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铸化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模铸化石(英语:fossil mold and cast)是古生物遗体留在岩层或围岩中的印痕和复铸物。

根据与围岩的关系被分为5种类型: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和 ... 模铸化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模铸化石(英语:fossilmoldandcast[1])是古生物遗体留在岩层或围岩中的印痕和复铸物[2]。

根据与围岩的关系被分为5种类型: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和複合模化石。

[3] 目录 1印痕化石 2印模化石 3模核化石 4铸型化石 5複合模化石 6参考文献 印痕化石[编辑] 印痕化石是生物遗体(主要是软体部分)因陷落在细碎屑沉积物或化学沉积物中所留下的印痕。

腐蚀作用和成岩作用虽然使得遗体本身被破坏,但是印痕却保存了下来,而且这种印痕还常常可以反映该生物的主要特征。

印模化石[编辑] 普瑞斯加加魚(Priscacaraliops)的化石,出土於綠河地層 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古生物遗体坚硬部分(例如贝壳)的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的印痕,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的形态及构造特征。

内模是壳体的内表面轮廓构造留下的印痕,能够反映该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

模核化石[编辑] 模核化石分为内核和外核两种。

当腕足动物和某些双壳类动物死亡之后,它们的贝壳经常两瓣完整地被埋藏起来,其内部空腔也被沉积物填充,在固结以及壳体被溶解之后,内部留下一个实体即称为内核。

如果壳内没有被沉积物填充,当贝壳溶解后就会在围岩中留下一个与壳大小相等、形状一致的空间;这个空间如果再经过充填,又会形成一个与原来的壳大小相等、形状一致但是成分均一的实体,这样的实体就被称为外核。

铸型化石[编辑] 当贝壳被沉积物掩埋并且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有时会全部溶解,然后又被另外某种矿物质填充,使得填充物像铸造的模型一样保留了原来贝壳的原形和大小,这就称为铸型化石,又名石化化石。

複合模化石[编辑] 複合模化石是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模铸化石。

当贝壳埋藏在沉积物中并形成内模和外模之后,如果贝壳随后被溶解而在围岩内留下了空隙,而后由于岩层的压实作用而使外模与内模重叠在了一起,就形成了複合模化石。

参考文献[编辑] ^Fossilmoldsandcasts.EncyclopædiaBritannica,Inc.[2018-03-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张生,孙承凯,朱正昌,钟蓓.化石.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ISBN 9787806424056.  ^模铸化石.中国化石网.2011-05-07[2018-03-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查论编化石相关议题形成 石化 碳化 成岩作用 地质年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化石类型 按保存特点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按作用 指準化石 过渡化石 典型例子 琥珀 叠层石 盘星石 恐龙化石 蛋化石 粪化石 木化石 硅化木 微体化石 相关学科 古生物学 古动物学 古植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 古生态学 考古学 地质学 埋藏学 博物馆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 甲仙化石館 澎湖化石館 加的夫國家博物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衍生概念 亚化石 活化石 動物群 左鎮動物群 澎湖動物群 化石分类 恐龙主題頁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模铸化石&oldid=69447996” 分类:​化石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添加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