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帶動電池市場潛力無限鋰電池概念股來電 - 工商時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期Tesla亮麗的出貨表現,以及股價居高不下,帶動包含台灣三元系鋰電池正極 ... 部件,皆已陸續量產供貨,持續朝「台灣精碳材料領航企業」目標邁進。

首頁焦點證券電動車帶動電池市場潛力無限鋰電池概念股來電 電動車帶動電池市場潛力無限鋰電池概念股來電 工商時報數位編輯 2021.10.24 電動車示意圖。

圖/pixabay 全球電動車市場發展快速,中國於2011至2012年,開始透過政府補貼政策鼓勵電動車市場發展,2016至2017年,世界其他主要工業國家亦相繼加入,開始討論限售燃油汽車政策。

2018至2019年,英、法等歐洲國家宣布,電動車必須占整體車市達一定銷售比率,或是禁售燃油車,更進一步制定車廠燃油車碳排量上限,一旦超過上限者,將遭裁處天價罰金。

前述各項官方電動車相關獎勵發展、促進政策,因此驅動各家車廠大舉投入全球電動車市場,國際能源署(IEA)預估,全球汽車鋰電池產量去年為160GWh,到2030年將成長達1600GWh,也意味著全球電池材料市場將有十倍成長空間。

近期Tesla亮麗的出貨表現,以及股價居高不下,帶動包含台灣三元系鋰電池正極材料大廠康普(4739)在內的電動車原材料台廠供應鏈股價走揚。

康普旗下四大產品線中,關鍵的動力電池材料,與電動車產業高度相關,公司目前為台灣「最大正極材料上游廠」,主要提供「硫酸鎳」、「硫酸鈷」予日、韓系電池前軀體、電池芯廠客戶。

動力電池材料市場成長可期康普大擴材料產能積極搶市 康普自結9月合併營收6.6億元,年增率36.81%,第三季單月營收皆呈月增走勢,累計今年前九月合併營收54.02億元,年增率34.41%。

康普上半年營收35.17億元,動力電池材料營收20.79億元,占整體營收比重已回升至60%左右,毛利率13.16%,較去年同期增加6.34個百分點,營益率亦上升至8.14%,較去年同期增加6.25個百分點,稅後淨利2.09億元,EPS為2.14元。

迎接市場熱絡接單需求,康普分別於鎳、鈷系材料生產線,擴充40%、300%產能,看好今年底前產能稼動率都可望維持高檔水準。

為有效因應動力電池材料市場需求成長,康普「硫酸鎳」月產能將由1,800至2,200噸,提高達3,000至3,300噸,擴充幅度達30~40%;轉投資100%持股「天弘化學」,負責「鈷」系列產品(硫酸鈷),月產能由350至450噸,增加至1,500至1,800噸,擴增三倍,新產能預計第四季布建完成。

貴金屬漲電池材料加工回溫美琪瑪上半年賺贏去年同期 台灣三元系鋰電池正極材料廠美琪瑪(4721),近期營運表現亮眼,主要歸功於市場對「鋰電池正極材料」需求暢旺,加以金屬原料價格上漲所致。

受惠金屬材料價格攀揚,電池材料接單金額成長,美琪瑪第二季稅後淨利達8,800萬元,季增66%,EPS1.18元,創2018年第二季以來新高,上半年稅後淨利1.4億元,EPS1.88元,超越去年同期1.64元。

美琪瑪電池材料相關營收比重,近幾年來皆保持50%以上,去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國際貴金屬報價一度重挫,電池材料加工產業因此承壓,去年電池材料營收金額大降至9.9億元,年減47%,比重由前年57%一口氣下降至去年44%;氧化觸媒產品線相對穩定,營收12.54億元,年減12%,比重攀升至56%。

主要由已開發國家央行所合力形塑出的全球量化寬鬆資金環境,驅動國際貴金屬價格走揚,加以電池材料加工接單業務,也因為電動車產業市場需求成長,美琪瑪第二季營收成功重返八億元大關,毛利率成長達17.02%,較前一季大增4.63個百分點,單季EPS1.18元。

美琪瑪PTA觸媒產線達16條產線,全球市占率約40%;鋰電池正極材料上游材料硫酸鈷、硫酸鎳生產,主要與日商「戶田工業」合作,合資成立、持股50%子公司「美戶先進材料」負責,硫酸鎳年產能目前約2.6萬噸,硫酸鈷4,000噸,主要供應日本電池廠。

展望後市,隨著各國制定「汽車廢氣減排政策」,汽車大廠相繼投入電動車研發、銷售,預料將帶動電池需求量大增,美琪瑪也規劃擴充「正極材料」產能,發展「電池材料回收」業務,屆時將可提供客戶完整解決方案,預期整體營運今年將可順利重返先前成長軌道。

12月減資引進策略投資人立凱-KY積極爭搶市場商機 磷酸系鋰電池正極材料製造商立凱-KY(5227),於10/7召開股東臨時會,決議通過減資彌補虧損,以及擬由美國或澳洲子公司,擇一海外證券市場,以「SPAC」方式掛牌上市等案,董事長張聖時表示,立凱-KY減資後,將可把多年來所負擔「五龍電動車公司債」的評價損失一次性減除,有利於引入策略投資人。

立凱-KY先前已將五龍電動車可轉債評價損失全數提列,此次更決議進一步減資,將可成功改善財務結構,並彌補先前累積虧損,可望對母公司、海外子公司募資進度,以及配合客戶於海外設廠,創造募集資金的有利條件。

立凱電目前實收資本額為9.21億元,本次預計減資3.21億元,減資比率34.85%,減資後資本額為6億元,初步預期減資時程為12月上旬。

張聖時指出,隨著全球產業邁入轉型期程,立凱於此時進行減資,即是為了把握美國、歐洲的搶市機會,預期減資案通過後,將可引進新投資人入列,目前已與多家廠商接洽,涵括同業、上下游業者,預估年底前會有明朗結果。

另外,澳洲正大力發展「鋰電池」應用產業,積極尋找相關供應鏈成員前往當地設廠,立凱也已獲邀前往澳洲考察、評估設廠可能性。

目前美、中、歐盟等大國皆同時力推減碳政策,將電動車、儲能相關產業,視為減碳政策未來發展重點,由於電動車、儲能系統市場需求同步成長,市場看好鋰電池產業前景。

張聖時指出,目前已有二至三個客戶進入小規模量產階段,有助維持穩定營收,明年受惠財務結構改善,加上成功爭取新客戶效益顯現,看好明年本業虧損可望持續收斂,運營目標鎖定將虧損金額降至一億元水準。

立凱電第三季營收6,799萬元,年增36%,呈逐季上揚走勢,前三季總營收1.75億元,年增率高達102%。

營運面部分,立凱電上半年營收業績與去年同期相較,已見到顯著成長,合併總營收1.08億元,年增率高達190%;上半年稅後虧損4.34億元,每股淨損4.71元,主要因打消帳上剩餘五龍公司債債權的2.85億元評價損失所致,不含此項評價損失的本業虧損為1.44億元,較去年同期明顯縮減24%。

中碳、鴻海、碩禾與榮炭簽四方電池負極材料MOU 因受惠與國際油價連動的煤化學產品價格上揚,加以碳材料銷售亦價量齊揚,台灣鋰電池負極材料廠中碳(1723)今年前八月每股稅前盈利達3.8元,已成功賺贏去年一整年。

另一方面,中碳宣布與鴻海(2317)、碩禾(3691)及榮炭(6555)等完成「四方電池負極材料合作備忘錄」簽署,中碳主要供應「高性能電池負極材料介相石墨碳微球」,中碳表示,未來不僅將加速推展電池負極材料各項技術的研發進程,也將共同參與建立「台灣電動車動力電池產業鏈」競爭優勢。

四方材料合作開發計畫中,中碳主要供應「高性能電池負極材料介相石墨碳微球」,碩禾則提供「矽/矽氧材料技術」,結合榮炭高性價比「人造石墨」,進一步合成「高性能動力電池負極材料」,最後交由鴻海導入應用於「電動車動力電池製程」。

中碳表示,未來四方合作將持續推進至「材料端共同開發」領域,提升負極材料能量密度、快充能力、循環壽命,提升電動車動力電池運作性能。

此次中碳與鴻海等三家公司協力合作,可說成功結合各家業者優勢競爭力,以「強強結合」方式,加速電池「負極材料」各項技術研發進程,為台灣電池產業鏈注入強大發展能量。

中碳2000年開始投入「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開發產製,已於高雄小港廠陸續建造完成「介相碳微球」八條生產線,年產量能達7,500噸;2018年也在屏南工業區啟用年產能達二千噸的一貫化石墨化碳材料量產工廠,目前為全球最大「介相石墨碳微球負極材料」廠。

中碳近期更基於「介相碳微球」高安全性、高倍率、長循環壽命等優良特性基礎,成功開發出高容量、更高倍率產品,可廣泛應用於電動車、電動大巴、儲能設備領域,扮演「節能減碳」過程的重要角色。

中碳已於「負極複配技術」領域累積豐富經驗,產品可多元化調整,以滿足客戶需求。

除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以外,中碳投入「焦系人造石墨」開發亦已見成效,近年來積極發展精碳產業,於超級電容用活性碳,以及化合物半導體關鍵的高純碳粉原料、長晶石墨坩堝部件,皆已陸續量產供貨,持續朝「台灣精碳材料領航企業」目標邁進。

全球電動車市前景透明度高聚和營運獲利成長機會大 美國電動車品牌Tesla近期股價於高檔位置屹立不搖,並未受到美股短線一度劇烈波動的干擾,全球電動車產業向上趨勢成長動能強勁,台股相關供應鏈台灣鋰電池添加劑聚和(6509)、康普(4739)等,後市展望強勁可期。

聚和旗下貢獻獲利最大者,為「精密化學」產品線,分別為鋰電池添加劑、鋰電銅箔添加劑、生物緩衝劑、電鍍添加劑,為近期市場熱門產品。

「聚和生物緩衝劑」已順利通過知名大藥廠驗證,為生物緩衝劑全球最大製造廠,供貨客戶有輝瑞、博士倫、默克、必治妥等大型製藥廠,近幾年營收成長快速,主要與全球藥廠製造新冠肺炎疫苗大量採購生物緩衝劑有關,尤其,默克藥廠近期推出為期五天的「莫納皮拉韋」口服藥療程,可減少新冠肺炎患者住院率、死亡率一半機率,獲法人高度關注。

聚和前九月合併營收35.24億元,年增31.59%,上半年稅後純益2.54億元,年增59.57%,上半年EPS為1.47元,優於去年同期0.91元。

為擴建產品產能規模,聚和常熟三期建廠、常熟廠一、二期技改作業持續進行中,高雄大發二廠也進行產能擴充建置期程。

聚和目前亦為中國「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第三大供應廠,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目前為中國市場最普遍使用的添加劑,主要產品為PS,材料成本占比不高,成本結構以設備製程固定成本投入為主,客戶以天津金牛、天賜材料、杉杉股份、珠海賽緯等為主。

預料全球電動車市持續成長,包含電解液在內的相關電池材料市場商機也將不斷擴大,有利聚和後續營收、獲利成長。

(文章來源:理財周刊、文:李彥緯) 延伸閱讀 工具機廠超前部署跨足電動車 MOSFET一路缺貨漲價到明年5檔營運衝 電動車商機夯供應鏈營運起飛 電信三雄法說將聚焦三大議題 英特爾慘跌老謝讚張忠謀神算薑是老的辣 鋰電池電動車 工商時報數位編輯 熱門文章 航空雙雄殺到跌停外資瘋狂倒貨這10檔 2021.11.26 26檔庫藏股備戰抗跌表現佳 2021.11.27 月月能領零用錢!網紅創超強ETF投資組合 2021.11.27 保戶注意啦!二種保單四年後將逐漸消失 2021.11.26 加密幣全面大跌比特幣陷熊市 2021.11.2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