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刑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受刑人,又稱囚犯、罪犯、監犯或監躉,一般指經法院刑事判決確定而被囚禁监狱的人,也可指依法羈押、收容、安置在「戒治所」、「管教所」、「拘留 ... 受刑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0年9月29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2010年9月29日)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準確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建議此條目或章節與囚犯合併。

(討論) 維基百科的法律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任何法律問題應當首先諮詢您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從業人員。

受刑人,又稱囚犯、罪犯、監犯或監躉,一般指經法院刑事判決確定而被囚禁監獄的人,也可指依法羈押、收容、安置在「戒治所」、「管教所」、「拘留所」、「看守所」、「少年感化院」、「少年觀護所」等矯正機關之人。

目次 1起源 2犯罪之處理 2.1中華人民共和國 2.2香港 2.3歐美 2.4中華民國 3犯人 3.1囚犯自殺 3.1.1死囚現象 4參見 起源[編輯] 囚犯源於原始社會部落之間戰爭而被俘虜的人質。

人質因而可能被殺或者被囚禁,甚至做奴隸,即現時所指的囚犯。

犯罪之處理[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囚犯從最低的懲罰如口頭教育,行政拘留,至長期禁止人身自由,而且最高可被判無期徒刑,甚者也可以處以死刑。

警察可依法將嫌疑犯刑事拘留在看守所內。

香港[編輯] 最高可被判終身監禁。

歐美[編輯] 部分歐美國家的監禁期不設終身監禁,而按犯罪的所判處的監禁時間來疊加,實際即是有期徒刑,最高可有幾百年。

有些國家的刑罰上限為死刑,通過不同的判罰決定死刑方法。

中華民國[編輯] 嫌疑犯需經過法院裁定羈押才可送進看守所。

未成年人可以在「少年感化院」、「少年觀護所」服徒刑或接受強制管教輔導。

犯人[編輯] 普通罪犯:純粹因為在當地侵犯性犯罪而被捕入獄 政治犯:因與當權政治意識不合而入獄 間諜:從事可能盜取國家機密的行動的人,但大多數真實性無法確定 恐怖分子:從事恐怖活動的人 平民:被當成疑犯而被捕的人 囚犯自殺[編輯] 歐盟國家在2011-2015年間,監獄囚犯自殺率與一般大眾自殺率的比較[1] 一般大眾中每年每十萬人的自殺率 監所囚犯中每年每十萬人的自殺率 監所囚犯自殺的可能性高於一般人。

據一項研究,美國囚犯的自殺率,是一般大眾的三到八倍[2];而在許多國家,囚犯的自殺率也都高於一般人口;然而目前尚不了解這種高自殺率到底是監獄環境導致的,還是有自殺傾向的人更容易犯罪導致的。

囚犯自殺的風險因子中,個人因素包括了自殺念頭、嘗試自殺的歷史以及心理診斷等;機構因素包括了被關在單獨牢房且沒有訪客等等;而犯罪學因素則包括了還押候審的狀態、背叛處無期徒刑、被控暴力犯罪,尤其被控殺人等等。

[2] 監獄囚犯自殺常見的外顯動機包括害怕其他的獄友、害怕犯罪的後果或監禁,以及因為被關押而失去重要關係等等;[3]在監所中,隔離牢房是最常出現囚犯自殺的地點;而囚犯最常自殺的時間是早上。

[4]在美國,有自殺傾向的囚犯可能會受到自殺監視(Suicidewatch)的關注。

死囚現象[編輯] 在美國等一些地方,因為死刑執行曠日廢時之故,使得許多死刑犯出現了所謂的「死囚現象」(Deathrowphenomenon),死囚現象指的是因為等待死刑執行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出現這種壓力的死囚可能會出現幻覺,也會出現自殺傾向。

一些心理學家指出,死囚等待死刑的時間一長,再加上死囚牢房的生活條件,會使人出現幻覺、自殺傾向,以及一些危險的瘋狂舉動。

[5]萊斯特(Lester)和塔塔羅(Tartaro)做的研究顯示,在1978至1999年之間,美國死囚的自殺率是每十萬人中113人,這比例高於美國一般民眾自殺率的十倍,也高於美國普通囚犯自殺率的六倍。

[6] 在美國最高法院,諸如約翰·保羅·史蒂文斯和史蒂芬·布雷耶等大法官,曾多次表示說死刑執行的拖延及死囚對死刑的等待,使得死刑成為一種殘忍且不尋常的刑罰;然而諸如安東寧·斯卡利亞和克拉倫斯·托馬斯等立場較保守的大法官拒絕這樣的看法,他們指出死刑之所以會變得曠日廢時,乃是死囚本身諸如不斷提出上訴等行為,以及站在廢死立場的法官等等造成的。

[7][8] 參見[編輯] 越獄 懲教 犯罪之分類 犯罪之處理 少年感化院 少年管制所 ^Ferrari,Lorenzo.WhyarethererelativelyfewersuicidesinprisonintheBalkansthanelsewhereinEurope?.OBCTranseuropa/EDJNet.14May2018[22August20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2.02.1ShaolingZhong,MBBS,MorwennaSenior,MBBS;RongqinYu,PhD,AmandaPerry,PhD,ProfKeithHawton,FMedSciProf,JennyShaw,PhDetal.Riskfactorsforsuicideinprison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TheLancet.2021-02-09,6(3):164–174[2021-05-31].doi:10.1016/S2468-2667(20)30233-4.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AlisonLiebling.PrisonSuicideandPrisonerCoping.CrimeandJustice(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9,26(Prisons):283–359.JSTOR 1147688.doi:10.1086/449299.  ^Archivedcopy(PDF).[13June201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0-12-02).  ^AviSalzman,"Killer'sFateMayRestonNewLegalConcept",SantaClaraUniversity,1February2005. ^"Suicideondeathrow",DavidLesterandChristineTartaro,JournalofForensicSciences,ISSN0022-1198,2002,vol.47,no5,pp.1108–1111 ^BAZEetal.v.REES,COMMISSIONER,KENTUCKYDEPARTMENTOFCORRECTIONS,etal..law.cornell.edu.[July25,2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GLOSSIPetal.v.GROSSetal..law.cornell.edu.[July25,2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受刑人&oldid=67650924」 分類:​罪犯特定人群稱謂隱藏分類:​自2010年9月需要校對的頁面自2010年9月準確性有爭議的作品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需要合併的條目包含法律聲明的條目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