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 維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跡象和症狀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治療心理治療醫學專科精神病學、​臨床心理學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英語: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縮寫為SPD),又稱類精神分裂人格違常、類分裂性人格疾患或孤僻型人格障礙症,是一種人格障礙,其特徵在於對社會聯繫缺乏興趣,傾向於獨立生活、沉默寡言和感情淡漠。

受影響者可能無法和他人形成健康的依賴關係,也可能會描繪出豐富的幻想世界。

[1] 與精神分裂症並無關連,但共病性高,如疏離與感情遲鈍(英語:Bluntedaffect)等。

此外,精神分裂症家庭中SPD更常見。

[2] 一些心理學家爭論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的定義由於文化偏見而具有缺陷:「分裂性人格者被醫療化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相對數量少。

占人口大多數的普羅大眾傾向於假設自己的心理狀況正常並將差異等同於病態」。

因此「所謂的分裂人格只是美國心理學協會將正常人類差別病態化的又一公開例證。

」[3][4][5] 目次 1跡象和症狀 1.1隱秘的分裂人格者 1.2逃避型依附模式 1.3分裂人格者的幻想 1.4分裂人格者的性行為 2發病原因 3診斷標準 3.1DSM-5 3.2ICD-10 3.3Guntrip標準 3.4批評 4流行病學分析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7參見 跡象和症狀[編輯] 具有分裂人格的人通常對人疏遠而冷漠,造成人際交往的困難。

大多數被診斷為SPD的人都有建立個人關係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缺陷,有可能在令人不快的處境裡表現得十分被動,與人交流簡短而冷淡。

由於缺乏有意義的交往,SPD患者通常不能發展出與其他人相處好壞程度的準確自我評估。

[6] 這種評估被認為對人的自我認知、評判個人行為在社交場景中所造成影響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R.D.Laing(英語:R.D.Laing)提出「不被注入人際現實,人的自我形象就會日益空虛並蒸發掉,最後導致不真實感。

」[6] 當個人空間被侵犯,分裂人格者會有窒息感,並感到有使自己從中解脫獲得獨立的必要。

如果分裂人格者的伴侶感情親密需要很少,他們會感到很輕鬆。

有人提出,分裂人格者想躲避的不是人,而是正面或負面的情感、親密感和自我表露(英語:Self-disclosure)。

[7] 這意味著分裂人格者有可能與他人建立基於智力、身體、家庭、職業或娛樂活動等的人際關係,只要這種關係不要求或強迫其產生親密感。

唐納德·威尼科特對這種調節人際關係的需要解釋為分裂人格者「會按自己的喜好而不是他人的一舉一動進行人際交往」。

如果無法達到這點,他們則寧願獨處。

[8] 儘管有人認為分裂人格者自鳴得意,也不注意他們自己的感受,許多人格分裂者還是能認識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一些治療中的人格分裂者感受到生活離他們而去,或者自己生活在貝殼之中。

他們像是錯過了班車,在一個遙遠的視角觀察生活。

[9][10]亞倫·貝克和Freeman認為,分裂人格者認為他們是生活的觀察者,而不是參與者。

[11] 分裂人格者傾向於將人格的單一功能分成幾個部分。

所以,分裂人格者的所思所為之間沒有太多明顯的聯繫。

結果就是,他自己身體接觸外界時產生的情感會大大減少。

[12] 人們也觀察到,分裂人格和創造力也有關聯。

[13][14][15] 隱秘的分裂人格者[編輯] 許多事實上的分裂人格者能表現出迷人、精於社交的特點,與DSM-IV和ICD-10對分裂人格的定義描述的表面特徵產生矛盾。

[16]Klein將這類人歸為「隱秘的分裂人格者」[16],外部表現為可交往、對人感興趣、有參與精神和互動行為但保持感情上的孤僻,「隱居」在安全的內部世界裡。

對外部世界的躲避或疏離是分裂病理學的典型特徵,可能以「經典」(classic)或「隱秘」(secret)的形式出現。

經典分裂人格與DSM-IV提供的分裂人格的描述相符,但由於客觀外部觀察往往無法與病人的主觀內部世界匹配,它也常常作為一種隱秘的內部狀態。

Klein因此警示人們不應錯過隱秘的分裂人格者:由於病人與外界現實的防禦性、補償性互動,人們往往無法觀察到病人內心的掙扎。

他提出察覺病人對親密感的抗拒只需詢問其主觀感受。

[16] 「隱秘」分裂人格可以追溯到1940年Fairbairn對「分裂人格表現癖」的描述中:分裂人格者有能力表達大量情感並建立可觀的社會聯繫,但在感情上既不付出也毫無損失。

由於只是「扮演一個角色」,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參與其中。

「分裂者否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力圖保留其人格完整,不作妥協。

」[17]對「隱秘」分裂人格的更多描寫來自於MasudKhan(英語:MasudKhan),[18]JeffreySeinfeld[19]他寫道:「分裂人格者也希望參與社會活動、建立人際關係。

但是,他們只是扮演一個角色,而不是全身心參與,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拒絕了這個角色。

」 MasudKhan(英語:MasudKhan)對隱秘分裂人格者作了進一步研究[20];JeffreySeinfeld[21]與PhilipManfield[22]描述了一個明顯具有分裂人格的人,「享受」定期公開演講但在觀眾嘗試與他進行情感交流時感到困難。

[23]這些例子暴露出單獨依靠外部行為觀察來評估某人精神狀況的不足。

逃避型依附模式[編輯] 分裂人格究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障礙還是一種逃避型的依附模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是受爭議的。

如果SPD僅為需要更大感情距離的依附模式,那麼人們在社交中展示出的問題反應可能部分源於社會輿論的指責。

迄今不同來源都證實SPD與逃避依附模式具有相同點,[24]並留下研究者如何在未來的診斷手冊或治療過程中更好應對分裂人格者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區別是,分裂人格者不主動尋求社會交往僅出於興趣缺乏,而逃避型依附模式渴望交往但害怕受拒。

分裂人格者的幻想[編輯] 參見:Mind-wandering一種病態的對於幻想和內省法的依賴一般可以看做對社會的自戀性退卻(英語:Narcissisticwithdrawal)。

因此,幻想就促成了自我流放,儘管這種幻想對於分裂人格來說,比逃避來得複雜的多。

[25]:p.64 想像是他們和世界聯繫、互動的方式。

它是關係的替代,但是儘管如此,它還是過於理想化的、防禦性的、補充的機制。

這是僅通過自我實現的,它並不會受到和真實的人和事的情感聯繫的影響,例如危險、焦慮。

[25]Klein將它解釋為自我為了和他人建立聯繫而做的掙扎。

想像讓人格分裂者認為他們和外界還有聯繫,他們和別人建立的關係還沒有危機。

[25]Laing[26]、Winnicott和Klein[25]:p.64對於人格分裂的這種視角做了詳細闡述[27]。

分裂人格者的性行為[編輯] 分裂人格者通常較性冷淡,但卻不一定患性感缺失病(英語:Anorgasmia)。

對獨處和疏離的偏好可能導致他們對性的要求表現得比非分裂人格者更少。

與他人進行性行為通常使分裂人格者感到個人空間被侵犯,所以他們普遍感覺自慰或禁慾比性行為時需忍受的親密感更容易接受。

[28][29]但也有值得注意的例外,有些分裂人格者可以與他人進行偶爾甚至經常的性行為。

[30][31] HarryGuntrip[32]:p.303描述了一些婚後分裂人格者涉入的「秘密性關係」,作為一種減少單段感情所需親密感的嘗試。

這種觀點也和卡倫·霍妮的「放棄人格」(resignedpersonality)不謀而合,即患者可能認為「作為長期交往的性行為太親密」,「轉而同陌生人發生性關係以滿足需要」,「將關係限制於單純的性接觸但不與伴侶分享其他經驗。

」[33]紐約大學社會福利工作教授JeffreySeinfeld,出版了一項對SPD的研究[34],詳細描述了一種表現為性濫交的「分裂者的饑渴」。

他給出了一位分裂人格女士的例子:她會秘密出席各種酒吧結識男人以獲得無感情參與的性滿足來減輕她的饑渴和空虛。

SalmanAkhtar更準確地描述了這種或公開或秘密的性行為的相互作用;他沒有遵循將分裂人格者分為有性或無性戀的狹隘的觀點,提出儘管它們具有相反特點但可能同時存在於個人行為中[35]。

對分裂人格者準確的臨床描述因此必須包含表面特徵:「無性戀、有時禁慾、無感情興趣、厭惡有關性的八卦和影射」與隱秘的行為:「偷窺和觀看色情材料的興趣、易受情愛妄想的侵害、有強迫手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和變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傾向」,[35]儘管任一特點都不能適用於所有分裂人格者。

發病原因[編輯] 一些證據顯示,A類人格障礙(奇怪型或異常型疾患):妄想型人格違常、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分裂病型人格違常)受一些相同的基因、環境因素影響。

如果人有精神分裂症或者分裂性人格障礙的話,他們有分裂人格障礙的危險也會增加。

雙生子研究表明,分裂人格障礙是遺傳性的。

除了這個直接證據,研究表明[36][37],分裂人格的遺傳率大約在50%-59%。

參與這項研究的SulaWolff(英語:SulaWolff)表示,「人格分裂」是與生俱來的,很有可能是由基因控制的[38]」。

人格分裂和體重不足也有可能有基因上的聯繫。

[39][40] 一般來說,產前孕婦營養不良,早產以及出生時體重低下都有可能使新生兒遭受精神病的影響,同時也容易使他們發展成為分裂人格障礙者。

那些遭遇過創傷性腦損傷(英語:traumaticbraininjury)的人也有這種危險。

[41][42][43] 其他研究發現,極度完美主義,[44]的、充滿負能量的父母也可能會使孩子有分裂人格障礙。

診斷標準[編輯] DSM-5[編輯] 自成年期早期開始且呈現在各種場合中,一種廣泛的模式,疏離社會關係及在人際場合侷限地表達感情的,表現符合以下四項(或更多): 不欲求也不享受親近關係,包括身為家庭的一員 幾乎總是選擇孤單的活動 若有,也很少對與他人有性經驗感興趣 若有,也很少有活動讓他感到樂趣 除一等親外,缺乏親近朋友或知己 對他人的讚美或指責顯得漠不關心 顯現感情(emotional)冷漠、疏離或平淡的情感 ICD-10[編輯] 根據ICD-10,確診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首先需要滿足人格障礙(F60)的基本條件。

其次,必須滿足以下至少四項: 極少能從活動中得到樂趣 感情冷淡,漠不關心 拙於表達正面或負面的感情 對於他人的表揚和批評無動於衷 性冷淡 喜歡獨處 過度沉迷於幻想和自我反省 沒有或幾乎沒有親密的朋友,且不渴望親密關係 對社會傳統和習俗不屑一顧 Guntrip標準[編輯] RalphKlein認為下列標準可以用來描述類精神分裂型人格,該標準由HarryGuntrip(英語:HarryGuntrip)提出: 內向 離群(英語:Withdrawnness) 自戀 自我滿足感(英語:Self-sufficiency) 優越感(英語:Grandiosity) 缺少情感 孤獨感(英語:Loneliness) 人格解體 退行 上述的九種特徵闡明了傳統DSM體系中對於SPD的描述與客體關係理論之間的些許差異。

所有的九個特徵都具有一致性。

在診斷類精神分裂障礙時,應滿足上述的所有(或大多數)特徵。

[20] 您可以在關於HarryGuntrip(英語:HarryGuntrip)的文章中閱讀更多細節。

批評[編輯] 有人建議,人格分裂最好用兩種精神疾病來代表。

一種是「情感受限」(屬於分裂性人格障礙),另一種是「自我封閉」(屬於迴避性人格障礙)。

所以,有些人建議DSM刪除這種類精神分裂性人格障礙,將它替換成維度模型。

[45] 流行病學分析[編輯] 文化: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時會表現出防衛性行為及人際往來方式,而可能被誤認定屬於類分裂性 盛行率:低於2%,在臨床場所相當罕見。

性別:男性>女性 年齡:若於兒童期及青春期出現,表現出與眾不同而常遭受嘲笑戲弄。

參考文獻[編輯] ^AuthurS.Reber-DictionaryofPsychology,Penguinp.690(1995) ^Ball,Jeff.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PsychologicalCare&HealingTreatmentCenter.[2010-12-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9).  ^PsychoanalyticDiagnosis,SecondEdition:UnderstandingPersonalityStructureintheClinicalProcess(NancyMcWilliams):[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ersonalityDisordersAreNotIllnesses(PhilipHickeyPhD)[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GiantStepBackwardforIntroverts(NancyAncowitz)[3] ^6.06.1R.D.Laing-'TheDividedSelf'chapter-5'TheInnerSelfoftheSchizoidCondition'p.82-100 ^PhilipManfield-'SplitSelf,SplitObject'p.207 ^D.W.Winnicott-p.73'TheFamilyandIndividualDevelopment'(1965) ^JeffreyJ.Magnavita.RestructuringPersonalityDisorders:AShort-TermDynamicApproach.NewYork:TheGuilfordPress.1997:237[2017-10-06].ISBN 1-57230-185-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7).  ^SharonC.Ekleberry.ClusterA-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andSubstanceUseDisorders.IntegratedTreatmentforCo-OccurringDisorders:PersonalityDisordersandAddiction.Routledge.2008:31–32[2020-11-05].ISBN 978-078903693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AaronT.Beck,ArthurFreeman.CognitiveTherapyofPersonalityDisorders1st.TheGuilfordPress.1990.ISBN 9780898624342.  ^AlexanderLowen(英語:AlexanderLowen)(1994).Bioenergetics.Penguin/Arkana.ISBN 978-0-14-019471-5.TheSchizoidCharacterStructure(p.151) ^DavidSchuldberg.Sixsubclinicalspectrumtraitsinnormalcreativity.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01,13(1):5–16.doi:10.1207/s15326934crj1301_2.  ^GeorgeDomino.CreativityandEgoDefenseMechanisms:SomeExploratoryEmpiricalEvidence.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02,14(1):17–25.doi:10.1207/S15326934CRJ1401_2.  ^Kinney,DennisK.;Richards,Ruth.CreativityinOffspringofSchizophrenicandControlParents:AnAdoptionStudy(PDF).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01,13(1):17–25[2017-10-06].doi:10.1207/S15326934CRJ1301_3.(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7-10-20).  ^16.016.116.2Masterson,JamesF.;Klein,Ralph.DisordersoftheSelf:SecretPureSchizoidClusterDisorder.1995:25–27.KleinwasClinicalDirectoroftheMastersonInstituteandAssistantProfessorofPsychiatryattheColumbiaUniversityCollegeofPhysiciansandSurgeons,NewYork  ^RonaldFairbairn(1952):PsychoanalyticStudiesofthePersonality.pp16–17. ^MasudKhan.TheRoleofphobicandcounterphobicmechanismsandseparationanxietyinschizoidcharacterformation.ThePrivacyoftheSelf-PapersonPsychoanalyticTheoryandTechnique.New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ress.1974:70.ISBN 0823643107.  ^JeffreySeinfeld(1991):TheEmptyCore:AnObjectRelationsApproachtoPsychotherapyoftheSchizoidPersonality.JasonAronson,ISBN 0-87668-611-0. ^20.020.1MasudKhan-'TheRoleofphobicandcounterphobicmechanismsandseparationanxietyinschizoidcharacterformation'inthevolume'ThePrivacyoftheSelf'.HereKhanremarks"...inthecourseofthetreatmentitbecamegraduallyclearthatbehindafaçadeofexcessivesociabilityandventuresomenessaswellasrandomandfrequentsexualepisodesthesepatientshadlivedalltheirlife...inasecretiveandadamantlyrejectivestateofwithdrawalfromallobjectsaswellasfromtheirenvironment."p.70. ^J.Seinfeld-'TheEmptyCore'.Seinfeldwrites:"Theschizoidmayalsoseemtobesociableandinvolvedinrelationships.However,heisfrequentlyplayingaroleandnot『fully』involved,unconsciouslydisowningthisrole..." ^PhilipManfield-'SplitSelf,SplitObject'.Manfieldwrites:"Notallschizoidskeepawayfrompeople.Itisnotpeoplethatschizoidsavoid,butemotionalintimacy,selfdisclosure,andemotionsbothpositiveandnegative."p.207 ^PhilipManfield-'SplitSelf,SplitObject'.p.207 ^M.L.West&A.E.Sheldon-Keller-'PatternsofRelating'p.111-113. ^25.025.125.225.3JamesF.Masterson;RalphKlein.DisordersoftheSelf–TheMastersonApproach.NewYork:Brunner/Mazel.1995:25–27;pp.54–55;pp.95–143(therapy).ISBN 9780876307861.  ^RonaldD.Laing.TheInnerSelfintheSchizoidCondition.TheDividedSelf:anExistentialStudyinSanityandMadness.Harmondsworth,Middlesex;Baltimore:PenguinBooks.1965:82–100.ISBN 9780140207347.OCLC 5212085.  ^DonaldWinnicott:PlayingandReality.RoutledgeClassics,2012.ISBN 9781135070939pp.26–38 ^Nannarello,J.,Schizoid.JournalofNervousMentalDiseases1953 ^'SchizoidPhenomena,ObjectRelations,andtheSelf' ^Nannarello,J.,Schizoid.JournalofNervousMentalDiseases1953p.240-242 ^Nannarello,JosephJ.Schizoid.TheJournalofNervousandMentalDisease.1953,118(3):237–249[2017-10-06].PMID 13118367.doi:10.1097/00005053-195309000-000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HarryGuntrip.SchizoidPhenomena,Object-Relations,andTheSelf.New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ress.1969[2017-10-06].ISBN 978185575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5).  ^KarenHorney.Resignation:TheAppealofFreedom.NeurosisandHumanGrowth:TheStruggleTowardsSelf-Realization.Routledge.1999:264–265.ISBN 9780415210959.  ^J.Seinfeld-TheEmptyCore:AnObjectRelationsApproachtoPsychotherapyoftheSchizoidPersonality'p.104 ^35.035.1SalmanAkhtar.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ASynthesisofDevelopmental,Dynamic,andDescriptiveFeatures.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1987,41:499–518[2017-10-06].PMID 332477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KennethS.Kendler.DimensionalrepresentationsofDSM-IVClusterApersonalitydisordersinapopulation-basedsampleofNorwegiantwins:amultivariatestudy(PDF).PsychologicalMedicine.2006,36(11):1583–1591[2017-10-06].PMID 16893481.doi:10.1017/S003329170600860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11-20).  ^PaulH.BlaneyPh.D.OxfordTextbookofPsychopath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14:649[2017-10-06].ISBN 978-0-19-981184-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SulaWolff.Loners-TheLifePathofUnusualChildren.Routledge.1995:35[2017-10-06].ISBN 978-0-415-06665--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5).  ^AmberA.Mather.AssociationsBetweenBodyWeightandPersonalityDisordersinaNationallyRepresentativeSample.PsychosomaticMedicine.2008,70(9):1012–1019.PMID 18842749.doi:10.1097/psy.0b013e318189a930.  ^TheSchizoidPersonality(Chapter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TheodoreMillon(英語:TheodoreMillon)(2004).PersonalityDisordersinModernLife.Wiley,2ndEdition.ISBN 0-471-23734-5.S.371. ^KathrynM.Abel.Birthweight,schizophrenia,andadultmentaldisorder:isriskconfinedtothesmallestbabies?.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2010,67(9):923–930.PMID 20819986.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0.100.  ^WillemH.J.Martens.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linkedtounbearableandinescapableloneliness(PDF).TheEuropeanJournalofPsychiatry.2010,24(1)[2017-10-06].doi:10.4321/S0213-6163201000010000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7-02-02).  ^BrighamYoungUniversity(2014):Headinjuriescanmakechildrenlon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ororiginalstudy,seeRightFrontalPoleCorticalThicknessandSocialCompetenceinChildrenWithChronicTraumaticBrainInjury.JournalofHeadTraumaRehabilitation:E24–E31.doi:10.1097/HTR.0000000000000040.  ^R.L.Jenkins;S.Glickman.TheSchizoidChild.AmericanJournalofOrthopsychiatry(英語:AmericanJournalofOrthopsychiatry).April1946,16(2):255–61.doi:10.1111/j.1939-0025.1946.tb05379.x.  ^Skodol.PersonalityDisorderTypesProposedforDSM-5.JournalofPersonalityDisorders.2011,25(2):136–69[2020-11-05].PMID 21466247.doi:10.1521/pedi.2011.25.2.13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9).It[SPD]wasfoundbyUlrich(2007)tohavethelowestfunctioningamongthePDswithrespecttoachievement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 人格違常 精神病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性人格障礙 精神分裂症 閱論編精神與行為障礙(英語:Emotionalandbehavioraldisorders)(F290–319) 神經性或症狀性精神障礙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英語:Mildcognitiveimpairment) 阿茲海默症 血管性失智症 皮克氏病 克雅二氏病 亨丁頓舞蹈症 帕金森氏症 愛滋病痴呆症候群(英語:AIDSdementiacomplex) 額顳葉失智症(英語:Frontotemporaldementia) 日落症候群 逃逸型失智症(英語:Wandering(dementia)) 自閉症光譜 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候群 學者症候群 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 高功能自閉症 其他 譫妄 腦震盪症候群 器質性腦病症候群(英語:Organicbrainsyndrome)  精神活性物質引起的精神障礙 藥物中毒(英語:Substanceintoxication)/藥物過量 生理依賴 物質依賴 反彈效應(英語:Reboundeffect) Doublerebound(英語:Doublerebound) 藥物戒斷  精神分裂症、分裂性人格障礙和妄想症思覺失調 分裂情感性障礙 分裂情感性障礙(英語:Schizophreniformdisorder) 短暫應急性障礙(英語:Briefreactivepsychosis) 精神分裂症 解構型精神分裂症(英語:Disorganizedschizophrenia) 妄想症 二聯性精神病  情感障礙 狂躁 躁鬱症 I型(英語:BipolarIdisorder) II型(英語:BipolarIIdisorder) 循環性情感症 BipolarNOS(英語:Bipolar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 抑鬱性障礙 重性抑鬱障礙 心境惡劣障礙 季節性情緒失調 非典型抑鬱障礙 憂鬱型抑鬱障礙  神經性、壓力相關身心性疾病焦慮症恐懼症 廣場恐懼症 社交焦慮 社交恐懼症 恐見人症(英語:Anthropophobia) 特殊恐懼症 幽閉恐懼症 蜘蛛恐懼症 其他 恐慌症 恐慌發作 廣泛性焦慮症 強迫症 壓力 急性應激反應(英語:Acutestressreaction) 創傷後壓力症 適應障礙症(英語:Adjustmentdisorder) 適應障礙症伴隨憂鬱情緒(英語:Adjustmentdisorder) 身心性疾病 體化症(英語:Somatizationdisorder) 身體畸形恐懼症 疑病症 疾病恐懼症(英語:Nosophobia) 達科斯塔綜合症 心理性疼痛(英語:Psychogenicpain) 轉化障礙 甘塞爾症候群(英語:Gansersyndrome) 咽球症 神經衰弱 集體歇斯底里 解離性障礙 解離性身分疾患 解離性失憶症 解離性漫遊症(英語:Fuguestate) 人格解體障礙  生理/物理性行為進食障礙 神經性厭食症 神經性暴食症 反芻綜合症 NOS(英語:Eating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 非器質性睡眠障礙 嗜睡症 失眠 異睡症 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英語:Rapideyemovementsleepbehaviordisorder) 夜驚 惡夢 性功能障礙 性慾 性慾低下症 性慾亢進 性刺激 女性性功能障礙 勃起功能障礙 性高潮 性高潮障礙 遲泄 早發性射精 Sexualanhedonia(英語:Sexualanhedonia) 疼痛 陰道痙攣 性交疼痛 產後(英語:Psychiatricdisordersofchildbirth) 產後抑鬱症 產後症候群(英語:Postpartumpsychosis)  成人人格及行為障礙性別不安症 性成熟障礙 自我矛盾的性取向 性關係障礙 性偏離 窺視症 戀物癖 其他 人格障礙 衝動控制障礙 竊盜癖 拔毛癖 縱火癖 皮膚搔抓症(英語:Dermatillomania) 身體集中重複行為(英語:Body-focusedrepetitivebehavior) 人為疾患 孟喬森症候群  幼年時期引發的人格及行為障礙(英語:Mentaldisordersdiagnosedinchildhood)智能障礙 X染色體連鎖精神發育遲滯 魯揚症候群(英語:Lujan–Frynssyndrome) 心理發展(發展障礙(英語:Developmentaldisability)) 特殊性發育障礙 廣泛性發展障礙 自閉症光譜 情緒及行為障礙(英語:Emotionalandbehavioraldisorders)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品行障礙 ODD 情緒及行為障礙(英語:Emotionalandbehavioraldisorders) 分離焦慮症 社會功能 選擇性緘默症 反應性童年依戀障礙 DAD(英語:Disinhibitedattachmentdisorder) 抽動障礙 妥瑞症 發音問題 口吃 語言錯亂(英語:Cluttering) 刻板運動障礙(英語:Movementdisorder) 刻板性運動障礙(英語:Stereotypicmovementdisorder)  症狀及未分類疾病 緊張性抑鬱障礙 假性懷孕 間歇性暴怒症 心理動作性激躁(英語:Psychomotoragitation) 重復言動(英語:Stereotypy) 心因性非癲癇發作(英語:Psychogenicnon-epilepticseizures) 克魯爾-布西症候群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oldid=70911598」 分類:​人格障礙隱藏分類:​包含醫學聲明的條目使用醫學模板含有未知參數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LietuviųLatvieš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