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南京條約》(英語:Treaty of Nanking),又称“万年和约”,是清朝首個因對歐美國家戰敗而簽定的條約。
主要條款是清朝割讓香港岛和開放五口通商( 廣州、廈門、福州、 ...
南京條約
中國清朝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6月1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南京條約"—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南京條約》(英語:TreatyofNanking[2]),又稱「萬年和約」[3],是清朝首個因對歐美國家戰敗而簽定的條約。
主要條款是清朝割讓香港島和開放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
南京條約中英江寧條約[1]雙方於汗華囇號上簽署《江寧條約》類型不平等條約簽署日1842年8月29日簽署地點大清江寧府汗華囇船上蓋章日1842年8月29日生效日1843年6月26日生效條件經簽字國君主批准,並互換批准書簽署者太子少保耆英、乍浦副都統伊里布、署理兩江總督牛鑑陸軍少將砵甸乍締約方大清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保存處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英國國家檔案館語言中文英文收錄於維基文庫的條約原文《南京條約》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對大英帝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
雙方代表在江寧府靜海寺談判並在泊於江寧府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汗華囇號上簽署《江寧條約》。
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別與英簽訂《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條約與換文》[4]、美簽訂《中美新約》,廢除一些不平等條約內容,例如治外法權。
《南京條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由中華民國外交部保存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5]
目次
1戰爭背景
2談判過程
3條款
3.1中英文版本誤譯
4影響
4.1割讓香港
4.2近代史第一次割地
4.3關稅
4.4上海崛起
4.5傳教
5參見
6參考文獻
7外部連結
戰爭背景編輯
主條目:第一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複製品,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於江寧府港口的汗華囇號
1839年3月,大清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至廣州嚴禁鴉片,與大英產生貿易、司法和外交衝突,使得英政府內閣在同年10月1日,決定派遣遠征軍至大清,從而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
談判過程編輯
此章節需要擴充:談判交鋒和大清欽差的態度1842年8月4日,大英軍艦駛抵江寧府下關江面,清政府代表在靜海寺與大英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談判約4次。
8月12日,砵甸乍(又譯璞鼎查)提出:「讓地通商一端,大清必將香港地方讓與大英永遠據守。
蓋大英之國體,既被大清之凌辱,理當讓地方以伏其罪,而補所傷之威儀也。
」[6]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大英代表砵甸乍在英軍旗艦汗華麗號上正式簽訂《南京條約》[7]。
同年10月27日,道光皇帝批准條約;同年12月28日,維多利亞女皇批准條約。
1843年4月5日,維多利亞女皇頒發《英皇制誥》。
同年6月26日,耆英與砵甸乍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依據《制誥》,成為香港首任總督。
同年12月2日,大英帝國授予砵甸乍GCB表彰其功勞。
條款編輯
主條目:香港割讓、五口通商
條約的各項條款
大清和大英停戰並締結永久和平及對等關係。
清政府向英方開放五口通商,即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
清政府將永久割讓香港島予大英治理。
[8]
清政府向大英共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圓[9],同時廢除須經公行進行貿易的制度。
[10]
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
英軍撤出江寧、定海軍政府等處江面和島嶼。
兩國共同訂立進出口關稅。
[11]中英文版本誤譯編輯
《南京條約》的翻譯工作由英方人員擔任,由於清政府缺乏通曉英語的外交官員,所以主要的翻譯都也是由大英的外交官馬儒翰、郭士立和羅伯聃負責。
由於當時的翻譯條件並不如現在的成熟,因此,大清政府的版本和大英政府的版本在原文原意上出現差異[12],令英人遲遲未能進入廣州城。
條約第二條的中文譯文為: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大英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
且大英君主派設領事、管事領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
英文版本為:
HisMajestytheEmperorofChinaagrees,thatBritishSubjects,withtheirfamiliesandestablishments,shallbeallowedtoreside,forthepurposeofcarryingontheirmercantilepursuits,withoutmolestationofrestraintatthecitiesandtownsofCanton,Amoy,Foochow-Fu,Ning-poandShanghai,andHerMajestytheQueenofGreatBritain,etc.,willappointSuperintendents,ConsularOfficers,toresideateachoftheabove-namedCitiesandTowns.
條約第三條中文譯文為:
……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而英文條款為:
...theIslandofHongkong,tobepossessedinperpetuitybyHerBritannicMajesty,HerHeirsandSuccessors,andtobegovernedbysuchLawsandRegulationsasHerMajestytheQueenofGreatBritain,etc.,shallseefittodirect.
英文版本中「inperpetuity」的中文正確翻譯為:永遠、永久;而中文版本中的「常遠」的解釋卻有空間討論。
影響編輯
割讓香港編輯
主條目:香港割讓
1842年至1898年,大清先後三次割讓新安縣城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予英國,所謂香港割讓。
香港島遠在中原邊陲,英國人曾埋怨它「荒蕪、不衛生、無價值」,[13]後來才發掘到它是優良港口。
英屬香港的法律不受清廷規管,由此成為興中會的革命基地,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助力甚大,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亦萌芽於英屬香港。
[14]
近代史第一次割地編輯
香港割讓通常被表述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割地。
(南京條約簽訂的1842年,澳門尚未被割讓,只是自明代特許葡萄牙帝國商人的居住點)。
[15]而在近代史以前,割地的例子在史籍記載不少,有前燕割虎牢關以西予前秦,[16]後晉割燕雲十六州予遼國,[17][18]南宋在紹興和議割鄧州和唐州予金國[19][20][21],等等。
關稅編輯
作為南京條約的後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1843年10月8日)。
大英相繼取得了協定關稅、治外法權(仿照中美望廈條約索取了領事裁判權,中外人民訴訟各按本國法律管理)、劃定租界、片面最惠國待遇、軍艦停泊口岸等外交權利,在與大清帝國貿易時享有更多利益,清朝亦因大英的壓力而開放國門,加速現代化,亦間接為往後清朝覆亡、中華民國成立埋下伏筆。
上海崛起編輯
1843年至1844年,基於條約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相繼開埠。
廈門、福州、寧波因地理限制,商務並不繁盛。
而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因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當時清朝政府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僱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
1853年起,上海開始取代廣州,成為全大清最大貿易港口。
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傳教編輯
主條目:傳教士
鴉片戰爭時,在清朝約有30萬的地下天主教徒。
基督教新教沒有公開傳教,只有20名英美傳教士在澳門進行一些準備工作,例如翻譯聖經以及編寫字典。
1846年,道光皇帝明詔弛禁天主教,歸還原有教堂,天主教於是轉而公開活動。
耶穌會負責江蘇、安徽和直隸東南部的傳教工作,遣使會負責直隸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會則專門負責福建。
來自英、美、德三國十餘個新教差會也紛紛在五口設立教堂、學校、醫院。
其中美國歸正會在廈門興建了基督教在大清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長老會的嘉約翰在廣州創辦了清朝第一所西醫院博濟醫院。
參見編輯
第一次鴉片戰爭
穿鼻草約
虎門條約
中法黃埔條約
中美望廈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大安之役
中英平等新約參考文獻編輯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_歷史之鑑.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06-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3).
^南京條約原件(英文與中文)(PDF),中華民國外交部,[2019-05-2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4-05-14),英文版記述在Nanking,中文版記述在江寧
^s:虎門條約
^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條約之換文citeweb|author=|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3002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民國外交部保存之前清條約協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外交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
^爾東.周海燕,編.《香港歷史之謎》.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4月:頁21.ISBN 978-962-973-634-7.
^中外舊約辭典3頁ISBN978-7-5436-0835-1
^《南京條約》原文:三、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包括煙價六百萬圓、公行商欠三百萬圓及水陸軍費一千二百萬圓。
^《南京條約》原文: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准以嗣後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
^《南京條約》原文: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後,即准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干,每兩加稅不過分。
^季壓西,陳偉民.來華外國人與近代不平等條約.中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ISBN 9787507729177(中文(中國大陸)).
^Morris,Jan.HongKong:EpiloguetoanEmpire.FaberandFaber.1988[2008]:70.RobertMontgomeryMartin(英語:RobertMontgomeryMartin),anearlyColonialTreasurer,arrivingin1844,dismisseditalmostatonceassmall,barren,unhealthyandvalueless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Dr.SunYatSen'sAddress:ANeatComplimenttoHongKong-WhyHeBecameaRevolutionist.ToEstablishAHongKongtypeofGovernmentinChina.HongKongDailyPress.1923-02-21. 全文轉載於:SunYat-sen'sAddressatTheUniversityofHongKong:"WhyIBecameaRevolutionist?".TheMan,theUniversity,theHistory-SunYat-sen.[2021-0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英語演說的通行中譯本出自1923年2月21日《香港華字日報》,以文言文行文,多處修改孫中山的措辭,該譯本收錄於羅香林,《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跡》,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71年初版。
^LettertoCaptainCharlesElliot,RN.21April1841.YouhaveobtainedtheCessionofHongKong,abarrenislandwithhardlyahouseuponit;andeventhisCessionasitiscalled,seemstome,fromtheconditionswithwhichitisclogged,nottobeacessionoftheSovereigntyoftheIsland,whichcouldonlybemadebythesignatureoftheEmperor,buttobeapermissiontoustomakeaSettlementthere,uponthesamefootingonwhichthePortuguesehaveanestablishmentatMacao.NowitseemsobviousthatHongKongwillnotbetheMartofTrade,anymorethanMacaoisso;thattheTradewillstillcontinueatCanton;andunlessyoushallhaveobtainedinyourfurtherNegotiations,allthesecuritieswhichwedemandedforourResidentsinChina,matterswillremainpracticallyjustastheyhavebeen.
^蔡宗憲.永嘉之亂後的洛陽及其鎮戍化(PDF).《中國史學》(京都:朋友書店).2010,20卷:72頁[2021-08-1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25).桓溫北伐時,前燕允諾割虎牢以西之地向前秦求援,桓溫敗退後,前秦即依約求取割地,至乃攻陷鄴城,消滅前燕
^胡輝芳.燕云十六州入辽后的社会发展——兼谈燕云的得失对辽宋的影响.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0.約定事成之後,割讓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地方作為報酬,送予遼朝。
^《契丹國志》卷22,「南京本幽州地,自晉割棄,建為南京,又為燕京析津府」。
^周立志.宋朝外交运作研究.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3[2021-0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南宋割出唐、鄧二州,以鄧州西南、南四十里為界。
但兩國實際邊界並非完全是和議規定的邊界,具體執行邊界交割時
^岳飛,《金佗稡編》卷十五《乞解軍務札子》。
轉引自:朱恆夫.岳飞故事:史实的拘泥与民间性的失度(PDF).《明清小說研究》.2005,(4)[2021-01-2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2-11).岳飛確實因與高宗趙構意見不合而多次上書請求辭去兵柄,如在紹興九年的二、三月間,他在反對和議無效之後,曾憤然上書請求解除軍職,奏書云:『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復於用兵,且無嫌於避事。
伏望陛下俯照誠悃,曲賜矜從,令臣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歌詠陛下聖德,為太平之散民,臣不勝幸甚。
』
^陶晉生.講座摘要:宋代外交的特色.香港中文大學講座.2011[2021-01-2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9-03-20).北宋的外交以維持皇帝地位及疆土完整為主要目的,不惜用歲幣來代替割地。
南宋因對金的實力不夠,甚至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如不能維持土地,就割地和贈送歲幣,而盡力維持皇帝的名分。
外部連結編輯
南京條約中英原文影印(PDF).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08-0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4-05-14).
第七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中英南京條約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南京条约&oldid=73424365」
延伸文章資訊
- 1沈建德- (126) 南京條約正本在台北,1997香港卻交給北京
1842年的南京條約香港割讓給英國,1997年迴歸時,南京條約的正本在中華民國手上,因當時的「外交部」、國史館、故宮、新聞局在台北聯合主辦之「南京 ...
- 2南京条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條約》(英語:Treaty of Nanking),又称“万年和约”,是清朝首個因對歐美國家戰敗而簽定的條約。主要條款是清朝割讓香港岛和開放五口通商( 廣州、廈門、福州、 ...
- 3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割讓三部曲」 - BBC News 中文
直接導致《南京條約》簽訂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 - 1842 )。條約主要內容是清朝將香港島(連同鴨脷洲和附近島嶼)永久割讓給英國,向英國政府和商戶 ...
- 4南京條約 - Wikiwand
割讓香港
- 5香港的失落一.《南京條約》====強佔香港島二.《北京 ...
1860 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 同年10 月24 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把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及昂船洲割讓給英政府。 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及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