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化,源於河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鄭貞富,洛陽青年歷史學家,主編、合著有《洛陽上下五千年》、《洛陽通史》等書籍,目前在《洛陽日報》連載《河洛廣記》。
所謂陝西文化,即關中文化,對其正本清源,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對陝西文化的研究有重大意義。
1992年底,我和河南大學陳昌遠教授在開封接待陝西師大史念海教授,同史念海先生就陝西文化的來源坦誠地交換了意見。
斯人已去,為記念這位歷史地理學大師,根據當時求教於史先生的問題,寫作此文,以玆紀念。
一、陝西仰韶文化來源於河南仰韶文化
大約距今1萬年左右,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相比,人類社會有質的飛躍,首先是陶器的出現,石器的精緻化;其次是原始農業的產生,我們的先民已進入了農業定居階段,早期的聚落已經形成。
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出現階級分化,王權開始形成,文明在河洛地區最先產生。
從考古學上看,洛陽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是裴李崗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
洛陽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200多處,主要分布在黃河、伊河、洛河、瀍河、澗河兩岸及汝河、珍河等河流的附近地區。
偃師西高崖遺址第一期為裴李崗文化層,其上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層。
孫旗屯遺址位於洛陽市高新區孫旗屯村東的梯形台地上,東西寬180米,南北長500米。
1954年7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該遺址文化堆積很厚,包含著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期以及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
王灣遺址位於洛陽市西郊王灣村北澗河南岸台地上,面積約8000平方米,1958年夏秋之際發現,1959年秋、1960年春,考古工作者兩次對王灣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335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房基9座,灰坑179座,墓葬119座。
王灣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厚達3米,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王灣一期文化、王灣二期文化、王灣三期文化。
考古學界認為,王灣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王灣三期文化屬龍山文化,王灣二期文化介於二者之間。
洛陽郊區西高崖遺址位於洛陽市辛店鄉西高崖村西的台地上,遺址呈正方形,面積約4萬平方米。
1976年3月,洛陽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了試掘,試掘面積108平方米。
經試掘發現,整個遺址文化堆積共分三期,第一期、二期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一期,下接王灣二期,第三期則屬於二里頭和二里岡類型的文化。
一般包含著幾個文化層的堆積。
可見,洛陽古遺址中各文化層的疊壓層次清晣,具有明顯的連續性。
洛陽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一種獨特的區域性文化,由於其處於文化交融的要衝地帶,因此能博採眾長,形成獨貝特色的風格,並最先走進文明的門檻。
洛陽新石器文化可以得出幾個結論:1、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首先產生文明突變的地區,在仰韶文化基礎上產生的二里頭文化即夏文化,從考古上可以證明,這裡最早進入青銅文明。
2、仰韶文化是裴李崗文化發展而來,龍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發展而來,二里頭文化從龍山文化王灣型發展而來。
陝西新石器考古中,與河洛地區裴李崗同期的為老官台文化,學術界公認,這種文化不是仰韶文化的前身。
陝西仰韶文化是從河洛地區傳播過去的。
即陝西仰韶文化來源於河南仰韶文化。
二、陝西沒有夏商文化
夏王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王朝。
《史記》說:「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三代即夏、商、周三個王朝。
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
自此,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
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這裡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正是文獻中記載的夏都斟鄩。
夏朝的統治中心是河洛之間,但它的影響波及中原,同時也對關中有影響。
考古上,二里頭文化二、三、四期就是夏文化,這種遺址在河洛地區星羅棋布。
但是在陝西罕見,目前,陝西考古界稱,商州東龍山遺址的一個文化層為二里頭一期文化層。
並且稱這是「夏代考古零的突破」。
但是,本人通過對其發掘報告的研究,並去實地考察,發現並非如此。
這個與龍山文層相疊壓的文化層出土文物中無青銅器,其器物與龍山文化器物無區別,與偃師二里頭一期出土文物無類似性,因此,它很可能不是二里頭文化。
退一步說,它是二里頭一期文化,也不是夏文化,因為二里頭文化二、三、四期是夏文化,這是學術界公認的。
從文獻上看,夏啟之時,討伐有扈氏,大戰於甘。
有人說,有扈氏在陝西戶縣。
實際上,顧頡剛在《古史辯》中、鄭傑祥在《夏史探索》中,已用有力證據否定了此說,指出有扈氏在河洛地區。
《水經注.甘水注》已明確註明,甘水、甘地在洛陽西南。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提出此即甘之戰的地望、有扈氏之墟。
陝西無商文化,到目前陝西還沒有發現商文化遺址。
三、先周文化,源於洛陽
《史記.周本記》說,周人的先祖為棄,他是帝嚳的正妃姜源所生。
帝嚳都於亳(西亳)即今洛陽偃師《史記集解》又引皇甫謐曰:「都亳,今河南偃師是也。
」因此,棄生於偃師。
偃師為周文化之根。
棄被禹封為后稷,即農官,子孫沿襲他的官位,直至夏末,周部族都居於洛陽地區。
到古公亶父時,周部族遷往岐山,時在商代中期。
《史記.周本記》說,周人的先祖為棄,他是帝嚳的正妃姜源所生。
帝嚳都於亳(西亳)即今洛陽偃師《史記集解》又引皇甫謐曰:「都亳,今河南偃師是也。
」因此,棄生於偃師。
偃師為周文化之根。
棄被禹封為后稷,即農官,子孫沿襲他的官位,直至夏末,周部族都居於洛陽地區。
到古公亶父時,周部族遷往岐山,時在商代中期。
《史記.周本記》說,周人的先祖為棄,他是帝嚳的正妃姜源所生。
帝嚳都於亳(西亳)即今洛陽偃師《史記集解》又引皇甫謐曰:「都亳,今河南偃師是也。
」因此,棄生於偃師。
偃師為周文化之根。
棄被禹封為后稷,即農官,子孫沿襲他的官位,直至夏末,周部族都居於洛陽地區。
到古公亶父時,周部族遷往岐山,時在商代中期。
此次遷移產生了先周文化,陝西學者稱其為西周文化。
這種考古學文化應直接移植的河洛地區夏文化。
由於史念海等陝西學者不承認周文化來源於河洛地區,造成陝西先秦考古很多悖論。
陝西龍山文化陶器表面,常見籃紋及若干方格紋,西周文化陶器中不見。
灃西張家坡西周遺址中,也出現過有斜方格紋的陶器,但與上述方格紋甚異其趣。
又如陝西龍山文化的斝、鬹、雙耳罐,不見於西周文化層。
陶鬲是兩層均有的陶器,然而其形制花紋與製法均判若兩種。
由此,陝西龍山與西周兩文化之間,地層雖密接,卻有過一次文化的突變。
西周文化當仍有其祖先,這個祖先就是洛陽夏文化。
但陝西學者不這樣看,不少學者比如徐錫台,他們單由層位疊壓關係,認為陝西龍山文化(客省莊二期)必是早期西周文化的祖先,其中的差別則是由齊家文化的影響而來。
這個說法,進一步推論,即不啻單純的把西周文化的一部分淵源,更往西推,推到甘肅的齊家文化。
然而,由齊家文化與陝西龍山文化的關係言,一般總以為齊家文化從東往西發展,越靠近陝西龍山文化,其受後者的影響越深。
齊家縱有反哺,當不能引起早期西周文化的突變。
四、秦文化,也源於河洛
《史記.夏本紀》說,秦的祖先為顓頊之玄孫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
女華生大費,大費佐禹治水,此部族在夏、商時期,一直居於河洛地區。
商紂王之時,秦部族遷往西戎。
「在西戎,保西垂。
生蜚廉。
蜚廉生惡來。
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
西周之時,秦部族隱而不顯,東周放棄關中,秦國坐大,但文化極其落後。
春秋時,秦開始爭雄於中原,認真汲取河洛文化。
《詩經》、《尚書》作為禮樂文明的代表傳播到西秦,奠定了秦文化的基礎。
春秋時期,老子為周柱下史,著《道德經》五千言,開私家著述之先河。
在此前後,周王室發生多次王位之爭,洛邑大亂。
世代掌管王室典籍的司馬氏離周到晉,後轉趙、衛,再轉至秦,王室典籍也隨之擴散到各諸侯國。
此後,王子朝將老子所管理的圖書典籍搶劫一空離周奔楚,老子也隨之奔楚,再轉至秦。
這是東周文化最大的一次擴散和轉移。
周王室的學者也隨之星散到各地講學謀生,逐步淪而為士,由「學在官府」,變為「學在四夷」。
由於原來在周王室做官的都掌握一定文化資料,各有所長,所以他們到各諸侯國後便開辦各種私學。
東周文化的擴散、下移,促進了各諸侯國士階層逐漸形成儒、墨、道、法等學派。
秦文化開始形成。
但秦只注意吸收河洛文化的法家思想,而背棄河洛文化的禮義之道。
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河洛文化是厚度,洛陽情懷是溫度,微信公眾號「永懷河洛間」與您一起關注洛陽。
中國酒起源的考古資料
接上一篇文章。。。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是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在公元前10000至前5000年左右,人類逐漸完成了從舊石器文化時期過渡到種植農作物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轉變,公元前5000至前300...