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道教的哲學思想和神仙信仰的修持理論,起源於黃帝集成於老聃。

莊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真人,是老子思想的闡微者。

道教形成正式宗教是從張道陵的「五斗米道」開始的,在 ... ◆李道浸の神煞辨正◆2020年109年庚子年十二生肖年運直斷109年農民曆、2020農民曆、2021農民曆、李道浸、高雄關帝廟、高雄武廟、太歲、太歲十二神煞、十二太歲、60太歲、六十太歲星君、六十元辰、病符、死符、官符、白虎、喪門、弔客、五鬼、天狗、斗姥廟、己亥年農民曆、神煞辨正、道藏輯要、庚子年農民曆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906261303◆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道教學術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作者:閔智亭    道教的哲學思想和神仙信仰的修持理論,起源於黃帝集成於老聃。

莊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真人,是老子思想的闡微者。

道教形成正式宗教是從張道陵的「五斗米道」開始的,在此之前的各種道派,只能說是道教形成前的「教前派」,這些道派都於道教形成正式宗教有著直接的思想、信仰關係。

實事求是的說,道教的形成是很早的,就以《太平經》的出現劃線,在西漢已有了雛形。

「五斗米道」經張魯的建設,把《老子》定本為五千字(實際字數是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其中「三十輻共一轂」是三十作「卅」)為教民必讀之經。

《老子想爾注》是以宗教觀點作注的,在此之前的《老子河上公注》是我們所能見到注《老子》的最早本,河上公本是以「長生煉養」觀點作注的。

所以道教興起之後「黃老之道」的哲學精神便在道教中綿綿相傳下來。

以至在社會上凡致力治國修身之道者,無不崇拜老子;探求隱逸全真之道者,無不效法莊子;追索神仙變化者,無不根據《列子》,道教之所以能屹立於社會近二千年,根源就在於它豐富而精深的教理、教義之深入人心,遍及社會各階層,適合人民群眾的需要。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根本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說講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

道教認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無所不容,無所不包。

以「無為」之治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則修身;以「致虛極,守靜篤」則「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長生久視。

故此,道教深信人通過一定的方術修煉,是能夠返本還原與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而處於永恒存在。

故道教徒深信「道」通過自己的努力是能夠得到的。

雖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如麟角,但歷朝歷代總有有「特異功能」的修道者出現,所以道教對修道的信仰從來不有懷疑。

     道教對老子闡發之「道」,在早期道教經書《太平經》中就已貫穿於經義之中,「太」、「一」、「元氣」等名,皆指「道」而言。

如《太平經》說:「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這裏是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作了闡發。

《老子想爾注》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

又說這個「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認為老君就是「道」的最高存在和體現,「道」是宇宙的本源。

晉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雜應》中說:但諦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現,則起再拜也。

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

《魏書‧釋老志‧寇謙之傳》說他曾見「太上老君下降,賜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

金‧泰和三年上命王玉陽於「亳州太清宮兩主普天醮事,度民為道士者千餘人。

萬鶴翱翔於醮壇,太上現於雲中,面赭於日」。

王玉陽曾作詩云:「聖感傳宣出洞天,金門演教慶無邊,東方雲海玉陽子,特受皇恩第四宣」。

     從道教養生理論方面,也可看出,道教的養生哲理和方法是從《老子》一書中發揮出來作為根據的。

如號稱「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東漢末魏伯陽所著),書中的「引內養性,黃老自然;無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就是從《老子》「道法自然」這一最高教義而來。

書中的「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是從《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而來。

書中還有「反者道之驗,弱者道之柄。

含德之厚,歸根返元,抱一毋舍,可以常存。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知白守黑,神明自來,先天地生,巍巍高尊」等等,這些句子無不都是從《老子》中來。

宋代張紫陽的《悟真篇》同是道教的一部最有影響的「丹經」,其精義也是由《老子》中來,如書中七言絕句第十首云:「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

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

就是來自《老子》「虛其心,實其腹」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其絕句第十二首:「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即來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絕句第三十七首,「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

是來自《老子》「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從上引文得證,道教「金丹道」功法原理是從《老子》中來,是以《老子》之「道」為旨圭。

這也就進一步說明,道教所謂的「修道」,就是修的老子之「道」,所根本信仰的道,也是老子之「道」。

     道教不單信仰老子之道,同時還重修老子所講的「德」,故「道」「德」並稱,尊道而貴德。

「德」之義又是什麼呢?《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二,二而不一」。

《老子》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一為」,「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道生之,德畜之」,都講的是道德一體而二義。

那麼「德」在修道中究竟怎樣與「道」是一而不二呢?《自然經》作了說明,《自然經》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

唐玄宗御注《道德經》序文說得更清楚,他說:「道之在我就是德」。

道和德的關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人際關係中也常常碰到,如人們把有德行的人稱之謂有道之士等。

道教人士常說:「德為道之基」,就是說:要想得道,必須積德。

所以「道」和」「德」同為道教的教理教義原則,是信仰和行動的總準則。

道教教義中的「無為而無不為」、「清靜」、「自然」、「寡欲」、「柔弱」、「慈、儉、讓」、「抱一」等等,無一不是從「道」「德」中引申而來。

     總之,道教的根本教理和信仰是老子之道。

道教把《老子》哲學理論從整體宇宙觀出發,然後將自然之道,治國之道,修身之道,三者歸納於一個共同的自然規律中。

所以道教在處世中,既不同於儒家的全講「入世」法,也不同於佛教的全講「出世」法,而是「出世」、「入世」兼用,這種出、入世兼用法,也是直接上承老子思想而來,《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對孔子說:「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

就是道教出世、入世兼行的思想根源。

道教講「守雌」、「不爭」,有人批評說是道教的消極墮性,這是根本不懂道教精神的文字表面淺識。

道教講「無為」,講「自然」,不是消極的無所是事,而是要人「為,無為」而後達到「無不為」,是要人順應自然規律,掌握自然規律,因勢利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應。

水,我們知道性質最「弱」,裝在方器中方,裝在圓器中圓,和污穢混合在一塊,它自己去慢慢澄清,可以說是「不爭」,至「柔」至「弱」了,然而這種性格卻是「上善」的,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但是,水又是「至堅」的,所以又說「天下之至柔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得出「柔勝剛,弱勝強」的辯證總結。

道教正是運用這種精神,處逆境而不餒,處順境而不驕。

道教創造出的《太極圖》就是以圖式來表現這一哲理的。

《太極圖》中的黑白魚,就是表現的「物極必返」的道理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亦即「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

由此引申出的道教宗教道德和為修這些道德而範圍身心的清規戒律,都可以從道家思想和民族傳統道德中找到依據。

故此,我們說,弘物道教文化也就是從不同角度弘揚民族文化。

  高雄‧全真lee~李道浸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lee-0927191370 lee0927191370/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姓名:道浸李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lee0927191370's新文章◆2020歲次庚子年十二生肖年運直斷❖文/李道浸【回覆黃啟東先生】明年(107年)屬「雞」命犯「病符」!而非屬「豬」命犯「病符」!已故老友高雄武廟老主委黃朝意陳啟銓~堪輿之我見所聞-11陳啟銓~堪輿之我見所聞-10陳啟銓~堪輿之我見所聞-9陳啟銓~堪輿之我見所聞-8陳啟銓~堪輿之我見所聞-7陳啟銓~堪輿之我見所聞-6 累積|今日loading......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