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文化的奧祕:台灣史前巨石與當代地景 - 科技大觀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巨石文化一向是引起大眾好奇心與矚目的對象,如英國的巨石陣、埃及的金字塔、復活節島的摩艾像等。

台灣到底有沒有巨石文化?如果有,那又是什麼樣的型態?而這些巨石如今又 ... 跳到主要內容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Login! × 請先登入 登入 註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台灣史前文化的奧祕:台灣史前巨石與當代地景 106/04/06 瀏覽次數 2502 葉長庚|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巨石文化一向是引起大眾好奇心與矚目的對象,如英國的巨石陣、埃及的金字塔、復活節島的摩艾像等。

台灣到底有沒有巨石文化?如果有,那又是什麼樣的型態?而這些巨石如今又在哪裡? 早期看法 台灣巨石文化的開端與台灣考古學的發展相同,都是由日本學者在台灣調查與記錄所提出的看法。

因為這些被史前人群加工利用過的大型石造物,體積比其他史前遺物大上許多,所以在被棄置後,可能多半聳立於地面或容易被後人發現,因此吸引了早期調查者的目光,而其所形塑的地景當然也吸引了後來同樣生活在這區域人群的注意。

鹿野忠雄雖然不是最早記錄台灣史前巨石的學者,卻是最早對台灣「巨石文化」提出論述的人。

他在台灣調查時,在現在的花蓮、台東等地發現許多以大型岩塊製作的史前遺物,包括掃叭遺址的石柱、公埔遺址的石壁、新社遺址與白守蓮遺址的岩棺等。

他認為台灣的史前時期有一個巨石文化,當時的人會使用這些大型石造物,例如大型板岩製的石柱可能與房舍建築有關,岩棺可能是當時有身分地位者的墓葬,並且認為巨石文化應該屬於金屬器時代,從神話傳說的關聯上,也可能與後來的原住民文化有關。

台灣這些史前大型石造物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1945年,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兩位日本學者曾在卑南遺址當時最大的石柱旁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史前住居的結構,因此卑南遺址的石柱被視為是住居房舍結構的一部分,很可能做為架梁與房屋側壁。

巨石文化或麒麟文化 1967年,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在台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由許多單石排列而成的長方形結構,並在結構中發現有小型石像,因此視為可能是儀式行為的場所。

而透過發掘出土的碳樣定年,得知是距今約3,060年前的文物。

根據麒麟遺址的發掘成果,認為這些單石的功能與儀式行為較相關,且可能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相。

1980年代,因為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台灣考古學界對卑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宋教授透過不同類型大型石造物的分布情形,提出卑南文化與麒麟文化的區域;連照美教授則認為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有二個並行的文化相,而麒麟文化即過去所提的巨石文化,其代表遺物包括人形石像、單石、石輪、岩棺、石壁等,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東側,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台灣考古學針對史前文化是以其具代表性的遺址名稱來命名,而遺址名稱是採用遺址所在地點的最小地名。

因此,卑南文化與麒麟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分別是卑南遺址與麒麟遺址,遺址也分別位於卑南與麒麟。

常有人認為考古學所稱的卑南文化與原住民中的卑南族文化相同或相關,其實在考古學的研究上並沒有證據顯示二者有直接的關聯。

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認為麒麟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而過去鹿野忠雄先生認為是金屬器時代,二者的分界約在距今2,300年。

另外,早期巨石文化視所有使用大型石造物的人群都屬於這一文化範疇,麒麟文化則定義部分與儀式行為相關的巨石為其代表性遺物,而大型板岩製作的石柱、石板棺、石槽等都劃分於卑南文化的範疇。

不過,考古學一般都是以陶器類型做為文化性質判斷的指標,以大型石造物做為區隔文化性質的依據在考古學上是少見的。

因此1980年代,考古學者開始討論台灣東部史前文化的層序,其中卑南文化與麒麟文化的關係是主要的議題,特別是二者到底是兩個不同的文化相或是於同一個文化之下的兩個地方相。

這世紀初,因為有更多的考古調查與研究,考古學者對於台灣東部巨石有更多的發現。

除了原本認為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脈東側的巨石外,在花東縱谷也發現許多新的巨石,也在多處金屬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巨石。

因此,李坤修先生認為麒麟文化僅能代表巨石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從整個架構來看,目前在花東區域普遍可以看到史前人群使用大型石造物的情形,而年代可能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金屬器時代,甚至是更晚近的原住民早期文化中也有使用巨石的情況。

可惜的是,目前對於這些大型石造物的實質功能,除了部分與儀式行為有關,或可能是房舍建築的一部分外,大多沒有更進一步的看法。

巨石地景建構文化 依前述,台灣東部從史前時期開始,就有一群習慣使用大型石造物的人群。

這些史前巨石似乎仍然影響著後來同樣生活在這區域的人群,且進一步形塑成當代地景。

掃叭遺址上立著兩座大型石柱,是目前台灣發現最大型的史前遺留。

石柱曾經倒塌過,目前豎立的位置並非原來的位置,其角度與方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

過去考古學者認為石柱是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人群的遺留,郭素秋女士新的研究則提出其中一件石柱可觀察到以金屬器加工而產生的痕跡,因此應該是於金屬器時代製作的。

由於這兩件石柱在地面上非常明顯,早在日本學者記錄之前,住在附近的阿美族人就知道這石柱的存在,並且曾賦予一個美麗的愛情神話,把石柱的存在與先人的故事連結。

這是由巨石地景構築神話的案例,而近來仍可在這區域看到儀式行為。

都蘭遺址曾在1985年由連照美教授進行完整的考古學研究,在遺址範圍內發現大量的單石,並經考古發掘出土的有石板棺與大量史前遺物,目前仍可見1座岩棺與3座石壁立於現地。

都蘭遺址雖然沒有出土定年資料,但考古學者透過出土遺物類型認為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至少在2,000年以前,並且可能在3,500年以前就有人群在這個區域活動。

後來阿美族都蘭部落在都蘭遺址石壁區入口處立了「阿美族發源地」的石碑。

花蓮縣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祖先發祥地同樣是考古遺址,因地名而稱為太巴塱遺址。

這遺址尚未進行過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但目前已在遺址上發現石板棺、單石、石輪與許多石器、陶器等史前遺留。

當地阿美族人除了在這區域以石板立有祖先發祥地紀念碑外,也在現地展示一個出土的石板棺區,近來並把遺址上發現的大型石造物,包括單石、石板等遺留存放於室內。

上述現象呈現的是現代原住民把其發源地與考古遺址連結,而連結的線索主要聚焦在這些容易受到注目的巨石上,並可能持續在相關區域進行儀式。

近來,在台東縣的長光部落也因長光遺址的發掘而有相同的現象。

除了在神話與起源上使得巨石成了當代地景的情形外,在白守蓮遺址所發現的岩棺更被直接賦予儀式上的意義。

白守蓮遺址共發現了3座岩棺,是目前發現最多岩棺的考古遺址。

在台灣考古學的資料中,並未發現有把岩棺直接用來埋葬死者的證據,因此岩棺是否真的是棺仍不確定。

而在白守蓮遺址周邊的阿美族人向來視岩棺為「祈雨石」,早期在乾旱之際會從岩棺上方打下碎塊,再把它丟至河中以祈求降雨。

由於目前在遺址區域上僅留有白守蓮Ⅲ號岩棺,而其棺體部分都已破損,主要殘存底座部分,因此近年來的祈雨儀式已不再有敲下岩棺碎塊的行為,改用其他方式,但岩棺仍然是整個祈雨儀式的核心。

在台灣所看到的巨石,或稱為大型石造物,舉凡石柱、單石、石輪、岩棺、石壁、人形石像等,考古學的研究認為可能與建築結構或儀式行為有關,但對於其確實的使用方式或功能仍無具體的結論。

而製作這些巨石的人到底是誰?會不會是現在與其產生連結的原住民群體的祖先,目前考古學研究上並無定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巨石所形塑的地景已藉由不同的面向成為周邊群體文化的一部分,可能與其神話、祖源發展,甚或是當代祭儀都有直接的關聯。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7年4月,532期,40~43頁 推薦文章 111/05/30 Å尺度半導體檢測技術的困難與挑戰是什麼? 朱明文、張之威、張玉明| 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1/09/30 MIT智慧桌球拍即時記錄揮拍數據!在家也能進行「國際級」訓練 吳昇光|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授 儲存書籤 111/05/30 揭秘全臺首座博物館考古秘室!帶你一窺考古文物科學研究與維護展示的日常 陳俊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 儲存書籤 111/07/30 打造數位治理的資訊安全–科技部(現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瞻資安科技專案計畫 李昆忠|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