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流程與禁忌一次明白-台灣喪葬禮俗大解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些都是屬於傳統儒家化的喪禮儀式,由司儀(禮生)來掌控整個流程,而道、佛教等宗教儀式,則多出現在奠禮之後的出殯與葬禮。
送死者到墳地歸葬之前的 ...
One-WayInn單程旅店
《一個人的旅行》明明是獨自旅行,卻得到很多人的陪伴!一生走過一次,永遠無法重來。
關於我們
單程諮詢
書中傳情
財富傳承
相關法令
生命回顧
心靈診療
光榮再現
禮儀習俗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單程諮詢
書中傳情
財富傳承
相關法令
生命回顧
心靈診療
光榮再現
禮儀習俗
聯絡我們
註冊登入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org台灣繁體中文
註冊登入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org台灣繁體中文
資訊分類
喪葬時事
喪葬服務資訊
家族墓園
寵物天堂
提早規劃安心無憂
生命故事
福地資訊
納骨塔、靈骨塔資訊
臨終關懷
遺物整理
骨灰罈、骨灰罐
台灣喪葬禮俗大解析
2017年歲次丁酉陰曆5月26日,本名謝新達的本土藝人豬哥亮自新北市板橋殯儀館移靈安葬。
這位生前與賭博總是難以撇清關係的前輩,從身故到安葬的過程,不免動見觀瞻,而予媒體不斷的炒作機會。
台灣媒體需要拚收視率無可厚非,對於傳統禮俗之一知半解、刻意聳動報導,也是見怪不怪。
但配合少數所謂的「民俗專家」恣意發言以嘩眾取寵,實在令人搖頭。
不過,此一事件恰好也讓我們有機會省思:傳統喪禮中許多繁複的過程,意義何在?畢竟民俗或禮俗並非一日生成,而是聚集一定區域內人民價值觀念所「約定俗成」,一般民眾或許僅「知其然」,但在學識(歷)程度普遍提升的當代,往往與民俗嚴重脫節,當有進一步「知其所以然」的需要。
走向下一階段的「通過儀式」
人類各民族文化大都非常重視生命禮俗。
誕生、成年、結婚、生育、以至死亡,都是各個階段的生命軌跡。
看重這些變化的原因,即是為了區隔前一個生命階段的結束,並迎接下一個生命階段的來臨,因此在不同社會文化的信仰習俗傳承下,也就產生各式各樣的生命禮俗。
個體從出生到死亡,在各個階段中社會身份與地位的轉換,可說是通過好幾個重要的生命關卡,凡此常藉由舉行該文化所認同許可的信仰儀式,來幫助當事者及其相關親友、社會成員等的接納與瞭解。
這就是法籍荷蘭人類學者VanGennep所說的「通過禮儀」(ritesdepassage)。
後來ChappleandCoon又提出「加強儀式」(ritesofintensification)加以補充說明。
這些理論說明了儀式的三個基本階段:隔離(separation)、轉移(transition)及重合(incorporation)。
意即,凡是某個社會成員,隨其生命狀態、年齡的變化,已達不同的成長階段或面臨關卡時,在未跨到另一階段前,要先與原先的社會地位與情境暫時隔離開來,並且處於一種中介的狀態;等到相關儀式的執行,便進入生命階段轉移狀態;直到儀式完成後,才宣告其順利通過此項生命階段,正式進入新的一階,並擁有新的社會身份與地位。
此類儀式的舉行,使得當事者與其親友、社會間的人際網絡,調整到另一種新的平衡關係。
因而整個儀式的進行過程,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信仰語言、儀式動作、祭祀用品與信仰組織,並在長久流傳後成為民俗文化的內涵。
如漢人說「死生事大」,在諸多生命禮俗中,除了出生之外,人的死亡是最巨大的變化,因此在古今中外的人類文化中,喪禮也成為生命禮儀中最受重視的「通過禮儀」。
台灣漢人傳統喪禮的流變
受到儒家、孝道思想影響,傳統漢人社會對於侍奉長輩特別重視。
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除了長輩生前要以禮節來侍奉之外,長輩死亡之後更要以禮來安葬和祭祀。
而喪禮中諸般禮儀與法事,除了表達孝思之外,主要即是在協助亡魂通過不安定的狀態,終而回歸祖先的行列。
台灣漢人族群主要是由中國閩、粵一帶移民入台,在移墾生活日趨穩定後,也自原鄉引進傳統的喪葬禮俗與度亡儀式。
清康熙59年(1720)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的《台灣縣志》〈輿地志一.風俗〉載:
夫禮有吉,必有凶。
父母終,散髮跣而哭;置床,遷尸梳洗,斂以新服,扶坐堂中哭祭,曰辭生。
蓋謂音容永隔,後此不可復睹也。
親朋畢至慰問,曰問喪;問其喪事俱備也。
具訃柬聞於親友,擇吉成服,朝夕奠哭無時;三旬,女婿致祭;親友祭,不拘時。
除靈之後,分胙謝弔。
期年後數月,隨擇吉日,為大祥之祭;實未及大祥之期也。
三年之內,遇朔望,朝夕哭;除服乃止。
俗多信佛,延僧道,設齋供,誦經數日,弄鐃破地獄,云為死者作福。
卒哭後,葬有期,開堂三日,親友行弔禮;至期,扶柩登車,結綵亭、張鼓樂,童子執旛鳴鐃,親朋素服送於道左,姻門則行路祭之禮。
葬畢,迎主而歸,謂之反主;親朋仍素服拜迎,陪行至家,更吉服入拜,亦有辭而不受者。
三日,備牲醴到墳謝土,俗云福三。
此之謂喪葬之俗。
成書於日治初期的《安平縣雜記》〈風俗附考〉也記載:
喪禮,七日內成服,為頭旬,名曰「頭七」。
有力之家,請僧道誦經者,名曰「開魂路」。
其餘七日為一大旬。
富厚之家,或五旬、或七旬、或十一旬、始做完滿功德。
撤靈卒哭。
凡做旬,延僧道禮佛,焚金楮,名曰「做功果還庫錢」。
俗謂:人初生,欠陰庫錢,死必還之。
既畢,除靈。
孝子卒哭,謝弔客。
家貧,或於年餘,擇日做功果除靈。
小祥致祭如禮;大祥竟有先三、四月擇吉致祭除服,此則悖禮之尤者。
若夫居喪,朔望哭奠;柩無久停,則又風俗之美者矣。
可知台灣民眾傳統的喪禮習俗自明清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異族統治、以至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來台,傳統的喪禮習俗仍延續不墜,源遠流長。
即使來到新世紀,喪禮習俗配合現代化工商社會而有日趨簡易的情形,然而基本的結構、形式與義理並無太大差異,我們依然可以見到許多保留傳統喪禮特色的地方。
除非是其他宗教、西化或有不同追求的新式喪禮,才會因應不同需求,而呈現出較不同的樣貌。
向社會宣告的「奠禮」
台灣漢人社會傳統喪禮為諸多生命禮俗中最為繁複的一項,自新亡到安葬、除靈的過程,可以長達3年之久,尤其是在葬禮之前的諸多禮儀更是受到重視。
在這些禮儀中,諸如臨終、新歿、發喪、治喪、殯禮、葬禮、居喪等,大多數禮儀都屬亡者家族私密性的儀式過程,唯獨葬禮中的「奠禮」,具有向社會宣告亡者生命脫離社會的重大意義,為少數具有「公開」性質之禮儀,因此自古以來也備受重視。
奠禮是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舞台,一般通稱為「告別式」,通常在葬禮之前舉行,是家屬、親友向死者告別的典禮,主要的儀式包含家奠、公奠、出殯等。
由於奠禮是喪禮中為亡者所舉行的公開性儀式,藉由或簡或隆的禮儀來送亡者最後一程,因此也備受重視。
傳統漢人社會在式場中所舉行的主要是奠祭禮儀。
如家奠儀式中孝眷上香、奠酒,公奠儀式中貴賓/團體上香、獻花、獻果與拈香等。
近代在火喪普及之後,也在奠禮式場中進行點主儀式。
這些都是屬於傳統儒家化的喪禮儀式,由司儀(禮生)來掌控整個流程,而道、佛教等宗教儀式,則多出現在奠禮之後的出殯與葬禮。
送死者到墳地歸葬之前的儀式
喪禮中的「出殯」,是奠禮儀式後亡者遺體靈柩出發歸葬的過程。
傳統的作法會延請道士或法師主持儀式,引領家屬陪伴亡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相關的宗教儀式主要有「起靈」、「封釘」、「旋棺」、「發引」等。
起靈是為告慰亡者即將歸葬,道教誦念〈三堪嘆〉、〈青華號〉等,祈求東宮慈父太乙救苦天尊慈光接引亡靈;佛教則誦念〈心經〉、〈往生咒〉與阿彌陀佛聖號等,祈求阿彌陀佛接引亡靈前往西方極樂淨土。
接著就進行封釘儀式,由道士或法師司儀引領家屬為棺木進行蓋棺固封。
依照台灣漢人習俗,亡者若為父親,會請同姓的好命人或同輩來封釘;而死者為母親時,便請外戚來封釘,有讓族親確認死者死亡的重大意義。
封釘所用的釘子共有5枚,前4枚目前大都只徒留形式,最後一枚釘子稱為「子孫釘」,輕輕釘下之後,再由孝眷(長男為主)用牙齒將釘子咬起置於安奉魂帛的斗中。
封釘時司儀同時要說吉祥話,如「一釘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受福祿;二釘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火;三釘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釘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釘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如彭祖。
」等。
封釘之後,由道士或法師帶領孝眷進行「旋棺」,家屬手持紅色小燈籠,跟在後面繞棺三圈,為亡者照明,此即「旋棺」。
旋棺後,再以麻繩緊緊綁起棺木,稱為「絞棺」(火葬則省略),並給棺木罩上華麗的棺罩,或是綴滿〈往生咒〉所摺成的蓮花被。
接著送葬隊伍抬棺啟靈前往墓地安葬,即稱「發引」,有的則是送往火葬場要行「火化」。
人世間的最後一程──出殯
當天正式出發前往安葬墳地,稱為「出殯」或「出山」;要送往納骨塔安奉者,稱為「進塔」。
孝男在儀式中捧著魂斗,在紅色圓形木斗中置放亡者的魂帛、上插兩炷香、孝杖以及五穀丁錢,並由另一位家屬持黑傘為亡魂遮避陽氣,喪葬隊伍再出發歸葬。
送葬隊伍啟靈前往墓地安葬,或前往安奉的納骨塔,稱為「出殯」或「出山」,近來則多有稱為「移靈」者。
啟靈後請有德者將12粒紅圓(閏年再加一粒)、發粿或是餅乾、水桶、碗筷、石頭12份,以圓盤放在原來的停棺處,也有的人家以燒盆烘爐,放上蛋糕或發粿,有祈求團圓旺發、讓亡者將發達的福氣遺留給子孫之意,此即「壓棺位」。
當正式出發的時刻一到,家屬會先將銀紙燒化,沿途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或紅布在橋上,用以驅邪祈福,通常是由女婿進行此項動作。
送葬隊伍有時會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香案送行,供品有牲禮、水果、酒、鮮花、蠟燭,還會燒化銀紙給亡靈,稱為「排路祭」。
喪家碰到這種情況要上前跪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抵達安葬之地,則進行一連串的儀式過程,如入壙、祀后土、點主、完墳、巡山等,然後返回住宅安靈,整個喪禮才正式宣告圓滿。
安靈之後的居喪期間,由於晚近簡化的結果,大多從三年之喪縮減為一年,甚至是出殯圓滿之後即予「除靈」。
晚近由於「正信」佛教、西方宗教等不同文化的推動,再加上民政主管機關長年來施行改善民俗、殯葬證照制度等政策,台灣漢人社會的傳統喪禮已產生相當大的轉變。
禮儀外在形式的改變,在時代變遷中雖然是難以避免的趨勢,但其所象徵的深刻義理,則不宜也不可輕易加以扭轉曲解。
以下是台灣傳統漢人喪禮過程簡表:
本表摘錄自:謝宗榮、李秀娥,《圖解台灣民俗工藝》,台中:晨星出版公司,2016年。
本文轉載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4/article/5818
作者謝宗榮、李秀娥
延伸文章資訊
- 1喪禮流程與禁忌一次明白-台灣喪葬禮俗大解析
這些都是屬於傳統儒家化的喪禮儀式,由司儀(禮生)來掌控整個流程,而道、佛教等宗教儀式,則多出現在奠禮之後的出殯與葬禮。 送死者到墳地歸葬之前的 ...
- 2【詳細版】『殯葬禮儀完整流程』帶你一次就看懂 五互樂活誌
台灣的傳統喪禮流程、步驟相當繁瑣孔子曾說:「生事之以禮; ... 喪禮則是圓滿往生者生命歷程最後一個環節的重要禮俗 ... 殯葬禮儀服務流程表.
- 3殯葬禮儀流程總整理|不同殯葬文化有何差異?一篇瞭解喪葬禮儀
- 4告別式流程說明:告別式會場佈置與須知、費用總覽
喪禮、告別式流程/程序表,要做甚麼?大約多久? 告別式是在整個葬(喪)禮流程中封棺火化前見與亡者最後見面道別,正式讓親友前往弔信的儀式,告別式依照發放訃聞的對象 ...
- 5喪禮流程表@ blog :: 隨意窩Xuite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