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與民貴君輕思想 - 華夏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孟子發展孔子仁的思想,第三個方面是把仁心擴展成為仁政。

... 孟子說,現在君王,都是嗜好戰爭、殺人,如有不嗜好殺人的君王,以仁愛對民,則天下之 ... 網頁 首頁 先秦 孔子 論語 天命 和同 神話寓言 鬼神 孟子 中庸 荀子 法家 商鞅 墨子 兼愛 道家 老子 莊子 名家 佛教 道教 王演洲 宋明理學 清代經學 大陸文化 2017年9月19日星期二 孟子的仁政與民貴君輕思想 孟子發展孔子仁的思想,第三個方面是把仁心擴展成為仁政。

他認為最好的工匠,沒有圓規、曲尺,也畫不好圓和方;最有名的樂師,沒有六律這些工具,也不能校正五音。

就算有堯舜的仁心,如果沒有仁政作為工具,也只能使少數人得益,而不能平治天下,使萬民受惠。

「徒善不足以為政。

」(《孟子.離婁上》)如果,有了仁心仁聞,又有仁政這個政權力量,把仁推廣到天下,便能「仁覆天下矣。

」(《孟子.離婁上》) 只有不忍人之仁心仍不成,還需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這就是孟子的仁政學說。

接著,孟子又強調「仁者無敵」這個觀點。

本來孔子講過,仁的力量,不可以拿人的多少來計算的;國君好仁,天下就不會有敵手,「仁不可為眾也。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孟子.離婁上》),但他沒有進一步論述。

孟子則加以闡釋,並用之於許多的場合中。

梁襄王問,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現在君王,都是嗜好戰爭、殺人,如有不嗜好殺人的君王,以仁愛對民,則天下之民都伸長脖子,期待他來解救。

於是去歸附他就像水奔流向下一樣, 沒有人能阻擋。

這種不嗜殺人的君王,便能統一天下(《孟子.梁惠王上》)。

不嗜殺人的君主能統一天下,沒有人能阻擋,這便是「仁者無敵」的理論。

梁惠王問,怎樣可以戰勝鄰國?孟子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百姓生活得好,又施行教育。

如果鄰國暴虐其民,王去征伐他,以解救其民,那麼誰會與我為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仁者無敵,用現代的話來說,是「道德就是力量」。

此乃我國儒家兩千多年來重要的信條,也是有別於西方哲學的一個特點。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本是對的。

但這句話沒有考慮這「力量」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是造福人類的,還是造禍人類的。

現今,知識的力量既能帶給人類很好的物質享受,甚至精神享受;但同時,它已在禍害人類,並已經能夠消滅人 類。

知識帶給人類巨大力量,是很可喜的事,也是很可怕的事。

只有道德帶給人類的巨大力量,才是真正能使人類幸福的事。

孟子總結歷史經驗說:「三代(夏、商、周)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孟子.離婁上》)為什麼仁者能有那麼大的力量,足以得到天下?原來得天下,是有個辦法的。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離婁上 》)仁者得民心,便得民擁戴,得民擁戴,便得天下。

這便是仁者無敵的原因。

孟子又說,舜得天下,是「天與之,人與之」。

天怎樣與之?就是讓舜去主祭,所有神明都來享用,便是天接受了他。

但是,怎樣知道百神都來享受?孟子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即天視是根據(來自)民視,天聽是根據民聽來決定的。

所以天與之,也是根據民意而決定。

(《孟子.萬章上》) 既然如此,他便進一步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我們試把這個輕重的次序列出來:民→社稷→君→(諸侯)→(大夫) 這裡,民排在最前面,最後則是士大夫,後者如果危及前者,後者便會被背棄,例如「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孟子.盡心下 》)諸侯危害社稷,要受天子處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盡心下》)人民用犧牲祭祀,又用潔淨的祭品,依時去拜社稷,但那個土穀之神的社稷,沒有使得風調雨順,反而是乾旱、水災危及民的利益,也是受處置。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盡心下》)那個桀、紂的天子,危及民的利益,也要受變置。

這樣看,天下之主人,不是天子,不是土穀之神,而是民。

至於大夫、諸侯、天子,由誰的心意使之去留呢?「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孟子清楚地指出:得到民心,才能為天子;得到天子同意的,才能為諸侯;得到諸侯同意,才能為大夫。

這樣看,天下之主人,正是民。

孟子的這個講法,和孔子一樣,以民意為依歸。

這一點與現代的民主思想有近似之處,當然孔孟所講的不可能等同於今日之民主。

我們這個時代所講的民主來自西方,以人民為國家的主人翁,有權選擇管治國家的政府,並且把選擇的方式制度化了,稱為民主制度,主人翁的身分就在這個制度中體現出來。

而孟子則相信天子得天下在於得民心,天子失天下在於失民心,人民的主人翁身分在歷朝的變置中體現出來。

為了強調兩種講法有所不同,時下論者為孟子的講法取一個名字,叫做「民本思想」1;這種思想顯然可以成為今日民主思想的一個源頭。

可惜孔孟的理想在封建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這些思想,確是真正得民心的,他們是真正得到天下的。

他們的得到天下,比歷代帝王的得到天下,還要輝煌、偉大得多。

張貼者: 林憲民 於 下午1:44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仁政, 民貴君輕, 孟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歡迎翻譯WelcometoTranslate 網誌存檔 ►  2018 (61) ►  十二月 (8) ►  十一月 (5) ►  十月 (5) ►  九月 (5) ►  八月 (5) ►  七月 (7) ►  六月 (13) ►  五月 (6) ►  四月 (7) ▼  2017 (101) ►  十月 (21) ▼  九月 (80) 《論語.公冶長》篇13 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不同 韓非的法、勢、術國治民觀 韓非 為什麼慎到認為「勢」那麼重要? 為什麼商鞅認為「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 申不害 慎到 商鞅 吳起 《論語.公冶長》篇9 《論語.公冶長》篇11 李悝 法家 白馬非馬;楚人異于人 公孫龍是怎樣說明堅、白、石可以分離的? 公孫龍的「名實論」 惠施「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惠施十事 名家有哪些思想? 莊子的「自化」觀點,與「道通為一」、「齊物」、「齊論」的理論,有什麼關係? 莊子如何看待儒墨之爭? 莊子「齊論」說 莊子把生和死看成一體,是什麼道理? 莊子「齊物」說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莊子是怎樣討論「道」的? 莊子的天道觀 莊子生平與主要思想概要 周敦頤太極圖說和老子宇宙生成論的比較 為什麼「反者,道之動」,這個「反」有時又叫做「復」﹖ 老子的道之動—反 比較墨子與老子的宇宙生成論 老子的形上智慧 老子的天道觀 道家老子的生平與思想概要 墨子的理想國 為何說「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彼此,不可」是講同一律? 墨經中的辯學 為什麼天意要人們「兼愛」呢? 怎樣知道「天」很厚愛民呢? 墨子的兼愛說 墨子的尊天事鬼觀 墨子與墨家思想 荀子講論的「天」有什麼特點? 荀子的「禮」觀 孟子倡性善,荀子倡性惡,二者是否真的相反?為何二人均被列為儒家的代表人物? 《論語.公冶長》篇6 荀子性惡說 荀子的天論觀 荀子生平與主要思想 從哪方面可以看出孟子的「民貴君輕說」與民主思想有相通之處? 孟子講的仁政,是要做些什麼? 為何古代沒有出現民主政治?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為何還會有壞人惡事? 論語懶人包 《論語.公冶長》篇5 西門豹的河伯娶婦 孟子的仁政與民貴君輕思想 孟子的天人合一觀 孟子性善說 孟子生平與思想概要 孔子思想概要與弟子對他的評價 孔子的和同觀 孔子的正名觀 孔子的中庸觀 孔子講的「吾道一以貫之」的道,是指什麼? 孔子的道德觀 有關政教合一與城隍 為何要敬鬼神而遠之?如何孔子說敬鬼神為不智? 孔子的天道觀 孔子的主要哲學思想和生平 對於西周滅亡的哲學解釋 何謂五行?它們之間有何關係? 晏嬰 管子 史伯 殷末周初的天命觀 殷末周初思想概略 先秦哲學 熱門文章 宋朝佛教的發展及其演變 宋朝歷代(公元960—1279年)帝王在總結歷史上佛教政策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對如何控制佛教有了清醒認識。

南宋高宗曾說:過去那些厭惡佛教的人,就想取締佛教,消滅僧人;那些喜歡佛教的人,就盲目地崇拜佛教,信奉僧人。

我覺得這兩種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妥當的。

我對於佛教的做法,就是... 孔子的天道觀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孔子很少專門談天道。

楊伯峻(1995)在《論語譯注》中,做了個統計,他說:在論語中,⋯⋯單言「天」字的,一共十八次。

在十八次中,除掉別人說的,孔子自己說了十二次半。

在這十二次半中,「天」有三個意義:一是自然之「天」... 比較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不同 法家、儒家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現在法家強調法治,儒家強調禮治(或德治)。

儒家並非不要法律、政令,但認為法令治世,不能徹底。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用政令引導,用刑罰治理,民眾會求免於犯罪,但不知羞恥。

用德去引導,用禮... 孟子的天人合一觀 孟子發展孔子仁的思想,第一個方面是創立了性善說,第二個方面,是把仁的思想,擴展成為天人合一觀的理論根據。

他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孟子.盡心上》)即是人應擴張(盡)其仁的心,做得到這點,說明他是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

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也就是... 孟子生平與思想概要 孟子(約公元前371—289)名軻,戰國時鄒人(今山東省鄒縣)。

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孫,據說曾作《中庸》一書)。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教子甚嚴,終成大器。

他一生的志願,是弘揚孔子學說。

「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他遊齊、晉,出為... 莊子的天道觀 莊子關於「道」的理論,與老子的大致相同。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太古而不為老。

」(《莊子.大宗師》)他認為「道」是在天... 墨子的尊天事鬼觀 墨子的學說,以「兼愛」為核心,其目的是「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愛下》)興利除害,中心是為了「愛民」。

最愛天下百姓的是「天」,「此我所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也。

」(《墨子.天志上》)因此,墨子十分重視「尊天」。

他怎麼知道天愛民很厚重呢?因... 標籤 佛教 (19) 先秦 (18) 神話寓言 (16) 孔子 (14) 法家 (13) 莊子 (13) 孟子 (12) 論語 (12) 墨子 (11) 老子 (11) 天道 (10) 道 (10) 宋明理學 (9) 道教 (9) 大陸文化 (8) 王演洲 (7) 荀子 (7) 鬼神 (7) 名家 (6) 天命 (6) 清代經學 (6) 兼愛 (5) 和同 (5) 商鞅 (5) 天論 (5) 禪宗 (5) 齊物 (5) 中庸 (4) 仁政 (4) 公孫龍 (4) 史伯 (4) 性善 (4) 民貴君輕 (4) 釋迦牟尼 (4) 陰陽 (4) 革命文學 (4) 五四運動 (3) 儒家 (3) 墨家 (3) 性惡 (3) 惠施 (3) 慎到 (3) 正名 (3) 道家 (3) 道德 (3) 韓非 (3) 丁紹傑 (2) 三論宗 (2) 五行 (2) 史記 (2) 吳起 (2) 唯識宗 (2) 墨經 (2) 天人合一觀 (2) 天台宗 (2) 太極 (2) 密宗 (2) 律宗 (2) 惠棟 (2) 戰國 (2) 戴震 (2) 晏嬰 (2) 淨土宗 (2) 無為 (2) 王陽明 (2) 申不害 (2) 知行合一 (2) 程伊川 (2) 管仲 (2) 華嚴宗 (2) 辯學 (2) 逍遙遊 (2) 非攻 (2) 顧炎武 (2) 齊論 (2) Esmond (1) 伯陽父 (1) 修持 (1) 兩漢經學 (1) 名實 (1) 吳宓 (1) 周敦頤 (1) 周敦颐 (1) 喇嘛 (1) 孔廣森 (1) 孫詒讓 (1) 常州學派 (1) 廟宇 (1) 張載 (1) 新生活運動 (1) 明道 (1) 易經 (1) 春秋 (1) 春秋公羊傳 (1) 書院 (1) 朱熹 (1) 李悝 (1) 柳宗元 (1) 歌頌文學 (1) 段玉裁王引之 (1) 毛澤東 (1) 法華經 (1) 淮南子 (1) 牟宗三 (1) 王國維 (1) 禮觀 (1) 程顥 (1) 自化 (1) 蔡志忠 (1) 蔣勳 (1) 蕭何 (1) 蘇軾 (1) 賈誼 (1) 道德經 (1) 錢大昕 (1) 阮元 (1) 陳獨秀 (1) 黃帝 (1) 關於我自己 林憲民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