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漢末州牧割據 - China10k.co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巾起事後,全國大亂,地方豪強及州郡都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

當時東漢王室自身無力平亂,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和豪強的武裝來鎮壓黃巾起事。

後來黃巾主力雖然消滅,但 ... 三國 漢末州牧割據 東漢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終於激起大規模的民變──黃巾起事。

黃巾雖沒有直接滅亡東漢,卻造成州牧割據,加速東漢的滅亡。

黃巾起事後,全國大亂,地方豪強及州郡都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

當時東漢王室自身無力平亂,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和豪強的武裝來鎮壓黃巾起事。

後來黃巾主力雖然消滅,但餘部仍很活躍,漢室只好繼續借重於地方勢力。

原來漢代自武帝時起,即分全國為十三州部,設刺史,屬於監察官性質,州本身還不是正式的行政區。

在鎮壓黃巾主力之後,靈帝把刺史改為州牧,而使州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域,賦予州牧以軍務、政務大權,因而造成地方勢力坐大及州郡割據的局面。

黃巾之亂後,先後有董卓挾持獻帝、各州牧聯兵討董卓及李傕、郭氾之亂等。

地方州牧各自擁兵,發展勢力,甚至互相攻伐,形成全國性的軍閥混戰。

當時的主要割據勢力有袁紹、曹操、袁術、劉表、孫堅、呂布等。

自此,東漢的一統江山陷入四分五裂,漢室已名存實亡。

中國有「飲鴆止渴」的成語,意謂亂用方法解決眼前的緊急問題,卻因而帶來更大的禍害。

鴆相傳為一種雀鳥,其羽毛有毒,混入飲品之中,喝之即死。

東漢朝廷為蕩平黃巾,是為了止渴,卻不思改革弊政,反而利用地方力量鎮壓,實在無異於「飲鴆」,滅亡自是勢所必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