了無用之人,但卻可因此而保生全性,反而可說有了最大的用處。

其次事物各具不同功能,唯有適才適所加以運用,才能發揮其功能,有用無用不可只做片面的判斷,唯有領悟有用為利、無用為用的道理,才能體會無用之用的真諦。

  大而無用本意是指物件碩大無朋,虛有其表,卻沒有用處;在〔莊子.逍遙遊〕中,是莊子借惠施譏諷自己言詞誇大,並無實用的話,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

據說有一天惠施告訴莊子,他有一棵大樗(ㄕㄨ)樹,樹幹臃腫多贅瘤,樹枝彎彎曲曲,站在路邊,沒有匠人願意看它一眼,因為那棵樹雖大,即非有用之材。

因而指莊子「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也就是說莊子所說的道理,就像大樗一般,雖然意境高遠,卻毫無用處,故而人們無法接受。

莊子則反駁說,狸貓小而機巧,東蹦西跳,十分靈活,但也正因為如此,往往死於陷井之中。

反觀犛牛龐大,可載可乘,卻不會捕鼠。

事物各有其適用之處;如果能就其所長,妥為運用,即使表面看來毫無用處的東西,仍然有用。

如果把看來無用的大樗種在廣漠的原野上,便能蔭庇在樹下悠遊休憩的人,如是既不會遭人砍伐,也不受侵害,不正是它的用處嗎?  除了〔逍遙遊〕之外,莊子也在〔人間世〕中以「不材之木」(參見「不材之木」)解釋同樣的道理:木質低劣、不堪取材的大樹,比起材質優良的大樹,往往因不受砍伐,更能全生保性。

同理,祭祀時有缺陷的動物,不可做為犧牲,而桂皮因為可吃,人們才砍伐它,漆樹因為漆可用,人們才割傷它,莊子於是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事物的有用無用並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於人的利害而言;人們認為對人有利的就是有用,無利的就是無用。

這「利害」純粹出於主觀分別和自私自利的心理,如果能明白有用無用不是絕對的,甚至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老子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便可了解無用之用的意思了。

莊子在〔外物〕中就這點解釋道:「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然則無用之為用亦明矣。

」意思是說能明白有無相互為用的道理,才能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有用。

比方說大地廣闊無邊,腳所用得到的地方不過是足下方寸之間。

不過如果只留下立足之地,把其餘的地方挖到黃泉那麼深,人便寸步難移了,恐怕這足下方寸之地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由此可見,無用有用只是隱顯相待的,表面看似沒有顯著好處可供利用的東西,卻與表面看來很有用的東西相依相成。

所謂有用為利,無用為用,就是這個道理。

  總結以上所說,「大而無用」是莊子用以解釋「無用之用」的譬喻。

引申來說,人遠離是非利害,外表看來似乎成了無用之人,但卻可因此而保生全性,反而可說有了最大的用處。

其次事物各具不同功能,唯有適才適所加以運用,才能發揮其功能,有用無用不可只做片面的判斷,唯有領悟有用為利、無用為用的道理,才能體會無用之用的真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而無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