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後感《遺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本電影《遺體》的故事背景正是這場殘酷的災難。

《遺體》講述了在地震之後設立的遺體安置所最初十天的情形,大量因地震海嘯而喪生的遺體被運送到廢棄的中學保存,市 ... 電影觀後感《遺體》通往明天的十天吳綽堯 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時間),日本東北發生了一場震度達黎克特制9級的大地震,其引發的海嘯更對東北部沿海地區造成摧毀,並引致死傷無數。

日本電影《遺體》的故事背景正是這場殘酷的災難。

《遺體》講述了在地震之後設立的遺體安置所最初十天的情形,大量因地震海嘯而喪生的遺體被運送到廢棄的中學保存,市政府職員面對大量遺體與前來尋找親人的遺族,氣氛沉重而壓抑,不懂如何處理。

直至曾任職殯儀行業的相葉先生以義工身份協助,令原本無措迷茫的職員逐漸明白他們如何可以使逝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如何可以令悲傷的遺族得到安慰。

電影中的市政府職員在一開始面對一具又一具運送而至的遺體時感到十分迷茫,他們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只能站在安置所的角落看著擺放在地上的遺體,感受著前來尋找親人的人的悲傷。

他們被現場氣氛的沉重與壓抑影響,沉默地站在一旁,想法亦會變得負面。

其中一個職員在看到一個小孩的遺體後終於忍受不住而情緒崩潰了,她說:「為什麼那麼小的孩子會死去,而像我這樣的人卻活下來了?」,她覺得自己活下來了是對不起那些逝去的人們。

在這樣的災難面前,無力感壓在倖存者的身上,使他們產生了自我厭惡。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不斷運送而至的遺體,我自問如果在現場,也有很大的可能會被那絕望的氣氛吞噬。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是十分沉重的,但也同時讓我思考了很多。

在電影中,有幾個場景特別令我印象深刻,其中尤以相葉先生照料遺體的幾個場景為甚。

電影中相葉先生最常做的便是與遺體說話,在幫遺體按摩,使他們因死後僵直的肢體可以軟化來擺放較好姿勢時,他會說:「很快就好了」、「辛苦了」等鼓勵的說話;在遺族找到親人遺體的時候,他會說:「真好啊,親人找到你了」、「真好啊,跟親人重逢了」;在那些還沒有遺族認領的遺體旁邊,他會說:「請再等一等,親人很快就會找到你的了」、「今天能等到親人的話就好呢」,相葉先生亦在每次接觸遺體前,先雙手合十表示敬意。

這些細節均表達出相葉先生對遺體的態度,而使本來迷茫的市政府職員逐漸有了方向感,知道自己可以為這些因天災失去生命的人做些什麼。

受到相葉先生的影響,他們開始跟遺體說話,安慰來尋找親人的家屬,他們常掛在口邊,亦是激勵自己的話是:「應該做的事」,當下他們能為那些遺體、親屬做的事,都盡力去做。

電影中一直強調在安置所的,是遺體,而非屍體。

「屍體」與「遺體」,單單只是稱呼的不同就令想法亦產生了不同。

「屍體」是冰冷的,死氣沉沉;然而「遺體」,卻顯得有溫度。

我認為這種叫法上的差異,是第一層的尊重。

而相葉先生對待遺體的態度,則是更深層次的尊重。

相葉先生對待遺體就如同對待一個仍然在世的人一樣,跟他們說話、為他們蓋好毯子、照顧他們的「想法」。

這使我對遺體有一種新的感覺。

「他們」並非如此可怕。

遺體最初給我的感覺是不可接近的,是會忌諱接觸的「東西」。

然而在看過相葉先生對待遺體的態度後,我卻感到遺體再也不是需要忌諱的東西。

遺體曾經亦是活生生,會走會動的人。

他們儘管已經逝去,卻仍然是人,是曾經與我們並無差別的人。

較為極端的說法,就像遺體只是沉睡了的人。

他們當然需要,亦值得得到尊重。

其實尊重遺體亦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做法,只要以平常對待人的態度,照顧他們的感受,已經是尊重。

電影中一搜救人員看到搬運遺體的人差點把遺體跌到地上時說道:「如果你們被這樣對待,你們會怎樣?」如果那是一個活著的人,仍會遭到如此對待嗎?將心比己,固然希望自己最後的一段路能有尊嚴的走,受到好的對待,得到尊重,而非避之不及,如同一些骯髒的東西。

尊重與正確對待遺體,不單單使遺體得到尊嚴,更能使遺族能得到安慰,盡快走出哀傷。

家屬失去至親必然會感到悲痛,尤其是面對因災難、意外而逝去的親人,家屬總會抱有罪疚感,「若我能早一步找到你,就不會受這麼多苦」、「若我陪伴在你左右,你或許不會遇害」等等想法壓在家屬的心上。

電影中不少場景描寫了相葉先生與職員跟遺族的交流,他們的尊重對家屬有一定的影響,例如一位失去了母親的女生向相葉先生表示母親的面容變黑,相葉先生便提議為母親化妝,完成後他更表示化妝後的母親的面容似乎有所改變,柔和了漂亮了,女生在看到母親變得精神的樣子亦感到高興。

又例如政府與殯儀公司準備了棺木給在安置所的遺體,令他們不用躺在冰冷又有淤泥的地板上,家屬也會感到比較安心。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至親在最後是狼狽的狀態的,儘管因為天災與資源的缺乏而無法完美,卻也希望能做到最好。

回想起在婆婆逝世之後,我們需要為她辦理後事,挑選棺木、挑選壽衣、佈置靈堂與棺木等等。

我們正正是抱著希望婆婆的最後一段路是好的,是體面的。

電影中有一幕講述一寺院住持到遺體安置所為逝者誦經,在誦經開始一刻,所有人都不禁停下手上工作,雙手合十默哀。

這也不單單是一個宗教儀式,更是生者對逝者的祝福與感謝,祝福他們在最後一段路能走好,感謝他們在生前所做的貢獻。

不管是東方宗教的誦經還西方宗教的禱告,對於逝者跟生者都是一種救贖,能帶來平靜的語句。

雖然逝者已逝,尤其是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逝者無法訴說他們所希望的最後一程是怎麼樣的,甚至他們的親人也未必能找到他們,然而這並不表示倖存者就能撒手不管,相反應盡力幫助逝者走完最後的路。

或許會認為在災難面前,我們是否仍然應該為逝去的人花心思去安排後事?還是該盡力於復興與善後上?在看過《遺體》之後,有這樣的看法。

尊重逝者與尊重生命一樣是理所當然的,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

已經逝去也不能抹殺逝者曾經是一個生命的事實,更因為死亡實際是人生中最後一站,是生命的最後一部分。

若然連生命的最後都無法尊重與守護,又如何向前走?我們又如何作為生者走下去? 此外,幫助逝者走完最後一段路,並非只是為逝者而做,更是為生者而做。

其實死亡從來就不只是一個人的事。

我想,人對於生命是十分敏感的。

單單是從電視新聞中看到災情,聽到死傷數字便已感到十分心酸難過。

活生生一個生命的消逝,既然不認識的人也會感到難過,更遑論親朋戚友的感覺。

簡單的儀式,一副普通的棺木,更重要是尊重的態度與對待,就可令逝者安息而生者安慰。

這逝者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其實也是生者生命的其中一段路。

「應該做的事」,葬禮並不單單是傳統儀式,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最後的致敬。

文章回應(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