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慾之秋】你看看,樹上的栗子已長得這麼大了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平常說的栗子,其實來自於一種叫做「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的植物。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們平常看見那一顆一顆的栗子,就直接長在樹上,實際上, ...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健康養生專欄植物王國【食慾之秋】你看看,樹上的栗子已長得這麼大了——「千果之王」栗子彥寧・2019/11/23・2982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414・四年級+追蹤十一月專題【食慾之秋】天冷了,來點好吃的吧!嘿嘿嘿,最近季節也漸漸邁入秋天,畢竟是果實豐收的季節,所以總是讓人聯想到一大堆好吃的東西,對吧!不過今天介紹的其實不是像大閘蟹或秋刀魚的海鮮,是口感綿密鬆甜,又暖呼呼的,號稱「千果之王」的——栗子!秋天,也該是栗子的季節。
圖/byNayuta@pixabay栗子背景小檔案大家平常看到的栗子,不外乎就是小攤販賣的一顆一顆的糖炒栗子,或是超市中盒裝販賣的栗子,不太有機會看見栗子經過處理前到底長什麼樣子。
我們平常說的栗子,其實來自於一種叫做「板栗」(Castaneamollissima)的植物。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們平常看見那一顆一顆的栗子,就直接長在樹上,實際上,採收前長在樹上的板栗果實,長得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栗子」可是大不相同喔!長在樹上的栗子。
圖/byenriquelopezgarre@Pixabay你可能會想,這個長的跟海膽有點像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構造?是果皮嗎?所以栗子到底又是什麼構造?其實,板栗是「殼斗科」的植物,而殼斗科顧名思義就是「有殼」,對吧!那一層看起來有好多好多刺的外殼,其實就是它的殼斗喔!有些人可能會對殼斗這個名詞非常陌生,但其實殼斗科的植物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說,冰原歷險記中,那顆劍齒松鼠不斷想要拿到手的橡實,就是殼斗科的果實喔!冰原歷險記中,鼠奎特(Scrat)永遠拿不到手的橡實,就是殼斗科的果實喔!圖/iceagemovies大家應該都有學過,有些植物會長出特化的葉子,而我們將這種特化的葉子稱為「苞片」。
有些植物的苞片長得又大又鮮豔,其中,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聖誕紅!聖誕紅鮮紅的苞片能夠吸引昆蟲來接近真正的花,幫助花粉傳遞;同時,為了吸引昆蟲,許多植物開花時會讓它的小花有特殊的排列,看起來又大又漂亮,這種時候,我們就稱這些小花為「花序」;但有些植物,有著保護一整個花序的苞片,這時候,我們就稱它「總苞」。
不過,講這麼多,它究竟和栗子有什麼關係啊?其實,殼斗科的「殼斗」,就是由雌花總苞發育而成的木質化構造喔!而板栗在成熟後,殼斗就會十字形裂開,裂成四瓣,露出裡面的三顆栗子。
圖/ jacquelinemacou@Pixabay說到栗子的味道,通常都是想到糖炒栗子的味道,感覺又香、又可口、又甜潤。
不過偷偷告訴你們,栗子花的味道可就不那麼令人香甜可口了。
栗子花的味道有一股又濃郁卻又難以言喻的特殊氣味,其實,說得更簡單一點,它聞起來像「嘉明的味道」。
對,你想的沒錯,就是精液的味道。
雖然成分完全不一樣,但是卻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同一個方向,實際上,醫學上也直接用栗子花散發的味道來形容男性的精液。
不過就算是這樣,糖炒栗子的香味還是非常美好的啊!請大家繼續對栗子抱持著食慾吧!板栗花。
圖/Kplant栗子到底是什麼部位啊?看完上面的介紹後,有個疑問還是沒被解答到:「栗子到底是果實還是種子啊?」其實答案是——都是,它是果實,也是種子。
先別急,待我為你好好解釋一番。
板栗的板栗的剖面圖。
圖/Donis-González,I.R.(2008)(翻譯/邱彥寧)相信有吃過糖炒栗子的朋友們,剝開堅硬的外殼,還會發現裡面還有一層苦苦的皮。
實際上,我們撥開的堅硬外殼就是栗子的「果皮」,那層苦苦的皮,就是「種皮」。
由於板栗是雙子葉植物,而雙子葉植物的種子儲存營養的地方是子葉,所以我們吃的部分則是並不是果肉,而是栗子的子葉還有胚軸的部分。
所以我才會說栗子既是果實又是種子。
如果是說包含深褐色堅硬外殼的果皮部分,就是果實;但如果是說剝開後,當然就是指種子啦!蹦!你知道栗子其實是會爆炸的嗎?糖炒栗子香甜綿密誘人,但你知道它其實有可能會爆炸嗎?圖/by_Alicja_在Pixabay你知道想吃糖炒栗子,可是需要經過兩個爆炸關卡的!第一個關卡:料理的時候。
其實料理栗子時,不管是用烤的或是微波的,都可能都會爆炸!原理其實不難,是因為栗子畢竟還是一個封閉的果實,而殼內的栗仁也含有水分,加熱時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水蒸氣,但當溫度迅速升高,水蒸氣迅速增加,如果封閉的栗子殼受不了裡面過大的壓力,就會爆炸了。
所以,自己在家料理的時候,最好還是讓每個栗子都有個切口,可以排出水蒸氣喔!你可能會想說,那那些糖炒栗子的攤販呢?他們不也是讓栗子的溫度迅速升高了嗎?嘿嘿,這就是為什麼在製作糖炒栗子時,要把栗子和許多小石頭一起炒啦!攤販在製作糖炒栗子時,會一直將栗子上下翻動,而待在上層的栗子就會與室溫接觸,所以能降溫,不用有切口也能將栗子給炒熟。
同時,小石頭能夠讓栗子非常均勻的受熱,不用過高的溫度也能慢慢把栗子蒸熟。
不過你以為你石頭的妙用就只有如此嗎?不,還遠遠不止呢!栗子不算是很小顆的東西,如果直接炒,每顆栗子之間的空隙很大,熱傳導就相對慢上許多。
石頭的體積比栗子小很多,能填滿栗子間的空隙,使得加熱效率提高許多。
栗子料理完成後,就是第二個關卡:剛加熱好時。
其實只要注意,千萬要等放涼一陣子再吃糖炒栗子啊!如同剛剛前面所說的,栗子裡面有一定的壓力,如果想使用牙齒將剛炒好的糖炒栗子咬出一條縫來,或是想要剝開它,用力壓迫到栗子裡的空間,栗子殼支撐不了壓力,一樣會爆炸的!實際上,不少夜市裡的攤販也都會提醒大家千萬要等放涼一陣子再吃喔!下次吃栗子時記得千萬要注意啊!不過在看完這些栗子小知識後,有沒有燃起了想吃糖炒栗子的慾望呢?各位有志一同愛著栗子的同胞們,趕快手刀出門購買,在食慾之秋好好滿足自己吧!參考資料:生態通—櫟櫟皆辛苦-殼斗科維基百科:苞片Donis-González,I.R.(2008). ManagementofmicrobialdecayoffreshandpeeledchestnutsinMichigan.MichiganStateUniversity.PlantPathology.Availablefrom: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Chestnut-fruit-morphology-A-Chestnut-fruit-longitudinal-cut-B-Spiny-burr-attached-to_fig16_265221329[accessed22Nov,2019]黑胡桃網路閣—栗子解剖每日頭條:地上的栗子不要亂吃,小心一命嗚呼科技大觀園流體化技術:流體化床燃燒爐–由糖炒栗子談起每日頭條:小心!用烤箱做糖炒栗子易爆炸告訴你防炸小妙招十一月專題【食慾之秋】天冷了,來點好吃的吧!終於走過嚴厲的夏天,時序漸漸邁入秋高氣爽、食慾大開的時節。
究竟秋天這個季節有什麼特別之處嗎?我們筷下的食物裡又有哪些科學事呢?接下來每個小周末與周末晚間,與我們一同歡慶豐收季節,一起享用「食慾之秋」吧!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板栗栗子殼斗科糖炒栗子食慾之秋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彥寧7篇文章・
1位粉絲+追蹤比起鯛魚燒,我更喜歡章魚燒。
RELATED相關文章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加速動脈硬化,小心發生心肌梗塞!2022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給開發mRNA療法(疫苗)關鍵技術的三科學家副食品保存不當容易變質?寶寶粥為什麼可以常溫保存?糖尿病該怎麼吃?透過飲食管理,血糖穩定又能吃飽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用社群的力量讓數學跨出同溫層,成為驚艷全球的藝術展演──Bridges2018研討會(下)11天前「言」外之「譯」:要跨越語言藩籬交朋友,除了文字,社群媒體上還有什麼需要被翻譯?11天前大資訊時代也是大駭客時代!——你該認識的駭客新興手法11天前物聯網世代資安保護的熱門選擇——新型「加密金鑰」PUF技術11天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誰發現量子力學?52022/06/03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32022/06/08「糖果代碼」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藥品真偽?22022/05/3006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60動物世界環境生態遠古生物解開古代魚類耳朵裡的「石頭」秘密!專訪古生物學家林千翔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4/09・5054字・閱讀時間約10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寒波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魚耳石與古生物研究魚耳石是硬骨魚類耳朵裡的碳酸鈣結晶,可以由新鮮生魚取樣,也能從地層發掘化石。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林千翔助研究員,他是臺灣少有的古生物學家,就讀博士之前就已經記錄超過1,000種現生魚類耳石,並持續投入魚耳石化石研究。
解析魚耳石化石可以得到什麼資訊呢?從魚耳石形態可以判定魚的物種、體型和群聚構造等,還可以分析累積在耳石的同位素看到魚類的生命史。
從比較解剖學到魚耳石研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林千翔助研究員,在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就讀時,察覺自己不喜歡生醫、細胞、神經、生理等領域,因此準備考研究所時他決定選考「比較解剖學」,而全臺灣只有一間研究所考這科: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
林千翔進入臺大動物所後,拜師陶錫珍教授,成為罕有的陶門弟子。
如今已經退休的陶錫珍教授,在臺灣大學教授脊椎動物解剖學超過40年,是臺灣少有的古生物學家。
陶錫珍教授的招牌研究是魚類化石,而林千翔對魚類的耳石(otolith)化石特別感興趣。
從19世紀末開始,便有學者研究魚類耳石化石,林千翔最早是在大學時,從地球科學系的課程接觸到魚耳石。
臺灣有幾位擅長魚耳石的研究人員,都是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曾萬年教授的弟子,他們都專注於現今魚類,林千翔的目光則望向古代魚類。
在林千翔前往義大利的巴里大學(UniversitàdegliStudidiBariAldoMoro)就讀博士以前,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張至維教授,一起發表過《臺灣魚類耳石圖鑑》(OtolithAtlasofTaiwanFishes),記錄超過1,000種現生魚類耳石,已經算是小有所成的研究者。
但是他仍然選擇出國深造,投入魚耳石化石的領域。
在深入探討地中海與東北大西洋一帶的魚耳石化石,並升級知識過後,林千翔可謂此一領域最新世代的專家,他總算可以回答之前無法解決的疑惑,也發現還有好多新的題材等待探索!魚耳石是什麼,有什麼用?人也有耳石嗎?魚耳石是硬骨魚類耳朵裡的「石頭」,在此當然不是指真正的石頭,魚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可以由新鮮活魚取樣,也能從地層發掘化石。
一條魚頭部的內耳兩側通常各有3顆耳石:矢狀石、星狀石、礫石。
最常用於分析,體積最大的是矢狀石。
魚類從小魚苗逐漸成長時,耳石也漸漸一起長大;耳石和聽覺神經相連,是魚類的聽覺零件;演化歷程及生活環境有別的魚類,受到不同功能需求影響,會衍生出不同的耳石形態。
林千翔實驗室人員展示取出魚耳石的過程,魚耳石是硬骨魚類耳朵裡的「石頭」,主要成份為碳酸鈣。
圖/研之有物魚耳石形態主要和物種有關,根據不同魚類的耳石形態特徵,可以鑑定是什麼物種;而且血緣關係愈近的魚,彼此間的耳石形態往往愈相似,比較耳石的差異,也能判斷魚類間的親疏遠近、演化關係。
林千翔表示,以魚耳石形態鑑定物種,概念類似哺乳動物的牙齒,就像哺乳類分類專家可以根據牙齒形態,判斷貓、金錢豹、馬、狼、羊、河馬、人等動物。
不是魚類的動物也有耳石嗎?其實人類等陸生動物的耳朵內仍然有耳石,但是作用不是聽覺。
人類聽覺的功能,改由磷酸鈣形成的耳骨負責。
陸生動物的耳石體積很小,主要作用是保持身體的平衡,例如人的耳石小小一顆,萬一移位可是會感到天旋地轉的!林千翔實驗室的魚耳石化石,放置在標本架內。
其中,黑姑魚和黃姑魚的耳石特別大。
圖/研之有物魚愈抓愈小?用耳石重現族群組成魚耳石可以用於鑑定物種,但是這只是最基本的用途。
分類固然重要,林千翔強調,人為認定的分類體系不斷變化,反映我們對生物認知的改變;持續累積的新知識、新觀念將改變舊的框架,那才是更有意義的知識進步。
魚的耳石隨身體一起長大,因此兩者的體積呈正相關:耳石愈大,魚體也愈大。
同一種魚類,搜集許多個體的耳石,便能評估該族群的體型組成。
追蹤不同時期的族群組成,能掌握該魚類的演變;倘若和幾年前相比,魚類體型普遍變小,便能懷疑棲地是否遭到破壞,或是發生「過漁」──過度捕撈。
林千翔實驗室的人馬會定期去大溪漁港等地,從下雜魚獲知不少訊息。
不過林千翔提到,耳石大小儘管和體型相關,生長速度則不一定。
一種魚即使最後耳石一樣大,也可能生長比較慢或比較快,也就是晚熟或早熟;缺乏其他資訊下,光靠耳石形態不見得能分辨成長史,必須要切片研磨讀取其年齡資訊。
「石首魚科」(Sciaenidae)是林千翔深入研究的一群,可食用的大黃魚、小黃魚都屬於這群;兩者受人類大量捕撈影響很大,中國沿海也有不少魚塭養殖。
大黃魚、小黃魚是不同的魚,大黃魚即使體型縮水,還是大黃魚。
林千翔便由耳石觀察到,在過度捕撈和人為飼養下,出現「小隻的大黃魚」,牠們現今的族群年齡結構也與古代有所不同。
左邊是被當成中藥材販售的魚耳石,為一般大小;右邊標本盒內是林千翔實驗室最大的魚耳石,屬於石首魚科,可推估這隻魚體型一定相當大!圖/研之有物珊瑚礁旁有哪些魚?穿越數千年古今比較耳石能判斷魚的不同種類,可由一批取樣辨識其中有多少物種、各種魚的相對比例(豐度)為何,也就是「群聚構造」(communitystructure)。
自然或人為引起的環境變化、過度捕撈,讓某些魚變少,其他魚比例增加,都可能影響群聚構造。
林千翔在博士後研究時,前往加勒比海研究魚耳石,比較古代和現代的群聚差異。
古代魚耳石的保存與尋找,也是一門大學問。
魚類死亡後,耳石、牙齒、骨頭、鱗片等構造,都有機會變成化石留存,而不同構造的化學成分不同,各有適宜的保存環境。
耳石的成分是碳酸鈣,和同屬碳酸鈣的貝殼、有孔蟲比較容易一起保存;但是磷酸鈣構成的魚骨、方解石形成的扇貝,與耳石適合的埋藏條件不同,不容易在地層中一同見到。
林千翔的博士後題目是研究加勒比海地區,珊瑚礁魚類的組成與改變。
珊瑚礁周圍一向有豐富的魚類生活,它們死亡後想必會留下不少耳石,但是從珊瑚礁石灰岩中取出裡頭的耳石,技術上有困難。
幸運的是,多明尼加一處7,000年前的古代的潟湖與海阻隔後,其尚未形成石灰岩的礁體,貢獻不少耳石及不同海洋生物遺骸樣本。
比較後意外發現,現代魚群的多樣性比古代更大。
推論是由於周圍環境改變,有些和珊瑚礁關係不大的魚類也移入附近,而不是珊瑚礁魚群原本就這麼多元。
由此看來,礁體也可以作為魚耳石的取材來源,研究附近的魚類群聚構造。
地層、考古遺址與鮪魚肚——認識不同時空的群聚構造假如往更久遠的年代探尋耳石,便有機會得知更遠古的魚類狀態,甚至見到同一類魚,在不同年代的演化改變。
林千翔分析過更新世早期嘉義牛埔地區的魚耳石化石(距今122到195萬年前),以及中新世晚期臺灣北部的魚耳石化石(距今500到800多萬年前)。
最近又取得一批海洋岩芯樣本,可以調查距今46萬年來,西太平洋的魚類多樣性與豐度。
然而林千翔提醒,魚耳石雖然好用,也只能重現古代魚群一部分的資訊。
有些環境條件根本不會有耳石留存,某些魚類的耳石也不易留下(例如河豚所屬的魨形目,耳石很小),還是要搭配牙齒、骨頭、鱗片等材料,加上其他方面的資訊,才能更完整地認識古代魚群,以及它們所屬的生態系。
林千翔提醒,魚耳石雖然好用,也只能重現古代魚群一部分的資訊,還是要搭配牙齒、骨頭、鱗片等材料,才能更完整地認識古代魚群,以及它們所屬的生態系。
圖/研之有物與人為活動相關的考古遺址,也可能保留魚耳石。
臺灣的南科考古遺址群,從近五千年前的南關里東、南關里遺址開始,延續數千年之久;分析遺址中出土的魚耳石,可以推敲古人的資源利用,以及當時的生態環境。
出土年代較早的魚耳石非常多,後來卻明顯變少;這是利用資源的方式改變,或是過度捕撈所致嗎?林千翔團隊分析後發現,和過漁沒有關係,主要是因為海岸線地貌變化導致利用資源方式改變。
另一項研究由印度洋的大目鮪肚子裡取材,分析鮪魚肚中的耳石,研究大目鮪吃的小魚組成。
光憑遺傳學分析方法「DNA條形碼」(DNAbarcoding)也能得知食用魚的種類,不過林千翔表示,唯有耳石才能釐清鮪魚吃進小魚的體型,並藉此得知個頭較大的鮪魚,吃下的食物魚也比較大。
從大目鮪魚的肚子中回收的魚耳石,比例尺為1mm。
圖/FrontiersinMarineScience成分分析:深入回顧一條魚的生命史除了形態方面的資訊,耳石隨著魚一同成長到死亡,也紀錄著一條魚的生命歷史。
魚的耳石是逐漸形成,並且包含當時進入魚體的微量元素。
比較耳石先後形成的部分,各種成分的變化,可以認識這條魚在不同時期,周遭的生活環境。
像是在魚耳石中偵測到重金屬,意謂那時水中有重金屬汙染。
穩定同位素(stableisotope)意指半衰期非常長,可視為不衰變而持續存在的同位素。
各種穩定同位素,進入魚體後留存於耳石之中,反映當時的狀態。
例如分析氧18、氧16穩定同位素的比例,能估計當時的水溫高低;而交叉比對碳、氧、硼等不同元素的穩定同位素,可以獲知鹽度、酸鹼值等環境訊息。
耳石除了碳酸鈣之外,也有極低比例的蛋白質。
蛋白質中的碳、氮皆源於食物,所以碳、氮的穩定同位素可以記錄魚的攝食來源。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藻類……這稱作「營養階層」(trophiclevel),穩定同位素氮(d15N,以下稱氮15)會隨著營養階層增加而累積,假如主要吃肉類,氮15的相對比例會比只吃植物、藻類更高。
分析氮15能評估該魚的攝食來源(或是對象)落在哪個營養階層。
有些魚幼小階段和成魚階段的攝食對象不同,可以由氮15的差異看出變化。
理想狀況下,綜合耳石內多種元素的穩定同位素,有機會認識一條魚在生命不同階段,飲食成分、水溫、住在淡水或海水、鹽度、酸鹼值、周遭是否有汙染等訊息。
海洋中的營養階層示意圖,階層愈高,氮15會隨著營養階層增加而累積。
圖/研之有物重現古代海洋的聲音,期待更多研究新秀加入!除了上述研究之外,林千翔最有野心的想法或許是「重現古代海洋的聲音」。
耳石是魚的聽覺構造,形態反映魚的聽力。
聲音稍縱即逝,不會留下任何記錄,可是假如能找到耳石形態和聲音的關聯,或許就有機會根據古代魚類耳石的形態,回推當時它所能聽到的聲音。
本題材潛力很高,目前仍在初步階段。
臺灣有很多人對化石收藏、研究有熱忱,林千翔在訪談中提到,他歡迎對魚類及海洋生物有好奇心的學生,加入他主持的海洋古生物實驗室,目前有一系列與海洋生物化石相關的研究正在進行著,特別是針對臺灣及西太平洋地區的材料。
研究者只要認真投入,都有機會從中實現自我。
延伸閱讀林千翔實驗室網站臺灣西南部嘉義牛埔地區常見的早更新世魚類耳石CoastaldevelopmentthreatensDatanareasupportinggreatestfishdiversityatTaoyuanAlgalReef,northwesternTaiwanFeedingHabitsofBigeyeTuna(Thunnusobesus)intheWesternIndianOceanRevealaSize-RelatedShiftinItsFine-ScalePiscivorousDietFishfossilsofTaiwan:areviewandprospectionFishotolithassemblagesfromRecentNEAtlanticseabottoms:AcomparativestudyofpalaeoecologyFishotolithsinsuperficialsedimentsoftheMediterraneanSeaFishotolithsfromtheLutetianoftheAquitaineBasin(SWFrance),abreakthroughintheknowledgeoftheEuropeanEoceneichthyofaunaLateMioceneotolithsfromnorthernTaiwan:insightsintotherarelyknownNeogenecoastalfishcommunityofthesubtropicalnorthwestPacificReconstructingreeffishcommunitiesusingfishotolithsincoralreefsedimentsTortonianteleostotolithsfromnorthernItaly:taxonomicsynthesisandstratigraphicsignificance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化石古生物珊瑚礁碳酸鈣魚耳石魚類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18篇文章・
8位粉絲+追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相關文章砰!栽落地面的澳洲鸚鵡醉了嗎?為何哺乳類顏色不能像鳥類與爬蟲類一樣豐富——著色的演化生物學泰瑞的顏色是真的!?——鴨嘴獸的生物螢光品種狗狗的行為,有關遺傳,非關品種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用社群的力量讓數學跨出同溫層,成為驚艷全球的藝術展演──Bridges2018研討會(下)11天前「言」外之「譯」:要跨越語言藩籬交朋友,除了文字,社群媒體上還有什麼需要被翻譯?11天前大資訊時代也是大駭客時代!——你該認識的駭客新興手法11天前物聯網世代資安保護的熱門選擇——新型「加密金鑰」PUF技術11天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誰發現量子力學?52022/06/03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32022/06/08「糖果代碼」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藥品真偽?22022/05/30
延伸文章資訊
- 1行道樹掉的栗子不要亂撿來吃小心一命嗚呼! | 聰明飲食| 養生
我沒有嚇唬你們,你們撿的不是能吃的栗子,而是有毒的歐洲七葉樹Aesculus hippocastanum種子,俗名馬栗(Horse Chestnuts),據說最早是用葉片來餵馬,能 ...
- 2入秋必嚐本土栗子! 超強台灣農夫馴化一百年,嘉義中埔種 ...
- 3栗子樹,落葉喬木 - 中文百科知識
栗子樹,落葉喬木,果實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堅實,供建築和制器具用,樹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栗子樹的園林套用,在各地的園林綠化中,栗子樹被作為優秀的 ...
- 4栗子樹| 飛比價格
栗子樹價格推薦共49筆。另有栗子樹苗、麗子束腹帶、麗子束腹。飛比為你即時比價,全台電商網購價格輕鬆找,一秒為你找便宜,快速比對商品價格,讓你花最少,省最多!
- 5台灣本土栗子鮮果3斤(大顆) | 中埔王媽媽栗子園
正宗台灣品種「黃金板栗」,是表皮佈滿尖刺的綠色毬果,毬果裏通常會有3顆栗子,栗子從毬果中取下後,顆顆精心挑選。小農建議以「鹽炒栗子」最能表現栗子原本美味,金黃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