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 瑞文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送灵澈上人⑴ 作者: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 “依”字有意趣。

刘长卿 当前位置:文学网>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时间:2018-01-1916:05:21 刘长卿 我要投稿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留下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诗句,至今关于他的传奇一生还在传颂着。

下面是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送灵澈上人⑴   作者: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写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拓展阅读: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翻译】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鉴赏】   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年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

“依”字有意趣。

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

“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

“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

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

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

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相关文章:1.《送灵澈上人》刘长卿2.《送灵澈上人》刘长卿3.送灵澈上人刘长卿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5.刘长卿:送灵澈上人6.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7.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赏析8.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鉴赏 上一篇:刘长卿的评价 下一篇:刘长卿《听弹琴》 最新文章 《赴新安别梁侍郎》(刘长卿)-原文-翻译-注释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刘长卿《新年作》诗歌赏析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答案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赠秦系》刘长卿唐诗赏析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译文及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刘长卿的“长”字怎么读? 刘长卿《别严士元》赏析 刘长卿生平事迹 刘长卿诗人简介 刘长卿被贬诗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少年行》唐诗原文及注释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猜你喜欢 刘长卿张起灵语录灵犬莱西读后感灵源山游记的作文800字送春联活动方案送教下乡活动总结雪中送炭造句送的反义词送教下乡活动总结秋风送寒作文范文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译文及赏析母亲节送什么礼物芙蓉楼送辛渐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