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即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鼓吹與吶喊。

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 ...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即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鼓吹與吶喊。

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作品名稱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創作年代戰國作品出處《孟子》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作者孟子及其學生釋義是用來勸誡人要自覺遵守條例法度。

它的本意就是沒有圓規和曲尺就沒辦法畫出圓和方這兩種圖案。

規和矩這兩個字的本意就是以前木匠用來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規就是圓規,矩就是“曲尺”,不是彎曲的尺子的意思,經常見來幹活的木匠用,是一種像大于小于那個符號的東西,一直一橫形成一個角度。

原文孟子曰:“離婁①之明、公輸子②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③之聰,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⑥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⑦。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上無道揆⑧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闢,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

’⑨泄泄猶沓沓也。

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⑩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故曰,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出處及注解出處此篇出自《孟子·離婁上》。

  篇章名: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或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出處:戰國策  年代:戰國時代  體裁:古代散文注解①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于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

  ②公輸子:即公輸班(“班”也被寫成“般”、“盤”),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約生活于魯定公或者哀公的時代,年歲比孔子小,比墨子大。

事跡見于(《禮記·檀弓》《戰國策》《墨子》等書。

  ③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古代極有名的音樂家。

事跡見于《左傳》《禮記》《國語》等。

  ④六律:中國古代將音律分為陰呂、陽律兩部分,各有六種音,六律即陽律的六音,分別是太簇、姑洗、獲賓、夷則、無射、黃鍾。

  ⑤五音:中國古代音階名稱,即宮、商、角、微、羽,相當于簡譜中的1、2、3、5、6這五音。

  ⑥聞:名聲。

  ⑦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引自《詩經·大雅·假樂》。

愆(qiān),過失;率,遵循。

  ⑧揆(kuí):度量。

  ⑨天之方蹶,無然泄泄(yi):引自《詩經·大雅·板》。

蹶,動;泄泄,多言,話多。

  ⑩非:詆毀。

譯文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現在有些諸侯,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緣故。

所以說,隻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隻有法令不能夠使之自己發生效力。

《詩經》說:‘不要偏高啊不要遺忘,一切遵循原來的規章。

’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沒有過的。

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來製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覆蓋于天下了。

所以說,築高台一定要憑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憑借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借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嗎?所以隻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于統治地位。

如果不仁慈的人佔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

在上的沒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沒有法規製度;朝廷不信道義,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

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就真是太僥幸了。

所以說,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家的災難;田野沒開闢,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

《詩經》說:‘上天正在降騷亂,不要多嘴又多言。

’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羅嗦。

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為進退不講禮儀,說話便詆毀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羅嗦。

所以說,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讀解還是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鼓吹與吶喊。

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法先王是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相反,“遵先王之法而過者,來之有也。

”正反兩方面的道理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一定要“法先王”。

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實際上也就是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思想的繼承。

  選賢才是因為“惟仁者宜在高位。

”一旦不仁者竊據了高位,奸邪當道,殘害忠良,必然就會是非顛倒,黑白混淆,世風日下,天下大亂。

歷史依據不勝枚舉。

所以,一定要註意領導幹部的選拔。

  這兩個方面在《論語》《孟子》中都不是什麽新思想,而近乎老生常談了。

倒是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尤其是面對日益緊張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新事物新現象冒出來,其是與非,正與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到難以評說。

這時候,大家對“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

所以,要求健全法製法規的呼聲日益強烈。

據有人統計說,當前的中國,幾乎每天都有法規出台。

這種說法不知有沒有誇張的成分,但大家對“規矩”的重視,全民普法教育的進行,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的。

說起來,所有這些,不都是在“以規矩”而“成方圓”嗎?淺談青少年時期,大家都追求個性的發展,追求自由,然而,自由是相對的,英語亦有說:“Freedomisnotfree.”自由不是免費的。

項羽力能扛鼎,勇冠三軍,卻因為過分自大而自刎烏江,而越國大夫範蠡深知自我約束的重要性,在滅吳之後,並不邀功請賞,反而急流勇退,告老還鄉,經商販馬,以享餘年。

由此可見:人們在張揚個性的同時還要學會自我約束或接受來自外界的約束才能實現雙贏。

不僅贏得個性的發展更有智慧上的收獲。

  在現在的法律社會,大家重要的就是知法守法,在法律的架構之內進行自己的個人意識行為,法律現在就是人們活動的準繩,就是所謂的規矩,在這個架構內活動的時候,才能夠實現自己的方圓。

相關名言“譬猶巧錘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比如就象巧錘自己製作畫圓和方形的工具留給後人才使後來的工匠們知道圓應該怎麽畫,方形該怎麽做。

古人也把它叫做規矩繩墨,國不可一日無法,家不可一日無規,校不可一日無紀。

相關詞條集賢書院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一琴一鶴綠肥紅瘦批把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有所不為,而後有為壓軸戲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幹戈仞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上都無規矩不成方圓雙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材小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法不阿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民無信不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師曠奇貨可居單刀赴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它詞條BeethovenearthmusicGumtreeLGP970MMDV6三不政策侯寬仁偶然與巧合劉愷威原來我是妖二代善導寺天龍國寂寞歲月如歌散熱器歐陽夏丹第四類接觸藤嶋唯貪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華人百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