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郭沫若新詩 - 文學雅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

跟胡適相似,郭沫若很早就開始寫新詩,受美國自由詩大家惠特曼的影響。

郭沫若選擇自由詩這種詩體,是因為它適合表達 ... 網頁 首頁 現代文學 小說 散文 新詩 格律詩 散文詩 自由詩 象征詩 戲劇 五四 白話 寫實主義 現代主義 浪漫主義 魯迅 周作人 胡適 林語堂 聞一多 郭沫若 朱自清 何其芳 徐志摩 冰心 戴望舒 卞之琳 臧克家 錢鐘書 圍城 張愛玲 郁達夫 老舍 巴金 茅盾 沈從文 洪深 田漢 曹禺 夏衍 台灣文學 鄉土文學 鄉土小說 台灣新詩 台灣散文 台灣戲劇 白先勇 余光中 林海音 黃春明 吳濁流 陸黃埔 香港文學 大陸文學 中國文學 文學理論批評 中國語文 2016年8月23日星期二 評郭沫若新詩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

跟胡適相似,郭沫若很早就開始寫新詩,受美國自由詩大家惠特曼的影響。

郭沫若選擇自由詩這種詩體,是因為它適合表達激烈的感情,跟五四時期衝鋒陷陣的精神相侔。

五四時期的郭沫若是一個熱情且富戰鬥精神的青年詩人,他為新詩所作的最大貢獻,就是於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

從出版時間先後上說,胡適的《嘗試集》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本詩集,但與《嘗試集》相比,則不論題材、形式與藝術成就,《女神》才是現代詩歌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新詩集。

《女神》內分三輯,連〈序詩〉共有六十四首詩,從詩歌的思想感情來看,《女神》帶着濃厚的浪漫主義,並與五四狂飆精神緊抱,加上詩人澎湃的才情和藝術魄力,使《女神》成為當時最具五四精神的詩集。

讀《女神》宜先了解五四精神及投入於當時的狂飆意識,才能掌握《女神》的藝術內蘊。

從藝術角度來看,《女神》寫出時代風神,也披灑詩人的藝術個性。

這是詩人對時代特有的感觸和個人對詩歌藝術的獨有風格,因此若拋開五四文化的本質,就不能正確理解和欣賞《女神》的藝術水平。

《女神》主要的藝術特色是感情飽足、不受羈控,自由詩體只是這噴破感情的彈性載體。

所謂彈性載體,就是形式會因感情的強度而不斷轉變,自由詩體有利於強烈感情的發揮,因此是詩人必然的選擇。

郭沫若以積極有力的造句、大膽的誇張、宏闊的想像,連串式的歡呼吶喊和排槍式的口號吆喝,將滿腔熱情藉自由詩體發揮得淋漓盡致,是《女神》獨有的藝術風格。

《女神》內分三輯詩歌,第一輯是詩劇,以〈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三齣詩劇歌頌女性的光輝,以詩寫劇是極富創造性的試驗;第二輯從〈鳳凰涅槃之什〉到〈太陽禮贊之什〉,長詩短頌,有韻無韻俱備,自由詩在這輯發揮高度的藝術風格;第三輯三十首詩雖略顯散雜,說理抒情、寫景思舊卻都寫出新貌新姿。

這三輯詩歌開啟一代詩風,浪漫、象徵配上激情、想像,為新詩藝術作了示範,《女神》的出現,結束了新詩的草創期。

《女神》的詩劇以西洋史詩和詩劇為鑑,選取我國最淒美、最富生命力的古代神話和傳說,以詩的語言重寫,建構新的表達形式和鑄煉詩的境宇。

詩劇以韻語組織,音節動聽,鋪天蓋地而出,既見魄力,也顯巧思,詩的藝術地位得以奠定。

例如〈女神之再生〉其中一位女神所唱:「剛才不是有武夫蠻伯之群打從這不周山下經過?說是要去爭做甚麼元首……哦,姊妹們呀,我們且將奈何?他們鬧得真是怕人!這五色的天球看看便要震破!倦了的太陽只在空中睡眠,全也不吐放些兒熾烈的光波。

」韻律井然,雙數句末的「過」、「何」、「破」、「波」韻腳,配上「群」、「人」、「眠」這些單數句末的陽平聲字,很有音樂的美感。

再如〈累湘〉和〈棠棣之花〉,這兩齣詩劇具話劇味道,「白」的成分很多,要交代的內容很複雜,如女須和屈原表達的情感細膩,聶嫈和聶政的對話也別有影射;劇中所有歌的部分,如〈累湘〉裏的「水中歌聲」:「九嶷山上的白雲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我們心中的愁雲呀,啊!我們眼中的淚濤呀,啊!永遠不能消!永遠只是潮!」這六行詩句不論分章、造句、聲調、節奏都處理得體,連十一字的長句也不見拖沓之弊,情景相互烘托映襯,何只交融!〈棠棣之花〉結束處聶嫈唱:「去罷!二弟呀!我望你鮮紅的血液,迸發成自由之花,開遍中華!二弟呀!去罷!」詩中興寄一探即得,句子短而力量充足,雖作韻語,不減豪情。

第二、三輯的詩題材廣泛,但個性強烈,氣勢龐然。

現取代表詩作〈天狗〉和〈鳳歌〉兩首,細看詩人怎樣掀發詩情,怎樣鑄煉詩境,並闡述其藝術風格和成就: 〈天狗〉 一 我是一條天狗!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線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gery 底總量! 三 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

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我飛跑, 我飛跑,我飛跑,我剝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嚙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經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我在我腦筋上飛跑。

四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1920年2月初作 這是詩人在五四這個狂飆時代的呼號,借天狗食月的神話,詩人把自己寫作天狗。

詩裏澎湃地凝聚豪情、醞釀挑戰,狠狠然有一種造反的夙願和犧牲的鬥爭,等待革命的一聲炮響。

詩歌寫得剛勁和男性化,表現一種極其宏闊的胸襟和氣勢,它要碎傳統、崇拜破壞、大呼大擂展示摧毀擊殺如天狗吞噬一切;到最後,這點豪情的結局處,就是犧牲自己,詩人要積儲力量,然後才讓自己飛跑、爆炸。

詩歌推崇動力,要把自我提升至最高最極之點,然後睥睨一切。

詩中不用甚麼比喻,只將自己寫成天狗,句子作連珠炮發,一口氣在「我」字的帶領下,寫出五四時代青年心中那種鬥爭的精神。

再看另外一首,〈鳳凰涅槃〉是組詩,內分〈序曲〉、〈鳳歌〉、〈凰歌〉、〈群鳥歌〉四個詩章,現選〈鳳歌〉: 〈鳳歌〉 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鐵!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穢如血! 宇宙呀,宇宙,你為甚麼存在?你自從哪兒來?你坐在哪兒在?你是個有限大的空球?你是個無限大的整塊?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那擁抱着你的空間他從哪兒來?你的外邊還有些甚麼存在?你若是個無限大的整塊,這被你擁抱着的空間他從哪兒來?你的當中為甚麼又有生命存在?你到底過是個有生命的交流?你到底還是個沒生命的機械? 昂頭我問天,天徒矜高,莫有點兒知識。

低頭我問地,地已死了,莫有點兒呼吸。

伸頭我問海,海正揚聲地嗚咽。

啊啊! 生在這樣陰穢的世界當中,便是把金剛石的寶刀也會生鏽!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把你詛咒:你膿血污穢着的屠場呀!從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號着的墳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獄呀!你到底為甚麼存在?我們飛向西方,西方同是一座屠場。

我們飛向東方,東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們飛向南方,南方同是一座墳墓。

我們飛向北方,北方同是一座地獄。

我們生在這個世界當中,只好學着海洋哀哭。

這首詩由一連串的質詢強問組成,到最後竟要「只好學着海洋哀哭」。

這組詩歌的小序說: 「天方國古有神鳥名『菲尼克司』(phoenix),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再從死灰中更生,鮮美異常,不再死。

按此鳥即吾國所謂鳳凰也:雄為鳳,雌為凰。

《孔演圖》云:『鳳凰火精,生丹穴。

』《廣雅》云:『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

』」 小序寫的這個悲劇性故事在〈鳳歌〉裏延伸:鳳鳥自焚前聲聲質問,問天叩地,向無限的宇宙追詰一串那亙古以來的大秘密。

詩歌揚起一陣楚騷色彩,就如當年屈原〈天問〉,在浪漫色彩裏悲劇的煙霧騰湧而來,漫天遍地的奧秘,都在詩人面前沉默。

這是壯士窮極呼天時心底裏的疑團巨惑,叩問天象來源、宇宙秩序,暗託着要問:人間那公平之量尺到底丟失在哪裏?這實在是悲情所在。

我們說五四時代是激昂的、奮進的,但五四也帶着悲情和憤慨。

詩人以〈天狗〉轟轟烈烈地向傳統和權威展示敢幹敢闖的氣勢,而〈鳳凰涅槃〉顯示的是犧牲的悲情、自焚的勇氣;五四的另一氣象是要為正義、國家、民族殉身,陽剛的姿勢裏流着淚,這是另一種英雄氣概。

詩歌裏的連問彷彿也是一個預兆:否定舊世界、舊中國,為舊宇宙裏的冷酷、黑暗、腥穢,鳳鳥即即致奠。

天矜高,地已死、海嗚咽,整個宇宙是屠場、囚牢、墳墓、地獄,那就是五四前後風雨飄搖裏的中國。

鳳鳥四方八面打量,宇宙回應牠的都是死亡的路向和毀滅的號標。

這種碩大無朋的悲情是詩人所獨有的,在五四迸發到二十年代初的詩壇,郭沫若這種詩的嗓子喊得最強最響,動力生命與時代脈搏一起蹦跳,像一頭原始巨獸,向一切舊東西狂吼。

這首新詩頗長,句子隱約有一種規律,排句、偶句特別多。

韻用得散漫,但氣勢掩蓋了這個毛病。

詩中所有質詢的句子必冠以「你」字,使發問成向的之矢,一句復一句,力量非常強烈,質問的背後是唾棄舊世界,錘碎大桎梏。

這種新詩歌唱的,雖然是天地不仁和人生聚苦,然而氣象縱橫,渾沌空濛的自由詩魂,就這樣纏住五四以來不少年輕人的心靈,讓他們都深深感受到新詩的真象和時代的呼聲。

《女神》的確是那時候的一陣風雲,詩人的聲音雖然遠去,但詩歌那種獨特的連體句子,寫出了千萬青年的共鳴。

郭沫若在二十年代的詩壇,着實起過一陣高潮;然而,在1926年上海復興書局出版《沫若詩集》後,郭沫若就很少寫詩了。

張貼者:林憲民 林憲民 於 星期二,8月23,2016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郭沫若, 新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搜尋此博客網站 推薦網站 華夏文化 熱門文章 曹禺《雷雨》賞析 曹禺《雷雨》賞析 李集中學姚現章一、曹禺簡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潛江,1996年12月13日逝世。

中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原名萬家寶,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廣泛鑽研從古希臘悲劇... 以聞一多的《紅燭》說明他的詩學觀念 聞一多的詩學理論,主要在其所謂的「格律三美」、相體裁衣,以及強調意象中體現。

所謂的「格律三美」,包含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

我們在教材以聞一多的《忘掉她》、《你莫怨我》兩首詩為例介紹聞一多詩學理論之外,另外選擇其著名的《紅燭》來說明聞一多詩學理論的體... 張愛玲小說的整體特色 張愛玲是小說奇才,作品特色可有下列諸點: 獨特題材:張愛玲多寫人性負面的表現和兩性各種奇異的關係,小說文筆細膩,刻畫人性極深致。

 藝術技巧:Ÿ  戲劇性強:她的小說戲劇性強,她的小說與戲劇和電影距離不遠,靜靜的以文字播演,齣齣劇力萬鈞。

... 反共文學時期:1949—1960年的台灣文學 關於反共文學時期的文學概況,以下分別從文學環境和文學創作兩方面來介紹。

文學環境1949年,在國共戰爭中敗北的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開啟兩岸半個多世紀的對峙。

自1949年5月戒嚴令頒布後,台灣實行高壓統治。

作家的創作自由受到嚴重侵害。

文學作品動輒遭到檢... 評【白先勇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 評【白先勇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原文網址: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54/sh/7a55b15b-bafe-472b-8930-9c71acfd9194/1eeb645f63e1ddb1《樹猶如此》寫於199... 鄉土文學時期:1970—1987年的台灣文學 下文為你介紹鄉土文學時期的文學概況,同樣分為文學環境和文學創作兩個部分。

文學環境70年代,全球冷戰局勢緩和,但台灣卻再次陷入政治危機。

由於美國對台政策的改變,從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1972年尼克森訪華,到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國民黨政府... 林海音《城南舊事》中《驢打滾兒》一篇的中心主旨和寫作技巧 《驢打滾兒》的情節很簡單:四年前宋媽離鄉來北京英子家當奶媽。

自己家裏除了丈夫以外,有一個男孩,還剛生了個女兒。

英子常常見宋媽為孩子縫衣做鞋,交給來看他的丈夫拿回家。

每次丈夫來時,都牽了驢,拴在院子裏。

後來宋媽的侄子來看她,談到她的兒女時,言辭閃縮,引起宋媽思疑,叫丈夫來... 網誌存檔 ►  2019 (27) ►  03/31-04/07 (2) ►  03/17-03/24 (1) ►  03/10-03/17 (1) ►  03/03-03/10 (3) ►  02/24-03/03 (3) ►  02/17-02/24 (3) ►  02/10-02/17 (2) ►  02/03-02/10 (4) ►  01/27-02/03 (1) ►  01/20-01/27 (2) ►  01/13-01/20 (3) ►  01/06-01/13 (2) ►  2018 (84) ►  12/16-12/23 (2) ►  12/09-12/16 (1) ►  12/02-12/09 (1) ►  11/25-12/02 (5) ►  11/18-11/25 (5) ►  11/11-11/18 (2) ►  11/04-11/11 (2) ►  10/28-11/04 (4) ►  10/21-10/28 (3) ►  10/14-10/21 (1) ►  10/07-10/14 (1) ►  09/23-09/30 (1) ►  09/16-09/23 (3) ►  09/09-09/16 (1) ►  09/02-09/09 (3) ►  08/26-09/02 (4) ►  08/19-08/26 (1) ►  08/12-08/19 (5) ►  08/05-08/12 (1) ►  07/29-08/05 (1) ►  07/22-07/29 (1) ►  07/15-07/22 (2) ►  07/08-07/15 (4) ►  07/01-07/08 (3) ►  06/24-07/01 (3) ►  06/17-06/24 (3) ►  06/10-06/17 (1) ►  06/03-06/10 (2) ►  04/29-05/06 (1) ►  04/22-04/29 (1) ►  04/15-04/22 (2) ►  04/08-04/15 (4) ►  04/01-04/08 (5) ►  03/25-04/01 (3) ►  03/11-03/18 (1) ►  03/04-03/11 (1) ►  2017 (392) ►  12/31-01/07 (1) ►  10/29-11/05 (2) ►  10/22-10/29 (17) ►  10/08-10/15 (3) ►  10/01-10/08 (30) ►  09/24-10/01 (11) ►  09/17-09/24 (5) ►  09/10-09/17 (11) ►  09/03-09/10 (9) ►  08/27-09/03 (15) ►  08/13-08/20 (1) ►  08/06-08/13 (14) ►  07/30-08/06 (29) ►  07/23-07/30 (51) ►  07/16-07/23 (45) ►  07/09-07/16 (130) ►  07/02-07/09 (18) ▼  2016 (26) ▼  08/21-08/28 (10) 朱自清散文《給亡婦》欣賞 評周作人散文 周作人散文《喝茶》欣賞 徐志摩:《再別康橋》(中英雙語) 評魯迅散文:《野草》和《朝花夕拾》 評魯迅的雜文 評聞一多新詩 評徐志摩新詩 評郭沫若新詩 評胡適的新詩 ►  08/14-08/21 (6) ►  07/03-07/10 (2) ►  06/26-07/03 (7) ►  06/19-06/26 (1) 標籤 小說 (83) 散文 (78) 新詩 (66) 戲劇 (40) 魯迅 (38) 台灣散文 (37) 大陸文學 (35) 中國語文 (34) 中國文學 (33) 錢鐘書 (29) 陸黃埔 (27) 圍城 (24) 周作人 (23) 胡適 (23) 郭沫若 (20) 五四 (19) 文學理論批評 (19) 格律詩 (19) 現代文學 (19) 聞一多 (19) 台灣文學 (17) 朱自清 (16) 寫實主義 (15) 何其芳 (14) 十三職技 (14) 古典小說 (14) 洪深 (14) 老舍 (14) 香港文學 (13) 徐志摩 (12) 郁達夫 (12) 台灣新詩 (11) 曹禺 (11) 田漢 (11) 冰心 (10) 巴金 (10) 現代主義 (10) 鄉土文學 (10) 戴望舒 (9) 林柏華 (9) 白話 (9) 茅盾 (9) 三國演義 (8) 卞之琳 (8) 台灣小說 (8) 嘗試集 (8) 大陸詩歌 (8) 寓言 (8) 張愛玲 (8) 浪漫主義 (8) 神話 (8) 美文 (8) 莊子 (8) 中國詩詞 (7) 余光中 (7) 大陸散文 (7) 自由詩 (7) 鄉土小說 (7) 雜文 (7) 大陸戲劇 (6) 小品文 (6) 散文詩 (6) 林海音 (6) 林語堂 (6) 毛澤東 (6) 毛詩序 (6) 沈從文 (6) 王拓 (6) 章回小說 (6) 臧克家 (6) 詞 (6) 詩經 (6) 象征詩 (6) 黃春明 (6) 台灣戲劇 (5) 吳濁流 (5) 問題小說 (5) 啟蒙 (5) 報告文學 (5) 夏衍 (5) 山海經 (5) 文學改良芻議 (5) 李廣田 (5) 李金髪 (5) 白先勇 (5) 話劇 (5) 反共文學 (4) 司馬中原 (4) 夏濟安 (4) 懷鄉文學 (4) 抒情散文 (4) 散文創作 (4) 朱天心 (4) 梁實秋 (4) 楊雄 (4) 楊青矗 (4) 王文興 (4) 王禎和 (4) 白話詩 (4) 眷村小說 (4) 艾青 (4) 象征主義 (4) 鍾理和 (4) 陳獨秀 (4) 黃修己 (4) 九葉詩人 (3) 冰心體 (3) 劉邦 (3) 古代文學 (3) 司馬遷 (3) 孟子 (3) 左傳 (3) 張曉風 (3) 懷鄉小說 (3) 散文結構 (3) 文化大革命 (3) 文明戲 (3) 新感覺派 (3) 李金髮 (3) 淮南子 (3) 琦君 (3) 諷刺小說 (3) 鄭愁予 (3) 鍾肇政 (3) 陳映真 (3) 韓非 (3) 七等生 (2) 人的文學 (2) 傳奇小說 (2) 儒家 (2) 劉半農 (2) 史記 (2) 啟蒙思潮 (2) 國統區 (2) 夏志清 (2) 大陸小說 (2) 孔子 (2) 學者散文 (2) 小劇場 (2) 小詩 (2) 小說理論 (2) 工農兵文藝 (2) 幽默小品文 (2) 戲劇衝突 (2) 戲曲 (2) 散文規範化 (2) 文學研究會 (2) 朱西寧 (2) 李昂 (2) 楊牧 (2) 楊逵 (2) 淪陷區 (2) 用典 (2) 瘂弦 (2) 皇民化運動 (2) 紀弦 (2) 老子 (2) 葉紹鈞 (2) 蘇軾 (2) 解放區 (2) 詞義 (2) 語言規範化 (2) 說文解字 (2) 變革期 (2) 通俗文學 (2) 道家 (2) 邊城 (2) 香港小說 (2) 黃帝 (2) 上海孤島區 (1) 世說新語 (1) 余秋雨 (1) 個人主義 (1) 假借 (1) 先秦 (1) 六書 (1) 創造社 (1) 十四行詩 (1) 古典主義 (1) 后羿 (1) 呂氏春秋 (1) 嚴復 (1) 地域鄉土 (1) 墨子 (1) 墨家 (1) 夏丏尊 (1) 外來文化 (1) 大河小說 (1) 夸父追日 (1) 女媧 (1) 姚一葦 (1) 孫犁 (1) 小篆 (1) 屈原 (1) 平民的文學 (1) 張大春 (1) 張艾嘉 (1) 意念 (1) 意象 (1) 戲劇理論 (1) 抒情 (1) 政治 (1) 文學史 (1) 文學思潮 (1) 文教動力 (1) 新月派 (1) 新月社 (1) 方言 (1) 施蟄存 (1) 日本俳句 (1) 易卜生主義 (1) 朱西甯 (1) 李健吾 (1) 李斯 (1) 李碧華 (1) 林亨泰 (1) 林懷民 (1) 柳宗元 (1) 梁啟超 (1) 楊振聲 (1) 楊照 (1) 楚辭 (1) 楷書 (1) 殖民時代 (1) 沈尹默 (1) 沙汀 (1) 法家 (1) 泰戈爾 (1) 洛夫 (1) 海子 (1) 炎帝 (1) 王充 (1) 王國維 (1) 王羲之 (1) 王蒙 (1) 王藍 (1) 王鼎鈞 (1) 現代詩派 (1) 現實主義 (1) 現實派 (1) 理性 (1) 白話文 (1) 盤古 (1) 社會主義教育 (1)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1) 禹 (1) 端木蕻良 (1) 紀實散文 (1) 純文學 (1) 結構 (1) 網絡寫作 (1) 羅大佑 (1) 聶華苓 (1) 荀子 (1) 蔣勳 (1) 蕭紅 (1) 藝術 (1) 藝術風格 (1) 蚩尤 (1) 表現主義 (1) 許慎 (1) 話本 (1) 語法 (1) 語言藝術 (1) 論衡 (1) 論語 (1) 象征派 (1) 賈平凹 (1) 賴聲川 (1) 趙樹理 (1) 道教 (1) 陳若曦 (1) 陸蠡 (1) 隸書 (1) 革命文學 (1) 革命樣板戲 (1) 香港散文 (1) 馮志 (1) 黃埔魂 (1) 齊豫 (1) 關於我自己 林憲民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