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考古界慘痛悲劇——挖了多少帝王陵 - 實時熱點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郭沫若風評? 雖然如此,在近代中國衆多文人里,郭沫若也是爭議性較大的一位。

最讓人詬病的便是他的 ... 跳转到内容 发表于: 4月29,2021 4月29,2021 由 作者: 历史战争录 分类: 发表于历史 一提起「郭沫若」三個字,大家會想到什麼。

毫無疑問,郭老是一個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師。

他不止在文學領域(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取得重大成就,他在歷史學界、考古學界亦有建樹。

你以爲他只是文學家、詩人嗎,他還是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單在甲骨學裡就是其中一位中流砥柱的人物(甲骨學四堂之一,另三位分別是王國維、羅振宇、董作賓)。

郭沫若風評? 雖然如此,在近代中國衆多文人里,郭沫若也是爭議性較大的一位。

最讓人詬病的便是他的私德問題。

就比如胡適曾評價郭沫若「反覆善變,我一向不佩服他。

」就連魯迅先生也稱其爲「才子加流氓」。

且不說這些,學術問題上,也是被議論紛紛。

那爲什麼郭沫若先生那麼聲名狼藉呢? 我們也不好妄下定論,對於這位已經過去的歷史人物,其實很難評價,還是那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不能一棒子打死吧。

考據錯誤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不應該那麼苛刻,我們不能以他的成就來否認他的錯誤,也不能因爲他的錯誤來否定他的成就。

郭沫若先生被罵無非就是這幾點: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拋妻棄子的負心人;建國之後軟骨頭。

這幾點評價到底如何,我們按下不談。

除此之外,他的負面形象還有一個,那就是「挖定陵」,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挖定陵」這一事件的始末。

其實呀這事還真不能怪他。

何爲「定陵」? 丁玲 萬曆皇帝畫像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的陵墓,也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年號爲萬曆)。

它是明十三陵里的三大陵墓之一(其他兩座分別爲明成祖長陵、明世宗永陵),也是十三座帝陵里唯一被挖掘的陵墓。

這座帝陵現位於北京昌平區,大峪山腳下,萬曆十二年(1584年)始建,六年後才完工。

定陵占地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除了葬有萬曆皇帝外,還有他的兩位皇后,一個孝端顯皇后,一個孝靖皇后。

其實,一開始,挖掘的不是定陵,而是長嶺。

爲什麼挖長陵? 1955年10月,當時有個人叫做吳晗,北京市的副市長,也是一位很厲害的歷史學家,吳晗於是聯合了當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副部長沈雁冰、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以及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第三所所長范文瀾這些人,聯名上書政務院(國務院當時還叫做政務院),請求發掘永樂皇帝的陵墓長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吳寒) 其中有一個主要原因便是爲了失傳已久的《永樂大典》,我們知道《永樂大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匯集了中國歷代的古典文獻,更是被稱爲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此書編纂於永樂元年,六年始成,有正副本三部,明亡時毀了兩部,所剩一部於1860年英法聯軍入京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兩度遭受焚毀、掠奪,原本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現在國內外僅存三百七十餘冊,著實痛心。

找尋《永樂大典》對當時作爲明史學家的吳晗可謂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誠然,國家有考古需求,歷史學家也有考古需求,畢竟能填補歷史空白,想要挖長陵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想法。

永樂大典 不久,挖掘長陵這一計劃便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同意。

雖然當時也有一批人反對挖掘,比如國家文物局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鄭振鐸先生以及副所長夏鼐先生等等。

爲什麼放棄長嶺而改挖定陵? 說來好笑,因爲長陵建造的面積實在是太大了,人們幾經波折還是找不到墓道,於是考古學家們只好退而求其次,決定找一個小的陵墓試驗一下,等積累積累經驗再發掘長陵。

由此,定陵就成了新中國挖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

定陵的驚人發現 工人挖掘定陵現場 郭沫若親自來到現場指導工作 1956年6月,定陵挖掘開始動工,當時徵用了大量的民工,耗時一年多,定陵墓室大門終於被打開,竟藏在地下27米深之處!很遺憾,地宮內沒有發現《永樂大典》,卻清理出了約三千件的珍貴文物。

比如這頂萬曆皇帝的金冠,它是由一百五十根金絲線編織而成,工藝高超,技術難度極大,非常精美,此外還出土了四頂鳳冠。

除去大量的金器、首飾、頭飾外,還有一批絲織物,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萬曆皇帝穿的龍袍。

萬曆皇帝所戴金冠 萬曆皇帝穿的龍袍 文物的破壞 這次挖掘也被稱爲是中國考古史上永遠的遺憾和災難。

正如反對盜墓者所想,我國的文物保護技術和意識還存在問題。

1957年,有的工作人員急於求成,定陵墓門被倉促打開的,無數珍貴文物在得以重見天日的同時也因爲氧化問題,化爲了灰燼,尤其是那些珍貴的書畫和絲織品,著實讓人痛心疾首。

還有便是在文物的後續處理上也有不妥當之處,有的考古工作人員甚至建議漿糊里加入防腐劑把絲織物裱起來,可見當時文物保護技術有多落後。

就連放置文物的庫房也極其簡陋,這些出土文物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消息傳回北京後,周總理非常的痛心和後悔,並下達命令十年內不准再開皇陵。

沒想到,經歷這次慘痛的教訓還不夠,吳晗、郭沫若等人還不死心,依舊上書建議挖掘長陵、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秦始皇陵等,不過國家都否決了。

幸虧否決了,不然的話,不知道還有多少珍貴的文物遭到破壞。

自這次事件以後,國家規定不再主動挖掘帝陵,除非是搶救性挖掘。

這一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由此,定陵也成了我國唯一一座被政府組織開發的皇陵。

萬里的骨頭在哪裡 講到這,大家想必更好奇,既然定陵已經挖開了,那萬曆皇帝的屍體呢? 萬曆及其皇后棺槨擺放位置 萬曆皇帝遺骨 考古學家進入定陵後,對其棺槨進行了逐層的清理,直到第十一層的時候,人們才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屍骨。

當時屍體已經腐爛,只留下了骨架。

不過讓人們驚訝的是,屍體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平放。

按道理,正常人死亡以後擺放的姿勢應該是四肢併攏仰臥的樣子,而萬曆皇帝卻是側臥的樣子。

於是呢,有人猜想是不是在運送的過程中,路途遙遠顛簸導致的移動或者錯位,那爲什麼他的孝敬皇后也是側臥的姿勢呢? 屍體擺放示意圖 目前,有兩種理論。

一是天象理論。

身體姿勢模仿北斗七星;另一個是它與佛教有關。

事實上,清明兩代很多皇帝都信仰佛教。

在佛教中,釋迦牟尼去世時,他是側臥的。

原因是什麼仍然是個謎。

定陵博物館 1959年定陵博物館成立,當時一位博物館主任不知腦子怎麼想的,竟然表示既然複製的棺槨已經做好,那原來的棺槨就沒用了,於是便命令人把三具棺槨扔下山溝。

後來這些棺槨被當地的兩家村戶撿回去自己用,結果沒多久,這兩戶人家竟然都意外死亡。

1966年至1976年這十年浩劫指的是什麼就不必多說了,當時那些人來到定陵博物館,打倒牛鬼蛇神,批判封建地主階級,而萬曆皇帝可不是地主階級的頭子嗎?於是他們便將其屍骨拉到廣場焚毀了。

唉,萬曆皇帝已經躺在地上300多年了。

他從來沒有想過,他的墳墓有一天會被挖出來,甚至連他的骨頭都會死。

歷史反思 到現在,大家應該看明白了吧,挖掘定陵固然是一次慘痛的經驗教訓,是考古學界的悲劇,這場錯誤的造成不應該全怪郭沫若一人身上,他充其量不過是其中的一位支持者,發生這樣的悲劇也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奈何當時的文物保護技術落後。

總之,這鍋不該讓郭沫若一個人背。

郭沫若先生晚年 其實還真挺奇怪的,對於這些大人物,尤其這種非常有成就的人物,一般人好像特別喜歡翻人家的八卦,尤其是私德,逮住一個汙點就好像惡犬看到了骨頭。

偶然聽到的八卦,也不考據真僞,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罔顧歷史肆意歪曲抹黑。

那麼白的衣服看不到,卻只注意它的一個黑點。

用一個不知從哪聽來的段子、謠言來否定偉人、否定名人,並且當成茶餘飯後的閒談,真的不算是一件磊落的事情。

我們好像常常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尤其是要求名人。

憑什麼反思的人是郭沫若,真正該反思的應該是自己,我們應該時刻銘記何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

希望我們可以在面對人物、事件評價的時候,能夠保有自己的立場,不盲從、不被帶節奏。

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雖然有不少問題,不過也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我黨給予的歷史地位還是很公正的,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中去,郭沫若不應該被無腦黑,我們也不該帶有偏見。

知往不咎,知來者不拒。

文章导航 前一页上一篇:歐菲光回應被三星踢出供應鏈傳言;人臉識別將有國家標準后一页下一篇:長安馬自達首款新能源車型,有望下半年正式上市,你看好它嗎? 梅蘭芳的「三人行」婚姻:一夫兩妻相處和睦,死後3人合葬一處 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 1000元人民幣在越南夠玩多久?從土豪到屌絲,區別太大了 早上洗頭和晚上洗頭,該如何選擇,藥康付:很多人太擔心洗錯了 明朝萬達張卓暉:數據安全推動金融數字生態建設 華爲HUAWEIHiLink加持,華爲貝昂聲控式智能循環風扇Pro簡評 抗日歌曲引我走上革命文藝工作道路 諾必行:孩子多大開始看書孩子看什麼書好 《哭了,河北也太憋屈了》 男人40後,你還不會關愛自己?堅持做到這4點,你會越活越年輕 新一批消費券來了!北京消費季全面開啓夏日福利 卡西歐推出G-SHOCK系列「GBD-200」新手錶:主打運動功能 爲了禮儀制度的話語權,明朝皇帝與臣子有過哪些博弈? 智慧父母,從陪伴做起 威尼斯美好的回憶 五苓散加減治療高血壓 未來世界會和今天我們聊保時捷BBA一樣聊國產車!01 Astell&KernSE180播放器上手玩:模塊化,充滿未知與驚喜 溥儀下台早有預兆?登基大典上,父親攝政王不停說:完了,快完了 寶寶3-6個月會幹嘛,寶媽該如何應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