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空城计原文及赏析 - 语文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诸葛亮智退敌军的智谋。

那么到底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什么样的故事情节?结局如何? 三国演义空城计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01-1711:55:09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空城计原文及赏析  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诸葛亮智退敌军的智谋。

那么到底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什么样的故事情节?结局如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空城计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原文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军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延伸:  空城计,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赏析  如果我们用博弈论的眼光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完全是一部记载着许多博弈案例的著作。

当然,罗贯中不可能用“博弈”一词。

如果我们用一词来概括《三国演义》,这个词就是“计”。

计,即计策或策略也。

用计,即用策略赢对方。

用计算敌,不仅要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策,而且要算准对方用什么计策,这不就是博弈?现在让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博弈。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

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

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而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这就是为后人广为传颂的空城计。

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在这里,孔明可以选择的策略是“弃城”或“守城”。

无论是“弃”还是“守”,只要司马懿明确知道他自己的支付,那么孔明均要被其所擒。

孔明惟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司马懿知道他自己的策略结果。

他的空城计是降低司马懿进攻的可能收益,使得司马懿认为,后退比进攻要好。

  在孔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了解双方的局势,制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

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

即:司马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效用。

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司马懿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焚香操琴。

此时,司马懿觉得“退”比“进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更大。

于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后退而去。

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司马懿对局势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对诸葛亮的判断是基于以前的认识,这就是“归纳法”。

  空城计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曹操与诸葛亮的华容道博弈就是一个完全信息博弈。

  曹操亲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联合破曹,曹军大败。

曹操引兵而逃。

经过一路厮杀,来到一处,军士报:前方有两条道路,请问丞相走哪条路?曹操问: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

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多里。

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

曹操叫走华容道。

诸将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

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

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

遂曹兵走华容道。

但关羽依着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等着曹操,于是关羽上演了一场“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捉放曹的义举。

逃过华容道大难,曹操只剩二十七骑?选  在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这一华容道博弈中,曹操的策略是在走华容道还是走大路之间进行选择,而诸葛亮派关羽埋伏时,要在埋伏在大路还是埋伏在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择。

  这个博弈如同猜硬币的游戏一样,是一“零和博弈”。

双方对博弈有完全的信息,各种策略下的博弈支付是公共知识。

但双方无法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而只能进行猜测。

曹操要选择走诸葛亮的军队不在的路,这是他的最优的结果。

而诸葛亮的最优结果是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诸葛亮制造埋伏在大路的假象,其实则派关羽埋伏在小路。

这里关键是谁能真正猜到对方的策略,谁就是赢家。

诸葛亮胜曹操一筹。

博弈结果是:曹操选择了走华容道,结果被抓;关羽在华容道守候,抓住了曹操。

【三国演义空城计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金缕衣原文及赏析12-22悲歌原文及赏析12-13雝原文及赏析11-19乞巧原文及赏析11-18东山原文及赏析10-21渔父原文及赏析10-19羔羊原文及赏析10-16出塞原文及赏析10-16社日原文及赏析08-21兼爱原文及赏析08-18 最新推荐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李世民和李绩的关系 刘备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 古诗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山原文及赏析 裴行俭有几个儿子 曹植的文学创作 李渊退位后的生活 赏析古诗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好段赏析好段赏析观潮原文背影原文劝学原文师说原文散步原文孔乙己原文 三国演义小说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空城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