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考物理真的太簡單、沒有鑑別度嗎? - 科學月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91 年第一屆指考的物理試題受到全國各高中物理教師強烈且嚴重的批評,教師要求往後的試題必須降低難度,大考中心遂將原本的難度設定,還原成舊制聯考的 ... 網頁 首頁 科學月刊/科技報導新網站 科學月刊粉絲專頁 2009年8月8日 指考物理真的太簡單、沒有鑑別度嗎? 作者/紀延平(任教萬芳高中物理科) 「簡單到沒道理」、「三沒:沒水準、沒創意、沒鑑別度」、「花80萬以上研發的題目,根本連800元都不值!」。

在大考中心尚未公布今年7月指考的各科成績及五標以前,補教界人士就已經紛紛表示今年的物理考題太過簡單,以強烈的形容詞句來表達對考題的不滿,言詞的激烈程度,也是指考創辦八年來僅見的。

每年盛暑之初,大學指考登場,身為頭一天考試的首場考科——指考物理,自然是眾所矚目的第一焦點。

媒體、考生、考生家長、學校老師和補習班最注意的,也最常有預設立場的,就是認為指考物理題目是所有考科之中最難的,各標分數必然是落在所有科目之底。

其實,抱著這樣的想法並不意外,參考歷年成績與人數列表,就可明白原因。

一般來說,高中物理教師、補教界大都預估大考中心會將均標放在25~35分範圍內,均標若低於20分,高中物理教師會認為該年試卷太難;而若均標在40分以上,補教界則會反映試卷過易。

似乎大家已經習慣均標就是在25~35分之間。

自民國91年起,指定考科取代過去傳統的聯考,大考中心在該年指考舉辦之前,就已經將指考的難度定位在比聯考要難。

聯考一年只考一次,因此從易到難的題型都有;而學測難度界定在簡易,題型以基礎、生活常見的問題為主,於是難度較高、重深度、綜合、分析、抽象、計算能力的題目,全都留給指考來考,所以打從一開始,指考的難度就已經讓高中老師非常不樂觀了。

果不其然,91年第一屆指考物理,就出現特低均標17分的超難試卷,近5萬人的物理考生中,有將近6400人0分,0分的比例占全國物理考生約13%,締造了「輝煌」的紀錄。

而在此之前的87~90年四次聯考均標,分別為39、37、32、40分。

91年第一屆指考的物理試題受到全國各高中物理教師強烈且嚴重的批評,教師要求往後的試題必須降低難度,大考中心遂將原本的難度設定,還原成舊制聯考的平均程度,但即使如此,仍然被大多數非明星高中的物理教師認為偏難。

歷年的指考物理利用艱澀的試題,替明星大學將明星高中的學生篩選出來,而將大多數非明星高中的學生,淘汰與擠壓到非明星大學、甚至是吊車尾的院校科系。

然而,大學的總錄取率卻是屢創新高:96年有18分可上大學;97年甚至0分也可上大學,肇因於該年只限定校系採計的科目沒報名才不能填志願,但只要報了名,即便是缺考算零分,也能夠選填志願;今年則是英文+數甲+物理=14分,就可上大學。

種種效應之下,每年自然組學生有近10%選擇放棄物理,這群學生多半數學底子差、閱讀能力不佳、理解與推理能力也弱,往往就算用很長的時間學習,卻未必得到對應的好成績,在投資報酬率太低的考量下而選擇放棄。

儘管如此,他們也不需擔心沒有大學可念。

可是今年的指考物理出乎眾人的意料之外,均標竟然創了歷史新高40分。

不過,這在筆者個人看來,也不過就是還原到90年末代聯考的物理均標分數水準罷了。

大考中心曾對該年的試題,下了這樣的評語:「今年(90年)的物理科試題對考生而言,相信是較往年平易近人多了。

往年物理科的試題除了考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考生亦需具備良好的計算能力。

而今年在題目的設計擺脫了繁複的計算,重視物理概念的辯證,突顯了物理科測驗的特色。

……今年的試題明確地顯示學習物理應徹底了解概念的內涵及來龍去脈,物理要測的是運用物理知識來思考、分析、推理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非數學計算的能力。

若是考生只是死記公式與機械式的運算操作練習,在如此靈活的試題恐怕難得高分。

試題能達此目標,出題者的用心可見一斑。

」而類似的簡易題目,還有93年的考題,讀者可參考表一。

指考物理的均標落點,常常是大考中心與高中物理教師彼此立場的拉鋸戰場。

大考中心的成立宗旨是在替大學選才(尤其是為明星大學選良才,出題的教授也多任教於明星大學),所以,他們認為一份好的試卷,是要能將所有考生散在最大的分數範圍內,最好是0分到滿分的都有。

他們尤其希望好程度的學生還能再劃分出ABC之類的等級,若是均標高,則程度好的學生的等級較難劃分仔細,那麼台大等明星學校想要囊括最多的A級學生,就有點不太方便,因為一樣的分數,有可能除了A級學生考得到,B、C兩級的學生也寫得出來。

至於低分群的學生,他們才不在乎還可以劃分成幾個等級,就算全部擠到零分也無所謂,留給排序低的大學院校科系去傷腦筋。

是故不管高中物理教師如何抱怨、請求、希冀指考物理試題不要太難,大考中心總會想辦法讓均標在30分,使前面50%的考生散布到70分寬度的範圍內,讓排序較前的大學挑人方便,而後50%的學生則是被擠壓到30分寬度的範圍內,讓排序較後的大學隨便挑。

此外,其他考科的成績分布,歷年多半都有所謂的漂亮鐘型曲線,也就是高斯常態分布,但是獨獨物理這門科目的指考人數–分數分布圖形曲線,從來沒有出現高斯常態分布曲線,反倒很像是量子統計力學裡的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的玻色子分布,非常集中在低分,尤其是零分群每每都居各分數之人數冠軍,就量子力學而言,指考物理的0分應該是一種非常穩定的物理考生基態(groundstate)。

這打破了我們對於「常態分布」的迷思,也許,指考物理這科的分數與人數關係,高斯「常態」分布才是一種「非常態」的分布吧!哪一年若是出現這種分布,該年考題一定很有問題吧! 看完表一,相信讀者應該嗅得出一些訊息——今年的物理指考題目,真的是比以往要來得簡單一些,但如果說這份試題是沒道理、沒水準、沒鑑別度的題目,那麼為何今年的指考物理滿分,全國也只有一人獨得呢?比起93年有26人滿分,被明星高中教師認為對高分群沒有鑑別度,看來今年的高中物理教師普遍都讚賞這樣的試卷,全國教師會更表示,希望以後的指考物理試題能以今年為範本,不要再出偏難的題型。

說到這裡,今年的試題有沒有水準,讀者心中應該自有一把尺了吧! 筆者任職的高中也是非明星的公立高中,對於考試領導教學這個效應,一直想要改變,不過總是孤掌難鳴。

久而久之,也就隨波逐流而默默接受事實,後來發覺有很多老師反而想要利用這個效應,來促使教學正常(這種想法本身或許也是一種問題)。

所以,年年都會有非明星學校的老師抱怨考題太難,替程度稍低落的學生叫屈,希望大考中心能體諒這個效應,不要讓眾多學子選擇放棄物理。

若是僅僅為了明星大學校系的選才,而犧牲了高中物理教學的正常性,讓大多數學子從基測過後,一上了高中,就對這門科目抱有偏見,不想了解與認真學習,這樣的情況,相信大學校院理工科系的教授也不樂見。

高中物理教師並非擔心飯碗不保或不受學生喜愛,而是替整個國家的自然科學及理工基礎人才培育破了大洞,在憂國憂民呢! 物理向來是自然科學之母,有著比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其他科學更為基本的理論知識,以支援其他自然科學的基礎,甚至也延伸到社會科學裡面。

如果選擇理工科系的學子,對於物理的學習在高中階段就已經認定努力也是徒然,投機反而有不錯的選擇空間,那麼如何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成為國家的科技人才呢?現在大學理工科系的教授應該已經感受到,從83年教改到九年一貫、師資多元培育、一綱多本、建構式數學等培育出來的人才,到了大學表現出怎樣的程度與態度了吧!而最近還有99新課綱的定時「原子彈」準備投下呢! 話題有點扯得遠了,回到指考物理的題目難易度。

雖然沒有經過意見調查統計,不過筆者相信所有的高中物理教師都與筆者有著共同的希望,就是期待往後的指考物理均標能夠到達50分,若不能,至少維持在40分以上,跟學校期考的班級平均分數接近,不要扼殺、嚇退眾多理組學子的學習意願,如此一來,還可以消滅不少補習歪風,為許多放無薪假或中年失業的父母,節省一筆不小的冤大頭開銷。

總而言之,提升學子學習物理的興致,才能讓國家未來的科技人才永續傳承。

往後的指考物理出題教授,請務必多多參考今年的試題,當作重要典範吧! 今年的指考物理真的太簡單嗎?喔!真的是簡單了一些,但還不算「太」簡單呢。

不過,我喜歡!【更詳細的內容,請參閱第476期科學月刊】 回本期目錄 於 14:30 張貼者 科學月刊/科技報導 分類: 01-科學評論, 05-物理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593期內頁試閱! 站內搜尋 科月檔案櫃 科月檔案櫃 六月2019(1) 五月2019(1) 四月2019(23) 三月2019(22) 二月2019(25) 一月2019(23) 十二月2018(27) 十一月2018(24) 十月2018(24) 九月2018(22) 八月2018(24) 七月2018(25) 六月2018(23) 五月2018(22) 四月2018(26) 三月2018(18) 二月2018(21) 一月2018(25) 十二月2017(23) 十一月2017(25) 十月2017(21) 九月2017(23) 八月2017(24) 七月2017(26) 六月2017(41) 五月2017(1) 四月2017(24) 三月2017(24) 二月2017(24) 一月2017(28) 十二月2016(12) 十一月2016(23) 十月2016(30) 九月2016(21) 八月2016(38) 七月2016(27) 六月2016(2) 五月2016(39) 四月2016(16) 三月2016(21) 二月2016(25) 一月2016(22) 十二月2015(22) 十一月2015(19) 十月2015(19) 九月2015(24) 八月2015(18) 七月2015(22) 六月2015(3) 五月2015(37) 四月2015(20) 三月2015(22) 二月2015(22) 一月2015(8) 十二月2014(37) 十一月2014(19) 十月2014(1) 九月2014(27) 八月2014(16) 七月2014(17) 六月2014(20) 五月2014(19) 四月2014(17) 三月2014(37) 二月2014(1) 一月2014(32) 十二月2013(16) 十一月2013(21) 十月2013(21) 九月2013(20) 八月2013(20) 七月2013(19) 六月2013(19) 五月2013(19) 四月2013(19) 三月2013(14) 二月2013(1) 一月2013(1) 十二月2012(2) 十一月2012(2) 十月2012(2) 九月2012(1) 八月2012(5) 六月2012(2) 五月2012(1) 四月2012(1) 三月2012(1) 二月2012(1) 十二月2011(19) 九月2011(2) 八月2011(7) 七月2011(8) 六月2011(1) 五月2011(13) 四月2011(25) 三月2011(2) 二月2011(2) 一月2011(9) 十二月2010(19) 十一月2010(21) 十月2010(27) 九月2010(21) 八月2010(19) 七月2010(23) 六月2010(20) 五月2010(30) 四月2010(17) 三月2010(24) 二月2010(20) 一月2010(14) 十二月2009(18) 十一月2009(24) 十月2009(15) 九月2009(27) 八月2009(27) 七月2009(24) 六月2009(23) 五月2009(24) 四月2009(15) 三月2009(18) 二月2009(23) 一月2009(21) 十二月2008(17) 十一月2008(2) 十月2008(1) 九月2008(2) 八月2008(1) 七月2008(1) 六月2008(3) 十二月2002(1) 十二月2000(1) 一月1977(1) 文章分類 00-專輯目錄 01-科學評論 02-科學新聞 03-編輯手記 04-數學 05-物理 06-生物 07-化學 08-地科 09-光譜 10-生化 11-科教 12-科技 13-科學史 14-專訪 15-書評 16-閱讀推薦 17-活動 18-大家談 19-勘誤 20-其它 21-非‧關科學 22-回顧 2019專輯 01月號(589期)-啟動心智秘境 02月號(590)-豬的時代 03月號(591期)-臺灣古生物 04月號(592期)-高樓.映像 05月號(593期)-伴.毛小孩 2018專輯 01月號(577期)-氣象預報 02月號(578)-重力波 03月號(579期)-生物辨識 04月號(580期)-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 05月號(581)-看見聲音的景色 06月號(582期)-滋容養顏兩三事 07月號(583期)-藥品包裝 08月號(584期)-食蟲 09月號(585期)-大麻 10月號(586期)-科幻 11月號(587期)-啤酒生活 12月號(588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 2017專輯 01月號(565期)-薄膜分離技術 02月號(566)-錄音工程 03月號(567期)-電影技術 04月號(568)-描繪世界的方法 05月號(569)-不只是科學少數女性關鍵力 06月號(570期)-南海科學 07月號(571期)-資料科學 08月號(572期)-蝦 09月號(573期)-藻礁 10月號(574期)-音樂心理 11月號(575期)-區塊鍊與比特幣 12月號(576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 2016專輯 01月號(553期)-幾丁質大革命 02月號(554期)-綠色溶劑 03月號(555期)-實驗動物 04月號(556期)-氣象觀測 05月號(557期)-福衛五號上陣 06月號(558期)-生物大數據 07月號(559期)-直擊大腦的神祕宇宙! 08月號(560期)-新世代女科青 09月號(561期-)基因開關 10月號(562期)-地震新情報 11月號(563期)-真實生物X寶可夢 12月號(564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 2015專輯 01月號(541期)-法布爾的昆蟲世界 02月號(542期)-森林新思維 03月號(543期)-影像世界中的巧妙數學 04月號(544期)-濕地大探索 05月號(545期)-光科學年代 06月號(546期)-全球暖化海洋遇難 07月號(547期)-重返土壤 08月號(548期)-廣義相對論百年 09月號(549期)-癌症免疫療法 10月號(550期)-莫斯利與原子序 11月號(551期)-布爾代數 12月號(552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 2014專輯 01月號(529期)-再生醫學 02月號(530期)-汽車科技 03月號(531期)-臺灣的科學傳播:現在和未來 04月號(532期)-產能與節能的新觀念 05月號(533期)-科學、數學,動手玩 06月號(534期)-物聯網 07月號(535期)-鑑識科學 08月號(536期)-微機電系統的應用 09月號(537期)-張昭鼎紀念研討會:網路與科普 10月號(538期)-意猶未盡的急速:4G 11月號(539期)-結晶學百年解密 12月號(540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 facebook 追蹤者 本站流量 網站啟事 於版權問題如有任何疑慮,請洽編輯部。

為尊重著作權,本網站內容請勿任意轉載,若需引用圖文請先與我們連繫。

Goog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