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學研究所之教育與學術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就如上三點論之,中華佛學研究所在聖嚴法師多年來的苦心經營下,雖已功成但身不退的從事其原先的 ... 關鍵字:中華佛研所、聖嚴法師、法鼓佛教學院、法鼓山、支那內學院.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1.210)您好!臺灣時間:2022/10/0100:04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李麗華研究生(外文):Li-huaLee論文名稱:中華佛學研究所之教育與學術研究論文名稱(外文):TheEducationandAcademicResearchofChung-HwaInstituteofBuddhistStudies指導教授:陳英善口試委員:林金木教授、鄭弘岳教授口試日期:2011-09-16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玄奘大學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班學門:人文學門學類:宗教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1畢業學年度:100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50中文關鍵詞:中華佛研所、聖嚴法師、法鼓佛教學院、法鼓山、支那內學院外文關鍵詞:Chung-HwaInstituteofBuddhistStudies、MasterSheng-yen、DharmaDrumBuddhistCollege、DharmaDrumMountain、TheChineseInnerStudiesInstitute相關次數: 被引用:2點閱:415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0 聖嚴法師(1930-2009年)是當代著名的佛學教育推動者,1985年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附設於中國文化學院(現今的文化大學),在他的大力推行下,該所不僅跳脱傳統刻板式的教育方式,其辦學品質更是超越了一般大學系所。

然而,在該所成功地作為佛教教育典範的背後,我們有必要從三個面向來探討聖嚴法師,如何站在「立足中華,放眼世界」的立場,誕生了台灣第一所高等佛教教育學府:一、在艱困的教育環境中,從國外引進新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術成果及「近代性」的研究風氣為借鑑,逐漸形成其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當中我們僅就三點以檢視其教育理念的形成,更進一步討論該所成立的三個階段及其特色。

二、聖嚴法師如何貫徹與落實其教育理念於辦學中,以成為超越一般大學宗教系所的研究所;同時該所與民初時期的支那內學院,又是各具什麼樣的辦學特色。

三、該所是法鼓山教育發展的核心所在,其轉型後之契機亦牽動整個教育體制的後續發展,因此有進一步探索的必要。

就如上三點論之,中華佛學研究所在聖嚴法師多年來的苦心經營下,雖已功成但身不退的從事其原先的學術研究機構,為推廣漢傳佛教而努力。

關鍵字:中華佛研所、聖嚴法師、法鼓佛教學院、法鼓山、支那內學院 MasterShengYen(1930-2009)wasawell-knowncontemporaryleaderofBuddhisteducation.FoundingChung-HwaInstituteofBuddhistStudiesin1985(formerlyInstituteoftheChineseBuddhistAcademy,affiliatedwithChineseCultureInstitute(today'sChineseCultureUniversity),hevigorouslyguidedtheinstitutebeyondthetraditionalrigidstyleofeducation,helpingitachieveacademicqualityexceedinggeneraldepartmentsofuniversities.However,withthesuccessofthemodelofBuddhisteducation,weneedtoexplorethreeaspectsofMasterShengYentoseehowhecreatedTaiwan'sfirstinstitutionofhigherBuddhisteducationbasedonChinesecultureandextendedittotheworld:1.Inadifficulteducationalenvironment,heintroducedfromforeignlandsneweducationsystems,teachingmethods,academicachievementand"modernity"oftheresearchcultureoflearning,graduallyforminganuniqueeducationalphilosophy.Welookatthreepointsinordertoexaminetheformationofhiseducationalphilosophy.Furthermore,wewilldiscussthethreestagesofthefoundationoftheinstituteanditscharacteristics.2.WewilldiscusshowMasterShengYenrealizedandimplementedhiseducationalphilosophyintotheschoolinordertogobeyondthegeneralreligiousstudiesinstitute;wewillalsocomparetheschool’scharacteristicswithTheChineseInnerStudiesInstituteintheearlyRepublicanperiod.3.Theinstituteisthecoreof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ofDharmaDrumMountain,whichafterthetransformationalsoaffectedthesubsequentdevelopmentoftheentireeducationsystem,soitisnecessarytofurtherexplorethis.Basedontheabovethreepoints,Chung-HwaInstituteofBuddhistStudiescreatedbyMasterShengYenwithafewyearsofthorougheffortshasalreadymadesomeachievementsandstillservesasanoriginalacademicresearchinstitutiontokeeppromotingChineseBuddhism.Keywords:Chung-HwaInstituteofBuddhistStudies,MasterSheng-yen,DharmaDrumBuddhistCollege,DharmaDrumMountain,TheChineseInnerStudiesInstitute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之動機與問題陳述1第二節文獻回顧2第三節研究之方法、範圍與章節簡介4一、研究之方法與範圍4二、章節簡介5第二章創辦人之背景及其理念7第一節當年中國及台灣佛教教育之困境7一、清末民初的中國佛教教育7二、台灣的佛教教育13(一)清末民初的台灣佛教教育14(二)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佛教教育15(三)光復後的台灣佛教教育18第二節聖嚴法師與中華佛教文化館的淵源23第三節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的形成27一、問題提出27二、檢視釋常慧所持之觀點29(一)其辦教育的理念乃承於東初老人,與留學前後所發表的文章無關29(二)其對「教育」的說明與「全面教育」、「三大教育」無因果必然性35(三)以「醒世將軍」為名的文章主要在批判與反省當時中國佛教教育37第四節以日本佛教教育為借鑑39第五節小結47第三章成立的背景、教育理念與特色49第一節該所成立的背景49一、中華佛學研究所開創時期(華岡時期)...............................49二、承先啟後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發展時期54三、中華佛學研究所轉型時期61第二節該所的教育理念64第三節該所的教育特色68一、深植佛教語文與現代國際語文教育68二、從事持續長久之佛教菁英教育75第四節小結81第四章超越一般大學宗教系所的教育品質辦學83第一節教育理念之推行與落實83一、在課程教學方面83二、在師資方面86三、在圖書館設施方面88第二節研究、出版與學術會議91一、研究與出版91(一)學報91(二)論叢92(三)其他94二、國科會專案研究96三、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98四、舉辦國際學術會議101第三節與支那內學院的比較105一、支那內學院之成立背景106二、支那內學院之課程、師資109三、內學院與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辦學特色115(一)課程編制115(二)教學方式117(三)師資陣容119(四)教育重點120第四節小結122第五章該所為法鼓山發展之核心125第一節大學院教育126一、法鼓人文社會學院127二、法鼓山僧伽大學131(一)佛學系131(二)僧才養成班133(三)禪學系134第二節大普化教育137第三節大關懷教育139第四節小結144第六章轉型之契機與發展145第一節爭取單一宗教之學制145第二節該所之轉型與發展154第三節法鼓佛教學院之賡續發展159第四節該所畢業生之出路171第五節小結176第七章結論179一、本文研究的發現179二、該所具體之成就與貢獻181三、對該所得失分析183四、轉型後的發展與期許184五、本文的後續研究185附錄附表一東初老人年表187附表二靜安佛學院師生成員表188附表三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教育相關機構設置一覽表189附表四駒澤大學臺灣同學會名簿190附表五台灣戰後寺院辦學運動一覽表191附表六日本各宗派所設大學一覽表195附表七中華佛學研究所國際交流締約學校概況196附表八中華佛學研究所歷年專任研究員統計198附表九中華佛學研究所入學參考書目199附表十中華佛學研究所組織圖…200附表十一曾受邀至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專題講座教授201附表十二國內、外留學取得博士學位一覽表204附表十三中華佛學研究所共同科目課程表206附表十四兩岸交流活動與研討會219附表十五畢業生論文資料表221附表十六法鼓佛教學院研究所課程表226附表十七法鼓佛教學院大學部課程表231參考文獻233表目錄表一民國三年至民國三十三年創立的佛學院表11表二中華佛學研究所25屆畢結業學生人數表76表三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課程計畫表84表四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93表五中華佛學研究所歷年來申請國科會專案補助表.96表六歷年國際會議102表七支那內學院師資、課程表109表八支那內學院研究會110表九支那內學院研究論文表111表十專題研究講演討論112表十一中華佛學研究所課程表116表十二僧才養成班課程表134表十三禪學系課程架構135表十四私立學校法第九條原條文148表十五宗教教育納入學制立法大事記152表十六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155表十七法鼓佛教學院學分規定161表十八各學年度研究生分組表165表十九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100級課程科目表(印度佛教組)...………166表二十學士班學分規定168表二十一中華佛學研究所畢結業生的出路表統計175圖目錄圖一25屆學生來源圖77圖二25屆學生畢業科系圖78圖三25屆學生就讀學校區域圖79圖四選修生來源統計圖79圖五法鼓大學架構圖129圖六法鼓山的核心主軸圖141圖七轉型後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組織架構圖155 一、原典:《慨古錄》第六十五冊,No.1285。

《卍新纂續藏經》(新纂版)。

二、現代著作:(一)中文:支那內學院編輯1931,《內學》第一輯,南京:支那內學院發行。

釋聖嚴1968,《歸程》,台南:開元寺佛經流通處。

1979,〈近代的佛教學〉,《現代世界的佛教學》,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87,〈師恩難報〉,《東初老和尚永懷集》,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8,《牧牛與尋劍》,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8,釋聖嚴,《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明日的佛教》,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999,《學術論考》,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教育.文化.文學》,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留日見聞》,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曉峯先生與我〉,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編委會編輯,《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2000,《漢傳佛教智慧生活》,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通序〉,釋常慧,《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中華佛學研究所舉行新生講習〉,釋果毅主編,《1989-2001法鼓山年鑑記事報導》,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2005,《法鼓家風》,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5,〈繼往開來〉,《1989-2001法鼓山年鑑記事報導》,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2006,〈天台四部止觀導讀序〉,釋振法編註,《天台導讀》(一),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年6月出版1刷。

2010,〈創辦人時間〉,李美寬執行編輯《傳燈續慧: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楊家駱主編1975,《內學年刊》第1輯,台北市:鼎文書局。

釋太虛1978,〈佛教對於中國文化之影響〉,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8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我的佛教改革運動史〉,《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冊,雜藏.文叢(19),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

李添春1979,〈明末清初的臺灣佛教〉,張曼濤主編,《臺灣佛教篇》,《中國佛教史論集》第87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林子青1979,〈臺灣佛教漫談〉,張曼濤主編,《臺灣佛教篇》,《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7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林傳芳1979,〈近代日本佛學研究的發展〉,張曼濤主編,《現代世界的佛教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呂澂1979,〈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歐陽竟無著,《竟無內學》,台北:問學出版社。

釋東初1979,〈了解台灣佛教的線索〉,張曼濤主編,《臺灣佛教篇》,《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7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84,《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台北:東初出版社。

釋印順1985,《遊心法海六十年》,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我與東老的一段往事〉,《東初老人全集(七)》,台北:東初出版社。

李志夫1985,〈受業記〉,藍吉富編輯,《印順導師八十壽慶論文集: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台北:彌勒出版社。

2005,〈臺灣佛教教育之回溯、檢討與展望〉,《佛教文化與當代社會》,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

釋星雲1987,〈東初老人對佛教的貢獻〉,《東初老和尚永懷集》,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7,《有情有義.星雲回憶錄》,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藍吉富1987,〈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總序〉,洪啟嵩、黃啟霞主編,《楊仁山文集:現代中國佛教之父》,台北:文殊出版社。

1991,〈臺灣地區佛學教育所面臨的若干難局〉,《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7,《認識日本佛教》,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0,〈中華佛學研究所與台灣的佛學研究〉,《傳燈續慧: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

歐陽竟無大師編1988,《藏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楊白衣1989,《佛學研究法》,台北:慧光文庫印經會。

楊文會1993,《楊仁山居士遺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傅偉勳主編1993,《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書局。

1996,〈臺灣本土的佛學研究:回顧與前瞻〉,楊惠南、釋宏印編輯,《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出版。

張曼濤1993,〈臺灣的佛教〉,出自中村.元等人合編,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冊,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于凌波1993,《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1集,台北:慧炬出版社。

1995,《楊仁山居士評傳》,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慧劍1994,《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聖嚴法師》,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發行。

洪金蓮1995,《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年6月初版2刷。

釋妙然主編1995,《民國佛教大事年紀》,台北:海潮音雜誌社。

楊曾文1996,《日本近現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鄧子美1996,《中國近代化與傳統佛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1998,《譚嗣同全集》,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

釋曉雲1998,《佛教教育講話》,台北:原泉出版社。

劉宇光1998,〈對古典語文獻學在當代華人佛學研究中的角色問題之省思〉,《正觀》第一期,南投:正觀雜誌社。

麻天祥、董群、潘桂明合著1999,《中國佛教百科叢書.歷史卷》第3冊,高雄:佛光山事業有限公司。

江燦騰2000,《臺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2,〈臺灣近代佛教教育沿革〉,《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鑑創刊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9,《臺灣佛教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叔青2000,《枯木開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其賢2000,《聖嚴法師七十年譜》下冊,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0,《身心安住法鼓山》,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釋果祥2001,〈篳路藍縷〉,李美寬編輯,《耕耘播種:中華佛學研究所二十週年特刊》。

王見川、李世偉2001,考察中心〉,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李美寬執編2001,《耕耘播種:中華佛學研究所二十週年特刊》,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2010,《傳燈續慧: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世偉2002,《臺灣宗教閱覽》,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釋慧嚴2002,〈回顧日治時代臺灣的佛教教育〉,《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鑑創刊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8,《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出版社。

中華佛學研究所主編2002,〈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鑑創刊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釋恒清2002,〈宗教教育辨義:兼論宗教研修機構體制化的問題〉,《宗教論述專輯第四輯:宗教教育及宗教資源分配應用》,台北:內政部編印。

華方田2002,〈二十年來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鑑往知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卓遵宏,侯坤宏訪問2003,《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2007,〈葉阿月教授〉,《臺灣佛教人物訪談錄(一)》,台北:國史館。

2009,《方甯書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釋常慧2004,《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闞正宗2004,《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台北:大千出版社。

林建德2004,〈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遠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為重心的探討〉,《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聯合出版。

釋果毅主編2005,〈四眾佛子共勉語〉,《1989-2001法鼓山年鑑理念篇》,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2005,〈東初老人行世攝化印跡〉,《1989-2001法鼓山年鑑總論》,台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2007,《2006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杜正民2005,〈佛學與資訊的整合「中華佛學研究所佛學資訊學程」緣起與創設〉,《承先啟後: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2010,〈佛學與資訊的發展〉,李美寬執編,《傳燈續慧: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釋聖嚴等著、釋惠敏主編2005,《佛教與二十一世紀: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麗桂2005,《分享法鼓山》,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吳汝鈞2006,《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野上俊靜等箸,釋聖嚴譯2006,《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楊惠南2006,〈臺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釋信融著、江燦騰主編2006,《巨贊法師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黃夏年主編2006,《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28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蔡耀明2006,〈一個佛學教育願景的勾勒與實現〉收錄於《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釋聖嚴口述、胡麗桂整理2007,《法鼓山故事》,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美好的晚年》,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釋聖嚴、柴松林、賴青松、李偉文2007,《不一樣的環保實踐》,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敏霞2007,《日據時期的臺灣佛教》,台中:太平慈光寺。

卓遵宏等主訪2007,〈智道法師〉,《臺灣佛教人物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侯坤宏訪問2007,《杏壇納履:恆清法師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杜維運2008,《史學方法論》,杜維運發行。

卓遵宏、侯坤宏訪問、李美寬記錄2008,〈杜正民居士訪談紀錄(一)〉,《國史館館刊》復刊第44期,台北:國史館。

梁金滿2008,《2007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陳重光主編2009,《2008法鼓山年鑑》,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聖嚴法師、潘煊2009,《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重光主編2009,《一缽千家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安之2010,〈大學院教育〉,《2010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法鼓山信眾論壇》,台北:聖嚴教育基金會。

(二)日文:柏原祐泉《日本仏教史(近代)》,東京:吉川弘文館發行,平成二年六月一日第一刷發行,平成十年六月二十日第二刷發行。

三、期刊:(一)中文釋續明1953,〈從僧教育論到今後青年僧尼的進修問題〉,《海潮音》34卷3月號。

釋聖嚴1960,〈留學譯經與中國佛教教育〉,釋聖嚴主編,《人生月刊》12卷9期,釋東初發行。

1982,〈宗教教育之我見〉,《人生雙月刊》第2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1991,〈序: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腳步〉序1,《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1,〈序: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腳步〉序2,《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8,〈中國佛教未來的希望〉,《人生》第179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1998,〈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開幕詞,《人生》第107期。

2006,〈漢傳佛教的危機〉,《法鼓雜誌》202期,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2008,〈臺灣佛學研究的紮根者-談周宣德居士〉,《慧炬》第532期,台北:慧炬出版社。

藍吉富1972,〈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2期,台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2001,〈臺灣地區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7期,台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2010,〈中華佛學研究所與台灣的佛學研究〉,李美寬執編,《傳燈續慧: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周邦道1973,〈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簡記〉,《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台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高永霄1975,〈歐陽竟無年譜初稿〉,《內明》第39期,香港:內明雜誌社。

人生雜誌編輯組1983,《人生雙月刊》第8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獅子吼雜誌社1986,〈中華佛學研究所擴大招生〉,《獅子吼雜誌》第25卷第3期,台北:獅子吼雜誌社。

法光雜誌1989,〈只許教育部「放火」不許佛教界「點燈」乎?〉,《法光雜誌》第2期,台北:財團法人法光文教基金會。

冉雲華1990,〈十里松風一生心契〉,《人生》第81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黃運喜1991,〈清末民初廟產興學運動對近代佛教的影響〉,《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台北: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陳英善1992,〈上路吧!伙伴們!-給中國佛學組學生的建言〉,《人生》第110期。

釋惠敏1992,〈談整體佛教發展應有的正確觀念〉,《法光雜誌》第35期,台北:財團法人法光文教基金會。

2003,〈21世紀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釋果賢主編,《人生》244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2008,《法鼓佛教院訓》,台北: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發行。

2007〈首任校長惠敏法師的期許〉,《法鼓研修院訊創刊號》,台北: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發行。

2007,〈九大方向開創研修新紀元〉,《法鼓研修院訊》第2期,台北: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饒麗玲1993,〈中華佛研所圖書館簡介〉,《法光雜誌》第46期。

鄭振煌1993,〈立體化的佛學教育與佛學研究〉,《法光雜誌》第50期,台北:財團法人法光文教基金會。

果以1993,〈中華佛學研究所內的自由自在〉,《法鼓雜誌》。

釋見愷1994,〈豐盛的饗宴〉,《人生》第127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釋繼坤1994,〈為道與為學的融合〉,《人生》第128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張元隆主編1997,《人生》第166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釋果徹1998,〈東初老人簡譜〉,《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黃國清1998,〈東初老人有關佛教與中國文化之撰述析論〉,《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李志夫2000,〈附錄(一)聖嚴法師行誼簡介〉,《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1,〈回顧與展望〉,《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7,〈提昇國內宗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法鼓雜誌》209期,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姚衛群2001,〈佛教的學術研究和大學教育〉,《普門學報》第4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高振農2001,〈呂澂對佛學研究人才的培養〉,《普門學報》第三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民生報2002,《台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鑑創刊號》報導,〈民生報〉。

江燦騰2002,〈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先驅-「臺灣佛教馬丁路德」林德林的個案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黃德賓2002,〈我國近代佛教圖書館興起背景因素之考察〉,《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0期,台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楊郁文2003,〈《阿含辭典》編輯體例說明〉,《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釋悟因2005,〈戰後佛教在台灣-佛教面對現代挑戰的回應〉,《香光莊嚴》第84期,嘉義:香光出版社。

高山杉2006,〈外國哲學家和宗教學家筆下的支那內學院〉,王喆編輯,《世界哲學》第3期,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

呂澂2007,〈我的經歷與內學院發展歷程〉,王喆編輯《世界哲學》第3期,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

張珣2007,《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新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高煜文2007,〈四組一中心〉,《人生》284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7,《法鼓雜誌》208期,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張錦德2007,〈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的時代意義〉,《人生》第284期,台北:人生雜誌社。

2009,〈寂滅為樂歸淨土〉,《人生》第307期,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法鼓佛教學院2008,〈CBETA接軌國際開啟佛學新視野〉,《法鼓研修院訊》第3期,台北: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楊惠南2009,〈那片燿燿飄下的菩提葉〉,《人生》第307期,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釋果廣主編2009,〈名副其實的學問僧〉,《人生》第307期,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二)日文木村清孝2005,〈日本における仏教研究の百年〉,《宗教研究》78卷4號,東京都:日本宗教学会。

四、網路資料:華岡之史,參見網址:http://www.pccu.edu.tw/intro/intro_start.asp。

法鼓佛教佛院圖書資訊館,參見網址:http://www.ddbc.edu.tw/zh/library/。

劉安之,〈建設人間淨土:法鼓大學的願景〉,2010年6月,參見:法鼓大學籌備處網站http://www.ddc.edu.tw/zh-tw/node/3544。

法鼓山僧伽大學網站http://sanghau.ddm.org.tw/acadamics/Programs02.aspx。

轉型後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組織架構圖,詳見:中華佛學研究所網站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305.html。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資料,詳見:中華佛學研究所網站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402.html。

法鼓佛教學院網站:http://www.ddbc.edu.tw/zh/graduate_studies/course.html。

五、尚未公開資料:卓遵宏、侯坤宏訪問,李美寬紀錄,《李志夫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5年5月19日至9月22日。

卓遵宏、侯坤宏、常淳法師訪談,《惠敏法師訪談紀錄(二)》,台北:國史館,2007年6月30日。

六、檔案資料:中華佛學研究所歷年專兼任研究員統計,檔案現存於中華佛學研究所。

中華佛學研究所學生學籍表,檔案現存於中華佛學研究所。

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生出路資料,資料現存於該所校友會。

中華佛學研究所歷年國科會研究計畫資料,檔案現存於中華佛學研究所。

中華佛學研究所組織表,檔案現存於中華佛學研究所。

七、學位論文:林作嘉2000,〈清末民初廟產興學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聖雄2004,〈台灣宗教立法與立法精神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

闞正宗2004,〈戰後臺灣佛教的幾個面向〉,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

張家榮2007,〈臺灣佛教學術高等教育發展現況之研究─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佛學組與中華佛學研究所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素霞2008,〈當代臺灣佛學院課程規劃之探討〉,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年。

陳銀欉2009,〈台灣私立學校監督法制研究摘要〉,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八、影音資料中華佛學研究所製作,《耕耘與播種: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24週年成果簡介》,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VCD。

九、工具書: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山大辭典》第6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7年5月初版9刷。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佛教興辦中等以上學校之研究 2. 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 3.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之理念與實踐 4. 從心靈環保論法鼓山水陸法會 5. 「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教育 6. 念佛「生」淨土的探討:以法鼓山彰化辦事處念佛組為例 7. 台灣的生命教育-以法鼓山為例 8. 人間淨土的教化:聖嚴法師的淨土觀與法鼓山的念佛實踐   無相關期刊   1. 台灣的生命教育-以法鼓山為例 2. 「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教育 3. 當代台灣佛學院課程規劃之探討 4. 人間淨土的教化:聖嚴法師的淨土觀與法鼓山的念佛實踐 5. 從心靈環保論法鼓山水陸法會 6. 聖嚴法師大普化教育之研究 7. 民初佛學「唯識」與「如來藏」之交涉──以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之法義論諍為核心的開展 8. 釋聖嚴道德教育思想之探究 9.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之理念與實踐 10. 法鼓山「心」六倫初探-全球化下之自然倫理 11. 念佛「生」淨土的探討:以法鼓山彰化辦事處念佛組為例 12. 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 13. 臺灣佛教學術高等教育發展現況之研究: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佛學組與中華佛學研究所爲例 14. 青年信徒皈信歷程之研究-以法鼓山世界青年會中區法青會為例 15. 國小教師網路學習態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