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計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城市規劃(英語:Urban Planning)又稱都市規劃、都市計畫,是處理都市及其鄰近區域的工程建設、經濟、社會、土地利用配置以及對未來發展預測的專門學問或技術。
都市計畫
技术
語言
監視
編輯
城市規劃(英語:UrbanPlanning)又稱都市規劃、都市計畫,是處理都市及其鄰近區域的工程建設、經濟、社會、土地利用配置以及對未來發展預測的專門學問或技術。
它的對象偏重於都市物質形態的部分,涉及都市中產業的區域配置、建築物的區域配置和分類管制、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公共設施的規劃建設及都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內容有空間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綠化植被和水體規劃等內容。
都市計畫是都市建設及管理的依據,位於都市管理之規劃、建設、運作三個階段之首,是都市管理的龍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的都市空間規劃圖。
歷史上除了少部分都市外,大部分的都市發展大多雜亂無章自由發展,到了十九世紀,都市計畫藉著建築與工程學的進步成為了能以理性以及型態分析的方法透過物理設計來解決都市問題。
1960年代之後都市設計模型理論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幫助拓展了都市發展的論域,如經濟發展計畫、社群社會計畫以及環境計畫。
20世紀,部分都市計畫的課題演變為都市再生,或是透過都市計畫的方法將某些歷史悠久的都市進行都市再生。
由於都市的地價相對較高,所以建築物容積率要妥善利用。
但在另一方面,若過份提高容積率,可能會對周遭環境構成影響,也會對附近的交通造成衝擊壓力。
而對於都市再生,歷史因素及古蹟的保留亦是一個考慮因素。
都市計畫有許多形式,它與都市設計有著許多共同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活動。
都市計畫控制引導城鄉空間的有序發展。
雖然都市計畫主要關注於城鄉居民點和都市社區的規劃設計,但也涉及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鄉村和農業用地,公園以及自然保護區等方面。
都市計畫從業人員關注研究與分析、戰略思考、建築與都市設計、公眾諮詢、政策建議、實施和管理等方面。
都市計畫技師與建築、景觀、土木工程和公共行政等交叉領域合作,實現戰略、政策和永續發展目標。
早期的都市計畫技師通常是這些相關領域的從業者。
今天,都市計畫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學科,包括土地利用規劃與分區、經濟發展、環境規劃和交通規劃等不同子領域的更廣泛的範疇。
目次
1核心概念
1.1城市
1.2城市空間結構
2都市計畫的歷史
2.1中國大陸
2.2中華民國(臺灣)
2.2.1法律體系
2.2.2發展歷程
2.2.3案例:全國首創「宜蘭縣總體規劃」
2.2.4全國首例「全面實施容積率」
2.2.5全國首例「全面調降非都市土地建蔽率與容積率」
3都市計畫的任務
4都市計畫工作的基本內容
5規劃類型
5.1總體規劃
5.1.1總體規劃的工作
5.1.2總體規劃的內容
5.2詳細規劃
5.2.1詳細規劃的內容
5.2.2種類
5.2.2.1道路
6參考文獻
7相關條目
8外部連結
核心概念編輯
都市編輯
主條目:都市
在中國,「城」即城牆,最早是一種大規模、永久性防禦設施,主要用於防禦野獸侵襲,後來演變為防禦敵方侵襲,是人們居住、生活高度集中所在地。
「市」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最早沒有固定的位置,後常在居民點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稱,為經營場地,市逐漸吸引到人口比較集中、並有固定位置,真正意義上的都市方才產生。
「鎮」與「市」原來有嚴格區別,「有商賈貿易者謂之市,設關防者謂之鎮」。
到宋代末,鎮才擺脫軍事色彩,以貿易鎮市出現於經濟領域,成為縣治和鄉村集市之間的一級商業中心。
近現代,鎮也引申為一級政區單元,起到聯繫城鄉經濟紐帶作用的較低級城鎮居民點。
都市空間結構編輯
功能區理論配置特點
功能區
商業區
工業區
住宅區
形態
占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帶)狀分布
集聚成片
集聚成團狀,占地面積大,是都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類型
特徵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
向市區外緣移動,趨於向主要交通幹線分布
建築質量上,中高級與低級分化;位置上,中高級與低級背向發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或街角路口
市區外緣,交通幹線兩側
中高級:都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相聯
低級:內城、工業區附近,並與之相聯
都市計畫的歷史編輯
奧斯曼男爵參與的巴黎規劃被認為是經典的案例。
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文明被認為是最早發展都市計畫的文明。
公元前2600年數千哈拉帊居民突然出現在都市之中,而這突然出現的人顯然是被計畫,外力所致的結果。
某些居民顯然被安排要迎合一個有意識的,刻意安排的計畫。
大城如摩亨約-達羅和哈拉巴的街道也以完美的經緯所呈現,足以與現今的紐約市所相媲美。
房子被設計為預防噪音,臭味以及小偷。
這些都市也被發現擁有世界上第一個都市公共衛生系統(下水道系統)。
公元前408年希臘的希波丹姆通常被認為是西方的都市計畫之父,他所設計的米利都,雖然古老卻是古都市計畫的範本。
古羅馬在都市計畫中使用了鞏固為目標的藍圖,用來發展軍事防禦以及居民的便利性。
許多歐洲都市至今仍然保持這些結構的的要素,如杜林。
基本的計畫是一個包含都市各種服務的廣場,由緊密的街道所環繞並且由一座牆所包圍作為防禦。
為了減少交通的時間,兩條對角線在四條呈四方型的馬路中心相交。
河流通常流經都市,提供飲水以及傳輸,並將污水帶走。
即便是攻城戰也是如此。
穆斯林被認為是首先想到都市使用分區(formalzoning)的人,雖然現代西方的用法大多源自於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的想法。
1913年設計的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早期規劃設計圖。
西方世界在過去兩個世紀之中(西歐、北美、日本和澳洲)計畫和建築可以說一起走過了好幾大步。
首先她們都是十九世紀的工業大城,這些地方大樓都被商業以及富裕的精英所掌控。
大約是二十世紀初左右,一場主張提供人,特別是工廠勞工更健康的環境的運動開始興起。
花園都市的概念興起,一些現代的都市被建造了,如英國的韋林花園都市。
無論如何,這些都市只具有非常小的規模,特別只處理有關幾千名居民的事務,當1920年現代主義嶄露頭角之後,她們也式微了。
現代主義的都市是一個號稱效率,工作者的烏托邦。
那時有許多大規模的都市更新計畫,如法國的巴黎,之後沒什麼大事發生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所引起的毀滅。
之後,許多現代大樓以及社區被建立。
但是她們以低成本的建造方法並且以其帶來的社會問題惡名遠播。
現代主義可以說被終結於1970年當許多都市不再建立便宜,相似的大樓,如英國及法國。
從那時候開始許多舊建築被拆毀並且在其之上築起了更全面的建築。
比起把所有事安排的完美與規律,現在的計畫專注於個人主義以及社會與經濟的差異性。
這就是後現代。
中國大陸編輯
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的大規模建設現場。
中國大陸自古以來就有都市計畫,從著名的長安古城、北京縱橫街區可見一斑。
中國大陸古代都市的規劃主要分為兩個大的主流方面,第一是按照《周禮·考工記》記載進行的禮儀式規劃和建築模式,主要體現的是一種禮制和等級上的要求,另一種是因地制宜的規劃方式進行的,主要參考《管子》等一些規劃管理的思想。
[1]近代,由於通商口岸的開通和租界的建設,天津、上海等租界發展繁榮的都市,率先引入了西方的都市計畫理念,用於都市建設。
如天津都市計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天津租界開發的影響。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空間規劃核心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中國大陸的第一部現代規劃相關法律《都市計畫法》頒佈於民國時期,延續至台灣繼續使用。
大陸自1949年中共上台後,引入蘇聯的都市計畫制度,都市計畫就是國民經濟的具體化。
轉向開放市場經濟後,轉變過去計劃的方式,逐漸指令性內容,改為添加指導性內容。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通過;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通過,為中國大陸管理城鄉規劃的主要法律。
中國大陸在當前體制下,都市計畫體系是自上而下的,《城鄉規劃法》規定的規劃種類有:
層級
規劃種類
國家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
省、自治區
省域城鎮體系規劃
都市、鎮
鄉村
戰略層面
都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
鄉規劃
實施層面
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
村莊規劃
201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原本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的城鄉規劃職責改由至新成立的自然資源部負責。
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提出在2020年前基本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這項改革整合了原有的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多個部門負責的不同規劃,因此被稱為「多規合一」。
中華民國(臺灣)編輯
法律體系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國土計畫法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都市計畫法(中華民國)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都市更新條例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國家公園法現行中華民國的國土空間發展體系正處於《區域計畫法》及《國土計畫法》的交替時期,根據《國土計畫法》規定,共分為三個層級,最高層級為全國層級、由內政部擬訂的「全國國土計畫」,納入特定區域計畫及都會區域計畫後,次高層級為地方層級、由直轄市、縣(市)政府擬定的「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後再下分區域層級之「國土保護地區(含國家公園)」、「城鄉發展地區(含都市計畫)」、「農業發展地區」與「海洋資源地區」等四功能分區,藉此確保國家永續發展。
中華民國的都市計畫受《都市計畫法》的規定,將都市計畫地區(即都市地區)分為市(鎮)計畫、鄉街計畫與特定區計畫等三種計畫。
「市(鎮)計畫」主要是規劃直轄市、市、縣轄市與鎮都市計畫;鄉街計畫規劃鄉的都市計畫,而「特定區計畫」則為發展工業、保持優美風景或因其他目的而劃定的特定地區所規劃之都市計畫。
市(鎮)計畫及特定區計畫除需擬定主要計畫之外,還需擬定都市計畫區內的細部計畫,而實施鄉街計畫的地區因人口較市(鎮)計畫及特定區計畫少,將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合併規劃。
發展歷程編輯
臺灣的都市計畫始於日治時期,第一個實施都市計畫的區域是臺北城內,早期稱為「市區改正」,以開闢主要道路、投入市場、下水道等公共設施並形塑街道立面為主。
當時臺灣主要都市如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等,以及多數的郡治所在地皆有實施。
1938年,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都市計畫令》,市區改正改名為「都市計畫」,加入了「地域」的觀念,類似今日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戰後,隨然中華民國政府已於1939年制定《都市計畫法》,卻直到1964年全文修正後才在台灣實施。
1945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至1964都市計畫法全文修正的20年間,仍沿用日治時期的《臺灣都市計畫令》實施都市計畫[2]。
1960年代,中華民國接受聯合國顧問團的補助,於臺灣製作本土化的都市計畫;加上1971年《建築法》在臺灣實施,《都市計畫法》亦於1973年在次大幅度修正,刪除區域計畫(另制定《區域計畫法》),臺灣都市計畫法制大致成形。
此後,1970、1980年代全國各處大量擬訂都市計畫(多為鄉街計畫),多達200處,可謂臺灣都市計畫的濫觴。
案例:全國首創「宜蘭縣總體規劃」編輯
1993引入新加坡經驗,時任宜蘭縣長游錫堃進行宜蘭縣總體規劃,時間上,以「終極年」的觀念,來規劃宜蘭的人口數;亦即在無限的未來,為了維持舒適生活空間,最高人口上限是一百萬。
空間上,由小到大,統合了全縣都市及非都市土地,從自然到人文,從傳統到現代,做永續經營的規畫,突破性的概念,則包含了「環境敏感地區的畫設」、「道路層級化」、「快速道路設緩衝綠帶」、「小區概念圖規範小區內的空間組成和公共設施配套」[3]。
這個進步的規劃案終於改變了中央不准縣市政府單獨辦理「區域計畫」的政策,其後內政部配合修法允許縣市可以單獨辦理區域計畫。
該規畫案於1994年初獲台灣省政府列為「省政革新實驗項目」[4]。
全國首例「全面實施容積率」編輯
1997年4月宜蘭縣率全國之先完成專案通檢,縣內「都市計畫區內建蔽率、容積率」全面實施,公告全面實施都市計畫地區容積管制,是全省第一、也是唯一全面實施容積率的縣分[5][6]。
全國首例「全面調降非都市土地建蔽率與容積率」編輯
1996年,在宜蘭縣政府積極奔走之下,內政部終於同意,將非都市土地之建蔽率及容積率的設定,授權由縣市政府視實際需要的酌予調降,然後再報中央核備,於是時任縣長的游錫堃於卸任前核定宣布1998年1月1日起,大幅調降非都市土地的建蔽率與容積率[6]。
都市計畫的任務編輯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的規律,在全面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根據都市的歷史和自然條件來確定都市的發展和規模、都市各個部分的組成,選擇這些組成部分的用地,加以全面的組織和合理安排,為生產、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都市計畫工作的基本內容編輯
確定都市的發展和規模,擬定都市發展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
合理選擇都市的各項建設用地,確定都市計畫結構並考慮都市的長遠發展方向。
擬定原有的市區利用,改建原則(舊城區)、步驟、方法。
確定都市各項市政設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則和技術方案。
規劃類型編輯
總體規劃編輯
總體規劃,是指都市性質、發展方向、規模大小等都市「整體佈局」的規劃,一般以20年為規劃期。
總體規劃之下又可分為數期的「近期建設」,乃總體規劃的組成階段,規劃期一般為5年。
都市總體規劃最有名的例子,有如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及巴西的巴西利亞。
總體規劃的工作編輯
確定都市性質、規模和都市發展方向,對都市建設中各項建設和環境面貌進行全面安排,選定規劃指標,制訂規劃實施步驟和措施。
總體規劃的內容編輯
確定規劃期內都市人口和用地規模,轄區內城鎮體系的配置
選擇都市用地確定規劃區的範圍,劃分都市用地功能分區,綜合安排工業、交通(內外)運輸、商服金融、倉庫、生活居住、學校、科研單位、綠化用地
提出大型公共建築物位置的規劃意見,確定中心區位置
確定都市的主要廣場位置,交叉口的形式,主次幹道斷面,主要控制點的坐標和標高
提出給排水、防洪、電力、電訊、煤氣、供熱、弱電、公共運輸設施(包括公車)等各級工程規劃
制定都市園林綠地規劃,綜合協調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規劃要求
制定改造舊城區規劃
郊區用地規劃(包括工業、農業副食品基地、公園、道路等)
安排近期建設用地,提出近期建設主要項目,確定近期建設範圍和建設步驟
估算近期建設總造價(概算)
提出遠景規劃目標詳細規劃編輯
相較於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是都市規劃更進一步的具體化。
主要是針對都市近期建設規劃範圍內的建築物、公共事業(水電)、公園綠地等細部設施作具體的佈置。
在中國大陸,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詳細規劃的內容編輯
天津市文化中心詳細規劃的平面圖紙
確定道路紅線、道路斷面、小區範圍、街坊及專用地段主要特別的坐標和標高。
確定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公共綠地、道路廣場這些項目的具體位置和用地。
確定工業、倉儲等項目的具體位置和用地。
綜合安排專用地段和各項工程管線、工程構築物的位置和用地。
主要幹道和廣場建築群的平面、立面規劃設計(均用紅線圖表示)種類編輯
道路編輯
快速道路
都市高速公路、城際高速公路、其他的快速道路。
在中華民國,跨縣市公路分為國道及省道兩等級,國道由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管理;省道與省道快速公路則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管理,另外在部分直轄市、市的市區內,省道的養護工作通常由該直轄市政府、市政府負責養護。
高速公路在日本,高速公路有分為都市與城際兩種。
在中國,因為行政管理體制的區別,公路是由交通運輸部來管理的,都市道路由建設部門來管理。
公路按技術標準分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
聯外道路
不是都市主要的骨幹,而是作為連接鄰近住宅區及外圍地帶的道路。
主要道路
為都市計畫區路網的主要骨幹,用來連結聯外道路與區內道路,亦是該都市計畫區的商業活動集中地區。
區內道路
供給住宅地使用的道路。
特殊道路
主要是為了汽車以外(行人、腳踏車、新交通系統)的交通而供用的道路。
參考文獻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都市計畫法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灣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1987.
^林志恆.蘭陽之子游錫堃.台北:天下文化.1998:221.ISBN 957-621-5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7).
^蘭陽文教基金會.宜蘭縣長游錫堃施政八年專輯.宜蘭縣政府.1999:18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林志恆.蘭陽之子游錫堃.台北:天下文化.1998:99.ISBN 957-621-5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7).
^6.06.1林志恆.蘭陽之子游錫堃.台北:天下文化.1998:223.ISBN 957-621-5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7).
相關條目編輯
建築學
都市地理學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
空間規劃(英語:Spatialplanning)外部連結編輯
內政部營建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魅力城鄉主題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ationalPlanningHistorySociety
TheInternationalPlanningHistorySocietyInternationalConference-2012website
TheInternationalPlanningHistorySocietyInternationalConference-2014web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城市规划&oldid=72270399」
延伸文章資訊
- 1都市計畫專業用語解說
1.都市計畫依據現在及既往情況,並預計25年內之發展,將一定地區內有關都市生活之經濟、交通、衛生、保安、國防、文教、康樂等重要設施,作有計畫之發展,並對土地使用作 ...
- 2都市計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城市規劃(英語:Urban Planning)又稱都市規劃、都市計畫,是處理都市及其鄰近區域的工程建設、經濟、社會、土地利用配置以及對未來發展預測的專門學問或技術。
- 3常見問答-都市計畫相關名詞解釋
6.何謂都市計畫? 依據現在及既往情況,並預計25年內之發展,將一定地區內有關都市生活之經濟、交通、衛生、保安 ...
- 4甚麼是都市計畫?
沒錯,台灣都市計畫長期以來是植根於輕鬆的基礎上,人口與產業成長需求不斷,當然就需要更多的都市發展儲備用地。樂觀的預估下,很多的農地、保護區土地被 ...
- 5不動產法規~10分鐘搞懂都市計畫之訂定程序-110
都市發展是整體且長遠性的過程,而具有引導都市成長功能的都市計畫,在規劃作業中,亦必須全盤衡量都市整體發展的需要,預作合理規劃。在訂定都市計畫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