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還有意義嗎? - 趣關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二、個人修養君子人格的工夫操作孟子已經提出人性本善,所以人應該向善去發展、進步. ... 孟子告訴君王,“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因為孟子認為得 ...
首頁>
文化>
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還有意義嗎?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還有意義嗎?由 抱朴講堂 發表于 文化2020-07-05摘要:根據現實社會的狀況,將物件分為幾種狀態:自我修養、以至於在此基礎上與他人良好的交往、再到政治中的為臣、為君、君臣關係處理的方法。
處於不同的狀態要有不同的方式與態度。
這一切的基礎都圍繞著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論為根本中心點。
所有的理論只有在此中心點的基礎上才可以成立。
只有人性本善,才有理由讓人們向善去發展,才有以後預設的大同世界。
關鍵詞:孟子、性善前言:李耀楠教授講過“時代是最大的命運”。
當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文明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
中國文明發展包含有兩大體系,分別是民族科技與民族文化。
我國近代科技發展是歷史以來最為迅速,也是西方的文明傳進中國後才有如此的進步,使我們科技飛速發展。
那麼西方几百年的歷史發展,科技就如此快速的超過我們。
是因為在過去中國歷史幾千年來,發展顯著的是民族文化而不是民族科技。
科技也有發展,只是相對民族文化發展的不是很快。
例如漢朝就已經發明出了機械運載工具“木牛流馬”、軍事機械“連弩”、醫學科技“針灸”等,現在使用麻醉劑來麻醉手術時的痛苦,早在神醫華佗就已經研製出了“麻沸散”來為病人緩解手術的痛苦。
而我們的民族文化早在有文字時就已經開始傳承了。
後來出現了許多哲人、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開創了許多不同的學派。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乃至後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直至今天,世界不同的文化血液彙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世界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國,今天只有中國矗立在世界,其中非常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不斷!儒、釋、道、法、墨等不同的學派在社會中面對不同的社會問題,針對其具體問題並解決問題,讓我們中華民族走到今天。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這句話強調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儒家的價值理論體系。
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是作為要求人們向善,成為聖賢、君子這套工夫理論的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前提。
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們向善發展才合情合理。
只有這一套最基本的理論構建出來以後的那些向善的工夫理論就勢如破竹的順利建立起來。
孟子在建立性善論的時候預設了一個可能——後天人們能夠學會的,是先天本就具足的。
孟子在與告子辯論時,運用柳樹和水的比喻來說明人天生就具備向善的可能性,要順著人性的本質向善發展成為君子,不能逆著人性的本質成為君子。
但是孟子的理論中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君子是因為順其人性的發展而不是違揹人性的本質。
四端之心之所以能夠透過我們學習,在身上能夠有明顯的體現是因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良知良能,我固有之。
”孟子這一性善論的提出,將儒家這一龐大的體系又更加完善,使其在學派討論人性的問題中,儒家的立場更加堅固。
二、個人修養君子人格的工夫操作孟子已經提出人性本善,所以人應該向善去發展、進步。
孟子引用孔子的話“操則存,舍則亡。
”做就有,不做就沒有。
所以孟子要求人們一定要成為君子,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因為每個人先天條件本就具足。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提出要將其括而從之。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皆需將其括而充之。
為什麼四端之心對於人和社會有著這麼重要的作用。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對他人的關愛與關懷,有惻隱之心,才會有仁心,才會有對他人的關懷,才會有為社會服務的心。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孟子認為的“義”是內在的與告子的“仁內義外說”不同。
孟子的立場是“仁義”皆為內在的。
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義的位置擺放的不同。
孟子所認為的義是我對於外在人、事、物的態度取決於我自己內在的主觀的思想。
孟子所講,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立志成為君子,樹立以社會服務為核心的價值觀。
而告子的“仁內義外說”其中的義是指,我對外在人、事、物的態度取決於物件具體的狀態,告子的立場我理解是針對不同的具體事件採取不同的方法與態度。
那麼孟子與告子所講的都對,問題出在他們所討論的問題不是同一個具體問題,意思就是問題沒有提清楚。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句話是孟子所提出的,所以就從孟子的角度來討論這句話的含義。
先知廉恥,知道什麼事情可恥的就不會去做,有自己正確的價值觀與理想,所做出的事情才會符合道義。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禮是仁的外在的表達。
仁是內在對於他人最為純粹的關懷,而禮是這種純粹關懷的表達形式。
一個人真正的關懷他人那麼他所做出的行為必然會符合禮。
“禮之用和為貴”所謂的和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所謂節就是要一切行為要恰到好處;所謂恰到好處就是能夠合理、正確的幫助別人。
辭讓之心就是謙讓別人,使別人方便。
這是禮之始也。
一個領導者有禮,懂得關懷百姓,那麼天下百姓不就都可以過上好日子了。
每個人都能夠有修養懂得禮,那麼不論是對於自己還是他人都是莫大的幫助。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作為聖人君子一定要有智慧,能夠解決社會所存在的問題。
那麼首先就要知是非,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不可為,什麼必須去為。
只有這樣才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找到人生的理想。
那麼孟子又提出了大體與小體,天爵與人爵之分。
耳目口鼻之慾此乃小體。
生命只是為了追求這些的滿足的話便是生命的小體。
《菜根譚》中有講“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
”耳目口鼻之慾是沒有止境的。
“仁義禮智,此天之所以我者。
”《菜根譚》“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慾,天地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
”人要追求這樣的價值目標才能有生命的突破。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覺從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天爵是指我們生來就有,本就具足的。
而人爵是後天外在的因素所決定的,別人給則有不給則沒有。
人生的大致方向孟子已經為我們選擇好了。
棄天爵必亡,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人性本善,每個人必須努力成為君子,因為先天具足,一定可以。
否則是自己放棄自己!不尊重自己!孟子也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工夫操作“反求諸己”、“養氣”等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
”強調自我省察的重要性,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經常反省自身的不足,多找自己的原因,儘量透過改變自己的方式來改變事情。
一般都是透過提升自身的能力來盡力的使事情可以變得更好。
這是非常具體的工夫操作。
孟子還提出很多的操作工夫,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
三、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在社會生活中一定不能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
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的狀況會有很多,而往往使人困惱的是彼此之間的爭執與矛盾。
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應該反求諸己,減少自己過多的慾望,少一些責備、多包容一些他人,改變自己的態度。
這樣情況或許就會好一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愛人者仁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對待他人就如同待我自己的親人一樣,我尊重、關懷他人,同樣我也會受到他人的尊重與友好。
社會就在向一個美好的方向發展著。
四、君王治理國家的政治方針歷史上孟子想要透過政治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孟子對於政治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針對不同統治階級的領導者提出了很多要求與意見。
身為一國之君,國家的領導者。
責任就是為自己的百姓創造一個幸福、美好、祥和、安全的國度。
孟子告訴君王,“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因為孟子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只有君王幫助百姓過上好的生活,百姓才會對於這個國家懷有信心,並擁護自己的君王,保護自己的國家,這必是君王的責任,也是君王的利益。
但怎麼讓自己百姓過上好的生活呢?“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民治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這樣說是為了想要君王創造一個社會環境“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意,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反過來講,君王如果沒有為百姓創造一個基本的生活環境,使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是未盡自己的責任。
殺人以梃與刃,無以異也。
如國無良策使民飢而死矣,乃王者自持其器絕民命矣。
孟子在見梁惠王時第一句話就講“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直接表明了孟子在政治上的態度——以仁政施天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臣子輔佐君王的政治要求:君王這一角色不是直接面對百姓的,君王雖然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掌權者,但是直接接觸百姓的是大臣官員。
君王想要完成自己的理想需要大臣正確的實施君王下達的政策,且有時還要幫助君王出謀劃策甚至君王出現錯誤時,還要輔佐指正。
五:臣子為官的價值作用首先臣子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是什麼,才能夠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為百姓創造好的生活環境。
這是臣的職責。
臣這一角色要處理與君王之間的關係還有與百姓之間的關係。
臣應以忠事君,以善待民。
儒者如要去做官,定做大官,為國家、百姓。
除非邦無道,不得已而做小官,既能幫助一部分百姓又能滿足己之溫飽。
但是在朝政之中,為臣者總會遇到失意的時候。
孟子講“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
”在此官位,我的意見不能夠被採納,不能夠完成我身為臣子的職責,那麼就應該辭官而去了。
如果這樣都不辭官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是貪圖這個位置的權利俸祿。
孟子講了幾種為臣者的角色型別。
“有事君人者,是事君,則為容悅者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容悅者也。
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為臣的目的是取悅與君王而獲得利益,這是國之大患!目的是為了輔佐君王安邦定國的臣民,這樣的臣子的標準定位;超出國境之內行於多個國家以輔佐更多領導者,為更多的人民謀福利甚至是為天下百姓創造好的生活,這樣的人是政治中的榜樣;還有一種人,此乃“道德人”,修定自己,感染別人,從而使其端正自己。
這幾類角色都是為臣者的不同形態,具體能夠做到那一種形態,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和能力。
君臣之間的關係“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事君入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講述了很現實的君臣、上下級之間的關係。
在上位者應該謙虛、尊重下屬,要對於下位者所提出的正確的意見進行採納。
否則有異姓之卿“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大過諫而不聽,貴戚之卿則移位了。
同樣身為臣子,必然要尊重君主,不能以為自己只要為百姓考慮就可以不論場合的“直言進諫”君主。
要尊重君王的權威,一個真正有仁德之心的人,一定會全心全意的去關愛他人,會去站在對方的立場尊重彼此心中真正所在意需要被尊重的東西,而不是用自己的價值意識去做自己認為他需要被尊重的東西,這種行為。
要知道“為君難,為臣不易。
”君臣之間彼此體諒。
同樣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好做,就要用心的去做,所有事情都認真的去做,那麼國家就可以被治理好。
結論:孟子教人與人為善,教君王仁政治國,教臣子忠君愛民。
這種思想在當今的社會同樣擁有著很大的影響。
儒家的價值準則是目前當今社會最為中正平和,每一個人都應該去遵守的道德標準。
如果有人問起社會道德的對於否,我會以儒家價值標準來衡量、判斷。
因為儒家是各個學派最為合適的最大公約數。
TAG:孟子君王自己百姓他人上一篇:<>相關文章影響幸福生活的10個壞習慣,如何擺脫?350句先賢聖人留下的千古名句!品讀感受古人智慧魅力!108天不長,可以讀懂《孟子》(第五天)天安門前的“大柱子”幹嘛用的?除了裝飾用途外還有哪些作用?搜索推薦文章當下火爆的軟歐包,跟甜麵包有什麼區別?未解之謎小科普,從古至今的“鬼壓床”究竟是什麼鬼?宋江是怎麼死的98版的《水滸傳》宋江的扮演者是誰孩子血型與親生父母不同?別想歪了,有時會有極端情況從搖滾到禪境音樂,他是竇仙兒,是活在夢裡的瘋狂隱士顶部
延伸文章資訊
- 1孔子孟子為何只能得到君王的禮待而得不到重用? - 百合問答
孔子、孟子的個人修養很好,而且說話做事都是出於一片公心,所以君王們對孔子、孟子還算禮待。 但是,孔子、孟子的這種“仁政”、“天下為公”又是和君王 ...
- 2孟子的仁政與民貴君輕思想 - 華夏文化
孟子發展孔子仁的思想,第三個方面是把仁心擴展成為仁政。 ... 孟子說,現在君王,都是嗜好戰爭、殺人,如有不嗜好殺人的君王,以仁愛對民,則天下之 ...
- 3從孟子的思想背景看其政治思想
所以孔子對政治的論說中,只求理想的諸侯、大夫,不談理想的君王。孟子的政治主張是以三代治世為理想背景,以重建已呈混亂無主之天下,故其思想學說的主要精神,在積極 ...
- 4【歷史人物】:孟子| 大紀元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君王與民眾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君王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 ...
- 5孟子:我也很無奈啊,這兩位君王有點愣
世人喜歡把孟子稱作孔子的忠實繼承者,放在孟子廟裡奉若亞聖。唐朝文學家韓愈將他捧得極高,豎起大拇指誇讚他是僅次於孔子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