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相愛,不一定懂得分離:如何在愛情裡好好地說分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採取這些方式的人背後的心理是什麼?想提分手,該怎麼做? 公號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 ... 逛逛WomanyShop 主題分類 特色專題 熱門單元 關注興趣 女力職場 自我成長 人際關係 生活風格 美妝保養 時尚精品 身體康健 女子旅行 女子理財 最新文章 更多服務 女人迷課程 你值得擁有 名家專欄 試用體驗 活動講座 性別駭客松 WomanyShop 熱烈討論 官方App 吾思品牌 女人迷香港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產品 課程 女人迷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透可室 懂得相愛,不一定懂得分離:如何在愛情裡好好地說分手? 11 2022.01 Tuesday 宜另尋出路 職業倦怠怎麼辦 離職或許是一個選項,但並不是理想的解決之道。

比起考慮辭職,我們更需要的是「機智地」熬過今天的方法。

了解更多 女人迷womany.net 2019/12/27 關係 懂得相愛,不一定懂得分離:如何在愛情裡好好地說分手? byKnowYourself 2019/12/27   分手分成公開、關係降級、積極口吻、不告而別四種方式。

採取這些方式的人背後的心理是什麼?想提分手,該怎麼做? 公號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前段時間,我們推送了許多關於失戀的文章,如失戀者如何自我關懷、如何複合等等。

我們後台因此收到了一位失戀者的留言,他說:「⋯⋯我反覆回想這些經歷,卻也好奇,我如此痛苦,那提出分手的人呢?他們也會過得不好嗎?如果分手者只會快樂,不是很不公平嗎?」確實,人們更多關注被分手者的心境和反應,對於分手者的研究相對來說少許多。

在各類影視中,分手者也往往被簡單地描繪成「殘忍」、「忘恩負義」的人。

但事實上,分手者也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這些方式也會對他們產生影響。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分手對雙方的影響、不同的分手方式,以及如果要分手,應該如何用適當的方式結束關係。

圖片|來源分手也有很多方式提起分手場景,許多人第一反應是:兩個人面對面坐在咖啡廳裏,一方說:「我們分手吧」。

但根據心理學家LeslieBaxter的研究,比起直接地表達分手意願與說出分手原因,許多時候人們會試圖用間接的方式分手,來回避和對方談論分手。

心理學家們綜合人們的分手方式,總結出以下幾種策略:(Baxter,1982;Banksetal.,1987)a.公開策略(opennessstrategy)公開談論策略是最直接的策略。

分手者會直接地表達分手意願,並且公開討論他們為什麽分手,而不會掩藏自己分手的原因。

b.關係降級策略(de-escalation)降級策略是一種較為和緩的分手方式。

分手者不會直接提出分手,而是提出讓這段關係「降降溫」,比如「我們先冷靜一下」、「我們先做朋友吧」。

有些使用該策略的人,會等著關係冷卻下來後再提出確定的分手,或是指望冷卻後雙方默認已經分手;但也有些人是希望在關係降溫後,還能慢慢地回暖。

因此,不管分手者背後是哪種動機,在被分手的人看來,降級策略都為「重新開始關係」保留了一絲希望。

延伸閱讀:關係心理學:明明沒有要分手,為什麼我們還是常冷戰?c.積極口吻策略(positivetone/selfblamestrategy)使用積極口吻策略的分手者,會在分手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照顧對方情緒。

他們期望在明確分手的同時,盡可能地降低雙方衝突的可能性,或是試圖減少對對方的傷害。

常見採用的方法有嘗試共情,像是「你一定很難過吧」,或者用自責的方式來試圖降低對方的愧疚,類似「是我的錯」、「你太好了,是我配不上你」。

(Banksetal.,1987)。

d.不告而別策略(ghosting,oravoidance/withdrawalstrategy)分手者不會告訴伴侶自己想分手,而是用刻意疏遠、人間蒸發、拒絕交流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分手意願。

被分手者往往要過一陣子才模模糊糊地意識到自己被分手了。

e.操縱策略(manipulationstrategy)操縱策略指的是分手者通過種種手段,來迫使對方提出分手,或讓對方主動遠離。

比如有人會用「被動攻擊」的方式,通過做惡劣的事情來逼迫對方提出分手,像是故意吵架等等。

也有些人會試圖讓第三方介入,讓第三方代自己傳達想分手的意願。

比如,讓共同好友有意無意地提起:「我聽說XXX想和你分手?」分手者採用哪種分手方式,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

面對不一樣的伴侶,分手策略也會不同。

那麽,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人們的分手策略呢? 圖片|來源為什麼他會以這種方式和我分手(banksetal.,1987;Sprecheretal.,2010;Collins&Gillath,2012)1.你們曾經越是親密,越可能直接提出分手分手者採用哪種策略,與和伴侶的親密度有關;越是親密,越是會直接、坦誠地表明分手意圖,比如採用公開策略和積極口吻策略。

這可能是因為親密度越高,兩人越是願意自我暴露、傾訴自己的想法。

並且,憑藉曾經的親密帶來的了解,分手者確信自己的話會帶來對方什麽樣的反應,並不害怕被分手者突然失控。

親密度不夠的情侶會更傾向於採用不告而別的分手策略,避免產生可能的衝突。

因此,如果你們是坦誠、直接地分手的,相信你們至少曾經離彼此很近。

2.共同認識的人越多,越會在乎對方的感受研究發現,伴侶們社會關係的重疊度越高,分手者越會考慮到被分手者的感受,採用照顧到對方情緒的分手策略,比如積極口吻策略和關係降級策略等等(banksetal.,1987)。

這可能是分手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社會形象,盡可能避免被共同認識的人指責為「殘忍」。

分手者會擔心兩人如果不歡而散,傳出去並不好聽。

此外,共同認識的人越多,分手者也越不可能不告而別。

因為分手者明白被分手者可以有許多途徑找到自己,突然消失並不現實,還有可能因為被分手者發動共同好友找人而導致尷尬。

3.選擇哪種分手方式,也取決於你認為分手是誰的錯對分手原因的歸因,也會影響到人們採取的分手策略。

越是認為被分手方要為關係惡化負責(比如對方出軌),越是會採取公開對峙的方式,直截了當地指出分手是被分手者的責任,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推薦閱讀:他外遇之後:最重要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修復自己而如果認為關係之所以結束,主要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工作變動),那麽分手者會更珍惜兩人之間的關係,會傾向於給將來關係的複合留一點希望,並會用更積極、友善的方式談論分手。

4.依戀類型會影響到我們的分手方式在依戀類型中,「焦慮被棄」程度較高的人,即使想要分手,也會對「失去一段關係」感到恐懼,因此會盡可能地拖延分手。

或者就算主動提出了名義上的分手,也很難真的切斷和前任的關係。

他們會傾向於採用「關係降級」和「積極口吻」的策略,希望能和對方可以繼續做朋友,甚至保留複合的可能。

而「回避親密」程度較高的人,會在分手的時候傾向於避免和被分手者接觸。

他們更有可能使用「不告而別」或「操縱」的分手策略。

比如,他們可能會忽然疏遠你、指望你提出分手,或只是在手機上簡單告知分手意圖,並且避免接下來見面。

安全型依戀者則更傾向於直接和伴侶表達分手的意圖。

安全型依戀者會更積極地看待親密關係中的種種變化,包括分手。

他們認為即使這段關係結束,他們依然有機會、也有能力與他人進入下一段關係,所以分手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圖片|來源分手的不同方式 對於分手者和被分手者都有影響分手本身不單單會對被分手者產生影響,也會對分手者產生或積極或負面的影響。

研究發現,分手者同樣會經歷害怕、憤怒、傷心、困惑等負面情緒。

而且,與被分手者不同的是,分手者會有一種混雜了快樂與內疚的複雜心情(Perilloux&Buss,2008)。

不過,分手方式的不同,對分手雙方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

1.直接談論分手vs回避談論分手和人們的想象不同,公開策略給被分手者帶來的心理壓力是最小的,被分手者的憤怒感也比經歷了不告而別的人要更低。

而且,直接談論分手也給雙方自我提升的機會,去了解關係解體中具體的問題,也許會發現還有修復關係的可能性;而如果確實沒有辦法挽回,雙方的分享與反饋都能幫助他們提升自我認識、改善自我。

相反,如果分手者拒絕就分手進行交流,例如使用不告而別或操縱的做法,會給分手者帶來「重獲自由」的喜悅。

比起使用積極口吻和關係降級策略的分手者,那些使用不告而別策略的分手者的自由感會更強。

但回避討論分手是讓分手者舒服了,卻會對被分手者產生較大傷害。

對那些不告而別的分手對象,被分手者可能會不斷猜測是什麽導致對方的離開,無法自控地想著和分手有關的事,自己想停也停不下來,試圖去找到被分手的理由,這些被分手者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釋懷。

此外,如果分手者回避告知分手的原因,會有更大機率被分手對象反覆追問。

因為人們需要為自己經歷的事找到理由,被分手者會試圖追著分手者問清分手理由。

或者,因為被分手者認為沒有說清分手理由,就意味著分手並不認真,還有複合可能,就更難對這段關係放手。

2.分手中顧著對方(other-oriented)vs分手中只顧自己(self-oriented)部分分手者會使用積極口吻或關係降級的策略,來照顧對方的情緒。

對分手者來說,他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避免與對方的衝突,並能更好地自我安慰(「至少在分手的時候,我對你不錯」)。

但照顧對方的情緒也可能給分手者帶來負面影響。

由於去試圖理解和考慮被分手者的感受,可能會讓分手者更加感到愧疚。

研究發現,如果主動地進行自我責備,分手者會在失戀之後,更容易感到抑鬱,而更少地感到「如釋重負」。

有些分手者希望通過照顧對方的方來讓被分手者好受些。

但研究者發現,被分手者對這個方式的感受也比較複雜。

有部分被分手者會覺得分手者的好意很「虛偽」,進而對分手者感到更加的不滿。

另外,也有被分手者感到,分手者使用的那些客套的話語,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和安撫,實際上降低了彼此的親密感。

但是,也有被分手者會感激分手者的體貼,會更願意在這段親密關係結束後繼續與對方成為朋友。

研究發現,使用關係降級的策略分手,有更大機率在結束後依然是朋友。

然而這未必是好事,因為被分手者可能也會因此更長久地無法釋懷,他們會因為被分手感到憤怒,卻又無法釋放,或是錯誤解讀對方友善的舉動,而對關係心存幻想。

相反,如果在分手時多考慮自己的需求,比如直接講出分手的意願和真實原因,也許在分手情境中被分手者會感到更受傷,但這種受傷感也能幫助被分手者更快從關係中走出來。

如果我要分手我該怎麼做?事實上,分手不是只有一瞬間的事,分手是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不單要考慮好分手時得怎麽做,也得想想分手之前與分手之後該如何度過。

1.分手之前,要做好準備首先,最關鍵的是:要確定自己要不要分手。

我到底是該分手,還是繼續這段關係?我們需要對現有關係做一個評估。

婚姻諮詢師LesliDoares羅列了幾個問題,來幫助人們判斷自己是否確實需要分手(Kim,2016): 我是否過於情緒化地看待關係中的問題?有些問題是否並沒有那麽嚴重? 我是否是將自己的責任推給伴侶承擔,比如寄希望於用他來滿足我的所有需求? 我們是否在關係中依然各自成長?還是止步不前 伴侶是讓我變得更好,還是削弱了我的力量? 如果我分手,我會比現在更痛苦嗎? 如果我有個孩子,我是否會讓他也待在這樣的關係裡? 如果對上面的問題,你的回答有多個「不」的話,或許你就可以考慮分手了。

注意,一旦下定決心分手,就不要拖延說出你的決定。

如果關係中的問題讓你痛苦而且沒有改變,那麽你拖得再久,這段關係遲早也會結束,你只是增加自己的痛苦,也阻礙了對方早點尋找更合適的伴侶。

同場加映:「為愛做過最勇敢的事,是提分手」30個為愛瘋狂的故事接下來,在提出分手之前,你需要做一個計劃。

你可以設想一下分手時可能發生的情境:當你提出分手時,對方可能會有哪些反應和疑問?你們之間可能會有哪些對話?等等。

你可以把這些想法列在紙上。

如果你對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夠自信,可以找信任的朋友來角色扮演。

不過,你認為與對方提出分手是不安全的(比如對方有暴力傾向),那麽,優先保障你到一個安全的環境,不必強求要面對面地直接解釋。

除了分手時的情境,你也需要仔細地考慮分手後可能會發生的改變,不論是情感上的,還是經濟上的。

比如,如果你們目前是同居,那麽你可能需要找到可以暫時居住的地方。

2.分手過程中:表現得友善、坦率且真誠除非有安全上的顧慮,不然盡量選擇面對面說。

短信的傳遞雖然快捷,但是可能會漏掉對方非語言的信息。

直接地說明分手意願與分手原因,直白不代表粗魯,你可以選擇平和、友善的方式表達你的想法。

談論分手時把話題集中在你們之間的關係上,而不要上升到人身攻擊。

注意分手的過程一定不要拖拉。

如果你不想給對方無謂的希望,就不要含糊其辭,明確地表示要分手。

如果你希望能和對方做朋友,你可以提出,但是也要理解對方可能會拒絕;而如果對方提出希望能和你繼續做朋友,但如果你並不希望這樣,你也不要為了安慰對方而選擇接受,這同樣也不利於你們雙方的自我恢復。

3.分手之後:建立合理邊界分手之後,你需要立刻停止和對方做任何伴侶會做的事情。

比如一起購物、看電影、用餐等等。

你需要重新定義和適應和對方的邊界,可能剛開始你覺得兩人距離變得比普通朋友還要遙遠,但這是必須的。

不要因為愧疚而去主動地聯絡對方或者關心對方,更不要有「懷舊的性(nostalgiasex)」——因為懷念對方而在分手後與對方上床等等。

推薦閱讀:「你最脆弱的情感,都在這場性愛裡」關係心理學:分開捨不得,該打分手砲嗎?對你的前任保持耐心,理解對方可能會有情緒反應:憤怒、悲傷、抑鬱等等。

但是不要因為感到愧疚而縱容對方越界。

比如,如果對方不斷給你打電話,你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知道對方很難過,但是這麽做讓你很困擾,你希望對方停止。

分手也要好好過 分手心碎談 16型失戀人格:你是什麼性格,就會如何面對心碎 「我覺得愛你,已經不愉快」那些讓人想分手的六個瞬間 「請描述分手後心情,怎麼調適?」戀愛為美國中學必修課 為什麼失去你,讓我喘不過氣?用醫學角度解釋「心碎症候群」 關係 分手 失戀 戀愛 關係 感情 親密關係 愛情 傷心 說分手 如何分手 方法 執行編輯 雅彤 核稿編輯 JadeJhuang 吾思傳媒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

作者 KnowYourself 帮每个人学会幸福生活 看更多留言 如果你也相信文字的力量,邀請你以知識為支點,撐起世界。

本網站中所有內容均由女人迷womany.net與其他權利人依法擁有其智慧財產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或發現女人迷文章有侵權疑慮,請來信與本公司相關部門人員接洽,我們會儘快回覆。

womany貼心客服 02-2377-5999 [email protected] 文章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